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传统欺负与网络欺负特征的比较分析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传统欺凌与网络欺凌发生特点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传统论文,发生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17-0010-04

       一、问题提出

       欺凌是一种敌对的和有预谋的恶意活动[1],因其能够引发个体的情感和身体的损伤而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欺凌正逐渐由直接转变为间接,由面对面的伤害转变成为非面对面的伤害。在欺凌过程中,涉及欺凌的实施者和受害者双方,因此,在传统媒介下,欺凌可划分为传统欺凌与传统受欺凌,在网络媒介下,欺凌又可划分为网络欺凌与网络受欺凌。其中,性别与年龄常被认为是影响传统式欺凌和网络式欺凌的人口学变量。例如,在传统式欺凌中,有研究者就发现男生更可能成为传统身体欺凌和言语欺凌的受害者。而女生更可能成为传统关系欺凌的受害者。国外研究认为,到9~15岁时,传统式欺凌会达到一个高峰期,但国内学者却发现传统式欺凌随年龄变化并不明显,无规律可循。近期,对网络媒介中的欺凌研究指出,与传统式欺凌相比,网络式欺凌的性别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女生会更多地卷入到网络欺凌中[2],她们更可能成为网络受欺凌者[3]或网络欺凌-受欺凌者[4]。相对而言,网络式欺凌的高发期在13~15岁的年龄阶段,与年龄呈非线性关系[5]。

       可见,无论是传统式欺凌还是网络式欺凌,其高发期均所处于中学阶段。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年龄阶段学生不同欺凌形式的发生特点、差异性进行研究。本研究拟探讨以下三个问题:了解中学生传统欺凌、传统受欺凌、网络欺凌和网络受欺凌角色的检出率;比较传统欺凌、传统受欺凌、网络欺凌和网络受欺凌各维度检出率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性;分析中学生在传统欺凌、传统受欺凌、网络欺凌和网络受欺凌各维度得分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并期望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帮助教育者了解中学生不同媒介欺凌的发生特点,为学校制定中学生欺凌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分层取样的方法,从沈阳市和辽阳市四所中学选抽取680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680份,回收680份,其中有效问卷618份,有效率为90.88%。其中,男生332人,女生286人;初一111人,初二153人,高一169人,高二185人。

       2.研究工具

       (1)传统欺凌情况调查问卷。本研究自编问卷,该问卷由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三个维度构成,共13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方式(1=从来没有,2=几乎没有,3=偶尔,4=经常,5=总是),分数越高表示欺凌情况越严重。验证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的三因素模型拟合结果较好。此次调查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732。

       (2)传统受欺凌情况调查问卷。本研究自编问卷,该问卷由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三个维度构成,共13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方式。分数越高表示受欺凌情况越严重。验证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的三因素模型拟合结果较好。此次调查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749。

       (3)网络欺凌情况调查问卷。本研究自编问卷,该问卷由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和权益欺凌三个维度构成,共12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方式。分数越高表示欺凌情况越严重。验证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的三因素模型拟合结果较好。此次调查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708。

       (4)网络受欺凌情况调查问卷。本研究自编问卷,该问卷由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和权益欺凌三个维度构成,共11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方式。分数越高表示受欺凌情况越严重。验证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的三因素模型拟合结果较好。此次调查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57。

       借鉴传统欺负行为的“二分类法”和以往网络欺负行为分类标准[6],基于欺凌所强调发生的经常性这一特点,将长期在某一负面行为中充当施动者或受动者(或两者均是)定义为相应的欺凌角色。本研究将欺凌划分为三类,欺凌或受欺凌者(欺凌或受欺凌问卷中的所有题目选择“经常”或“总是”),欺凌—受欺凌者(在欺凌和受欺凌两个问题卷中的所有题目选择“经常”或“总是”),未卷入者(除上述两类选择情况)。

       3.统计处理

       采用SPSS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调查中学生不同欺凌情况的检出率、性别、年级的差异等。

       三、分析与结论

       1.不同类型欺凌角色的检出状况

       由表1可知,首先,在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中,四种欺凌角色人数比例(由大到小)排列均依次为未参与者、受欺凌者、欺凌者、欺凌-受欺凌者。在传统欺凌中,受欺凌者中的身体欺凌人数最多(16.67%),欺凌者中言语欺凌人数最多(12.46%),欺凌-受欺凌者中关系欺凌人数最多(3.07%);在网络欺凌中,受欺凌者和欺凌-受欺凌的言语欺凌人数最多(21.84%和4.85%),欺凌者的关系欺凌人数最多(15.37%)。其次,传统受欺凌者和传统欺凌者各占总被试人数的26.86%和25.24%,说明不同类型传统欺凌角色的比率差异不大。网络欺凌者和受网络欺凌者各占总被试人数的38.51%和22.49%,说明网络受欺凌者多于网络欺凌者。最后,传统欺凌—受欺凌者占总被试的11.00%,网络欺凌—受欺凌占总被试的12.46%,说明少数中学生既是实施欺凌者,也遭受着他人的欺凌。综上,在所有欺凌角色中,网络受欺凌者最多,接近总被试的40%,传统受欺凌者、传统欺凌者和网络欺凌者均约占总体被调查人数的25%,传统/网络欺凌—受欺凌者均约占总体被调查人数的10%,可见,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在中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不同类型欺凌者在性别上的差异

       (1)不同性别中学生卷入各类欺凌人数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在传统受欺凌、传统受身体和言语欺凌、网络受欺凌、网络受言语和关系欺凌、网络言语和权益欺凌等方面的人数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群体人数均高于女生群体。说明与女生相比,会有更多的男生经常性地卷入到不同形式的欺凌中。

      

       (2)不同性别中学生在各类欺凌得分比较

       就欺凌得分而言,在传统受关系欺凌、传统关系欺凌和网络关系欺凌方面,女生群体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群体;在其他方面,女生群体的得分均显著低于男生群体。说明与女生相比,男生实施和遭受更多的欺凌。具体来说,在传统或网络中的身体和言语欺凌上,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说明身体和言语欺凌大多发生于男生群体。但是在关系欺凌(除网络关系受欺凌)上,女生却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关系欺凌大多发生于女生群体。

      

       3.不同类型欺凌者在年级上的差异

       (1)不同年级中学生卷入各类欺凌人数比较

       由表4可知,在传统受欺凌中,身体和言语欺凌的卷入人数存在年级差异;在传统欺凌中,身体欺凌的卷入人数存在年级差异;在网络受欺凌中,关系欺凌的卷入人数存在年级差异。

      

       (2)不同年级中学生在各类欺凌得分比较

       对不同年级中学生在各类欺凌得分上的方差分析显示,在传统受身体欺凌(F=8.116,p<0.001)、网络受关系欺凌(F=2.789,p<0.05)、网络受权益欺凌(F=18.301,p<0.001)和网络言语欺凌(F=6.524,p<0.001)方面差异显著。事后多重比较(LSD)发现,在传统受身体欺凌方面:初一<高一<高二<初二;在网络受关系欺凌方面:初二<初一<高二<高一;在网络受权益欺凌方面: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呈随年级递增的趋势;在网络言语欺凌方面: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呈随年级递增的趋势。在整体网络欺凌方面: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呈随年级递增的趋势。

       四、讨论

       1.中学生不同类型欺凌角色的检出状况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网络欺凌现象的关注,针对中学生群体网络欺凌调查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增加。本研究对中学生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的发生率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网络受欺凌者最多,约占总体被试人数的40%;受传统欺凌者、传统欺凌者和网络欺凌者均约占总体人数的25%;传统/网络欺凌—受欺凌者约占总体人数的10%。具体来说,传统受欺凌者和传统欺凌者各占总被试的26.86%和25.24%,这一数字高于王丽萍(2012)以初中生为对象的研究中的11.9%和9.1%的结果[7];在本研究中,网络受欺凌者和网络欺凌者各占总被试的38.51%和22.49%,与刘丽琼等人(2012)的研究结果(40.2%和27.5%)相似。传统欺凌—受欺凌者和网络欺凌—受欺凌者各占总被试的11.00%和12.46%,后者低于刘丽琼等人(2012)的研究结果(32.2%)。可见,不同欺凌角色在中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由于研究工具的不同,不同研究所得的结果也存在着差异性。本研究将不同传统欺凌形式和不同网络欺凌形式进行对比,研究表明青少年是网络受欺凌的主要群体。该结果可能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迅速、网络途径越发多元化,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日益增加;(2)青少年网络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较低;(3)网络欺凌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该结果提示学校对虚拟媒介下的欺凌应给予重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2.中学生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在是否经常性卷入传统身体欺凌和言语欺凌上存在较为显著的性别差异,且男生人数显著高于女生;男女生在传统欺凌和传统受欺凌的身体、言语和关系各维度上得分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且在身体和言语中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关系中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这与以往许多研究相一致。即男生和女生在欺凌行为的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男生更多可能采取拳打脚踢等直接的形式,而女生更倾向于采用关系欺凌,故意地将一些人排斥在群体之外,或通过散布谣言来攻击他人。在网络媒介下,男女生在是否经常性卷入网络言语欺凌和网络受言语欺凌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男生人数显著高于女生;男女生在网络欺凌言语和网络受言语欺凌、网络受关系欺凌上存在显著差异,言语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关系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有关网络欺凌的研究中,性别差异问题一致争论不休。如Ybarra等人(2004)通过电话调查未发现欺负者与被欺负者在性别上存在差异。而LiQing(2007)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初中生网络欺负有关经历的调查却发现,被欺负者无性别差异,但欺负者的男生比女生多2倍,这与本研究的部分结论相一致。一般来说,男生比女生掌握更多的信息应用技术,这可能是导致男生更多地涉入网络欺凌的原因。此外,本研究中在传统欺凌形式和网络欺凌形式中,男生会更多地采用身体和言语欺凌,而女生更多地涉及关系欺凌,因此,两种不同媒介的欺凌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延续性和共同性。

       3.中学生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的年级差异

       从数据分析结果可知,传统受身体欺凌存在年级差异,其中,初二年级的身体欺凌行为值最高,而以往研究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欺负方式会发生改变,欺负发生的频率也会相应减少,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在研究中选取了年龄在13~17岁之间的中学生,他们与小学生群体不同,前者的发展任务侧重于学习活动,而后者的发展任务主要在游戏活动,所以,本研究的结果并未呈现随年龄增长传统欺凌行为发生率有所降低的趋势。初二年级学生传统身体欺凌行为倾向得分高于其他三个年级,这也表明教师应重点关注该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寻找出现欺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本研究基于以往研究发现,在网络媒介上,网络受权益和网络言语欺凌均呈现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更频繁地使用手机或网络有关。而在网络欺凌关系中却发现初二年级得分最低,而高一得分最高,这一结果可以说明不同维度的网络欺凌与年龄的关系是不同的,在隐蔽的网络世界中,认知能力水平相对较高且尚处于新适应环境中的高一新生常常在网络上寻求情感交流,但实际上却缺乏交往技能,致使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屡屡受挫。因此,提高高一新生的适应能力,指导学生健康且正确地使用网络是当前的重要教育任务之一。

标签:;  ;  

中学生传统欺负与网络欺负特征的比较分析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