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之三“观”论文_杜云彪

作文教学之三“观”论文_杜云彪

杜云彪 山东省无棣县小泊头镇中学 251900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生活观、指导观、修改观等几个角度论述了作文教学。作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作文指导,“得法”亦“无法”;作文修改,教师要与学生“共舞”。

关键词:作文教学 生活观 指导观 修改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我们没有把作文教学置于核心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存着随意性、程式化,读写严重脱节,写作与生活严重脱节,使作文教学走入了低谷。

为此,我们要确立作文教学三“观”:

一、生活观——关注生活,真诚表达。

如果照本宣科,仅囿于书本、课堂,那么作文教学就会沉闷、毫无生气,学生兴致索然。《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作是运用,是服务生活的。让学生的作文与“火辣辣”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才是作文教学的节拍,也正是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脱离了生活,作文教学便会走入低谷,永不得翻身。

有人曾质疑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蝉声”,认为夏夜不可能有“蝉声”。是否有“蝉声”,生活是唯一的见证,而事实上夏夜是可以听到“蝉声”的。北宋王安石曾把“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是生活中的例子告诉他“明月”是一种鸟、“黄犬”是一种昆虫。作文讲评课上,一位同学的作文《秋的遐想》中有这样一句话:“‘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就是秋天的落叶吧。”当这位同学读完作文时,许多同学说这句话有毛病,原因是有古诗作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红”都是指秋天的“枫叶”,而其它秋叶是黄色的。当时我并没有直接反驳他们的观点,而是示意大家望一望窗外的秋景。向窗外一望,这些同学很尴尬,因为窗外果园里的梨树叶分明变红了,有的落在了地上。事实上,不只是“枫叶”,其它树叶、草叶到了秋天也有变红色的。这位同学引用那句古诗是站得住脚的——因为有生活的见证。其实这些还是读写的问题,多数人只是就事论事作表层阅读,而没有去感受生活,也就无从谈及写作运用。

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写起来有话可说,有一吐为快之感。如表现父爱、母爱为主题的作文学生写起来就很尽情,下面摘录学生作文中的一些佳句:

“生活的路上,堆积的衣服,父亲总是耐心地洗。”

“我爱父亲,他是我生命的桅帆,帮我渡过暗礁,载向成功的彼岸!”

“屋内幽暗的灯下母亲正在一针针地为我织着毛衣,我清晰地看到母亲头上一根根银发正向我发出刺眼的光。忽然母亲的身子抖动了一下,我知道母亲的手被针扎了一下,我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一位老师上作文课,题目是“当五星红旗在——升起的时候”,他引导学生说空格处可填天安门广场、联合国总部大厦、香港特别行政区、奥运赛场等。这位教师一味追求庄严、神圣的字眼,似乎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多数学生毕竟没有到过这些地方,也就写不出真情实感来,写出来的要么空空洞洞,要么大话套话。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让学生写“当五星红旗在校园升起的时候”呢?校园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地方,最能写出真情实感来。

作文训练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对于作文的重要——原来作文就是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作文的兴趣。

二、指导观——“得法”亦“无法”。

作文指导要做到——“得法”亦“无法”。例如作文的立纲起草阶段要“得法”:

1.确定几个部分及各部分的大体内容。

2.从素材库中选择所需的材料,以概括的语言打草稿。

3.进一步围绕一个中心,对所选材料认真审视,以确定去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在表达技巧(如古人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如考场作文要有简洁的开头、严谨的结构、生动地表达;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相比照的写法;如《藤野先生》的典型事例和明线、暗线;如作文要“贯一”,即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突破一个训练重点,不宜太多条条框框,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审题障碍等等)、语言修饰上作简略思考,做到心中有数。

5.对文章的结构形式做全盘考虑(如常见的“总——分——总”结构;如考场作文中的“小段落”;如抒情议论常用的“排比段”等等)。

6.在打草稿的过程中,随时记下大脑高度集中时闪现出的思维火花(更好的材料、更好的表达方法等等),并随时修改“原计划”。

7.草稿完成后,则着重从语言上加以修饰润色。

作文指导又要“无法”。作文要返璞归真,勿求浮华。正如《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只要学生能用朴实的话语把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就是好文章。

作文教学要给学生这样的认识——作文即“做人”。要通过写作态度、作文品质等教育来加强学生“作文即做人”的意识。作文教学要坚持正面引导,如鲁迅的“民族魂”,朱自清的“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民族气节,竺可桢写了38年零37天的日记,直到逝世那天,魏书生老师把写日记看作是“净化心灵的享受”、“与思想赛跑”等等。

引导学生作文,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很重要。“投入”就是要勤奋,做学生的榜样(如写“下水文”),多开发作文教学的思路、方法。

三、修改观——与学生“共舞”。

如何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反复修改?我认为教师应与学生“共舞”。

第一,引用有关反复修改文章的名句、典故和“炼字、炼词”的例子来教育学生注重作文的修改。例如:“文章不厌千回改”,“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推敲”的故事、曹雪芹修改《红楼梦》的故事、《战争与和平》反复修改的故事;有关“炼字”、“炼词”、“一字师”、“半字师”的故事等等。

第二,现身说法,以教育学生注重文章的修改。教学之余我喜欢有感而发,写一些诗文,并在各级报刊有所发表,于是我便以自己的“作品”为例,谈经验体会、讲修改方法以引导学生,学生对此也更感兴趣了。

第三,与学生“同题作文”,同写“写后记”(上文提到)。教学中,我与学生有一个互动约定:师生“同题作文”,同写“写后记”。师生“同题作文”、同写“写后记”使教师尽尝写作的甘与苦,更便于指导学生写作、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第四,与学生一起放声朗读,比较修改前后的文章。作文的好坏光“用眼看”是不够的,要调动多种感官,例如放声朗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就这么大声“一读”、“一比较”,孰优孰劣,“耳听为实”。

第五,让学生把作文“挂”起来进行修改。我爱好书法,喜欢“弄墨”,每写一篇书法作品,就“挂”起来,当时可能觉得不错,可是不几天就觉得有很多缺点,直至干脆“一把撕掉”,扔进废纸桶,索性重写。于是,作文教学中我喜欢让学生把作文“挂”起来(工整地抄写在8开的纸上,贴在教室的墙上)进行赏析、修改,一天不行,就两天、三天、一周……直至发现更多的缺点。

第六,引导学生进入古人研究学问时强调的“三种境界”,以达到深度修改文章的目的。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教学中如是做了,一定会修改出精彩的文章!

与学生“共舞”,其乐无穷!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确立的三个观念,归结到一点,我认为作文教学不能原地“踏步走”,不能“走老路”,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注入生活之“活水”。关键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探索有效的作文教学途径,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不断朝纵深方向发展。

论文作者:杜云彪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0

标签:;  ;  ;  ;  ;  ;  ;  ;  

作文教学之三“观”论文_杜云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