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同财富_共同富裕论文

论共同财富_共同富裕论文

浅论共同富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富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富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根本目标。想富,致富,是人类的共同心愿。是让少数人富还是共同富裕,如何富,不同的社会和同一社会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理论和实践。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致富不是罪过。”同时他又指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同时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

中国历史上也曾有不少文人、思想家、政治家提出过“均贫富”的思想和实现“均贫富”的途径。春秋末,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以及“均贫富”的观点。《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曰:“(古之盛君)其取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主张统治者对穷人和富人的赋税征课要考虑到合理负担问题。《老子》从“天道反对持盈”的论点出发,认为自然规律总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使贫富平均,使人与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商鞅认为“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主张以国家的手段来实现均贫富。《管子》认为“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主张通过经济措施特别是价格政策来做到“贫富有度”。汉代以后的思想家主要从反对土地兼并的角度抨击贫富悬殊现象,并提出了缓和贫富对立的主张如限田、均田等。由于社会制度的限制,这种合理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2.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首要的迫切愿望,农民的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关键。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悠久历史古国。历史上,曾有过国家兴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也有过国家衰败,民不聊生的时期。纵观中国历史,多数时期是处在战乱频繁,国弱民穷,广大人民群众饥寒交迫,苦不堪言的状态。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的近百年中,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中国人民发出了震撼天地的呐喊,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人民要富裕,“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共产党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站起来后的中国人民从实践中深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受够了穷的中国人民迫切盼望富裕。

但众所周知,中国人口占大多数的是农民,而共同富裕离开了农民的富裕则无共同之言。但我国老少边的农民多数还处于贫穷状态。因此,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事关社会主义前途的一个重大问题。几十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负担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发展农业。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革粮棉购销体制,实行合理的价格政策。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从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党对农村的政策为农民指出了一条富裕的康庄大道。各级农村基层组织若能坚决贯彻党对农村的政策,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致富,农民想富裕的迫切愿望就一定能够尽快地实现。

3.共同富裕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富裕,关键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首先要想方设法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要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论采用什么方式和方法都可以,不必在发展的手段上去纠缠。就农业而言,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力也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科技化程度不断提高。粮食连年丰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很多已走向全国,跨入国际市场。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也开始富起来了。

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消灭剥削,就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始终坚持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原则,并对分配关系和分配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激发了企业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既有利于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又可以为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提供动力机制和市场机制,增强经济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率。同时,要消除两极分化就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党的十五大报告精神,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主要是坚持“三点要求”和“一点灵活”。“三点要求”是指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一点灵活”即是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在上述三点要求上,可以有所差别,不是搞一刀切。

只有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了,国有经济才有活力,真正成为市场主体,集体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并深入城乡各个方面,就完全可以防止财富的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如果不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继续推行“纯而又纯”的做法,不仅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会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也是一句空话。

由此可见,只要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剥削得到了消灭,两极分化得到了消除,就必然实现了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充分必要条件。

4.共同富裕的本身有一个区间,区间的差别是一个有限变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富裕本身有一个区间,因而对于共同富裕的人们而言,存在着富裕的程度差别。因为外部环境的不同,如东部与西部,南部与北部,沿海与内地,经济特区与非经济特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城市等,经济条件、自然条件、资金技术条件以及竞争观念和风险意识上的差异等等,富裕速度和程度必然有差别。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差别始终存在且为一有限变量,不会无限扩大。它符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也符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使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拉开收入差距,并把人们富裕程度的差别主要建立在劳动差别和贡献大小的基础之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鼓励人们的奋斗精神。实行效率优先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基本要求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所决定的。同时,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尽可能全面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的分配政策在充分注重效率优先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兼顾社会公平。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农业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对农民生产的粮食以保护价格收购,对乡镇企业采取优惠政策扶持,下大气力减轻农民负担,以此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在城市,推出最低生活费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等,注重社会公平。效率与公平既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通过效率优先,促进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对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5.共同富裕的实现有一个过程。就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而言,要达到富裕的标准,需要一个过程。就社会的群体而言,要达到共同富裕的标准就更要有一个过程。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首先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在经济政策上,必须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他们的富裕会产生强大的鼓励、带动、扶持作用,从而带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低,因此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体制。这样,由于占有生产资料不同,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不同,分配方式不同,必然造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不同。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竞争后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效益和效率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地区和人不可能同时富,同等富。但是,先富的地区和人,对后富的地区和人的激励、带动、扶持作用也是巨大的和多方面的。如向落后贫穷地区直接捐资兴办学校、办社会福利事业,向落后地区投资兴办企业,作技术转让,为他们培养技术人才,扶助内地的发展,与内地结成互助协作伙伴,对口帮助,共同发展。同时许多落后地区到先富起来的地区去取经学习。先富起来的地区为落后地区安置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培养了一大批经营人才。这些人员在发达地区学得一技之长之后,成为当地的技术骨干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带头人,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总之,允许和支持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提倡和鼓励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一条使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走向富裕的捷径。

尽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也会出现与共同富裕相矛盾的因素,如剥削因素的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但这些现象的产生并不影响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重要区别。

共同富裕既是人民的共同愿望,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共同目标,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共同富裕的实现一定不会遥远。

标签:;  ;  ;  ;  ;  ;  

论共同财富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