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与中日经济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合作论文,中日论文,环渤海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经济实力最强,对外开放领域最广、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地区。她与中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一起成为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中国谋求新经济增长点而引起世人瞩目的热点地区。探讨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以及与日本经济合作关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环渤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与发展潜力
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域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主要表现在:
1、地理位置优势。 环渤海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的北部地带。环渤海水域为山东半岛、华北平原、辽河平原和辽东半岛所环抱,外与黄海、日本海和太平洋相通,其海岸线长5700多公里,总面积7.73万平方公里。环渤海内陆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山东、河北、辽宁三省,总面积约5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5.4%。人口2亿多,约占全国的18%,其中非农业人口5233万人,占总人口的25.47%。 国民生产总值6500多亿元,约占全国的22.7%(1993年)。是我国北方的人口、城市和产业密集带。环渤海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她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桥的主要起点,也是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世界的重要对外通道。
2、物产资源丰富。一是海洋资源得天独厚。该地区由于濒临渤、黄二海,拥有57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和近6000平方公里沿海滩涂,因此,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海产养殖、海洋捕捞、海洋化工和原盐生产及盐化工提供了广阔前景。如该地区内山东的水产品产量几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位。二是腹地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该区域内已发现各类矿产100余种,其中有30多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如山东的黄金、 自然硫、石膏等储量居全国首位,石油、金钢石、菱镁矿、钴、铪、花岗石等居全国第二位;山东、河北、辽宁三省的煤、天然气、铁、石灰石、玻璃石英等矿产储量都居于全国前列。此外,该地区还与全国最大的山西能源基地相沟通,这些都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三是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环渤海地区的滨海地带气候宜人,自然风光令人陶醉,其中有些景观居全国重要地位。如大连的南部海滨风景区,珍奇的生物景观(蛇岛等),青岛的崂山风景区、烟台的蓬莱仙阁、威海的刘公岛、秦皇岛的北戴河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和避暑胜地。这一地区的人文景观也在全国首屈一指,如北京的故宫、长城,山东的泰山、孔庙,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等,都是令中外游人倾慕的地方。四是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环渤海地区地处华北和辽河平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产区,农副产品产量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如山东的农业产值几年来一直居于全国首位,其粮食、棉花、猪牛羊肉、水产品、油料、瓜果、烤烟的产量都居于全国前列。这些都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工业基础雄厚。环渤海地区大中型骨干企业较多, 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其石油、冶金、化工、机械、建材、纺织、电子等工业部门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该地区原油产量近6000万吨,约占全国的40%;天然气产量40 多亿立方米, 约占全国的26 %; 原油加工能力超过5000万吨,约占全国的40%;已建和在建的乙烯生产能力达120吨, 约占全国的50%;钢产量达2600万吨,约占全国的37 %; 成品钢材产量2000万吨,约占全国的36%;水泥产量近6000万吨,约占全国的23%;发电量1500亿度以上,占全国的23%。尤其是辽宁作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在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制造、重型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切削机床和其它通用设备制造及汽车、拖拉机、造船等方面均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此外,作为华北地区经济中心天津市的轻纺、化工、机械、电子工业,作为冀东中心城市唐山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作为山东最大的工业城市青岛的轻纺、食品、机械、电子工业,均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
4、交通运输发达。 环渤海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齐备的交通运输系统。该区内大中小型港口有40多个,其中年吞吐超过1000万吨以上的有天津、青岛、大连、秦皇岛、烟台、石臼6个,港口条件优越,腹地广阔, 吞吐量大。陆路交通有京沪、京广、京沈、胶济、沈大等10多条铁路干线,还有包括京津唐、沈大、济青等在内的20多条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航空有以北京为中心的天津、沈阳、大连、青岛、济南等航空港和10多个机场,已开辟国内外航线100多条。此外,该地区还有比较先进的输油管道, 初步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综合运输系统,对于促进国内外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科技人才集中。环渤海地区虽然人口只占全国的18%, 但拥有高等院校近100所,中等专业学校300多所,高校占全国的25%。区域内现有科研机构1000多个,各类科技人员达130多万,约占全国的27%, 不仅聚集了全国第一流的科研、教学、管理、规划、设计等机构,而且是全国最大的科技信息中心和图书资料中心。科技和人才的集中,使环渤海地区无论是在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能力方面,还是在科技开发和科技应用方面都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也说明该地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城镇化水平较高。环渤海地区拥有城市90多个, 其中拥有直辖市2个,计划单列市3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共10个。此外还拥有地级市和县级市各40多个,城镇近400个。在滨海地区,有地级市17 个,平均不到300公里就有1个大中城市,是城市的密集地区。环渤海地区总人口占全国的18%,而非农业人口则占到全国的22.7%,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辽宁省,1982年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即占总人口的42.4%,在全国各省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乡镇工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崛起,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城镇集中的速度大大加快,这必将进一步带动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对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环渤海地区有着自身的区位优势,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有许多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产业结构相对落后。环渤海地区是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 从建国初期开始,国家就在该地区倾注了大量投资,特别是辽宁省,成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虽然这一地区较早地步入了工业化,但从产业结构上看,一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北京市由其特殊地位所决定,第三产业水平相对较高)。如山东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特别是第三产业内部体现现代化水平的信息通讯、金融保险、对外贸易、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二是在第二产业内部,基础工业比重较高,加工工业相对落后。这一地区内,石油、煤碳的开采,金属冶炼是重要的支柱产业。这种以重化工原材料为支柱产业的格局,到目前为止,没有很大变化。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能耗高、技术含量低、资金占用量大,经济效益差,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从而影响了该地区产业水平的升级。从以机械工业为代表的加工工业水平来看,这一地区,特别是辽宁是以交通运输设备和重型机械为支柱产业的。这一方面为全国工业化的发展承担了“材料库”和“装备部”的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固化了重化工业结构,使制造业升级缓慢、技术水平低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天津、青岛、济南、大连等城市装备工业和其它加工工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还有许多城市,如沈阳、鞍山、抚顺、锦州、唐山、东营等市仍以基础原材料和重型机械为主导产业,未能摆脱低技术的经济格局。
2、市场发育较慢,经济活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 相对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沿海发达省份来说,环渤海地区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步伐上,在市场的发育和成长上,似乎慢了半拍,因此,无论是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还是在经济活力上都显不足。这一方面固然有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获取的政策资源(如建立特区)不如南方沿海地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思想不够解放、观念相对陈旧、改革的步伐慢、开放的程度低的原因。环渤海地区相对于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发育慢、经济增长慢和活力不足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民营经济的比重太低,发展太慢,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个体私营经济、合资合作经济的迅猛发展;长江三角洲的繁荣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苏南与沂东乡镇企业的发展。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山东的经济发展之所以比较快,能迅速成长为可与苏粤并驾齐驱的经济大省,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半岛和鲁中地区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发展。事实已经证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正是促进市场发育,经济增长和使经济保持活力的最重要的力量。
3、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技术改造和改革任务重。 环渤海地区特别是辽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多,这一方面说明这一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也使这一地区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负担重、效益差等问题是个普遍现象。据辽宁省经贸委对全省1375户大中型企业的调查和资料分析,搞得好的和比较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约占总数的1/3, 而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搞好、搞活。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的运营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经营观念上重生产,轻市场;重速度,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重荣誉,轻信誉;重眼前,轻长远,有些企业还是沿用计划经济的老一套做法,在市场营销上是等客上门,在产品开发上是等、靠、要资金和项目,不习惯按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二是设备老化,技术工艺落后。据山东调查,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具有国际水平的生产设备约占10%,国内先进水平的约占30%,而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的则占到近60%,其落后设备比重高于上海,浙江和江苏。技术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企业的包袱沉重,内部管理不善。在过去搞“大而全”、“小而全”的计划经济影响下,国有企业历史包袱十分沉重。主要是债务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企业富余人员安置负担。此外,一些企业基础管理薄弱、现场管理混乱,职责不清、人浮于事的情况也很严重。四是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亏损增加。由于体制、市场、管理、增支减利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国有企业亏损增加,效益下降的情况非常严重。1994年上半年辽宁地方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比上年同期下降4.05%,实现销售收入下降34.03%,亏损面达到59.1%。有的行业如纺织业已连续5年出现全行业亏损,不少企业出现了停产半停产的状况。上述情况说明,愈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多,受计划体制的束缚愈大,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愈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深化改革的任务愈重。
4、条块分割严重,区域内经济协作不够。 环渤海地区虽然从地理位置上将三省两市连接在一起,城市和工业也较密集,但由于行政管辖上相对独立,地域上又分属华东、华北和东北,因此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协作并不密切,条块分割明显,区域内虽然有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天津,并有其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中部的优越位置,但似乎并没有真正发挥出中心城市的“带头羊”作用,在沿海其它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天津的经济地位和辐射能力都没有明显地加强。区域中山东的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受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的影响和带动更为明显。滨海地区中青岛、大连、烟台等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升级较快,似乎受上海和广州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分工与协作,打破条块和地域分割,真正发挥好天津的中心城市作用,增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组织能力和辐射能力。
5、经济的外向度差,出口增长慢。 环渤海地区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背靠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与韩国、日本交往便捷,又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1984年国家批准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环渤海地区就有5个。1988 年国家又批准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对外经济开放区,以后又批准建立了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并在天津和大连港建立了保税区。但是与珠江和长江三角洲相比,无论是对外开放的程度,还是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数量、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都比较落后。从出口创汇看,在80年代中期,山东和辽宁的出口贸易额在全国名列前茅,但90年代以来,却大大落后于广东,并被江苏、福建超出。1994年,广东的出口总额已达475.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8%,而山东、辽宁的出口总额则为70.82和68.65亿美元,仅比上年增长18.5%和10.05%, 比全国平均增长水平31.9%低了12和10个百分点。从出口队伍来看,目前广东的各类外工贸企业和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已达1600多家,江苏有851家, 而山东仅有351家,不及广东的1/4和江苏的1/2。从利用外资来看, 1994年山东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分别比广东、江苏、 上海和福建低80.5、10.7、4.8和3.6亿美元,河北、辽宁、天津则更低一些。总之, 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力度不够,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快,也是制约这一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地区在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完善投资环境方面还做得不够。
三、确定大开放战略,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着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加快东移,亚太地区正在崛起的大好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环渤海地区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确定怎样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上述对环渤海地区发展的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总结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认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应确立一个“大开放”的战略,以开放来促进经济开发,推动改革深化,以开放来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起飞。
确立大开放战略,首先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根据环渤海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我们认为其战略目标应确立为建立“出口导向型”经济。所谓“出口导向型”经济,也就是要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依据本国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有效地利用国际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围绕出口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产业部门,迫使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向国际水平靠拢,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从而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我们还要选择好环渤海地区大开放的战略重点。根据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的外向化程度,我们认为应把战略重点放在“三点一线”上。所谓“三点”,就是要在这一地区选择具有区位优势和经济实力的三个港口城市,建设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并以此来带动和辐射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
1、在环渤海地区中部建立天津国际大都市。 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是一个人口近500万的巨大城市。天津不仅工商业发达, 经济技术水平高,而且是我国最早的国际通商港口城市。天津北靠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信息和国际交流的中心城市北京,以华北地区为腹地,南接我国北方新崛起的经济大省山东,并与华东经济圈相接;北联我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基地辽宁,并与东北经济圈相邻。东面隔渤海、黄海与日、韩、朝相望,直通国际大市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天津完全具备建成国际港口大都市的条件。
2、在辽东半岛的顶端建立大连国际性都市。大连是一个以港口、 工业、金融、贸易、旅游为主的综合性的多功能城市,人口近200万, 也是一个国际闻名的特大城市。大连工业技术水平高,商贸和旅游业发达,又是东北地区的出海口和开放前沿,正在逐步形成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和自由贸易港城。
3、在山东半岛的东端建立青岛国际性都市。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外贸基地和海洋科研基地,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工业、贸易、交通、旅游、疗养中心,人口已超过150万,也是一个国内外闻名的特大城市。 青岛轻纺、食品、机械、电子工业基础雄厚,商贸、旅游和服务业发达,是山东和沿黄河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也正在逐步形成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要把天津、大连、青岛建成国际性的港口都市,必须使之具有四个基本功能。(1)能够发挥内外经济对接的枢纽作用;(2)能成为内外资源聚合的中心;(3)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源, 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4)具有国际化的城市服务功能。 作为国际性的港口都市,应逐步实现对外交流的“五化”:一是人流的国际化。要对海外客商有吸引力,外商进得来,内商出得去,进出方便。二是物流的国际化。要办好同国际市场接轨的物流市场,同时要办好保税区,发展港口自由贸易。三是信息流的国际化。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搞好信息服务,使信息系统与国际“信息高速公路”接轨。四是资金流的国际化。要使金融市场国际化,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进来,自己的金融机构走出去。五是资本流的国际化。外商可以进入中国产权市场,中国企业也要进入国际产权市场。只有具备了上述四项功能,实现了“五化”,才能成为真正的国际性都市。
所谓“一线”,就是沿环渤海地区的海岸线,形成对外开放的城市带,以带动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沿这一地区的海岸线,滨海大中城市(地级以上)已达17个,他们是日照、青岛、威海、烟台、潍坊、东营、沧州、天津、唐山、秦皇岛、锦西、锦州、盘锦、营口、瓦房店、大连、丹东。这些城市均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对外开放也走在前列。这些城市象明珠一样镶嵌在环渤海地区的海岸线上,它们将成为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前沿,通过它们先行一步,带动整个区域的大开放和大发展。
由此,环渤海地区的大开放将形成三个明显层次,即第一层次为天津、大连、青岛三个国际性港口都市;第二层次为沿海岸线14个滨海大中城市构成的开放城市带;第三层次为三省两市的内陆城市和乡村。从而形成环渤海地区新的开放格局。
实施大开放战略,目的还是要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之尽快实现经济起飞。以开放带动经济发展,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确立大开放观念和“按国际惯例办事”观念, 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政策资源,创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思想的封闭和观念的落后,是环渤海地区与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根本差距。因此,环渤海地区的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确立起大开放观念和“按国际惯例办事”的观念,以开放总揽全局,推动改革与发展。因此,要利用好紧靠中国政治中心首都北京的优势,积极争取给予这一地区更为优惠的政策,譬如在青岛、大连、威海建立特区,设立自由港等。使中央在重视浦东开发的同时,在环渤海地区也选择一个重点开发地区。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到这一地区投资。
2、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改造传统产业,资金缺乏是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辽宁、山东、天津等地都是上缴中央财政任务重、地方留成少的地区,仅靠自身的资金积累难以完成改造传统产业的任务。因此,必须扩大开放,大力引进外资,利用外资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广东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发展快,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起来,正因为他们较好地利用了外资。在投入中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00多亿美元,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其经验值得借鉴。
3、以开放促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开放能够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了解国外先进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经验,启发改革思路。环渤海地区要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彻底打破旧的计划体制的束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真正实现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经营自主、管理科学。企业要学会面向国际市场,力争参加国际经济大循环。国有大中型企业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造,尽快实行公司制。要特别注重盘活存量资产,促进产权的流动和重组。国有中小型企业和城乡集体企业可采取承包、租凭、拍卖、引进外资嫁接改造、实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搞活,以减少亏损,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区域性的经济协调与合作,加快市场的发育。 环渤海地区条块分割、缺乏协调与合作的现状必须改变。建议成立一个由国务院领导同志牵头和三省两市分管经济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高规格的“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其办公地点可设在北京或天津,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协调会议,研究探讨环渤海地区的合作与发展问题,环渤海地区在生产力布局上应该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不要搞成结构雷同化,以因地制宜,更好地发挥各地优势。搞高新技术产业也不能一哄而起,而首先应当向沿海集中,首先要装备好天津、大连和青岛三大国际性港口都市。要加快区域市场发育,使之与国际、国内大市场接轨。要特别注重金融市场,科技信息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培育和完善,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5、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市场经济发育再造微观基础。 环渤海地区经济国营偏重、民营不足的状况比较明显,经济发展更多的是靠政府推动而不是市场推动。这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采取各种鼓励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不等于私营,它包括各类集体经济、合资合作经济、乡镇企业等,当然也包括各类个体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等。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培育出新的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进入市场提供参照,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加强环渤海地区与日本的经济合作
环渤海地区要贯彻和实施大开放战略,加强与日本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发达国家之一。日本与环渤海地区隔海相望,同处东北亚地区,自然地理接近。环渤海地区与日本有着进行经济合作的基础、条件和良好前景。
首先,环渤海地区与日本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这主要表现在:(1)在资源方面,环渤海地区的自然资源、能源、 基础原材料及劳动力资源均较丰富,而日本则资源相对匮乏,能源、原材料等对海外的依存程度大,劳动力价格高,数量少。(2)在技术方面,日本拥有90 年代的世界先进技术和80年代具有国际水平的成熟应用技术。这些国际水平的先进技术已占到日本全部产业中的70%左右。而环渤海地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仅占产业中的10%左右,技术水平整体上比较落后,深加工能力低,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差。(3)在资金方面, 日本经济实力强,资本充盈,有海外投资需求。而环渤海地区则积累能力差,资金严重匮乏,需要吸引大量的海外投资以加快这一地区的发展。 (4)在市场方面,环渤海地区处于中国这个具有12亿人口的大市场的前沿,本身具有2亿多人口,比日本人口多近一倍,市场广大, 有着引进国外技术装备和消费品的巨大潜力。日本虽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强,但国内市场容量有限,需要开拓国外市场。因此,可以说,环渤海地区与日本在资源、技术、资金、市场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和互补性,其合作的领域是非常广阔的。
其次,渤海地区与日本经济合作有一定基础和有利条件。最主要的:一是地理位置接近,同处东亚地区,从青岛到长崎仅有511海里, 空中与海上的交通都十分方便。二是有一定的历史前提。日本同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山东地区历来交往较多。近代史上这一地区曾是日军侵占重点,人民受到了极大伤害。两国人民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当今世界中,加强经济合作,有利于互相理解,共同促进世界和平和国际社会的发展。三是在民族文化上有相通之处。日本历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在现代化过程中也走了与西方不同的道路,成为东亚发展模式的一种。环渤海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山东又是孔子的故乡,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一地区有着比南方地区更深厚的影响。这一地区的发展易于使双方借鉴经验。四是中日经济合作和关系发展对于亚太地区的稳定,对于亚太地区特别是两国的繁荣与昌盛,有着重要作用。
再次,日本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有很强的现实需要和可能。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定从外部关系来看,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排外倾向严重,日本产品进入欧美市场更加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冷战的结束,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经济快速发展也给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需要加强与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二是从日元升值来看,也给日本同东亚经济的合作,特别是中日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这主要在于:(1)日本对美欧市场的依赖持续下降, 而对亚洲市场的依赖则逐步增强。日元升值和美元相对贬值使日本在对美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迫使日本把对外经贸的重点转向亚洲,在贸易和投资上对亚洲倾斜。(2)给东亚地区对日出口提供了机会。 日元的坚挺使亚洲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更容易进入日本市场。(3)给亚洲国家企业扩大投资提供了机会和动力。日元升值使日本产品出口的价格竞争力遭到削弱,必然要让出一部分市场,从而给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扩大投资和出口带来机遇。(4)有助于日本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水平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过去,日本与亚洲国家主要是垂直分工的经济合作,但随着日元升值,日本国内劳动力价格和产品成本上升,就使得日本的一些制造业部门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转移,从而促进了日本同亚洲国家的水平分工。三是从中国的投资环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特别是沿海地区一直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环渤海地区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0%,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这就为海外投资获得较高的回报率创造了条件。
最后,加强环渤海地区与日本的经济合作,要发挥各自优势,把握合作重点,双方共同努力。要使环渤海地区与日本经济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认为一是要发挥好各自优势。环渤海地区与日本经济之所以存在着互补性,正在于各自存在着不同优势。环渤海地区有着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也有着经济增长快、地理位置好的良好投资环境;日本则有着技术与管理优势,资金优势。两地区的优势可以互补。二是要把握好合作重点。根据双方的各自优势,我们认为合作重点应放在:(1)共同开发环渤海地区的能源、矿产资源, 搞好环渤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东亚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不断扩大,因此有必要搞好合作开发。同时,对环渤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本也应给予一定帮助,这是完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2)扩大对环渤海地区的直接投资,促进中日经济的水平分工。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落后,工业技术水平低的状况十分突出,应在合作中借助日方的投资促进工业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扩大两地区间的水平分工。(3)加快金融领域的合作步伐。日本银行业已执世界之牛耳, 东京的股票、外汇市场近几年迅速崛起。中国金融业经过近几年改革,专业银行正向商业银行转变,双方之间合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日本可考虑在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青岛、大连多设银行,以方便双方的投资、贸易等合作;环渤海地区银行也要走出国门,把融资范围扩大到海外,特别是日本。(4)扩大两地区间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三是要双方共同努力,把环渤海地区与日本的经济合作搞好。加强双方合作,需要双方面的共同努力。环渤海地区要贯彻好大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外资进入提供良好的环境;日本方也要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取消对外国商品的非关税限制和国内高新技术输出的限制。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使环渤海地区与日本的经济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标签: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青岛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日本工业论文; 天津历史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 大连房地产论文; 港口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