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_中国崛起论文

论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_中国崛起论文

论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崛起论文,机遇期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994(2004)02—0037—05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辉煌的文明,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但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封建制度走向腐朽,封建统治者的夜郎自大、闭关自守,中国在世界发展的大潮中逐渐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从近代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的西方各国,陷入备受屈辱和落后的悲惨境地。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经过1949年以来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特别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开拓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的起点又开始新的征程,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崛起的新阶段。其重要依据,就是新世纪前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重大判断。

一、战略机遇期的形成:中国崛起的国际条件

在全球发展中,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的形成和出现一般和三个因素有关:一是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大国之间不存在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重大突破,能够带动和促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三是国际经济联系保持扩大的趋势,出现和存在开放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正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新世纪头20年是实现中国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新世纪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可能争取保持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我国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外部保障

进入新世纪以后,冷战结束后出现的“一超多强”的国际基本格局继续在曲折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虽然在“9·11”事件中受到沉重打击,但作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未动摇,美国人认为在新世纪的前15年世界上不会出现有能力对美国形成真正挑战的战略对手;欧盟、日本仍然具有相当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国际影响日益增大;俄罗斯、印度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国际地位。各大国之间虽然也存在各种分歧和利害冲突,但不再是全面对抗的性质,大国对外战略的主要取向是在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取得优势,避免直接的军事对抗。因此,缓和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国际形势的主要趋势。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就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言,中俄之间是友好睦邻关系,与欧盟是全面伙伴关系,与印度的关系得到较大改善并不断发展,与日本的关系虽有所停滞但经济联系密切、不存在战争前景。论及中美关系,最有可能在台湾问题上发生冲突,但中美两国正在建立一种比较正常的、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国家关系。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在南海领海和岛屿主权归属上存在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可以缓和,中国与东盟已经达成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因此,中国与其他国家发生大规模军事对抗或被迫卷入周边局部战争的可能性也不大。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自秦汉以来的2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第一次免除了来自北部的威胁;自鸦片战争160多年来第一次免除了来自海上的大规模的军事威胁;自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以来的100多年中,第一次免除了来自东边日本的威胁。”(注:叶自成、吴东:《500年中国寻梦》,《南方周末》,2002年11月28日,A10版。)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在重要的历史时期,在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下,我们就可以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力以赴地推进和平崛起的进程。

2.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推动力量

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并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场新的技术、产业和社会革命。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主要推动力和新兴的支柱产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全球网络经济急剧扩张,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高速增长。在网络经济的推动下,国际市场将被重新划分,世界大企业的实力地位和优势对比将发生根本变化,一批新的战略产业将蓬勃兴起。江泽民在谈到新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时指出:“二十一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新的世纪里,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估计和认识。”(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50-951页。)正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有可能在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加快以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进程,通过跨越式发展实现自身的崛起。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通过扩大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提供了重要契机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世界产业结构不断得到升级和调整,特别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过程中,以信息产业为标志的新经济结构越来越突显出来,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在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新的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进一步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我国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外贸结构的优化,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推动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促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我国可以进一步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了在世界各国之间的流动,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进一步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扩大出口,可以产生更加积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市场的发育,推动国际分工的深化,有利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世界交通运输、金融、通讯等部门迅猛发展,交易手段日益多样化,经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世界市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各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对外投资、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容量和更大规模生产销售的可能性。尽管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国的对外投资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规模不大,产品也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必然会不断取得进展。

二、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中国崛起的客观要求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也是一个更具有挑战意义的新世纪。新世纪头20年作为重要战略机遇期,使中国崛起充满了希望,而要实现中国崛起,客观上就要求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

1.这源于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方面的巨大差距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4美元,2003年突破1000美元,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确实有了长足的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有巨大的差距。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2000年全世界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平均是5150美元,高收入国家平均为27510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1970美元,其中下中等收入国家为1140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为4620美元,低收入国家为420美元,中、低收入国家为1230美元,中国为840美元。就一些具体国家而言,瑞士是38120美元,美国是34260美元,日本是34210美元,德国是25050美元,英国是24500美元,法国是23670美元,意大利是20010美元,新加坡是24740美元,韩国是8910美元,泰国是2010美元,俄罗斯是1660美元,巴西是3570美元。(注: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235页。)特别需要指出,就经济总量而言,中国与意大利、巴西差不多,但中国的人均水平不仅远远低于作为发达国家的意大利,而且也大大低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因此,对于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巨大差距,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注:这里关于人均经济量的数据是按照汇檬法计算得出的。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方法计算的数据和用汇率法计算的数据一般是有差别的,但并不否定中国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这一判断。)

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但中国还不是经济强国。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的数据,2000年全世界国民总收入(GNI)的总量为31.171万亿美元。就各国的排名和比重来看,美国是9.646万亿美元,排名第一,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0.95%;日本是4.337万亿美元,排名第二,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91%;德国是2.058万亿美元,英国是1.464万亿美元,法国是1.429万亿美元,意大利是1.154万亿美元,分别排名第三、四、五、六,四国加总为6.105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9.59%;中国(大陆)为1.065万亿美元,排名第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42%。(注: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235页。)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越过意大利而位居第六,2002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人民币,2003年达到116694万亿人民币,尽管如此,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仍然只是4%左右。显然,我国在经济总量上同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如果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人口和自然资源等因素的情况与其占有世界经济总量比重之间的对应关系,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则更大。保罗·肯尼迪曾谈到,美国按其面积、人口、资源等要素,占有世界财富的合理比重应为16-18%。(注:“同样道理,人们会说美国的地理版图、人口和资源使它本应拥有世界财富和力量的16%或18%,但是由于有利的历史和技术环境使它在世界财富和力量中所占的比重在1945年高达40%或许更多。”见〔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647页。)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有较高比重的情况,也在客观上说明我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地位与本身的国土面积、人口和资源等要素状况是不相适应的,中国必须推进经济持续增长,扩大财富规模,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但我国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距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可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有关国际竞争力的报告,2002年世界最具有竞争力的前十个国家和地区是:美国、芬兰、卢森堡、荷兰、新加坡、丹麦、瑞士、加拿大、中国香港、爱尔兰。我国的排名比2001年上升了两位,但仍是第31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发展过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支撑点,就是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程度,而我国则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上总体占优势的巨大压力。我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1999年1000家大型工业企业的总体竞争力在国际上仅排第38位,与前10位的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我国主要出口低技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不利。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熟练劳动力、技术工人和中高级人才较少,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10,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在科技投入上,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一指标我国2000年为1%,而发达国家为2.3%。国际对比研究显示,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小于1%的国家,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具有一定引进、消化、吸收能力的国家,这一指标一般在1.5%以上;而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全部在2%以上。我国许多尖端技术和重大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10,2000年我国每百万人中本国居民获准专利数只有1件,而美国为289件,日本为994件;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每万人因特网用户只有1,而美国为791,日本为490。根据联合国《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首次发布的技术成就指数(注:技术成就指数由技术创造、新兴技术应用、传统技术应用和人的技能培养四个方面能力的8项指标构成。从人类发展研究的宗旨出发,这一综合指标衡量的是各国创造、应用技术和公民享受技术成就的程度或可能性,着重评价一个国家作为整体参与创造和利用技术的情况。)和排序,2000年中国这项指数为0.299,在7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5位,不仅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马来西亚(0.396)、墨西哥(0.389)、阿根廷(0.381)等发展中国家。如此巨大的差距,对实现中国崛起提出了紧迫要求,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发展的制高点。

3.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各大国普遍进行军事战略调整,加快以高技术为基础的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国在增强国家整体军事实力和国防安全保障能力方面面临严峻挑战,要求加速经济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

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我国的国防费有所增加,但一直保持较低幅度,主要是补偿性增长。2002年我国年度国防费为204亿美元,美国为3480亿美元,日本为405亿美元,英国为348亿美元,法国为244亿美元,德国为207亿美元,我国的国防费用只相当于美国5.86%、日本的50.37%、英国的58.62%、法国的83.61%。(注:《2002年中国的国防》,《人民日报》,2002年12月10日,第五版。)美国在国家整体军事实力和国防安全上要追求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和绝对安全,2002年的军费占美国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已近17%,占全球军费总支出35%左右,超过了位于其后的15-20个最大的国防支出国的军费总和,美国的军事研究支出3倍于仅次于它的6大军事强国的军事研发支出总和。日本是世界的第二军费大国,并在走向世界军事大国方面不断出台重大举措。我国周边的另一个发展中大国印度,已经拥有核武器,2000年的国防开支为136亿美元,2001年将近150亿美元,2002年又有相当幅度的增加。印度的国民总收入和人均国民总收入都低于中国,分别是中国国民总收入的44.23%、人均国民总收入的54.76%,但印度的国防费却接近中国。这些情况说明,在21世纪的世界竞争中,各大国都非常重视提升自己的国防实力和安全保障能力。我国要维护民族独立、促进经济发展,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也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安全体系为保障。而要逐步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则又必须实现崛起,加快经济发展,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推进国防现代化。

三、在战略机遇期中可以大有作为:中国崛起的内部因素

新世纪的国际政治、科技和经济的基本因素,决定了头20年对于实现中国崛起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客观上要求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以推动中国崛起的进程。那么,从我国自身发展的因素来看,是否具有实现中国崛起的可能呢?在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世界上有一些人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中国威胁论”;而在进入21世纪之初,所谓“中国崩溃论”又粉墨登场,个别别有用心的人甚至叫嚣要“唱衰中国”,预言中国经济在10年内走向“崩溃”。(注:刘小彪:《“唱衰”中国的背后:从“威胁论”到“崩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如果真是如此,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中国崛起。然而,客观地来看,就我国自身发展的各种因素而言,也具备了在战略机遇期中有所作为、加快中国崛起进程的可能性。

(一)中国在总体上已具备实现崛起的发展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体制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低成本优势,等等。这些,决定了我国在总体上已具备实现崛起的发展基础。

(二)扩大内需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支撑

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大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扩大内需来支撑,至少整个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扩大内需支撑。从供给来看,在“十五”期间我国将持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以后仍会保持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特别是民间资本潜力巨大,其中的一定份额形成为实际的投资以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能低估,居民较高的储蓄倾向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估计前10年的投资率可以保持35-40%的水平,后10年的投资率可以保持35%左右;随着教育与城市化的发展,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力的质量会不断提高,劳动力资源在部门之间的合理转移,特别是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将导致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国民总产出水平的增长;“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将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会逐步增加,同时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强也必然导致整体经济活动效率的提高。从需求来看,我国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容量巨大,通过扩大消费来扩大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是必然的选择,能够促进消费的几个因素包括农民收入的增加、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增加、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深化、消费政策的调整等都在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因而未来一定时期社会消费可能保持稳速而持续的增长;我国的基础设施缺口很大,人均拥有水平(或每平方公里上的基础设施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很远,铁路、公路、电力和通讯设施等,都需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低而需要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一些传统的制造业仍然需要进行扩张,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些都是扩大内需进而带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然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对于新世纪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1.西部地区有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有些甚至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能源基地,如三峡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水电资源,西北的煤炭和石油资源等,在西部大开发中,促进这些事关整个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基础性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后劲和稳定、持续的势头。

2.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发展水平较低,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就会相应提高,投资需求也会增加,市场容量必然扩大,就会有效地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同时,在西部大开发中还将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全国众多富余劳动力,从而缓解全国的就业压力。此外,由于西部地区具有独特的沿边优势,加快西部开发还有利于拓展中亚和东南亚市场,促进全面实施外经贸多元化战略。这些,对于扩大整个国内市场容量、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3.西部大开发将使西部地区的增长潜力变为现实。西部12省区市国内生产总值大约相当于全国的17%左右;除新疆外,西部其他11省区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大约30-75%。这一方面说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确实滞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也表明西部地区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度必然提高,这对于中国新世纪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对外开放的扩大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新阶段。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显著标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经济将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以后,中国将由有限范围和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在新世纪,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对新世纪中国崛起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必然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

最后也要指出:尽管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形成,但中国崛起的实现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会碰到种种艰难曲折,面对各种国际和国内的风险,需要解决一系列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复杂矛盾与问题。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标签:;  ;  ;  ;  ;  ;  ;  

论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_中国崛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