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对现实认知对象的考察与规定_唯心主义论文

论列宁对现实认知对象的考察与规定_唯心主义论文

试论列宁对现实认识对象的考察和规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试论论文,对象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识对象的考察和规定,是认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必然影响认识论研究的性质和深度。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两种典型的不同致思方向。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认识对象看作既成的、给定的、一成不变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围绕着这个给定的、既成的认识对象而旋转,因而,人只是消极被动地直观认识对象。这种致思方向缺乏辩证思维,是形而上学的,不能把认识论的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到底。德国古典哲学以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为开端,把这一致思方向扭转过来,以认识对象围绕着作为认识主体的人而旋转,实现了思维方式的转换,到黑格尔发展到顶峰。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认识对象看作动态、生成的。康德十分注意从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来分析认识问题,在他那里,认识对象是和主体的认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由主体的活动建构起来的,是由主体不断作用于自在之物的结果,脱离开人的认识活动也就没有认识对象的存在,因而认识对象不是既成的、给定的。康德的这一套东西是在先验唯心主义的形式中提出的,但他始终从与认识主体的关系中,从动态、生成中来把握认识对象,这表现出康德思想的辩证性,是其最富成果的思想,它远远超越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虽然涉及从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出发,但却把对象当作给定的、既成的那种形而上学观点。

面对这一历史遗产,马克思曾作过深刻分析和科学总结。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就认识对象角度看,马克思在这里批评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懂从人的对象性活动来讲认识对象问题的静态认识对象观;肯定了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在认识对象问题上所实现的思维方式的转换,摒弃其唯心主义,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对象问题上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超越。

与马克思批判和超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样,列宁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重心的不同,从另一视域指出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批判了唯心主义。在《哲学笔记》中他指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2)这是列宁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本缺陷的深刻反思,表明列宁已站在一个新的视野来看待反映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必然涉及认识的对象。列宁的这一批评主要从方法论着眼,在精神实质上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完全一致。马克思主张从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对象,就指明了要从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中来分析、来确定认识对象。

与此相应的是,《哲学笔记》中列宁既批判唯心主义又肯定辩证唯心主义具有合理因素。他提出: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胡说。相反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他认为,唯心主义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他明确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而“聪明的”就是“辩证的”,“愚蠢的”就是形而上学的、不发展的、僵死的、粗陋的、不动的。明显的是,列宁的这些思想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唯心主义批判扬弃的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其中自然包括了对唯心主义以康德为代表的关于认识对象的动态的扬弃。他这样说过,哲学上的圆圈在近代是“霍尔巴赫—黑格尔(经过贝克莱、休谟、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3)他注意到并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们在20世纪初对康德主义者和休谟主义者的批判,按照费尔巴哈和毕希纳的方式多于按照黑格尔的方式。

这样,我们看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论问题上由于认识对象的静态观,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唯心主义的认识对象动态观则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认识的一个环节,脱离了现实的唯物主义基础。它们都不能正确解决认识对象的问题,它们所持的方法为马克思所批判扬弃,同样也为列宁所批判扬弃。要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来阐明认识对象的动态观,在阐明对象的动态观中坚持唯物主义。列宁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善于向前推进辩证唯物主义,必须善于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善于区分作为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自称为唯物主义者的当代庸人的各种落后观点。科学的动态观、发展观是《哲学笔记》反复阐明的基本思想,列宁对现实认识对象的考察和规定,就是以这种方法的批评为基础来进行的。他从唯物主义立场阐明了认识对象是动态的、生成的、历史的。

康德通过认识主体的创造活动来考察认识对象,但认为主体的创造活动只能把握现象界,而不能把握自在之物。现象是由于人的认识活动造成的,离不开人的认识活动,因而认识对象只是停留于主观领域。这种观点为列宁所否定和批判。与康德不同,列宁对现实认识对象的考察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展开的。根据列宁的观点,客观物质世界为现实认识对象的生成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现实认识对象总是客观物质世界中的事物、现象、过程及其属性、规定,故而动态的生成的现实认识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不只是局限在主观领域之中。列宁强调在认识论问题上必须首先承认有一个先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他在研读《哲学史讲演录》的笔记中及论及感觉的源泉时曾指出:“外在或内在不是无所谓的。关键就在这里!‘外在’就是唯物主义。‘内在’=唯心主义。”(4)这里,“外在”指的就是客观物质世界。在说到概念与经验、感觉的综合、总括、总结之间的一致时,他指出,对于这点,各派哲学家都是承认的,问题的要害在于要区分这种一致是来自于上帝、自我、观念、思想等等,还是来自于自然界。在对保尔·福尔克曼《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原理》的评论中,他严厉批评了这位作者甚至不能提出人类意识和感觉之外的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问题。列宁研读《逻辑学》的笔记,对这个问题的强调,更是处处体现。他一再论说认识是对自然界即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认为逻辑和认识论应当从“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中引申出来。列宁这些反复声言的观点不仅表明,在列宁那里,从人类认识的最终根源看,从人类认识的无限性看,客观物质世界是人类的最终的、可能的认识对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蕴含着,并着重于指明了现实的认识不能离开客观物质世界这个前提和基础,它只能是对这个客观物质世界特定的具体的事物及其属性的反映,因而,现实的认识对象只能是客观物质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及其属性。对此,列宁说得十分清楚明白。他提出:“现象世界和自在世界是人对自然界的认识的各环节,(认识的)阶段、变化或深化。”(5)他认为,所谓实体,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物质的认识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所谓规律的概念,是人对于世界过程的统一和联系、相互依赖和总体性的认识的一个阶段,因而要反对把规律的概念绝对化、简单化、偶象化。对于因果关系,他指出,我们所理解的因果性只是世界性客观实在联系的一小部分,而不是主观联系的一小部分;认为原因和结果只是各种事件的世界性的相互依存、普遍联系和相互联结的环节,只是物质发展这一链条上的环节。所以“‘因果关系的运动’=实际上在不同的广度或深度上被捉摸到、被把握住内部联系的物质运动以及历史运动……。”(6)所有这些不同论断表明,从人类现实认识活动看,只是由于存在着先在于人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才为人的现实认识提供了基础,现实的认识对象正是由它所生成的,都不能脱离开这个基础,现实的认识对象因此具有客观实在性。正因为这样,列宁对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了毫不容情的批判。他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一再肯定和赞同黑格尔批评康德只承认现象可知,自在之物不可知,认识对象只停留在主观领域的观点。他笔端充满激情地写道:“黑格尔对康德的驳斥是完全正确的。”“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7)他并这样区分了对于知识的不同观点:“康德贬低知识,是为了给信仰开辟地盘;黑格尔推崇知识,硬说知识是关于上帝的知识。唯物主义者推崇关于物质、自然界的知识,把上帝和拥护上帝的哲学混蛋打发到阴沟里去。”(8)

列宁强调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对于人的认识具有先在的地位,现实的认识对象总是其中的部分、阶段,或是其中的具体事物及其属性,它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不是单纯的主观产物。但同时,根据列宁的思想,客观物质世界之中的事物及其属性并不直接就是现实的认识对象。客观物质世界只为现实认识对象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它是人类终极的认识对象,要使其中的有关事物及其属性成为现实认识对象,需要有转化的机制和条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忽视转化的机制和条件,直接了当地把客观物质世界这个终极的认识对象当作当下的、直接的现实认识对象的作法是错误的。列宁说:“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这些概念和规律等等(思维、科学=‘逻辑观念’)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永恒运动着和发展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9)又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10)在此,列宁直接针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提出了批评,清楚表明,现实的认识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中的某些部分,是其中的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但反过来,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部分、其中的具体事物及其属性等并不就是现实的认识对象。除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的可能性外,现实认识对象的生成还必须要有现实的条件,通过条件才能完成转化。这样,列宁就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转化、否认条件根本不同,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与康德的强调对象形成要有主体条件相似,强调了现实认识对象形成的条件性。这样的条件,是主体方面所提供的。

首先,康德指明,对象是自我意识通过活动建构起来的,要建构对象就不能没有概念范畴,主体的思维形式即概念范畴对于形成认识对象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他的思想的积极方面,尽管是掩盖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中。列宁在反复阐明认识是一种关系,在认识关系中主体起主导作用时,(11)尽管在概念范畴功能的形成机制问题上与康德有着深刻分歧,他特别注重和强调实践所起的根本作用,(12)但与康德强调概念范畴对于形成认识对象的重要性一样,他也非常重视概念工具、范畴框架对于使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部分、其中的具体事物及其属性形成现实认识对象的作用,把它作为现实认识对象形成的条件之一。在论述关于作为认识主体的自觉的人与尚未成为认识主体的本能人的区别时,列宁曾指明,要发生认识,就得要有主客体的分化,概念范畴则是分化的标志。现实的认识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既是主客体不断分化的过程,又是主客体不断结合、关联的过程。没有分化,就没有关联,就不会有认识的发生。分化也就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部分、其中的具体事物及其属性成为了认识对象。列宁说,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是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关于“梯级”和“纽结”的说法,形象明确地道出了作为现实认识对象的客观物质世界总是与概念范畴这一思维工具相联的,是以它为条件的。人在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时并不是也不可能以笼统不分的块然整体的客观世界作为自己的现实对象。事实上,人只有通过一定的条件认识和把握了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及其属性,这些事物才成为现实的认识对象。康德曾说,经验所以可能的条件也就是经验的对象所以可能的条件。摒弃其唯心主义的成分,它有相当道理。在对康德的不可知论的批评中,列宁提出了相近的观点:“康德把认识和客体分割开来,从而把人的认识(它的范畴、因果性等等、等等)的有限的、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性质当作主观主义,而不是当作观念(=自然本身)的辩证法。”(13)康德认为认识对象的构成必须要有主体的条件即概念范畴,但他从需要条件出发,却最终把认识对象局限于现象,局限主观,而不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观点为列宁所不取。在列宁看来,恰恰相反,客观物质世界正是因为这种现实的条件而不断地使它的各部分、各层面成为人的现实认识对象的,客观物质世界也正是这样才使人们所逐步地认识到。要使客观物质世界成为人的现实认识对象总是与属于主体因素的这种条件相联,所以列宁还说过:“当逻辑的概念还是‘抽象的’,还具有抽象形式的时候,它们是主观的,但同时它们也表现着自在之物。自然界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现象又是本质,既是瞬间又是关系。”(14)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指出,随着人的认识图式的不断扩展,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客体也将不断扩展。这一观点,与列宁思想可资比较,自然科学进展的史实也证明这一点,从欧氏几何到非欧几何,从牛顿力学到现代物理学的相对论、量子理论,不同的概念范畴框架,使客观物质世界的不同部分形成为不同的现实认识对象。

其次,康德在论述认识对象形成的条件时是从思维形式的研究来强调主体的作用的,这虽然极为重要和极有意义,但因他不知道理实的人的现实活动本身,只是从抽象方面加以研究,因而也就没有论及工艺技术作为现实认识对象得以形成的条件的重要作用。然而,对于工艺技术作为现实认识对象形成条件的重视和强调,是《哲学笔记》中的一个突出思想。在转述黑格尔关于真理(观念)是过程的思想时,列宁说,真理经历三个阶段:(1)生命;(2)认识过程,其中包括人的实践和技术;(3)绝对观念(即完全真理)的阶段。又说:“真理是过程。人从主观的观念,经过‘实践’(和技术),走向客观真理。”(15)在论述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指出人的意识、科学反映自然界的本质、实体,但同时这个意识不是一下子,不是简单地和自然界符合时,他强调反映中有着“技术和客观世界、技术和目的”的关系。(16)这些论述都对技术在认识中的作用作了充分的揭示,这就必然涉及现实认识对象的形成问题。列宁在对路德维希·达姆施泰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历史指南》一书的摘录中,对这点有清楚的表明。列宁详细地摘录了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技术工具,如用木星蚀、齿轮和反射镜、两面旋转镜等所测得光速的不同的数据,标明了技术工具的变化,对于测定光速的影响。看来,这决不是偶然的。在这里表明,作为现实认识对象的光速是与认识主体相关联的。光速作为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没有技术工具,不能测定光速,它就不成为人的现实的认识对象;它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现实认识对象,则与人的技术工具相关。又如在对费·丹奈《我们的世界图像是怎样构成的?》一书所作的笔记中,列宁对这本书的评价极低,认为这本书不伦不类,当作哲学著作则显得太草率,夸夸其谈、肤浅、庸俗,如果当作通俗书籍则又显得装模作样。尽管如此,列宁却不无深意地记下了这本书中的有关从哥白尼、伽利略到开普勒、牛顿,天文学的进步与技术工具的关系的有关论述。他记述说:“只是在19世纪中叶,才用改进的测量仪器证明恒星形状的变化。”“望远镜等《发现了2000多万颗星等等》。”(17)通过技术工具的运用,搞清了地球两极的扁缩是直径的1/229。这里的摘录表明,当时能够成为人的现实认识对象的2000多万颗星星,地球两极的扁缩等显然量与作为认识的现实条件的技术工具如望镜等的运用是密切相关的。可见,现实认识对象的形成总离不了技术工具这一条件。技术工具在形成现实认识对象中如此重要的作用,还可在列宁的如下论述中得以探明,列宁说:“一方面,应该从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对实体的认识(概念),以便探求现象的原因。另一方面,真正地认识原因,就是使认识从现象的外在性深入到实体。应该用两类例子来说明这一点:(1)自然科学史中的例子,(2)哲学史中的例子。更确切些说:这里应该谈的不是‘例子’——比较并不就是论证,——而是自然科学史和哲学史+技术史的精华。”(18)从认识对象这一视角看,这里的物质、实体、现象、原因等概念表明的是,客观世界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成为了人的现实认识对象,列宁指明了科学和技术在人深化认识、拓展认识对象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列宁指出,认识向客体的运动从来只能辩证地进行,认识向客体的运动从来只能辩证地进行,而这运动则包括“技术、历史等等。”(19)列宁的这一富有创意的思想特别为现当代的科学发展所证实。现当代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借助于人类所发明的各种技术和工具,客观世界的有关领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现实认识对象的行列。这无论在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各个领域都随处可见。物理学中对粒子的观察研究没有技术工具是不可想象的,没有技术工具,粒子也就不能成为人的现实认识对象。

列宁对现实认识对象的考察和规定,是把其可能性和条件性相结合的。它既坚持了唯物主义,又从主体的主导方面加以思考。现实的认识对象包含着客观的因素又有着主体的因素,是这两种因素的综合统一,融合贯通,而不可分割。无论是客观方面,还是主体方面,从它们单独看都是变化的、运动的。然而,就它们结合在现实认识对象的统一体中的相对而言,主体因素则起主导作用。因而,现实的认识对象必然是动态的、生成的、历史的。在列宁的视野中,现实的认识对象是历史的、动态的、生成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列宁这样表明了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截然区分:“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20)他指出,在认识问题上,主张日益深化的永恒的认识过程的辩证观点与形而上学的一劳永逸的解决的观点是对立的。同时,对康德割裂现象与自在之物关系的观点,列宁也从唯物主义立场进行了批评,认为现实认识对象的生成过程,也就是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不断转化的过程。因为,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主体方面的现实条件又是不断发展着的。列宁在转述和评论黑格尔对康德的批评时如是说:“在我看来,论据的要点如下:(1)在康德那里,认识把自然界和人隔开(分开);而事实上认识是把二者结合起来;(2)在康德那里,自在之物的‘空洞抽象’代替了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日益深入的活生生的进展、运动。”(21)

列宁对现实认识对象的考察和规定还包括揭示其深层根源即人类的实践活动。我们将另文加以探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2)(3)(4)(5)(6)(7)(8)(9)(10)(13)(14)(15)(16)(17)(18)(19)(20)(21)《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1,308,248,128,135,142,142-143,152-153,153,177,178,170,158,347,133-134,240,165,70页。

(11)《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164页。

(12)《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0,186页。

标签:;  ;  ;  ;  ;  ;  ;  ;  ;  ;  ;  ;  

论列宁对现实认知对象的考察与规定_唯心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