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玩具给你玩——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与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你玩论文,幼儿论文,玩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冬冬不在留一个”。在分享中,温情、友情和快乐尽上心头。分享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善于关心和体谅他人,把自己的物品和快乐等和别人分享,与别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那么,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和信息。
0岁~1岁
用自发的分享表达自己
孩子初生时,能力有限,更多是从外部环境中获得生长所需的物质和关爱,这时,他们把同伴当作物体或活的玩具。但孩子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大约在6个月后,孩子之间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虽然这时候他们还不懂得分享的意义,但是孩子开始把喜欢的玩具给对方,或通过注视、微笑、手势等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告诉对方。这时的交流很少,也很简单,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行为,然而可以看出孩子自身发展以及交往过程本身都有着分享的需要,孩子也会有自发的分享行为。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也使得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快乐和发现告诉父母。孩子开始向父母微笑,有好吃的也让父母尝一口,让父母看他在游戏中的发现。虽然分享只是孩子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没有考虑他人的想法,但是当孩子和父母分享时,父母能不感动吗?
教育提示
1.分享在交往中产生,从小多给孩子一些同伴交往的机会。对于婴儿,成人往往认为他们没有和同伴交往的必要。其实孩子在从小和同伴的接触中就尝试着了解对方,发展适宜的交往技能,并进行简单的玩具和感受分享。
2.一起分享孩子的点点滴滴。当孩子让你尝一尝他觉得好吃的东西时,不要觉得孩子喜欢就都留给他,因为分享可以使快乐加倍,而独享则可能会养成孩子独占的习惯;当孩子拉着你的手让你去看蚂蚁时,不要因为你没兴趣而不去,因为分享可以使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喜欢探索,而漠然则可能葬送孩子的好奇心。
1岁半~3岁
出现利他性分享
1岁半以后,同伴在孩子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他们非常乐意和同伴分享他们的玩具、食物和发现,这成为他们交往和游戏的基础。但是孩子更愿意一种表面形式上的分享,而不是实物上的。比如孩子有了好玩的玩具,喜欢让同伴看看、摸摸,但是并不愿给同伴。孩子往往喜欢各自玩同样的玩具,因此容易出现争抢。
这一时期,孩子开始出现了利他性的分享。在20个月之后,孩子会经常注意别人的情绪,并表现出情感上的分享,比如看到别人痛苦时,孩子可能也会表现得很痛苦,甚至哭泣,或者用抚摸、拥抱等形式安慰对方。2 岁半的孩子会进一步用分享玩具和食物等形式来安慰别人。
教育提示
1.当幼儿和同伴玩耍时,多给一些相同的物品,也可以提供一些大型的、需要共同游戏的玩具。当孩子在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更容易做出分享,甚至是慷慨的行为;反之,即使幼儿在成人的压力下做出了分享行为,也会觉得痛苦和不情愿。
2.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真正的分享是建立在对他人关心和体察的基础上的,因此孩子首先要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思想,才能做出适宜的分享行为。比如当孩子不和同伴分享玩具时,不妨让他想想自己没有玩具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玩具。有研究发现家庭中父母情绪外显,表情丰富,孩子对他人的理解会发展得更好。因此,父母不妨收起说教,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
3.让孩子在分享的同时能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这时孩子还不懂得分享的一些技巧,往往体会不到分享的快乐,这可能会使孩子以后排斥分享。父母可以在鼓励的同时帮助孩子进行分享。比如,孩子有一个苹果,父母可以把它切成几块,让孩子和别人分享。
4.给孩子树立分享的榜样。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榜样的作用往往比说教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在客人来时,把最好吃的和客人分享,给孩子讲故事书中主人公因分享而得到快乐的例子,都会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3岁~6岁
作为手段的分享
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学习的环境中之后,孩子分享的技能逐步发展,懂得了交往和分享中一些基本的规则,学会在分享中保证自己的利益和满足他人的需要。在有食物的时候,孩子会用均分的方法使大家都能得到吃的;知道即使自己非常喜欢也不去抢同伴的玩具,而是请求和他一起玩或者轮流玩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喜欢在自己得到奖品之后,分一部分给自己的好朋友,表现自己对他人的喜爱和友情。适宜的分享行为往往成为受同伴喜爱和接受的基础。
3岁以后,孩子分享的目的越来越复杂,有时可能是迫于成人的压力,有时可能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有时可能是出于友谊或同情。总之,分享行为常常成为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实现各种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可能并不是因为分享过程本身带来的快乐。比如在成人的要求下,把手上的玩具让给小朋友玩,可能只是想得到成人的表扬;在游戏中,孩子愿意和一个小朋友分享玩具,可能是因为他想玩对方的玩具,而不愿意和另一个分享,则因为对方没有玩具,或者他不喜欢对方的玩具;在吃水果时,孩子把食物“分享”给父母,只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吃。
教育提示
1.不要强迫孩子谦让。分享不等于谦让,孩子在分享物品和食物时,虽然给了对方一部分,但是自己还有,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谦让是给了别人后,自己就没有了,强迫谦让往往给孩子带来一种压力和痛苦。如果孩子自己不愿意的话,可能会出现孩子当着成人的面一套,背地里一套,或者讨厌有同伴来玩。因此,这一时期,父母应以强调分享为主,在孩子五六岁时,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和孩子愿意的情况下,鼓励和支持孩子的谦让行为。
2.理解孩子有针对性的分享行为的同时,鼓励孩子和所有人分享。孩子的分享可能因为多种原因只是针对某一部分人,父母这时要充分理解他,在他做出分享行为的时候给予肯定和支持。同时也要找出他不愿分享的原因,比如不喜欢某个小朋友,不想玩对方的玩具,或者这时候他想自己一个人玩,然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和鼓励,让孩子逐步扩大自己的分享范围。
3.发展孩子的分享技能。孩子的分享技能是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开始时,孩子可能会直接抢夺或者哭闹要求“分享”,如果不给予矫正,可能会影响孩子社会交往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分享技能,如轮流、均分、一起玩等等,如果孩子发现和运用了一些分享技能,则可以帮助他们总结,并及时地鼓励他们,使这种技能得到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