海门市轻工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我国属于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新建楼房需采用防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和方法,提高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性能,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楼房的隔震、减振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隔震、减振的原理,介绍了相关的技术,并探讨了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控制应用与趋势,为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振动控制;类型;研究
近年来,人们的安全意识逐步增强,对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结构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应用越来越多,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了最大最大程度上降低震动给建筑带来的损害,应从材料、结构和地形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1]。文章在对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原理介绍的基础上,探讨了各种技术应用和发展。
一、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原理
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中,通常以“大震震不倒,设防烈度可修,小震震不坏“为建筑防震设计的标准。但一般而言,建筑结构主要依靠结构吸收变形,来消减地震造成破坏的力量。根据设防标准设计建筑结构,对于中小型地震,可通过变形设计抵消地震破坏力量,此方法具有可行性,而遇到大地震,则无法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这也是专家工程师研究新结构设计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隔震原理
建筑结构防震系统通常是在隔震层设计的,其将建筑结构分为下部结构、隔震层和上部结构3部分。此种结构设计可降低地震破坏力,将下部结构力量传到隔震层,并经隔震层后的抗震装备,消耗和吸收掉大部分的破坏能量,并将另外一小部分能量转移至上部结构[2]。在设计建筑结构中隔层时,需对上部结构做出一定改变,以应对可能由地震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确保建筑上部结构遭遇强烈地震时处于弹性状态,不至于被破坏。
(二)减振原理
耗能减震结构是指建筑结构抗侧力装置,经过有效耗能部件设置进一步实现减振。在建筑结构遭受地震侵袭时,耗能装置与部件可产生弹塑性,通过产生变形来吸收、消耗地震所带来的巨大能量波,使其不能造成巨大的破坏,从而达到有效控震、减振的目标[3]。减振原理与隔震原理恰好相反,也是抗震技术的重大突破之一。
在建筑结构中,隔震、减振技术主要应用于被动减震,属于消能构件减震体系。这一结构体系非承重构件属于消能装置结构减震体系,一般包括摩擦耗能支撑、耗能较差支撑、消能支撑,以及耗能偏心支撑、耗能隔撑等。消能剪力墙包括竖缝消能剪力墙、周边缝消能剪力墙和横缝消能剪力墙。在遭遇较强地震时,建筑结构部位会发生较大宾星,此部位的阻尼器可发挥重要的消能作用。
主动控制减震体系是指利用外部能源,兼有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两种优点。其中,主动控制效果,是通过较小的电能来调节和改变结构性能,减少地震破坏,适用于改善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混合控制是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相结合的一种控制形式,采用复合控制方法所以称之为复合控制,一般常用的形式是HMS。三种控制方式在使用中,均需实时观测结构反应,实时分析与反馈控制,由于系统结构负责,因此在推广应用上收到了诸多现实,而增加了结构阻尼、防止共振的被动控制技术,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建筑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分析
传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通常利用结构自身消耗吸收地震的巨大能量波,以实现降低地震破坏的目的。在遭遇中小地震时,此种设计可起到良好的作用,但事实上此种设计是一种消极抵抗地震的设计。因此,积极应对地震的方法需加大研究,通过应用结构振动的控制技术来达到有效抗震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建筑结构振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主动控制技术
主动控制技术是指借助外部能量实现减振控制目的的一种技术,通过外来振动相反控制力的施加,实现建筑结构减振控制目的。主动控制技术原理包括四点:一是监测建筑而机构外部刺激与动力响应使用传感器;二是传感器监测获取的数据均传输到计算机;三是经计算机程序定义的计算方式,准确计算出需施加的力度;四是在外部能源驱动之上,产生对系统有效的控制力度[4]。
(二)混合控制技术
混合控制技术是指主动控制技术和被动控制技术联合作用的技术,综合了两者的优点,通过被动装置控制消耗地震破坏力量,并且通过主动控制装置的有效利用,确保有效控制地震的效果[5]。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之中,混合控制技术有着良好的应用,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混合控制装置有阻尼耗能装置、主控制值混合装置等。
(三)被动控制技术
在建筑结构振动控制中,被动控制是指不借助外力量来进行地震控制的一种控制技术,该技术一般是经过建筑结构某个空间部位,添加子系统或经过建筑结构自身构造设置一系列特殊点,有效改善建筑结构自身特性。在控制技术中,被动控制技术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并且实际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四)半主动控制技术
对主动控制技术的利用就是半主动控制,其是将建筑结构地震中的参数给予科学合理的自动调节,来达到有效减振的目的。这种半主动控制技术,也需要寻求外部力量,但用不到强电,仅需利用弱电便可。半主动控制及时经常用于开关控制中,并经过一系列操作来控制系统工作状态,对建筑结构力特性有一定改变。
在上面介绍的四种技术中,主动控制技术效果最佳,但由于建筑体型巨大,因此需要利用更多的外部能源。同时,主动控制装置与程序算法相当复杂,主动控制技术应用少于其他三种技术。而被动控制技术减振效果好、造价低、易实现,成为四种技术中一种应用广和发展快的控制技术。
半主动控制技术是介于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之间的技术,其控制精度高,且造价低,技术应用的前景广阔。而混合控制技术,由于是多种控制技术的联合,集合了多种控制技术的优点,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控制的发展趋势
由于旧楼房遭遇震动时,可能有强烈的在震动感,传统建筑模式均被建筑材料和方式取代。但目前所涉及的建筑结构均是在以往建筑结构上发展而来,因此要从大幅度提高建筑楼房的防震力度,需按照可续,准确分析建筑地理位置、适用的建筑材料,如果建筑结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则可提高建筑的耐用度和防震度。
在减小建筑结构相对位移反应与变形中,增大阻尼可增加结构的绝对速速,对内部人员带来不利影响[6]。同时,由于不同专业和学科间开展了交叉研究,应促进机构、装置和配套技术尽快形成新产业,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发,为人类营造更加安全和舒适的建筑环境。
结语: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更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原理及其应用,并介绍了主动、被动、半主动和混合控制技术,及其未来发展,最后探讨了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建筑结构隔震、减振与控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周锡元,阎维明,杨润林.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J].建筑结构学报,2012,02:2-12+26.
[2]张宇彤.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分析[J].山西建筑,2012,24:58-59.
[3]许善彭.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控制分析[J].民营科技,2011,03:323-324.
[4]吴嘉强.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3:189-190.
[5]万骏.建筑金属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分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08:6-8.
[6]王俊山,张伟杰.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控制分析探讨[J].民营科技(建筑?规划?设计),2014,23:109-191.
论文作者:刘振洪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5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9
标签:建筑结构论文; 技术论文; 减振论文; 主动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装置论文; 《低碳地产》2015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