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思考_心理健康论文

关于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思考_心理健康论文

关于当前学校心理辅导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辅导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心理辅导始于美国的职业辅导运动。早在1908年,帕森斯就在波士顿创设了职业局,专门辅导青年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志趣,以便寻求合适的工作,他也因此而获得了“辅导之父”的美称。这种职业辅导模式,主要是探讨如何把个人特征与职业要求作适当的配合。随着社会的变迁,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也由职业心理辅导扩向学习心理辅导与生活心理辅导领域,辅导的对象也由最初的偏重于“问题学生”,而转向全体学生。通过有效的技术和充满爱心的心理服务,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获得最充分的发展。换言之,辅导重点不是矫治性的,而是放在了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层面上。7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的中小学,由于政府重视,加上辅导的价值和功能日益得到社会认可,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很快,并建立了完整的辅导体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已经正规化、制度化,形成了教学、行政、辅导三位一体的体制。

在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实践始于80年代初,具体操作者大都是兼职的,更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因而,根据我国教育的现状,针对目前学校心理辅导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上澄清一些模糊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一、关于学校心理辅导内涵的讨论

目前许多教师对心理辅导的基本内涵存有模糊认识,不少人认为只要是花点时间和学生谈谈话,就算是进行“辅导”了。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是这项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关于心理辅导(或曰“辅导”,下同)的界定

辅导(guidance)一词,主要指学校中教育者对学生的一种协助。关于它的界定,有许多心理辅导理论家作过精辟的阐述。

罗杰斯指出:“辅导是一个过程,其间辅导者与当事人的关系能给予后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甚至可以正视自己过去曾否定的经验,然后把那些经验融合于已经转变了的自己,作出统合。”〔1〕台湾学者吴武典认为:“辅导乃是一种助人的历程或方法, 由辅导人员根据某种信念,提供某些经验,以协助学生自我了解与充分发展。在教育体系中,它是一种思想(信念),是一种情操(精神),也是一种行动(服务)。”〔2 〕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博士也曾作过如下界定:“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员,致力与当事人建立一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 赏自己,以致可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有统合并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3 〕上述定义主要是侧重点的不同。综合起来,从狭义看,辅导是帮助一个人自助;从广义看,辅导是促进全人的发展,即当事人凭着在辅导中学会的面对难题和解决难题的原则,全面而均衡地发展他的人生。

综合上述各学者的观点,结合我国教育实际,一般认为,学校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提高心理机能,消除成长中的烦恼与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并较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心理辅导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它所包含的特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辅导是一种民主式的助人自助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具有成长与发展的潜能,但有时会遇到阻碍,辅导则是帮助学生学会克服这种阻碍,使其获得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辅导者只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代学生解决问题或替其做出某种决定。

第二,辅导是愉快的合作。它以互相信赖为前提,辅导者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切忌以命令或教训的方式对待学生,而应以诚恳与信任的态度接纳学生,使学生获得受人尊重的体验,进而开放自我。

第三,辅导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即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和治疗性功能。发展性功能强调的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就要依据学生现有可能性,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为其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以帮助学生学会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获得全面发展。目前国内中小学开展的意志训练、人际关系训练、耐挫能力训练以及职业指导等均属于发展性的心理辅导。预防性功能的侧重点在于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它在个性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的感情、意志、行为特征无不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使其懂得主动寻求心理支持,以避免由于盲动而造成的失误与焦虑。目前有的学校开展的青春期教育、考前心理辅导等均属于预防范畴。治疗性功能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及求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给予直接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它的服务对象仅限于少数有问题的学生,大多采取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等方式。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需将其转介到心理卫生部门就诊。

在目前的学校心理辅导实践中,有的中小学热衷于治疗性辅导,只盯着“差生”、“问题学生”,甚至有的学生心理本来很正常,只因一次考试怯场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生性活泼爱动,教师就凭主观臆断把其定性为有“毛病”,动辄“障碍”、“疾病”、“分裂”、“多动症”、“孤独症”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了解心理辅导的特点,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把心理辅导简单地理解为心理治疗。因此,要提高广大教师对心理辅导的认识,懂得心理辅导的重点不在于解决个别问题,而在于使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都获得良好发展。学校心理辅导应以发展性与预防性为主,以治疗性为辅。美国学生辅导主任协会在其制定的《小学辅导主任的工作》中指出,小学辅导主任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儿童的潜能,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对高中辅导主任也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指出,发展性的辅导是辅导工作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有计划的积极干预,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在情感、生计、道德、认识、审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并促进这些方面综合统一到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

第四,辅导是一种服务。辅导是对学生的一种帮助,因此,辅导人员必须坚持为人服务的观念,用爱心与耐心协助当事人。在英文的辅导书刊中,常用的也是“辅导服务”(guidance services)一词。 在学校教育中,辅导有其特定的服务内容。台湾学者赖保祯把它分为了八个方面:鉴别——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资讯——向学生提供学习、职业与生活方面的资料;咨商——帮助学生自我了解和自我发展;咨询——向教师、家长、学生提供背景性资料;定向——帮助新生认识环境,以便能在环境的转换中安定下来,把握住努力的方向;安置——帮助学生选课、进行升学与就业辅导,目的是使学生在求学与谋职上,各适其性,各得其所;延续——继续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提供必要的心理服务;研究——对于辅导的需求与辅导的实效进行研究与评价,以保持辅导工作的朝气与活力。

第五,辅导有其特殊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学校心理辅导涉及教育学、医学、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辅导人员只有具备这些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胜任工作,有时还需运用一些特殊的技术与方法来开展活动。

(二)关于心理辅导不是什么的讨论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有许多方法与心理辅导相似,但它又不是心理辅导,如果不加区别地混同于心理辅导,就会消弱辅导工作的实效性。第一,辅导不仅仅是提供资料和信息。例如,有一位高三学生向教师求询有关自费上大学的问题,倘若教师只告诉他某大学的收费情况,而忽略了他忧伤于色的情绪,则整个过程也就并非辅导过程。第二,辅导不是一种社交谈话。社交性的谈话往往是表面的、客气的,随意性很大,且内容空泛,而辅导却是一个深入的、人性化的过程,它包容着对当事人的启迪与热望。第三,辅导不是教导或说教。教导或说教过多地含有居高临下的成份,而辅导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服务。虽然在辅导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导,但若只有教导或说教,却又不是辅导了。第四,辅导不是忠告或建议。辅导重要的是协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和人生负责,倘若教师随便给予忠告和建议,就是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机会。第五,辅导不是同情和安慰。在辅导过程中,许多教师习惯用出自主观感受的同情和安慰来对待学生,而忽略了此时要设法以当事人的参照标准来看待问题。例如,一个落榜生,他内心很痛苦,在自卑与自尊的相互交错中,会变得过分敏感。他求助于心理辅导,是希望教师能协助他积极改变这一切。如果一味地同情和安慰,显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辅导的基本条件是尊重、真诚和同感(empathy)。 尤其是同感,在辅导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强调当事人不仅要有一定认识,而且还能体会到他的感受,教师要放下自己评判事物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的从当事人的参照标准角度来看事物。同感并不是认同当事人的观点,同感就是尝试感受当事人的喜怒哀乐,并能将这份感受传递给对方。同感包含着“换位”的意思,是辅导者用当事人的心情去感受,用当事人的眼睛看世界。

另外,恐吓、批评、指责、冷嘲热讽等都更不是辅导,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辨别。

二、关于学校心理辅导内容的划分

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大多数是针对某一方面内容来开展的,比如学习辅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辅导、职业指导、青春期心理辅导、健全人格的培养、耐挫能力的培养等。与心理辅导工作范围相对应,上述具体内容又可分别归属于生活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和职业心理辅导三大类中,欧美一些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也均按此三类划分,现概述如下。

(一)生活心理辅导

它是对学生日常生活心理的辅导,也是对学生做人的辅导。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不断适应生活环境,理解生活的意义,养成良好习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交往,并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维护心理健康,促进自我发展。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掌握下面几点。其一,人格的整合性。态度、气质、性格、兴趣、性向等均是构成人格的因素,所以,任何心理问题的发生都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与各种因素息息相关的。其二,寻找问题的症结。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不是偶发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教师不能仅从问题的表面去推测,甚至夸张,应借助心理测量工具来探究个体的“心理黑箱”。其三,问题的形成与自我观念有关。自我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个性进行自我调节的心理系统。它包括认识成份,如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个性品质、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情感成份,如自卑、自尊、自爱及自暴自弃等;意志成份,如自我检查、自我调节等。因此,自我观念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的统一,是个性心理素质的重要成份。学生的自我观念常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在辅导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我观念,协助学生客观地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以纠正偏差,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另外,每个学生的自我领悟能力不一,认知风格各异,应付策略不同,教师应分层对待,有的放矢。

生活心理辅导一般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耐挫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性格、情绪等方面的辅导内容。生活心理辅导以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两者兼施为原则,比较常见的则有个别咨商、示范操作、小组活动和心理训练等形式。

(二)学习心理辅导

它是指教师利用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协助学生认识学习的原理及方法,提高其学习效果,发挥其潜能的过程。学习心理辅导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其主要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协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真正意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通过强化学习兴趣,增强自尊与自信等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认真、踏实、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主动、勤奋、独立的学习习惯,进而学会学习。第三,不能简单从教学角度衡量学生学习的成败,要分清主次原因,找出因果关系,解决主要矛盾。

学习心理辅导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智力超常学生的辅导等内容。它一般遵循教育目的与学习目的的统一,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的统一,动机激发与兴趣培养的统一,促进成长与发展个性的统一等原则,学习心理辅导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形式,如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家访、媒体辅导(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微机软件)等。

(三)职业心理辅导

它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升学考试及职业分析、兴趣的了解与测试方面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辅导员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职业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渗透于整个中学教育中,而不仅仅是毕业时的安置工作。在美国职业心理辅导初创时期,职业心理辅导与安置就业基本上是同一内容。直到50年代,职业心理辅导才突破了安置就业的框架,成为中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近二三十年里,不少国家已将职业心理辅导列为中学教育计划的组成部分,开展系统的工作。我国港台地区称其为“生涯辅导”,它更注重自我了解,以提高决策能力;更强调自我观念的发展,以求得最佳的人生定位;更重视个人价值观的建立,以构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另外,“生涯辅导”还较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适应变迁的弹性、自由选择等。第二,职业心理辅导重在促进学生的职业成熟。在现代社会,职业结构变化很快,因此职业心理辅导不再注重为学生选定一个什么样的工作,而较重视为他们选择升学和就业方向提供良好的指导服务,以促进其建立健康的职业自我形象。第三,职业辅导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职业认识、职业兴趣以及职业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职业心理辅导通常包括择业与升学中的信息服务、报考咨询、能力测试、求职训练等。我国一些省市的初、高中开设了职业指导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与需要,开展不同的辅导活动,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校心理辅导目标的构成

正确认识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有效地实施这项工作的先决条件。心理辅导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应与教育目的相一致,但它的性质又不同于学校其他工作,它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性质反映在目标上,就要侧重于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一,培养自信心。目前一些10—12岁的孩子遇到伤心事,会哭;受委屈时,会哭;老师批评时,还是会哭,这种由过分温存带来的脆弱的“蛋壳心态”,由倍加呵护助长的“童化心理”,为孩子们的成长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因此,克服这种心理状态,培养和优化学生的自信心,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第二,学会认识与接纳自己。11—15岁是青少年心理产生急剧变化的年龄,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一些以往没有或不明显的心理体验,随着生理发育而开始出现,加上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生活,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面临许多困惑和焦虑。心理辅导要爱护、培植和发展学生正确的自我观念,使其顺利度过“剧变期”。第三,培养积极的情感。如果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而产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积极的情感,不仅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克服缺点的勇气和努力学习的热情,而且还会促进其知识的掌握和人格的发展。

(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早就指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已。”〔5 〕并对心理状态提出了多条要求,诸如要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并且不会感到疲劳和紧张;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不至于因为小事耿耿于怀,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并且善于休息;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排除干扰的能力;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反应速度快,并且有高度的适应能力等。总之,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和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生理上没有病态。从这个意义说,心理辅导就不能消极地等问题发生后再采取补救措施,而应积极地、有计划地开展丰富的心理辅导活动,以消除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使其在自我观念、认知、情感、意志、性格、人际交往诸方面得到良好发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是关键因素之一,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学生,尤其会影响到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讽刺、挖苦、体罚等,均会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打击,还可能导致学生错误的归因,即认为自己永远是失败者。因此,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应注意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并要纠正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作风、道德品质问题,采取简单训导式的错误做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把心理辅导纳入日常工作计划,使之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教育活动。

(三)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美国学者丹尼尔·戈尔曼认为,一个人潜能的发挥,受其情绪(感)商数(EMOTIONEL QUOTIENT)简称为“情商”即EQ的影响。过去人们非常重视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为“智商”,即 IQ的研究,把它作为测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但是,近年来,心理学家发现人类除“智商”之外,还存在“情商”这个生命科学参照元素,它影响着人的性格基调,影响着人的潜能发挥和人生的成败。它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反应能力所组成。高“情商”是完美人格的一种体现,它主要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在交往中培养起来的。心理辅导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课程与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提高其“情商”水平,从而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其心理健康,开发其心理潜能,三者互为条件,互相渗透,又各代表不同的目标层次,我们只有全面地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发挥其整体功能。

四、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与原则

(一)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从目前学校心理辅导的实践来看,对途径问题尚存争论,即重教学还是重活动,然而,这些争论却促使人们注意到学校心理辅导出现的一种趋向:走向整合,即教学、活动以及其它途径,都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要相互结合,才能取得最佳实效。具体途径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1.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目的是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课,使学生能系统学习有关知识,并得到系统、科学的训练。中小学的心理辅导课有多种模式,可以是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较短时间内简明扼要地讲完要讲的心理知识,剩余的大多数时间用来组织学生在各种模拟的情境中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体验,学会自助;也可以是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直接获得必要的心理知识,使他们对自身的心理能够得到科学的认识。从实效性来看,心理辅导课应以活动为主,形式有角色扮演、情景体验、讨论分析、谈话勾通、行为训练、心理陈述等。

2.开展专题心理辅导。目的在于通过专题辅导,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对确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与医疗卫生部门联系就诊。其形式有二,一是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创设团体情境和开展活动,预防个体在各发展阶段由各类问题引发的一般性困扰。内容以个体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二是小组心理辅导。小组人数一般以5—10人为宜,小组的活动时间、活动内容不宜作统一规定, 应以学生实际需要和效果为准。具体包括小组长的选定、组员的具体组合、活动主题的确立等环节。内容以学习助人、自我认识等方面为主。

3.进行学校心理咨询。它是指辅导教师运用心理学、医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相应技术,针对学生的心理现状或问题作出分析、建议和辅导。学校心理咨询遵循的是教育模式,而不是医学模式,把来访的学生看作是正常人,而不是病人。

4.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因素,把心理辅导有机地渗透在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之中。通过组织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科技、体育、卫生、艺术等活动和各种参观、考察、心理训练及公益劳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5.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辅导网络。学校要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注意同家庭和社区建立联系,逐步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辅导网络。从学校内部来说不仅要有清新、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而且还要创设尊重、理解、信任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积极情感,增强适应能力和耐挫折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争取他们与学校心理辅导的良好配合。要充分利用医疗、社区等社会资源,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辅导。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若要有效地发挥以上各条途径在心理辅导中的作用,还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全体为对象。学校心理辅导不是医疗卫生部门的心理治疗,因此,它必须坚持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同时,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无论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怎样,教师都有责任协助他们健康成长。

2.以活动为前提。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能主要依靠知识传授手段。因此,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是心理辅导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它区别于学校各科教学的主要的特征。

3.以发展为重点。心理咨询与治疗往往留意那些问题学生,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需要。心理辅导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发展,协助学生学会接纳、适应、交往等,给学生以全面的心理支持,其次才是帮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中的危机。

4.以尊重为基础。辅导实际上是双方的一种交往过程,尊重是实现这种交往的基础,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最佳渠道。双方只有人格上平等,心理上相容,学生才能开放自我,才能实现自尊、自爱、自强、自信。反之,不仅不会取得辅导实效,而且很可能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种种不良影响。

5.以自助为目的。心理辅导的目的主要是助人自助,因此,教师不是以“万事通”的态度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从旁协助他们学到经验,并促其内化成自己的人生技能,使潜能充分发挥,迈向自我实现。

注释:

〔1〕〔3〕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页、第9页、第192页。

〔2〕吴武典:《辅导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4〕赖保祯等:《辅导原理与实务》, 台北国立空中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5〕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标签:;  ;  ;  

关于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思考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