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名牌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名牌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个长过程,涉及许多方面。笔者认为,在实行这具有全局意义根本转变过程中,实施名牌战略,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生产力如何发展的问题。经济学家把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粗放型增长(又译外延型增长),是指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即依靠增人、增投资、增材料、扩大生产场所来实现产出量增长;另一种是集约型增长(又译内涵型增长),是指依靠提高效率,即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综合要素生产效率来实现产出量的增长。显然,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靠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的经济高增长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适时地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真正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十七年的积极探索和艰苦努力,我国已经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规模也相当可观,一些工农业产品产量已超过发达国家。但从规模经营和经济效益来看,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却处于落后状态。在生产、建设和流通等各个领域,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的问题都很突出。从以下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靠高投资、高积累支撑经济增长的高速度。1987年到199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倍,国民生产总值仅增长3.46倍;每吨标煤消耗实现的GNP我国为710美元,仅为发达国家的1/3至1/9;工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美国的1/16、日本的1/17、巴西的1/14;1980年到1994年期间,科技进步对GNP增长速度的贡献我国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目前的50~70 %还有相当的差距。靠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追求产值增长速度和产品数量的增加,只能导致经济效益低下,产品质量下降。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是当前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随着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再靠消耗大量资源求得经济增长,不仅是不可取的,也是难以为继的。目前,市场竞争的态势已经清楚地表明,今后国内外市场竞争将主要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不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当今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产品之间的竞争。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国际市场的开放,地球正在变“小”,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正在拉近,原来彼此分割的市场几乎连成一片,致使产品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但有一点却没有改变,永远也不会变,就是市场竞争的永恒法则:优胜劣汰。国际市场竞争的发展,与产品品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使自己的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名牌。名牌体现国家的形象,名牌代表国家的实力,名牌蕴含国家的希望,名牌展示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没有一批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名牌,就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有竞争力的工业基础,经济也难以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一般都经历了输出产品——输出资本——输出品牌的发展过程,最初是以输出产品为特征,以产品与价格优势战胜竞争对手;尔后是以输出资本为特征,节省远途运输商品的费用,以资本优势取得企业的控制权或一定程度的控制权,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生产产品,占领世界市场;如今则是以输出品牌为特征,以名牌商标的优势,或在发展中国家独资、合资办企业,生产并销售其名牌产品。或直接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传统工业企业变成其名牌产品的加工厂,使用其名牌商标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从而赚取利润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名牌商标在市场中的巨大威力。谁的产品好,谁的名牌多,谁就有竞争力,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名牌产品的需求量必然会大幅度增长。我国城乡居民正逐步从满足温饱的必需性消费向提高生活质量的小康型消费发展,已经呈现出追求名牌产品,讲究质量稳定的消费趋势,在市场上出现了名牌商品供不应求、非名牌商品少人或无人问津的现象。1995年全国市场产品竞争力调查评价结果可以充分说明广大消费者名牌意识的增强。此项由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暨中国企业信息交流中心主办的大型调查评价活动,在没有一个供选品牌,由消费者按自身情况和意愿填写的情况下,所调查评价的50种日常生活用品中,消费者心目中的理想品牌排名共同指向某一名牌商品的前三名比重达到50%以上的竟有49种商品。消费者购物选择不仅求新、求美、求安全,而且将是否名牌产品作为购物选择的重要条件。这一新型的消费趋势不仅为创造名牌产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国内市场,而且会推动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以质取胜、以名牌取胜的集约型增长。
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名牌,国民消费也需要名牌,国际竞争更需要名牌。但我国现有的名牌产品与世界级的名牌产品相比,差距是比较大的。据有关资料介绍,当今世界50大驰名商标及分行业的世界驰名商标中,没有一个中国的驰名商标。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我们已有的一些国内名牌正在受到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海外品牌挺进中国市场,一些外商直接在我国办企业生产国外名牌产品,一些外商通过各种手段推销其品牌,还有一些外商抢先在国外注册我国名牌产品商标,对我国名牌产品采取“收买、排斥、挤压”政策,尽力打响他们的牌子,形成对中国名牌的围剿之势,以达到其压制乃至挤垮中国的牌子特别是中国名牌的目的。据市场调查,饮料、化妆品、洗衣粉、自行车、照像机、胶卷、家用电器等大众消费品中外国名牌产品正在急剧地扩大市场,有的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就连历史悠久的服装、名酒也遇到国外名牌的严峻挑战。在海外品牌的强大冲击下,我国名牌有的已被打入“冷宫”,有的已近乎垮掉。由于我国缺乏世界级的名牌产品,致使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或以远低于国内市场的零售价销售商品,或使用外国名牌商标,其高于原身价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被外商赚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生丝、丝绸的出口量分别占世界出口量的90%、40%,但国际市场上走俏的丝绸服装中尚无一个叫得响的中国名牌。1994年我国服装出口额居世界首位,达237亿多美元, 但平均每件在国际市场上仅卖3.8美元。 由于我国缺少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级名牌,使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中,只能靠数量庞大的“大路货”支撑世界第11位贸易大国的地位,真正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的数量却很少,这就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外汇收入的提高,影响了我国经济总体实力的增强。
我国名牌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的下降,一些名牌产品的消失,这不仅是几个名牌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的局部问题,而是我国国内市场正逐渐被外国名牌产品所占领、所垄断,将会使中国经济发展失去强劲支持,使行业发展失去“拳头产品”的强有力支撑乃至影响合理产业结构的形成的带有全局性的大问题。特别是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创始成员国后,我国名牌产品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
在今后十五年内,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我国综合国力能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批以名牌产品为支撑的先导产业能否迅速发展起来,取决于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一批名牌产品并占领世界市场,这已经成为相当多的地区和企业的共识。许多省市把创名牌,拓展国内外市场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来实施,制订了名牌发展战略,使不少老的名牌产品得到了提高和发展,陆续推出一批新的名牌产品。不少企业实施名牌战略,走出了一条质量效益型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与名牌战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国内外的经验已经证实,一个名牌常常能开辟一个新的天地,带动一批新的产业,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实施名牌战略,确能走上集约型经济增长的成功之路。
二
名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从名牌产品定义的表述,就不难悟出这个道理。《中国经济百科全书》对名牌产品作了如下表述,名牌产品是指产品质量好、在国内外用户中享有盛誉、畅销的产品;名牌产品形成的条件是高质量,而且是在市场上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竞争后被广大用户承认所建立起来的。
实施名牌战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紧紧围绕营销竞争的基本内容,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的营销竞争活动是围绕商品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学说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这是由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具体性质决定,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由商品中包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要回答的是劳动量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商品只有在市场上,通过交换,价值才能实现。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比较,一是使用价值大小的比较,二是价值高低的比较。商品售卖者希望卖出自己的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而商品购买者则希望买到使用价值较大且价格又较低的商品,实现自己的消费需求。
诚然,不同类别的商品,消费者对其质量与价格的期望热点有所差异,这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和消费行为的特点决定的。我们不应由此而否认质量与价格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位置,而应更清醒地认识到,这恰恰说明消费者对各个类别商品都有与其自然属性相适应的质量与价格的理想期望值。由此可见,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集中在商品的质量与价格上。
许多成功企业正是深刻领悟了市场竞争的真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一年多前,生产“仕奇”西装的内蒙古青松制衣有限公司在几家全国性报纸上刊登广告,向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海外品牌”提出挑战:承诺在同等价格上,“仕奇”质量要高于对方;在同等质量上,“仕奇”价格要低于对方;并且欢迎任何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海外品牌”应战,欢迎任何权威机构以国际通行标准对“仕奇”与“海外品牌”进行比较检测,在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引起强烈反响。“仕奇”之所以敢于“宣战”,不仅在于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更在于他们具有一种强烈的不畏竞争、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有一种敢于向世界名牌进军的气势、胆略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只要在营销竞争两项基本内容上占有优势,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创出自己的名牌,甚至能够后来居上,在同行业众多品牌中确立自己无可争议的名牌地位。“莲花”味精就是众多成功企业中的突出代表。以中国“味精王”闻名于世的河南莲花味精企业集团,正是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名牌战略,由一个年产味精400吨、固定资产100多万元的县办小厂发展成为拥有职工1.3万人、资产总额达14 亿多元的国家大型一类企业,步入全国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之列,目前, 年生产味精能力已达12万吨,约占全国年味精总产的40%,成为当今世界单厂生产能力第一,总产量第二的味精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3%,出口味精占全国味精出口总量的75%,畅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莲花”味精之所以能在中原大地迅速崛起,就是因为企业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落后的传统农业区走出了一条快速高效发展现代工业的路子,在1989年全国性的“涨价风”中,“莲花”味精不涨价,使其市场迅速开拓,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市场网络。该集团重视科技进步,科技人员由建厂时的3 人发展到现在的2500多人,累计投资近7000万元,对味精生产废水治理进行了开拓性试验和大规模治理,为企业的更大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巨大的科技投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莲花”味精的质量不断提高,连续获得20多枚国内国际质量金奖,在1993年开始进行的全国市场产品竞争力调查评价活动中,“莲花”味精连续三年荣获消费者“心目中理想品牌”、“实际购买品牌”、“购物首选品牌”排名第一;1995年又获全国“金桥奖”第一名。该集团善于抓住机遇,以开放促发展,先后兼并、租赁了市内外20多家停产、半停产企业,启动了一大批呆滞资产,安排了5000多人就业;催生了29家新兴企业,带动市内预算内企业七年无亏损;以“周味”为核心,联合省内外20多家企业,相继与香港、日本、美国企业合资合作,组建了莲花味精企业集团,使味精生产实现了原辅材料、动力、包装材料的系列化配套,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
三
名牌是企业整体实力的综合体现。市场竞争,是企业整体实力的竞争;市场上各种不同品牌的较量,是企业间各自整体实力的比较。所以说,名牌的根基在于企业的整体实力。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是以其雄厚的整体实力摘取了名牌的桂冠,成为本行业的姣姣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创名牌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过程。
应该特别指出,名牌的价值是长期投入的用以形成其所标志的商品的品质特色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总量之和。名牌的价值是历史与现实投入的积累。很显然,创名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应寄希望于“名牌评比”,一夜之间成为名牌商标。名牌不是“评”出来的。创名牌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名牌的形成往往要凝聚企业全体人员几年、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心血和劳动,企业的一切技术、工艺设备、管理水平、经营能力、运行机制和员工素质,最后都包容在“商标”这个小小的方寸天地之中。搞“短期行为”是创不出名牌的。
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不难看出实施名牌战略,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企业自身实力,使之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实施名牌战略,应坚持质量取胜,把产品质量作为最根本的问题来对待。实施名牌战略的目的是创立企业的高信誉,而商标信誉的基础是高品质的商品,是其质量的一贯性,即能长期保持稳定。坚持质量取胜,就要把产品质量视为名牌的生命,不断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质量监测设备的投入,靠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成功企业都是靠质量在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其商标信誉的基础。“五粮液”八十年金牌不失的辉煌,是质量永恒的写照,五粮液酒厂明确提出质量就是牌子,以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建立健全了三级质量管理网系统,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素质,使其成为国内同行首家获得国际质量标准认证的企业,走上了质量效益型集约发展的道路,其销售额和利税总额两项指标位居全国同行200强之首。
实施名战略,应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名牌的信誉是靠产品建立起来的。要想使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享有良好的信誉,关键是不断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没有技术创新,就谈不上产品的更新换代,谈不上产品质量的高可靠性,也就更谈不上发展规模生产和名牌产品的延伸战略。名牌不是终身制,不能一劳永逸;名牌本身就代表一种机制,必须顺应时尚,永远创新。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加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只有率先应用新技术,率先开发和推出新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取得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创出名牌,才能保住名牌、发展名牌。中外成功企业都是如此。中国冰箱工业的巨人“海尔”实施名牌战略,“生产一代,研究一代,构思一代”,生产出了中国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节能无氟冰箱,开发生产了具有12个系列、百余种规格的“海尔”牌电冰箱、电冰柜、电脑程控式微波炉、微电脑电磁炉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系列产品,创造了享誉世界的“海尔流派”,使一个高层次、现代化、国际化的海尔屹立在欧亚大陆的东部。
实施名牌战略,应向规模要效益,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要想创出自己的名牌,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因为,商标在较大范围内有影响,为公众熟知并具有较高信誉,其所指定的商品销售量覆盖面大,是形成名牌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又是与企业的规模相联系的。名牌的创立与发展,一般要依赖于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现代大型企业集团。世界前50个驰名商标,基本上都是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世界最大的500家企业所有, 每一家超大型企业都有一个或几个名牌产品为龙头,每一个名牌产品都有一个大型企业集团作支柱。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可以有效地克服部门、地方条块分割,存量资本难以流动、重组,增量资本难以有效集中的弊端;以名牌为龙头的大型企业集团,按市场效益原则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适销对路的名牌产品的产量,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使高效名牌企业得以发展壮大,更进一步增强竞争实力。以规模经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获得稳固的市场占有率,是企业争创名牌的必然选择。
四
名牌不仅是企业整体实力的综合体现,而且往往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体实力的综合体现,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包括管理体制、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等项企业外部条件的发育状况。因此,实施名牌战略,不仅要求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规模效益、售后服务等方面努力上档次、上水平;而且要求国家把发展中国名牌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切实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为名牌的产生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振兴经济的有效手段。国家在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应把发展中国名牌放在重要位置,围绕增强民族工业有竞争力的产业基础和龙头产品,制订相应的发展战略;应鼓励和扶植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实行扩张,推动产权结构的重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有市场、有效益的名牌企业在财政、税收上给予优惠,在贷款上给予优先支持,使其迅速形成规模经济,从而扶植起一大批经营规模大、产品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世界级的中国大型企业集团。
实施名牌战略,企业企盼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经济秩序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为创名牌营造良好的秩序保证。
目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假冒商标行为屡见不鲜。只要是知名产品、名牌商标,无一逃脱假冒、侵权的劫运。假冒商标的存在,鱼目混珠,使消费者真假难辨,极大地影响了名牌商标商品的销售,损害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名牌战略的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列为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之首,足以说明假冒商标行为现状之严重、危害之大。支持企业创名牌、保名牌、发展名牌,是政府行政执法机关应尽的职责。各有关部门应严格市场执法,有效制止商标侵权行为,严厉打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行为,为企业实施名牌战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不仅要有效地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且要积极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构建名牌产品脱颖而出的体制基础,培育和完善全国范围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可控的市场体系,推动各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争创名牌,让更多的中国名牌占领世界市场,使我国经济走上集约化增长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