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骨伤科医院 311261
摘要:目的 探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办法,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办法,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改善当中作用显著,患者身心素质有显著提升,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临床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脏内科的重症,病情发作较急,主要发病原因为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引发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细胞缺氧缺血进而出现细胞凋亡[1]。在该病症发作时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的并发症,使得患者出现严重的胸闷和呼吸困难,可危及患者生命。循证护理针对该疾病病症的护理效果突出,现特将本院的相关研究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区间为41-76岁,平均年龄为(61.35±4.25)岁;观察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区间为43-74岁,平均年龄为(61.14±2.47)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对患者采取常规性护理措施,如氧气吸入护理和心电监护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等。
1.2.2观察组
对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在对照组的护理方法基础上,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身体感知情况,如患者出现头晕和气促等表现则当即告知医师,以做好心律失常的突发情况应对,为患者的抢救工作做好充足准备。同时,保持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让家属为患者维护良好的休息环境,促进患者康复。在用药方面,结合患者病情和医嘱,于患者同意的前提下让患者在早上5点前服药,以有效预防早上5点到中午12点的心律失常高发期[2]。此外,应做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让患者明确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的发病原理和治疗措施,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护工作。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帮助,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以平稳情绪应对治疗。另外,为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通过循序渐进的运动帮助患者逐步康复。
1.3评价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与心律失常发生率、住院时间。
1.4数据处理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表示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与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45±2.41)d,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9.15±3.22)d,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为主要的并发症,不仅造成患者急性呼吸困难和胸闷等病痛,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无法呼吸,最终失去生命。心律失常的治疗过程注重及时性和针对性,同时应当配合有效的临床护理,才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护保障,提高治疗康复效率。
循证护理是新型的护理模式,其以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为基础,结合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明确患者治疗风险因素的前提下进行具体的临床护理干预[3]。该护理模式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临床效果突出。
本次研究中,采用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心功能分级情况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循证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治疗情况,减轻患者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参考文献:
[1]黄屹.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9:353-354.
[2]林雪英,陈卓芳,梁菊艳.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 当代医学,2014,05:123-124.
[3]孙叶. 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A2:330-331.
论文作者:黄丽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患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发生率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