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技术创新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颠覆性技术创新文献计量分析

王 江,邵青青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摘要: 基于Web of Science和CSSCI数据库,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发展现状、文献共引、研究热点等方面对颠覆性技术创新进行计量研究。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美国、英国、中国、德国为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核心国家,其中美国学者Christensen等在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的影响最大,他们更加重视该领域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从学科分布角度分析,我国需要加大工业技术与颠覆性创新之间的交叉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与商业化结合的研究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后发企业与在位企业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新兴技术在管理和经济中的颠覆性创新等方面为国内外共同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颠覆性创新;文献计量;趋势分析;CiteSpace

受经济全球化发展、信息与通信技术变革、新知识和方法加速应用、技术与产业跨界发展、技术与商业模式融合创新、资源和平台共享、颠覆性创新策略普及以及激烈市场竞争等各方合力推动,全球经济正进入大规模、长周期的颠覆性创新群集阶段,例如互联网+技术、生态技术、无人驾驶技术、手机支付技术等革命性技术的出现,使得全球的企业、大学、研发机构以及政府都不得不面临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大多学者从定性角度进行分析,本文认为需要从定量化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研究,从中寻找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的整体脉络。借助CiteSpace软件及Web of Science 自带统计分析工具,分析收录于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和CSSCI数据库中有关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发展现状、共引核心、热点方向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深入探讨该领域的发展情况、核心主体与高影响力人群、热点趋势,对后续学者研究和企业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文献分析

“颠覆性技术”一词由 Christensen 在1997年首次提出,他将能够替代现有技术,对技术范式、商业模式、竞争态势等产生重大影响,并能够将现有市场及消费者预期转向新性能技术,称为颠覆性技术。Christensen等提出颠覆性技术主要用来开发主流市场已定型产品的新产品,有望通过其特殊性能逐步创建自己的市场,并取代主流市场上的产品,产品技术新属性会引发产品向技术性能提升的轨道移动,从而产生颠覆性技术[1-2]。Huang等[3]认为颠覆性技术在其发展初期虽不能提供高性能产品,但能够触及现有技术未覆盖的新兴市场。而Tellis[4]将颠覆性技术的初期特征归结为成本低、技术简化、性能低劣、主流市场用户采纳率低、偏好重叠、竞争不对称的情况。苏敬勤等[5]认为颠覆性技术在发展之初往往“不入流”,会暂时遭到主流客户的拒绝,但随着技术性能的不断提升,最终会演变成主导市场的革命性技术。许泽浩等[6]认为颠覆性创新并未将目光集中在产品现有主流属性上,而是通过缩减产品的功能或通过新技术强化产品的其他性能,以起初在主流技术上功能较低端的产品,通过体积更小、操作使用更简单、成本更低廉的新产品,吸引当前市场上的低端顾客或新顾客,继而通过更快的加速度改进技术,逐步替代原产品,最终占领主流市场。周洋等[7]以实际的技术为例,指出存在高端颠覆性技术,并对其技术的演变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Govindarajan等[8]也研究了高端颠覆性技术的问题。本文认为,颠覆性技术的存在一定有其特殊的潜能,随着其或慢(十余年)或快(几年)的技术性能积累为产品市场注入动力,变革现有的商业模式、竞争方式以及技术规范,同时伴随着新兴的市场出现的技术是颠覆性技术。

If Ls-A1-A2-220-200<6 000, so L5=Ls-A1-A2-220-200=Ls-A1-A2-420

国内外学者从颠覆性技术的影响出发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吴贵生等[9],陈继祥等[10],Danneels等[11]认为颠覆性技术改变了现有企业的衡量标准和竞争方式,付玉秀等[12]认为颠覆性技术产品性能指标的巨大变化甚至会导致市场重新洗牌。宋建元等[13]认为市场中存在领先企业的产品服务与消费者的需求脱节,那么创新路径偏离主流市场而转向低端市场或者新市场,逐步侵蚀现存的主流市场。实证研究方面,李存斌等[14]分析了颠覆性技术创新对国家电网的影响,沈雪石等[15]分析了颠覆性技术对武器装备的影响,李文奎等[16]对通信电子技术、打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影响,Markides[17]认为颠覆性创新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它开创新的市场,给现有企业带来巨大的管理挑战。柳御林[18]认为正是颠覆性创新产品的特殊性能对市场、供应链等相关事物造成影响。

很多学者从如何识别颠覆性技术创新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研究。刘秋艳等[19]对国内外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进行了梳理,黄鲁成等[20]借鉴物种入侵模型和集对分析方法对技术的颠覆性强度进行了测度,进一步提出完整的专利技术识别模型,栾春娟等[21]结合技术颠覆潜力和技术成熟指标,对市场现有技术进行了测度,Dixon等[22]运用归纳法、趋势反推法和技术路线法评价综合政策、资源消耗、环境变化等方面对颠覆性技术的影响,白光祖等[23]根据文献知识的内外部关联关系设计了颠覆性技术识别评价方法。

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Christensen(美国)发表的The Innovator ’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一书被引量最高,其多篇文章进入WOS和CSSCI收集数据的前5名关键共被引文献,在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具有最大的影响力;其次是Danneels(美国)、Bower(美国)、Henderson(美国)、吴贵生(中国)等作者发表的文章也进入前5名关键共被引文献,影响力较大,可以作为该领域的代表性文献。在WOS文献中Christensen的两部著作,在CSSCI文献中Christensen、吴贵生、Danneels等作者发表的文章或著作具有较高的中心度,国内研究已经凸显一个分支:创新与组织管理的交叉方向,而对工业技术方向缺乏奠基性文献。

(1)发文量分析。根据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的发文量绘制了该领域的文献增长曲线以及预测趋势(见图1),从总体发展趋势分析,国内外都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9年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低迷,2009—2012年间国内外的发文量也反映处于低谷期,2012年国内该领域研究文献大幅增长,发文量水平持续至今,同时国外发文量开始呈现快速增长至今,说明后危机时代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受到国外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以期为市场注入强劲动力,国内学者应进一步关注该领域,进行同步的深入研究。

2数据处理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关键类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类目编码。内容分析法是依据已有的文本文档,对其进行内容梳理研究的方法,相比于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该方法的分析对象不需要添加个人主观观点,是一种非主观介入性的研究。本文借助CiteSpaceV软件[24]及WOS和CSSCI中自带的统计分析工具,对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相关文献进行信息可视化分析,揭示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共引核心及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发展前沿,挖掘了文献中的潜在信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方法。

2)技术发展对企业的影响。国外重视企业技术的战略管理(strategy management),很多学者探索研究了颠覆性技术对商业化(commercialization)、企业竞争模式以及企业应对方式(coordination)的影响,给企业(firm)带来机遇和挑战,需要结合企业战略规划来进行。

根据研究问题的类目对最终筛选的有效文献进行结构化处理,保存有效文献,选择导出字段有:作者、摘要、标题、来源出版物、文献类型、关键词、被引频次、研究方向、引用的参考文献、会议信息、出版商信息等,对文献进行初步归纳,按照出版年度、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等字段进行分析。

3分析与讨论

3.1 国内外研究总体分析

通过对学者已有研究的归纳梳理,发现目前学者对颠覆性创新主要集中在概念基础研究、技术影响、创新识别三个主要方面,缺少对该领域的国内外发展情况的梳理。本研究结合内容分析法和CiteSpace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国内外发展现状,识别引用核心,研究热点技术方向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以及企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图 12000— 2017年颠覆型技术创新国内外文献发文量统计

(2)核心国家(地区)分析。由2000—2017年期间统计该领域发文量前10名的国家(核心国家,表1)来看,美国发文量和平均被引频次均居于首位,超过英国、中国以及德国这三个国家的发文总量,说明美国对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的关注度遥遥领先,这四个国家的发文总量占该领域有效文献总量的73.9%,是该领域的主要发文国家;中国的该领域共被引频次和平均被引频次的排名均落后于发文量排名,说明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整体国际影响力较弱,成果质量有待提高。

表 12000— 2017年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的 核心国家(地区,前 10名)情况

表1(续)

(3)热点方向分析。对收集文献数据的研究方向进行图谱归纳分析(图2),可以看出,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热点方向存在着不均衡、不充分等特点。工业技术(engineering,2001)、商务经济(business & economics,2002)、管理科学与运营(operations research & management science,2002)为国外的主要研究方向,占有效文献的比例分别为56.44%、49.51%、24.75%,三个研究方向的发文总量超过了有效文献总量,说明存在大量交叉学科研究。管理学(2006)、经济学(2007)为国内主要研究方向,占有效文献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1.63%,30.23%,所有研究方向的发文总量约等于有效文献总量,说明我国交叉学科研究较弱、研究视角较少,缺乏多方向研究延伸和多学科拓展研究,尤其工业技术方向上缺少深入研究。对比文献最早出现时间可以发现,2006年之前国外研究方向布局已经出现雏形,而我国基本在2006年之后开始起步,发展相对滞后。

图 2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的热点方向情况( 2000— 2017)

3.2 文献引用分析

(1)高频共被引作者。运用CiteSpace软件并基于101篇有效外文文献和86篇有效中文文献,对高频共引作者进行分析归纳,如图3所示。出现的频数越多在图谱中显现的节点就越大,可以得出WOS数据中Christen C M(126)、Danneeles E(28)、Bower JL(22)、Adner R(21)、Abernathy W J(17)为高频共被引作者。CSSCI数据中Christensen CM(81)、吴贵生(18)、Adner R(14)、Schmudt GM(13)、Danneels E(12)为高频共被引作者。对比分析可以看出Christensen CM、Adner R、Danneels E三位学者均为高频共被引作者,表明他们的研究在该领域具有奠基作用,尤其是Christen CM,作为该领域研究的先驱,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研究影响最大。

图 3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文献的共被引作者分析图( 2000— 2017)

(2)核心文献分析。早期奠基性文献,即共被引频次较高的关键文献,可以反映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通过运用CiteSpaceV软件分析绘制2000—2017年的文献共被引情况,分析文献共被引聚类,从而找出该领域的核心文献,如图4所示。对图谱进行整理归纳出关键文献如表2、表3所示。

2.增强开放与民主理念,解放思想,实现德育观念创新;改变单纯的说教模式,重视德育实践,实现德育渠道创新;改革僵化的德育教条,突出主流价值观,实现德育内容创新。

图 4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领域文献共被引分析( 2000— 2017)

从上文中可以发现,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路基沉降的控制,该方面容易受到工程机械、填筑施工的速度以及施工工艺方面的影响。比如,目前我国很多的高速公路为了严格的控制含水量参数,为进行路基的沉降控制,很多情况下都是进行水平填筑施工,施工效果比较高。填筑施工的速度选择与控制要结合工程的沉降来控制[3]。

在网上,一个叫潇湘女的网友,说只要投资五万以上,从网上购货卖出,一天下来,能挣数千。不过,五万块钱不是个小数字,我去哪弄五万块钱?想半天,突然想到政府征用土地,我家几亩地卖了点钱。我一有这个念头,浑身打个冷战,这钱,对二叔来说是命根子,不过呢,我想拿它生钱,就不能不打这笔钱的主意。

表 22000-2017年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的 WOS关键共被引文献

表 32000— 2016年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的 CSSCI关键共被引文献

3.3 主题热点分析

通信行业是与前沿信息技术结合最为紧密的行业,因而对相关的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绩效与薪酬管理对通信公司人员的自我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薪酬管理与绩效管理的结合,不仅是评价员工在工作中贡献的重要参考,还是对员工在工作中付出的回馈[3]。通过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企业员工能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不足,能够明确在未来的工作中重点提升的方向,因而有利于促进员工的自我实现。为促使薪酬与绩效管理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应对通信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应针对培训需求,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以满足通信企业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进而能够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然而在北极使用重油不仅增加了灾难性溢油事故的风险,而且还增加了黑碳排放量,这加速了海冰和冰川冰的融化。鉴于此,国际海事组织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今年4月指示其污染预防和应对分委员会(PPR6)制定一项禁令,禁止使用在北极使用或运输重油。今年早些时候,清洁北极联盟曾分别要求马士基和中远所属的“Venta Maersk”轮和“天恩”轮在穿越北极水域时披露所使用和装载的燃料类型。

1)理论基础研究。国内外共有的主要节点为颠覆性(创新)技术(disruptive innovation),学者多研究概念的界定、技术进入市场的方式以及不同的创新模式等,主要面向低端市场和新市场,后期有学者提出高端市场进入方式。

(1)关键词分析。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有效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对比国内外关键词,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在公司(firm)、战略(strategy)、动态发展(dynamics)、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关注力度,说明国外更加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与商业化的结合。国内学者对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的技术与商业模式所体现出的破坏性创新、颠覆性创新以及维持性创新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关注力度,说明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趋势是当前国内的研究热点。通过对比国内外文献的关键词,可以发现,后发企业与在位企业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新兴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在管理、经济中的发展为共同的研究热点。可以看出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结论 1)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队首发球员的平均年龄中,中国女篮的平均年龄最小。中国、澳大利亚队属于“二大三小”阵容结构,而日本队属于“五小”阵容结构。

本文数据样本来源于Web of Science和中文的CSSCI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都进行了较高水平的文献收录,数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可信性。在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界面输入检索条件:主题=disruptive technology or disruptive innovation,文献类型=全部,类别=全部,时间跨度=2000—2017,共检索到461篇外文文献。通过浏览阅读文献的题目和摘要,以出现颠覆性技术和颠覆性创新为关键点进行二次筛选,筛选出396篇文献。最后,对于二次筛选结果进行再次精炼,将题目相同,作者一致,来源出版物不同的文献进行精炼筛选,获取有效文献368篇。在CSSCI文献高级搜索界面输入的检索条件为:篇名(词)=颠覆性创新或颠覆性技术或破坏性创新或破坏性技术,时间区间为2000—2017。总共检索到篇254篇文献,进行再次精选,获取有效文献217篇。

3)技术识别方法的探索。国外研究在云计算、技术、颠覆程度、互联网等领域进行发展,探索数据化识别颠覆性技术的模型方式。

图 5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文献的关键词分析图( 2000— 2017)

(2)主题分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主题词分析具有时间的印记。通过主题词的共引以及时间节点的对应,可以发现在2000—2009年之间为研究初期,是以基础知识为核心的研究,随着科技发展、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延伸,2010年之后国外开始涉及云计算、互联网+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开始关注企业的市场变化、商业模式的形成、战略策略调整等方面的研究,是理论结合实际的交叉研究。但对比深度范围,较国外研究仍然落后。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中新兴后发企业的优势、云计算、新兴技术等的颠覆性创新模式为目前国内外研究前沿。手机支付技术(mobile payment)是国外该领域的高频主题词,从2006—2009年手机支付技术研究初现端倪,以期更加便利的交易支付功能得到学者的高度重视,经过近十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至今我国已经进入了“无现金时代”,该颠覆性技术替代了流行数千年的纸币现金支付功能(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纸币雏形“飞钱”),占领了国内主流支付市场,2014—2017年国际上也掀起了一波研究热潮。

表 2000— 2017年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文献的主题词

4结论

利用 WOS 数据库、CSSCI中文数据库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收集的368篇(WOS)、217篇(CSSCI)有关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有效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引用、热点研究等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国外在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整体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美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最大,发表了一些多角度研究文献,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从学科分布交叉角度分析,我国需要加大工业技术与颠覆性创新之间的交叉研究。

(2)通过对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的知识主体方面的分析,美国、英国、中国、德国为该领域的核心国家,具有高度的领域影响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商业经济、管理科学等方面。

(3)通过共引分析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核心文献,Christensen(美国)在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的影响最大,Danneels(美国)、Bower(美国)、Henderson(美国)、吴贵生(中国)等作者发表的文章也进入前5名关键共被引文献,影响力较大,这些作者在该领域处于奠基地位,他们的文章或著作是该领域的代表性文献。

(4)通过该领域的前沿热点分析,可以看到,颠覆性技术创新与商业化的研究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有关云计算、技术识别、新兴技术、高新企业等方面也成为了该领域的科研前沿,后发企业与在位企业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新兴技术在管理和经济中的颠覆性创新等方面为国内外共同的研究趋势,此外颠覆性技术的识别与程度测量也将会成为国内关注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CHRISTENSEN C M, RAYNOR M E. The innovator’s solution: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 growth [M]. Boston, Massachusetts, US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2]CHRISTENSEN C.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Massachusetts, USA: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13.

[3]HUANG X, SOSIC G. Analysis of industry equilibria in models with sustaining and disruptive technology[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0, 207(1): 238-248.

[4]TELLIS G J. Disruptive technology or visionary leader ship?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 23(1): 34-38.

[5]苏敬勤,刘建华,王智琦,等. 颠覆性技术的演化轨迹及早期识别:以智能手机等技术为例[J]. 科研管理, 2016, 37(3):13-20.

[6]许泽浩,张光宇,廖建聪. 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视角的颠覆性技术成长过程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6(2):5-9.

[7]周洋, 张庆普. 高端颠覆性创新的技术演进轨迹和市场扩散路径[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7, 29(6): 99-108.

[8]GOVINDARAJAN V, KOPALLE P K. The usefulness of measuring disruptiveness of innovations ex post in making ex ante predictions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 23(1):12-18.

[9]吴贵生,谢伟.“破坏性创新”与组织响应[J].科学学研究,1997,15(4):36-39.

[10]陈继祥,王敏.破坏性创新理论最新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1):155-160.

[11]DANNEELS E. Disruptive technology reconsidered: a critique and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Product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4, 21(4): 246-258.

[12]付玉秀,张洪石.突破性创新:概念界定与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30-40.

[13]宋建元. 成熟型大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机理与途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5.

[14]李存斌,张磊,计丽妍, 等. 颠覆性创新技术对国家电网公司影响的综合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 37(8): 77-81.

[15]沈雪石,张爱军,赵海洋. 颠覆性技术对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及思考[J].国防科技, 2015,36(3):18-22.

[16]李文奎,许国彩. 颠覆性技术发展及影响分析[J]. 国际太空, 2016(12): 53-60.

[17]MARKIDES C.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need of better theory[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2):19-25.

[18]柳御林.自主创新与国家强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9]刘秋艳, 吴新年. 国内外颠覆性技术发现方法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 2017, 61(7): 127-136.

[20]黄鲁成,成雨,吴菲菲,等.关于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的探索[J].科学学研究,2015,33(5):654-664.

[21]栾春娟,程昉.技术的市场潜力测度与预测:基于技术颠覆潜力与技术成熟度综合指标[J]. 科学学研究,2016(12): 1761-1768, 1861.

[22]DIXON T,EAMES M,BRITNELL J,et al.Urban retrofitting: identifying disruptive and sustaining technologies using performative and foresight technique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4, 89:131-144.

[23]白光祖,郑玉荣,吴新年,等.基于文献知识关联的颠覆性技术预见方法研究与实证[J].情报杂志,2017, 36(9):38-44.

[24]CHENC.CiteSpace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n Disruptive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terature

Wang Jiang, Shao Qing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n disruptive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literature co-citation and research hotspots using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and CSSCI data base from 2000 to 2017.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sruptive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 is in the stage of vigorous development; USA, Britain, China and Germany are the core research countries, in which the USA scholars such as Christensen have the greatest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their researches more focus on business strategic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view of interdisciplinary distribution, China needs to increase the cross research between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 is disruptiv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bined with commercialization, and the common research trend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the disruptive innovation of business model for latecomer firms and incumbent firms, the disruptive innovation of new technology i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 on.

Key words :disruptive innovation; bibliometrics; trend analysis; CiteSpace

收稿日期: 2018-07-17,修回日期: 2018-11-1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利基项目间学习研究”(17BGL267)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9.14.002

中图分类号: G3; F403.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 2019) 14-0011-07

作者简介: 王江(1967—),男,甘肃环县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与战略管理、数据治理与知识管理、产业互联网与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等;邵青青(1990—),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标签:;  ;  ;  ;  ;  

颠覆性技术创新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