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关于资源科学学科建设的研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论文,资源论文,学科建设论文,学科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P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01)02—0172—07
资源问题,尤其是自然资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资源管理的落后与资源科学和教育发展的落后。例如对资源的整体性缺乏认识,彼此孤立、分割地管理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资源科学长期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完整的学科体系迟迟未能形成,造成资源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落后,难以摆脱传统学科与思维的束缚,难以适应生态文明和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资源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探索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加强资源科学的自身建设,推动资源教育的改革,完善资源科学的教育体系与教材,培养树立资源整体性概念的专业人才,提高资源的管理水平,才能走出困扰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资源问题的困境。
1 什么是资源科学
1.1 资源科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要研讨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资源科学。据“辞海”的解释,科学“是实践经验的结晶”;资源则被解释为“资财的来源”[1]。顾名思意, 资源科学应是研究有关资财来源实践经验结晶的学科。
人类开发利用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方面的实践经验,几乎与人类的发展历史同步。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 因此全人类拥有关于资源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将其“结晶”为现代的资源科学知识,则是达不到要求的。从18世纪以来,诸如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农学、经济学等及其相关学科,都分别总结了有关自然资源方面的实践经验,融入了各自的学科之中,形成这些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资源大国,例如美国与俄国,十分关注其本国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俄国在1915年成立了自然生产力委员会,从事本国矿产资源方面小规模的考察研究。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年3 月俄国科学院向苏维埃政府提出关于吸收科学家勘查国家自然资源的建议。列宁于同年4 月即指出“科学院已经开始对俄国自然生产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调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应当立即委托科学院成立一系列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以便尽快制定改造俄国工业和发展俄国经济的计划”[3]。美国在19世纪在其开发西部时, 即开始关注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例如1891年发布“森林保护法”,1897年由美国科学院提出关于森林保护政策的意见。1907年2月, 美国总统西澳多·罗斯福在华盛顿召开了北美国家“自然保护大会”。在总统福兰克林·罗斯福的任期内,1933年设立了“自然资源委员会”,同年在农业部内设立了“水土保持处”,1935年发布“水土保持法”,1936年又在华盛顿召开了北美的第一次“野生动物保护会议”。1946年,当时的总统杜鲁门秉承罗斯福总统生前意愿,向成立不久的联合国社会经济理事会提出召开国际性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大会的建议,经两年筹备,1949年8至9月在纽约召开了前后为期21天的“世界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学大会”,并出版了包括索引在内8卷本的论文集[4]。对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对其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科学研究向资源科学的发展迈进了一步。在此期间,澳大利亚与加拿大也开展与完成其本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调查。中国在1935年也成立了“资源委员会”,任务是开发与管理重要的资源,筹划基本工业的发展,并从事资源的研究。
这些有关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实践经验的结晶与科学知识,都是基于18世纪后发展起来的传统学科,这些实践经验的结晶既丰富了这些传统学科的内容,也成为今日资源学科,尤其是自然资源学科继续发展的基础。
但是随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资财来源的范畴日益扩大,对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践经验的“结晶”,无论是在理论上或方法上都需更完善与系统化,尤其需要保持它们的整体性(Holism),尽量避免将资源整体性在利用保护中随意分割的形而上学的影响。这种客观需要,促使了资源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使这一既年轻又古老的综合性学科领域应运而生,并在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中克服重重阻力而得到发展。正如恩格斯1894年1 月25日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讨论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时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5]。 资源科学正是在这种新的社会发展需要中被推向前进的。资源科学的发展既要继承在诸多传统学科中已经“结晶”的有关资源的科学知识,也要不断发展新的思维与认识,以便开创具有资源整体性特点的现代资源科学。
1.2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及其管理的科学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6]。 这一哲学理论同样适用于对资源科学及其研究对象与范畴的界定。对资源的管理就是资源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对于各种各类具体资源的管理,就成为资源科学中各分支学科的学科对象。自从出现人类活动以来,人与自然这对矛盾就长期存在直至今日。因此,对资源的管理正是研究这对矛盾的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对资源的开发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种种灾难与困惑。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人们开始关注全球的自然资源问题。194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成立,1955年更名为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如前所述,1949年联合国召开了“世界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学大会”,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全世界提出了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问题,包括矿产资源、燃料与能源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野生生物与鱼类资源等为主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问题。当时界定的这几类自然资源,至今仍为联合国各有关自然资源工作部门所沿用,并为以美国为首的各西方国家在自然资源的专业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中所采用。1972年6月5~16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并发表了背景资料,“只有一个地球”首次将资源与环境这两个关系人与自然,并影响人类生存的相互紧密联系的问题提到了全世界人民面前。至今使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成为姐妹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地发展着,并有力地相互推动着全球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解决。因此,人类生存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和协调,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首先,欧美等国在原有传统学科与科系的基础上陆续创办了以自然资源或资源管理等命名的科系或学院,培养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与博士后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资源管理,尤其是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高等专业教育,都设立了相应的科系与学院。我国也于1980年代在部分大学率先创办了资源与环境学院以及相关的科系。以自然资源或资源命名的科研机构也得到很大发展。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创建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82年美国在首都华盛顿创办了“世界资源研究所”;1994年起我国着手编写“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已于2000年正式出版。可见,作为研究资源的综合性学科,其发展过程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专门学科,其特点是在若干传统学科的基础上,经过多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的发展过程,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学科综合后形成的,它既是科学继承的产物,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1.3 资源科学是一个综合的现代学科群
如前所述,资源科学既继承了传统学科中有关资源与资源管理的内容,又区别于传统的地学、生物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等的学科体系。它是以资源及其管理为对象,研究资源的形成、数量、质量、结构、功能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等的学问。一方面研究各种单项资源、复合资源与资源系统;另一方面研究人类活动与行为对它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人与资源这一对矛盾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彼此矛盾统一的过程、表现形式与规律。因此,其学科的涵盖范畴十分广泛,其中不少问题尚处于发现和研究之中,包括自然资源方面。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该新兴学科群,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与官员,尚未能认识到它的存在,往往错误地认为,对各种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气候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等,已有很多相应的学科进行了多年研究,资源科学的存在纯属重复研究。但现代社会发展的大量实践表明,诸多属于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方面的问题,虽分别与若干相关的传统学科有关,它们也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过研究,但均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相反,由于愈分愈细的一些传统学科,对资源整体属性的分割,不但无法解决作为资源整体属性所形成的问题,事与愿违,还常常引出更多的新问题,并在实践中愈演愈烈。这一点已为近数十年来中外资源管理中层出不穷的种种重大资源问题所证实。所以,一个具有整体性观念与现代学科多源性特点的综合性学科群——资源科学的发展正是客观存在的必然。所谓学科群,是指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并要包含若干个分支学科(注: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1992.)。资源科学正是这样一个学科群,即资源及其管理成为该学科群的共同属性,它把分属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与知识信息资源等不同资源领域中的各分支学科,在资源属性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构成了一个学科群,并可形成它们独特的三维网络结构的学科体系。尽管其学科体系还不完善,学科理论也还不完备,但它仍是有发展生命力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同时,不少传统学科也正在突破其原有的学科界限,经历与相邻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从另一个方面迈进资源科学的学科领域。
2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
沈长江在研究可更新资源学的学科结构模式时,曾提出三维结构的学科体系的设想(注:沈长江.可更新资源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未刊稿).1983.)。封志明与王勤学(1994)提出资源科学研究的学科体系包括综合(理论)资源学与部门(专门)资源学,并提出这两类资源学在具体时空的结合是区域资源学,在此基础上可续分12个二级资源学科与若干三级资源学科(图1)[7]。
图1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图解[7]
Fig.1 A diagram of disciplinary system of resourcesscience
类似的主张在文献8中也得到阐明。 以上认识为资源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突破,它将彼此割裂的相邻学科,主要以自然资源为纽带,沟通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推动资源科学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维。但它们还未能充分揭示该庞大的综合性的学科群在学科体系上的全貌,也未能表明这一学科群中各相关的资源分支学科,各自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它们彼此间联系与交叉渗透的关系。还不能反映该学科群的学科体系的全貌及该学科群学科发展的生命力。
*进一步的科学分类见图3。
图2 资源科学的三维网络结构学科体系与主要分支学科
Fig.2 "Three- 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system ofresources science and it's major branch disciplines
为了能较深入完善地揭示资源科学在其学科体系中各分支学科间错综复杂的关联,我们利用三维座标来反映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这实际上是一个三维的网络结构,我们可以称此三维座标系统为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三维结构系统,以充分显示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客观存在,更准确地认识各分支学科的学科地位,作用与特点,以及彼此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以推动资源科学的发展与学科建设。该三维结构的座标图解如下。
进一步的学科分类与资源科学的分支学科
据上述图解,资源科学由3个部分组成,即总论、 各论与区域分论。三维座标的3个轴分别由这3个部分占据。资源总论主要涉及资源科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方面的分支学科,可初步列出15个分支学科。资源各论主要是各具体部门资源的科学知识,按各部门分支学科的部门特殊性,可以分属于自然资源学、社会经济资源学与知识信息资源学。区域分论是资源科学中包括内容最多,最为复杂的部分。由于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复杂性,导致区域分论中分支学科的复杂性,所以在Z 座标的地理区域的划分与表达上,只能采用地域分异分类中的高级地域单元为例加以说明,不能认为这就是区域资源分论中所包含的全部分支学科。
在该三维的网络结构中,每一个三维交叉的节点或任一个二维交叉节点,都可形成资源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我们已经认识或正在研究,有的则至今知之甚少或根本尚无认识。可以设想,只有当我们对该三维网络空间中的绝大部分交叉节点都获得充分的了解后,不存在任何重大盲点时,我们才有可能进入资源及其管理的自由王国。
现在简单举例,对三维交叉节点与二维交叉节点的内容,做一说明,以期达到举一反三之目的。
第一,位于三个座标上分属于总论、各论与区域分论的诸分支学科,均应是基础的分支学科,当它们在三维空间上交叉或在二维平面上发生学科交叉时,就可衍生出新的学科内容,绝大部分内容都具有理论的与实践的意义。
图3 学科分类与资源科学的分支学科
Fig.3 Disciplinary classification and branch disciplinesof resources science
第二,关于三维交叉节点的解释。例如Z 轴区域分论中的“温带资源学”,与X轴资源各论中的“土地资源学”,再与Y轴上资源总论中的“资源经济学”三者发生学科交叉后,就可出现“温带土地资源经济学”。该分支学科对于搞好温带的土地资源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世界有关国家对此已做了很多工作,也有一定的科学积累,但认识还很不够,所以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对土地资源管理上三个效益的矛盾统一,尚难有统一的科学定论。说明这仍是一个有很好发展前景的分支学科。又如位于Z轴上的“温带干旱区资源学”,与X轴上的“生物资源学”中的“家养动物资源学”,再与Y 轴上的“资源生态学”三者发生学科交叉后,所出现的“温带干旱区家养动物资源生态学”,这对于了解温带干旱区家养动物资源的生态特征及其利用改良和畜牧业布局以及天然草地管理等问题都是该类型地区中倍受关注的问题。例如前苏联、南非的学者在20世纪30~40年代就进行了很多研究,以后美国与澳大利亚的学者也对他们本国该类型地区的家养动物进行了研究,我国从 1940 ~1980年代也进行过长期研究,有些研究至今还在继续。因为全世界的温带干旱区几乎都是重要牧区,但在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方面,由于管理粗放,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长期的超载过牧与草地退化等,因此发展这样的分支学科,对于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是有重要作用的。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分析该三维空间中的资源科学分支学科的结构与学科的交叉关系,将可获得有关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丰富认识,增强发展资源科学的信心与决心。
第三,关于该三维空间中任何一个二维交叉节点的解释。 例如从X轴的资源各论中找到“气候资源学”,与Y 轴总论上的“资源地理学”发生学科交叉时产生“气候资源地理学”,这是认识各种气候资源地域差异及其分布规律的分支学科,不仅是制定气候资源区划的依据,而且对工农林牧等生产部门的合理布局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又如代表资源总论的Y轴上的“资源开发史”,与代表区域分论Z轴上的“温带资源学”发生学科交叉后,形成“温带资源开发史”,尽管人类对温带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漫长的历史,但是作为一个专门学科进行的科学研究,尤其是侧重于资源开发历史,阐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对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经验教训,探索温带区域中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规律,以指导今日的资源开发与管理,兴利除弊,少走弯路,避免我们祖先在自然资源面前所犯的错误,使我们今日少受或不受自然界的报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再如X 轴上的“水资源学”与Z轴上的“温带干旱区资源学”发生学科交叉后, 其节点是“温带干旱区水资源学”,这一分支学科对于“无水即无生命”的温带干旱区的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对于该地区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已是不言自明的了。
综上所述,可以想象在资源科学及其学科体系中包含的内容广泛的分支学科,博大而精深,也可显示该综合性学科群在未来发展中强大的生命力。但也应指出,现在分列在3 个座标轴上的诸多基础性的分支学科,尚不能认为它们已是构成资源科学总论、各论与分论的全部分支学科。同时,这些源于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科,由于它们彼此的学科基础与发展历史的差别,所以它们的学科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对资源科学的整体水平是有影响的。因此,在资源科学今后发展进程中,要根据彼此的学科基础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别加强学科建设,使彼此的发展水平日趋平衡,使资源科学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这正是资源科学今后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3 结语
纵观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历史,尤其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认真审视当今世界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种种问题,如再不认真严肃地对待资源管理的科学原理与实践,用现代综合性学科群的理论,发展与建设资源科学,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彻底改变对资源,尤其是对自然资源的滥用、掠夺与破坏,继续用形而上学的观念与方法管理资源,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其各种自然资源,就会像恩格斯早在1896年就警告过的那样,在人们庆幸自己对自然界所取得胜利的时候,就将遭到自然界加倍的报复。最终难免使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界为人类自己所摧毁。恩格斯的警告虽已提出了一百多年,但他的警告并不过时,相反更具有现实意义。造成此种结果原因很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至今缺乏具有整体性特色的资源科学的理论指导。诚为列宁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9]。 这充分说明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性,对减少人们盲目性的作用。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与破坏,与此种盲目性与蛮干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想在新世纪解决好人类社会与地球资源的协调发展,就必需认真发展整体观念的资源科学。彻底转变肢解资源的形而上学的理念与重大决策,真正实施基于系统观念的资源管理。要建设与发展资源科学,必需依赖与培养掌握坚实资源科学理论与技术的人才。对这些人才的培养,则要仰赖资源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资源科学教育的改革,如果没有对于资源科学及其学科体系的新认识,就不可能提出新的科系与课程设置,也不可能不断推出创新理念的教材。要完成这些重大的突破,走上资源科学创新发展的道路,必需对资源科学进行认真的理论总结与研究,即总结过去,研究现在,探讨未来。探索资源科学发展的生长点,不断充实资源科学的新知识,新思维与新理论,推动现代资源科学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收稿日期:2000—07—24;修订日期:200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