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要素与价值链与价值网络_核心能力论文

能力要素与价值链与价值网络_核心能力论文

能力要素与价值链、价值网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价值链论文,能力论文,价值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能力要素的概念

由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科尼尔管理顾问公司(A.T.Kearney)中的Johan C.Aurik,Gillis J.Jonk及Robert E.Willen在《Rebuilding the corporate Genome(2003)》中,首先提出了能力要素概念,并形象地把能力要素称为“企业基因”(Corporate Genome),如同人类基因受遗传法则决定个体特征的DNA,能力要素(企业基因)是价值链中对企业生产经营能力有独立价值贡献的共有组成部分,企业应加强能力要素建设,并建立起基于能力要素的企业战略。

在提出能力要素后,他们对价值链中的能力要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能力要素的价值潜力的挖掘,能力要素的有效重组,基于能力要素的企业战略,能力要素企业的组织形态,能力要素竞争时代的竞争环境及产业发展趋势。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的企业战略时下正在流行,而能力要素的观点是对迈克尔·波特的企业战略思想的补充,或者说是将能力要素的观点引入到迈克尔·波特的企业战略框架。

二、能力学派的形成

能力学派的形成可追溯到马歇尔的思想,直到动态核心能力理论的形成。提斯、肖安、伊萨诺等人认为核心能力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并将这一理论发展成为动态核心能力理论。他们认为动态核心能力处于企业能力结构的最高层。它使企业在面对变化的环境时,能迅速整合,建立或重构其内外部资源、技能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能力学派的演进进程见表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及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企业必须具备及时的市场反应能力、灵活的产品创新能力和高效的资源管理能力。在此时代背景下,企业资源观获得全面复兴,并逐渐成为主流战略管理思想之一。能力观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焦点,其内涵也获得极大丰富。

表1 能力学派的演进进程

年份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理论

1900~1925年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企业内部差异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

1957年

塞尔兹尼克 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能力特殊的自我创造积累论

1959年

潘罗斯 企业成长论 企业内在成长论

1960~1972年 理查德森信息与投资产业组织 企业间的专业化、企业知识基础替代论

1982年

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用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对企业进行分类

1982年

里普曼、罗曼尔特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无法有效仿制和复制的资源导致企业

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 间效率差异的存在

1984年

沃纳菲尔特 企业资源学说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原因是企业

拥有的独特的资源

1988年

德姆塞茨企业理论再思考 企业知识基础论

1990年

普拉哈拉德、哈默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产生竞争优势的源泉

1991年

巴尼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 拥有有价值的、异质的、不可模仿的、不

可替代的资源才能使企业产生持续的

竞争优势

1992年

兰格路易斯斯多克、 交易成本经济学 企业核心能力论

伊万斯、舒尔曼 基于能力的竞争、公司战略新规则 企业整体核心能力产生竞争优势

1993年

福斯企业理论契约和能力观企业核心能力论

1994年

哈默、贺尼 核心能力概念:在能力基础上的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

竞争

1997年 提斯、匹萨诺、肖恩

动态能力和战略管理 企业动态核心能力论

随着企业战略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深入,战略分析重点由企业外部向内部转移,资源和能力的研究也相应成为重要课题。其中,核心能力的研究更受到普遍关注,大量有关核心能力的研究成果纷纷出现。由于不同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所以对核心能力的界定也不统一。为了深入地认识核心能力的内涵,有必要将动态核心能力观与传统核心能力观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核心能力的产生与发展

1959年,潘罗斯(Panrose)在其《企业成长论》中就提及“企业能更有效地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使企业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所在,这是关于能力最早的论述。

到80年代,对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研究进入了繁荣期,能力观体系逐渐完善,主要研究能力的产生、构成、层次划分特点等,围绕企业建立持续竞争优势这个主题展开。其中,核心能力观作为解释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概念,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焦点。

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内部知识的汇总,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融合多种技术的知识的汇总。核心能力本质上是一种隐藏在产品后的能力,由专业人员与技术组成的企业技术系统与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构成。企业凭这种能力,可整合企业资源,形成无法取代的特殊专长,开发出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简言之,企业核心能力指企业发展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和创造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

核心能力有三个明显特点:(1)用户价值。核心能力具备最终产品使用者可感知的价值。如冰箱制造业的无氟制冷技术,可使用户直接感受到产品的效用并获益;(2)延展性。核心能力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潜在途径,显示出系统的竞争能力,使一家公司能参与相当分散的业务:如计算机、微型电视机、电脑显示器等;(3)竞争差异性。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竞争力独树一帜,其竞争者难以模仿或在短期内赶上。如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能力,以其独特性获得长期的产品差异竞争优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分为三个层次:核心能力的竞争、最终产品的竞争、核心产品的竞争。企业好比一棵树,最终产品是果实,业务单元是树枝,核心产品是树干,核心能力则是树根。核心产品是核心能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纽带,也是核心能力的实物体现。核心产品决定最终产品价值的部件或组件。树的生命源在树根,企业只有在核心能力上保持领先,才有牢固的基础,维持其最终产品的优势。

表2 核心能力概念研究综述

学者 称谓或定义

Snow and Hrcbiniak(1980) 独特能力

Hitt and Ireland(1985)

Itami、roehl(1987)无形资产

HeyesWheelwright And Clark(1988) 核心能力或组织能力

Pavitt(1991) 企业专有能力

Parahalad and Hamel(1990) 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即组织的学习能力

Teece(1990)

企业内带来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不同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惯例

Fiol(1991)

核心能力不仅包括企业有形资产存量,还包括对这种有形资产的认识过

程,以及如何将之转化为行动的理解

Collis(1991) 核心能力是企业资产投资的简短总结,而这些资产投资的总和决定了企

业的战略地位

Leonard-Barton(1992) 企业内部的知识集合,包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

值规范四方面,主要发挥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作用

1990年,普拉哈拉德(Parahalad)和哈默(Hamel)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将核心能力明确定义为“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即组织的学习能力”,这是对核心能力认识的一次飞跃。另一学者利奥纳多·巴顿(Leonard-Barton)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的知识集合,包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规范四个方面,主要发挥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作用”。持以上观点的学者所举例多为生产技能和技术知识的形态表现,将核心能力定位于生产性职能层次,强调战略业务单位间对生产性知识或技能的综合管理能力。以后还有其他定义层出不穷,如柯利斯(Collis)称“核心能力是企业资产投资的简短总结(shorthand summary),而这些资产投资的总和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地位”。费欧(Fiol)则认识到核心能力无形的一面,“核心能力不仅包括企业有形资产存量,还包括对这种有形资产的认识过程、以及如何将之转化为行动的理解”。提斯(Teece)将“企业内部带来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不同技能、互补性资产和惯例”统称为核心能力。

这一时期研究的核心能力指蕴涵于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且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结合体,这一结合过程来自于组织的集体学习及成员间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性。虽然惯例、流程等组织整体能力也有涉及,但主要还是强调价值链中具体环节上的竞争优势。

进入信息时代后,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迅速改变着整个经济结构,迫使企业对能力不断进行质的改变,以建立起重新配置企业内部能力的新能力。企业重建能力结构和寻求能力配置新方式的努力,又进一步导致产业竞争动态性,所以能力更新成了产业动态性的驱动力。新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核心能力观的发展,“动态核心能力观”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动态核心能力观的内涵

作为核心能力观的发展,提斯、匹萨诺(Pisano)和肖恩(Shuen)提出了“动态核心能力观”。“动态核心能力观”认为,动态核心能力已不局限于任何一种核心能力,而处于企业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更具抽象性,使企业在面对市场环境变化时,能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其内外部资源、技能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三)动态能力观与传统核心能力观的比较

1.动态能力观与传统核心能力观有很多共性。传统核心能力观以企业资源观为基础,动态能力观是传统理论的延续。二者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反映出它们的共同基础——企业资源观的根本原则:认为能力都是未来竞争优势的根本;能力都以未来可利用程度作为其内在价值的评价标准;能力都有路径依赖性特征,历史事件、实践经验及企业传统都是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能力都需防止被竞争对手模仿、盗用或替代;能力的“隔离机制”为竞争优势的源泉,或指企业特有的且难于模仿的资源和能力带来了持续竞争优势;能力的成长属于不连续的渐进过程,为了利用“过剩”能力并适应外界变化,赢得长期利润,必须用“创造性破坏”来打断原来连续的成长过程。

2.动态能力观是对传统核心能力观的发展。动态能力观从理论整合程度上及研究对象的层次上都对能力观有重大发展,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动态能力观是企业资源观与组织行为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企业资源观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源于资源的路径依赖性和不完善的资源市场。动态能力观在此基础上,用组织行为理论来分析企业生产的惯例和流程,将它们作为企业的独特能力,并探求如何建立持续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观认为,企业作为市场替代物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威廉姆森(Williamson)所说的存在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企业的内部安排常被市场强干扰因素破坏。

动态能力观用组织行为理论解释了组织产生的原因,并用组织能力的特征说明竞争优势的源泉,有助于理解动态核心能力的内涵。

(2)动态核心能力概念充分体现了能力的动态特征。企业资源观认为,核心能力无法被模仿,主要是因为其形成必须经过资源的相互作用和时间的锤炼,因此企业属于一个历史的范畴。到了动态核心能力阶段,企业不局限于利用能力,而是要构造能力。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指企业运用现有能力于新市场,但不引起资产或能力质的变化;后者指现有能力存量发生质变的过程。正如提斯所说,“动态”是组织为适应市场环境而对各种技能不断更新的过程,“能力”指组织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对内外部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管理技能进行改进、整合和重建。

(3)动态能力观是原有相关理论的发展和综合。虽然潘罗斯、提斯等都提出了现有能力的充分利用和新能力的培养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备条件,但直到最近才有学者对企业如何开发和更新能力进行专门研究。动态能力观正是从组织能力出发,对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建立持续竞争优势进行了阐述,这是对传统理论的重大发展。

动态能力观还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战略分析框架,在研发管理、流程开发、技术扩散、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和组织学习的全面整合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还涉及市场地位、扩张路线等其他战略管理领域,这使以前分立的研究状态得到改善。所以动态能力观的内在逻辑具有延续性,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发展和整合。

三、能力要素与价值链

能力要素是企业最基本的、可以区别的增值要素。

价值链由一系列能力要素组合而成。价值链可以被分解成三个层面:由主要生产流程组成的物质价值链;由所有交易流程组成的交易价值链;知识价值链,含更多的创新元素,如产品设计、产品管理、市场分类等。

建立一个能力要素驱动型组织的战略有两种,多数大公司是二者并用。一种战略是集中于单个能力要素,并最大限度地发掘这些要素的价值潜力。另一种战略是基于价值链的能力要素战略,也就是创建最具竞争力的能力要素组织以及创造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对着眼于将竞争优势建立于能力要素界面的企业而言,有不同的能力要素战略可供选择。因此,分清轻重缓急就显得特别重要。企业会发现一些能力要素对业务价值链起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从而可以将其擅长的具有价值创造能力的要素转化成独立的业务,然后出售这些能力要素的成果。

如果考察经典的战略框架,能力要素组织的理论与Michael Porter的观点是互补的。比如,同样强调核心竞争力,不过在这里已没有了企业边界。在竞争优势方面,不论是波特所说的差异化优势,还是低成本优势,从单个能力要素上获得远比从一整组能力要素获得要容易。

表3 传统组织和能力要素驱动型组织的比较

内容 传统组织 能力要素驱动型组织

公司增长 依赖于现有市场的增长 通过差异化、创新及划分更细的价值取向获得发展

竞争 定义在战略业务单元层次定义在能力要素层次,所有的能力要素都必须是世界领先的

战略 基于各业务单元的需要而有所基于能力要素的制定和实施

妥协的公司战略

生产 基于组织内部的价值链 基于伙伴关系的价值网络

创新 基于内部有限的资源基于伙伴间的互补性资源

定价策略 价格载体被固定化地绑定在各柔性化的价格载体成为公司调控价格的有效工具

项产品或服务上

并购 苛刻的实施需求使能力要素的通过合资、新业务的合作开发或建立企业联盟的方式来对能

协同效应难以发挥 力要素进行重新组合

资本 围绕低效能力要素所进行的次围绕绩效表现水平最高的能力要素所进行的更有效的资本配置

优的资本配置

文化 由公司总部增加的单一的全球 企业文化自然地围绕能力要素而建立,是一种更为松散的企

企业文化 业文化

领导 强调要具备多样化专业技能 强调对某项能力要素的相关知识的深刻把握

关系网络管理 静止的关系柔性化的关系网络管理,且关系网络具有易变性

评估 难以实施更有效的评估指标

四、能力要素驱动型价值网络的特征

由于互联网和其他一些因素,交易成本在过去的几年间大幅下降,这使我们能够比以往更容易地将公司中相对独立的结构单元分解出来。相应地,公司战略也被越来越多地建立在更为基础的业务构成层面,这会改变大多数公司的结构形态。这意味着对企业的某些部分进行重组,创建更有竞争性的能力要素驱动型的价值网络,这一过程称为企业基因重组。对某个组织来说,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力要素驱动型组织和创建能力要素驱动型的价值网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建立一个能力要素驱动型组织的战略有两种:一是企业集中于单个能力要素,并最大限度地挖掘这些能力要素的价值潜力;二是基于价值链的能力要素组合战略,即跨组织创建最具竞争力的能力要素组合,从而创造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无论企业选择哪一种战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创造价值的潜力都需要在价值链的上游,甚至跨行业选择战略合作伙伴。为此,大多数企业是两种战略并用,把自己的核心能力要素与其他组织的核心能力要素连接起来形成价值网络。

能力要素驱动型公司的首要目标是为顾客创造价值,然后是自身的增长,后者是前者的结果。能力要素驱动型组织与传统的垂直集成型组织相比,在价值创造方面就更加专精。该类组织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敏捷性,这可以归功于固定成本的降低和网络的发展。而且它还可以较容易地改变它的产品服务、销售对象,以及资源的组合。随着企业将注意力从业务转向业务背后的能力要素,从领导方式、企业文化到资本构成,企业的多方面都会受到深刻影响。

标签:;  ;  ;  ;  ;  

能力要素与价值链与价值网络_核心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