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黄牛BoLA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

中国部分黄牛BoLA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

王兴平[1]2004年在《中国部分黄牛BoLA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文中提出本实验以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晋南牛四个品种的163头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和SSCP方法,结合克隆测序分别研究了MHC的DRB3基因第二外显子和DRA基因第二外显子的分子遗传变异,并运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对所发现多态位点与牛的生产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下:DRB3基因第二外显子在不同品种牛群体之间的优势基因型和优势等位基因不同,在位点上,从整个群体来看,优势基因型为AB和BC;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群体中B、C为优势基因,晋南牛群体中A为优势基因。在MspⅠ-RFLP位点上,秦川牛、南阳牛和晋南牛群体中的优势基因型为AB,鲁西牛群体中的优势基因型为BB。四个群体中,A、B等位基因所占的比例接近1:1,但是基因B略占优势。在RFLP-TaqI位点上四个品种都不存在多态。经过χ2适合性检验,在DRB3基因第二外显子的研究中,HaeIII酶切位点上,南阳牛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MspI酶切位点上,鲁西牛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DRA基因第二外显子的SSCP分析中,秦川牛和晋南牛群体的优势基因型为AF,优势基因为A;鲁西牛中的优势基因型为BC,优势基因为B;南阳牛群体中优势基因型为BF,优势基因为B。经过χ2适合性检验,秦川牛、晋南牛和南阳牛在DRA基因第二外显子的SSCP分析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和晋南牛四个群体中,在DRB3-HaeIII位点和DRA基因SSCP位点上,四个品种牛群的多态信息含量都达到高度多态(PIC>0.50),在DRB3-MspI位点上,四个品种牛群的都达到中度多态(0.252岁南阳牛的DRA基因exon2的SSCP标记效应显着,3岁南阳牛的DRA-SSCP和DRB3-MspⅠ-RFLP标记效应显着。在DRB3基因exon2的HaeⅢ-RFLP位点,AC基因型对体尺有显着效应,在MspⅠ-RFLP标记和DRA 基因exon2的SSCP标记,其所有基因型对体重、体尺指标影响不大。

田知利[2]2016年在《牦牛BoLA-DRB1、DRB2基因多态性及序列变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紧密连锁、高度多态且呈单体型遗传的基因家族,其编码的MHC分子在抗原识别与呈递、免疫应答与调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牛MHC命名为牛白细胞抗原(Bovine Lymphocyte Antigen,Bo LA),同其多种疾病和生产性能相关。DRB1和DRB2基因属Bo LA家族Ⅱ类基因。本研究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甘南牦牛、青海牦牛、天祝白牦牛、大通牦牛和普通牛DRB1基因第1内含子、第2外显子、第2内含子及DRB2基因第1内含子、第2内含子、第3外显子突变,分析其多态性和序列变异特征。主要研究结果为:(1)牦牛及普通牛DRB1基因第1内含子、第2外显子多态性较丰富。第1内含子区检测到A、B、C、D四种等位基因和7种基因型,其中等位基因B频率0.361~0.481为优势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序列测定和比对发现4处SNPs及1个插入/缺失突变。第2外显子区检测到A1-I1 9种等位基因和11种基因型,青海牦牛和天祝白牦牛等位基因A1频率0.188和0.279分别为优势等位基因,而甘南牦牛、大通牦牛与普通牛等位基因B1频率0.251~0.285为优势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序列测定和比对发现18处SNPs。DRB1基因第1内含子、第2外显子区PIC值0.575~0.860为高度多态。(2)牦牛及普通牛不同类群间DRB2基因第2内含子多态性有所差异。第2内含子区检测到A2、B2、C2、D2和E2 5种等位基因和8种基因型,其中等位基因A2频率0.533~0.689为优势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序列测定和比对发现7处SNPs。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及青海牦牛PIC值0.525~0.571为高度多态,大通牦牛和普通牛PIC值0.428~0.459表现为中度多态。DRB2基因第1内含子及第3外显子未发现多态性。(3)甘南牦牛在DRB1基因和DRB2基因检测区域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而青海牦牛仅在DRB1基因检测区域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4)牦牛及普通牛DRB1和DRB2基因检测区域存在单倍型连锁不平衡现象。两基因检测区域发现25种“DRB1 intron 1-exon 2”单倍型、20种“DRB1 intron 1-DRB2 intron2”单倍型、18种“DRB1 exon 2-DRB2 inron 2”单倍型和71种“DRB1 intron 1-exon 2-DRB2intron 2”单倍型,单倍型数量均少于理论值,单倍型频率为0.004~0.117;各类型单倍型的D、为0.247~0.581,r2为0.155~0.195,均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5)牦牛DRB1基因第2外显子区碱基序列与普通牛同源性最高,系统进化情况与它们亲缘关系远近一致。

金鑫[3]2010年在《延边黄牛肉质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延边黄牛作为我国五大地方优良品种,具有抗寒耐粗饲、适应性强等的优良特性。其肉质鲜嫩多汁,风味优良及营养丰富的特点受到消费者关注,最有潜力成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档肉牛新品种,是我国肉牛品种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为了挖掘延边黄牛中与其优良肉质相关的基因资源,尤其是与其肉质优良、风味独特等特性相关的功能基因,同时为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在延边黄牛肉用品种的品种培育及其选育提高奠定理论基础,开展本文研究。1、延边黄牛的饲养试验,对350头延边黄牛进行生产性状、肉质性状等相关指标测定。为采用统计学分析手段分析与肉质相关功能基因挖掘工作采集数据。结果表明,试验牛相关指标均达到高档牛肉的水平。2、选取钙激活酶系统中叁个与肉质性状相关基因CAPN1、CAPN3及CAST基因,选取叁基因中高突变位点,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通过PCR-SSCP方法检验延边黄牛中叁基因的基因多态性,并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3.0与肉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各检测基因座位均存在一定的基因多态性,CAPN1及CAST基因各检测位点均存在多个多态位点,部分位点形成连锁紧密的单倍型。CAPN1基因中E7-2位点c862 T→C突变引起F311S氨基酸的突变及E14-3位点c1795 A→G引起M599V氨基酸的突变。延边黄牛钙激活酶系统基因多态性存在许多自身的明显种属特征,CAPN1基因c1735+794检测位点出现CTC叁碱基的插入突变;CAST基因基因组g75342 G→A、g75380-81 AA→GG、g75406 g101895 A→T和g101898 G→A等突变均为延边黄牛与其他牛比较自身特有的多态位点。差异显着性分析结果显示CAPN1、CAPN3及CAST基因与多种肉质性状相关。CAST基因E1-1、C3-1及E1-2位点与肉质嫩度显着相关(p<0.05), CAST基因E 4-2位点及CAPN1基因E14-4位点与蒸煮损失显着相关(p<0.05)。与PH值变化比较中CAPN1基因E14-4, CAPN3基因CAPN3-3位点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肉品肉色与CAPN1基因E14-4、E14-5及E14-6座位,CAST基因E4-2与肉品色度显着相关(p<0.05),其中CAPN1基因E14-4和CAST基因E4-2与红色度、黄色度、彩色度及彩色角均表现为高度的相关性。CAPN3-1CAPN3-3与黄色度显着相关(p<0.05)在与脂肪酸相关性分析中CAPN1基因E7-1座位与肉豆蔻酸、棕榈酸、亚油酸及亚麻酸含量显着相关(p<0.05), CAPN3-2座位与肉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及亚麻酸含量均呈现显着相关(p<0.05), CAST基因中E1-1,E1-2和C3-1与多种脂肪酸存在显着相关,其中包括肉豆寇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酯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氨基酸作为肉质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个体与氨基酸含量存在显着相关。在CAPN1基因E7-2及E14-5座位、CAPN3基因CAPN3-2座位、CAST基因E1-1、E1-2和C3-1座位与氨基酸含量表现为相关。其中E7-2表现为与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呈现显着相关(p<0.05),E14-5座位与组氨酸、络氨酸及赖氨酸呈现显着相关(p<0.05); CAPN3基因CAPN3-2座位与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络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及脯氨酸含量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 CAST基因E1-1座位与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组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及赖氨酸含量显着相关(p<0.05),C3-1座位与甘氨酸、丙氨酸及赖氨酸含量显着相关(p<0.05),E1-2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组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及赖氨酸含量显着相关(p<0.05)。3、选取可能与肉质性状存在相关的候选基因ADCY2、TFR2、SETD7、KIAA0748,通过设计基因中间片段特异性引物,扩增部分基因片段。在此基础上设计扩增3’及5’末端的RACE引物,扩增ADCY2、TFR2基因全长并进行基因的序列及结构域分析。最后利用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不同组组织的半定量表达分析。结果显示成功克隆出KIAA0748基因1562 bp的中间片段,并且存在54个碱基的缺失突变,引起氨基酸序列缺失18个氨基酸;成功克隆SETD7基因1045 bp的中间片段,编码348个氨基酸,同时还发现延边黄牛中存在SETD7基因氨基酸水平的多态性;成功克隆ADCY2和TFR2全长cDNA序列,分别编码983个和804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ADCY2基因存在提前终止突变,但未对功能结构域产生较大影响。TFR2基因功能结构域分析显示与其他物种比较,TFR2基因存在较大差异。基因半定量结果显示除个别组织外,ADCY2、SETD7和KIAA0748基因均具有较广泛的组织分布和高表达水平。ADCY2、TFR2、SETD7、KIAA0748四个基因的成功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张润锋[4]2004年在《陕西荷斯坦牛遗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关系的分子标记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采用PCR-RFLP和微卫星DNA标记技术研究了κ-酪蛋白基因、β-乳球蛋白基因、β-乳球蛋白基因5′侧翼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基因、αs2-酪蛋白基因的多态基因座和10个微卫星位点在陕西地区荷斯坦牛群体中的多态性,并分析了多态基因座和多态微卫星位点与泌乳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为奶牛的进一步选育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本研究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 陕西荷斯坦牛的遗传特性1.1 应用PCR-PFLP方法对陕西荷斯坦牛的κ-cn、β-lg、β-lg 5′侧翼区、CSN1S2、IGFBP-3共5个基因座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牛群中,β-lg、β-lg 5′侧翼区、IGFBP-3基因座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169、0.3689、0.4439,呈现中度多态,κ-cn基因座位呈现低度多态(PIC=0.2366),没有发现携带CSN1S2F等位基因的个体,该基因座呈单态。κ-cn、β-lg、β-lg 5′侧翼区、IGFBP-3基因座的杂合度和DNA多态度分别为0.2742、0.3947、0.4879、0.4891和0.0255、0.0116、0.0333、0.0112。χ2检验表明,在陕西荷斯坦牛群中,κ-cn、β-lg、β-lg 5′侧翼区、IGFBP-3 4个基因座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1.2 应用筛选出的10个微卫星DNA标记对陕西荷斯坦牛进行多态性分析,其中oarHH55位点表现单态,其它9个微卫星位点多态信息含量均大于0.5,为高度多态位点。TGLA126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多态信息含量最低,分别为3.3319和0.6497;TGLA227位点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多态信息含量最大,分别为17、12.7958和0.9138;HEL13的等位基因数和杂合度最小,分别为5和0;BM2113位点的杂合度最大,为0.5641。在筛选出的10个微卫星位点上,陕西荷斯坦牛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2 PCR-RFLP标记多态性与泌乳性状关系的分析对κ-cn、β-lg、β-lg 5′侧翼区、IGFBP-3多态基因座基因型与泌乳性状的相关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κ-cn基因座基因型对所有的性状影响不显着;IGFBP-3 BB型对305天泌乳量具有正效应,AB型的乳蛋白率和体细胞评分显着高于BB型(P<0.05);β-lg AA型对乳脂率与乳蛋白率的比值有正效应,AB型对乳蛋白率具有负效应;β-lg 5′侧翼区AA型的305天泌乳量显着高于AB型(P<0.05),AA型的乳脂率显着高于BB型(P<0.05),AB型的前体细胞数和体细胞数显着低于BB型(P<0.05),AB型对前体细胞数具有正效应(P<0.05),BB型的乳蛋白率显着高于AB型(P<0.05)。3 微卫星DNA标记多态性与泌乳性状关系的分析8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基因型对陕西荷斯坦牛的泌乳性状效果不一。对8个多态微卫星位点部分基因型与陕西荷斯坦牛泌乳性状关系的分析表明,对于305天泌乳量,BM2113 AA、BB和FK型显着高于CH型;ETH152 BB型显着高于DD和CJ型;CSSM66 EE型显着高于GG型。对于乳蛋白率,BM1824 CC型显着高于AA型,ETH152 CJ型显着高于BB和CC型,ETH225 AH型显着高于DD和EE型,HEL13 BB型显着高于CC和DD型,CSSM66 FF型显着高于EE型。对于乳脂率和乳脂率与乳蛋白率比值,ETH152 CC型显着高于BB和DD型,ETH225 CJ型显着高于BI和EE型。HEL13 BB型与前体细胞数、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成正相关,ETH152 CJ型对前体细胞数和体细胞数有负效应,HEL9 BB型的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显着高于CC型,而且该位点CC型对体细胞评分具有正效应。

申红[5]2008年在《中国美利奴羊和多浪羊DRB1、DQB1基因多态性与包虫病抗性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绵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itibility complex,MHC)又称为绵羊淋巴细胞表面抗原(Ovine Lymphocyte Antigen,OLA),是由紧密连锁、高度多态的基因位点组成染色体上的一个遗传区域,其中MHC-Ⅱ类分子的DRB和DQB 2个基因所编码的MHC抗原在其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MHC与许多动物疾病的抗性、易感性、免疫应答以及生产性能都有密切关系。本试验对MHC-DRB1、DQB1基因在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简称中国美利奴羊)和多浪羊群体中的分布进行检测,并且结合两绵羊品种的包虫病感染情况,探讨MHC-DRB1、DQB1基因PCR-RFLP多态性与包虫病遗传抗性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MHC对包虫病的抗病免疫机制,以及抗病育种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生产意义。1、本试验用ELISA试剂盒对塔城、伊犁和石河子部分地区的中国美利奴羊(868只)及喀什地区多浪羊(351只)包虫病感染情况进行了血清学诊断。结果,塔城、伊犁和石河子地区中国美利奴羊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2.33%、48.8%和6.9%,相互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相同饲养模式下,多浪羊和中国美利奴羊的包虫病感染率分别为26.84%和58.1%,差异极显着(P﹤0.01)。2、利用PCR-RFLP方法,对中国美利奴羊和多浪羊MHC-DRB1、DQB1基因第2外显子进行了遗传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中国美利奴羊和多浪羊的MHC-DRB1基因第2外显子在SacII、MvaI、SacI、Hin1I和HaeIII 5个酶切位点存在丰富的多态性。两绵羊品种均检测出了2、3、2、2和6种等位基因,但基因型分别为3、5、3、3、15和3、3、3、3、18种,MHC-DRB1第2外显子的229、225、208、210、178、173、159、87位碱基上存在多态性。而MHC-DQB1基因在MroxI、ScaI、SacII、NciI、TaqI、MvaI和HaeⅢ7个内切酶中,中国美利奴羊分别检测到2、2、4、2、3、6和3种等位基因和3、3、7、3、4、16和6种基因型,多浪羊在MroxⅠ、ScaⅠ、Sac II、TaqⅠ、MvaⅠ和HaeⅢ6个内切酶中检测到2、2、3、2、6、3种等位基因和3、3、5、2、14、5种基因型,MHC-DQB1第2外显子的266,246,231,217,213,198,192,174,161,140,96,34位碱基上存在多态性。中国美利奴羊和多浪羊MHC-DRB1、DQB1基因第2外显子在以上酶切位点均存在丰富多态性,其中,经克隆测序证实中国美利奴羊MHC-DQB1基因HaeⅢm、HaeⅢn、MvaⅠz和MvaⅠy是新等位基因。3、对中国美利奴羊和多浪羊包虫病阴性和阳性羊的MHC-DRB1和MHC-DQB1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中国美利奴羊MHC-DRB1的MvaⅠb、HaeⅢe等位基因与包虫病抗性有相关(P﹤0.01),MvaⅠC(P﹤0.01)、HaeⅢd(P﹤0.05)与包虫病易感性相关。MvaⅠbb(P﹤0.01)、HaeIII ee和SacⅠab基因型(P﹤0.05)可能是包虫病的抗性基因型,而MvaⅠbc、HaeIII bd(P﹤0.01)、SacIIab和HaeIII df(P﹤0.05)可能是包虫病的易感基因型。MHC-DQB1基因的MvaⅠD(P﹤0.05)、SacIIb、TaqⅠA、HaeⅢN(P﹤0.01)为包虫病抗性相关等位基因,TaqⅠB、MvaⅠC、HaeⅢM(P﹤0.01)为易感性相关等位基因。MvaⅠDZ(P﹤0.05)、TaqⅠAA和HaeIII NN(P﹤0.01)为包虫病抗性相关基因型,而MvaⅠCZ(P﹤0.05)、TaqⅠAB和HaeIII MN(P﹤0.01)为包虫病易感性相关基因型。多浪羊MHC-DRB1的HaeⅢa(P﹤0.05)可能是包虫病的易感性等位基因,SacⅠab、HaeⅢcf、Hin1Ⅰaa(P﹤0.05)基因型对包虫病具有一定的抗性, HaeIII be和HaeIII ef(P﹤0.01)、SacⅠbb、HaeIII aa和Hin1Ⅰab(P﹤0.05)提示为包虫病的易感性基因型。MHC-DQB1的MvaⅠD(P﹤0.01)与包虫病抗性相关。MvaⅠDD和MvaⅠCD基因型(P﹤0.05)可能是包虫病的抗性基因型,而MvaⅠBZ(P﹤0.05)疑似为易感基因型。4、中国美利奴羊和多浪羊MHC基因座不同单倍型与包虫病抗性或易感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美利奴羊MHC基因座单倍型DRB1-SacIAB、DRB1-MvaIbb、DQB1-TaqIAA、DQB1-HaeⅢNN与包虫病抗性密切关联(P﹤0.01),而单倍型DRB1-MvaIbc、DQB1-MvaIYY、DQB1-TaqIAB、DQB1-HaeⅢMN和单倍型DRB1-MvaIbb、DQB1-MvaICC、DQB1-TaqIAB、DQB1-HaeⅢMN与包虫病易感性相关(P﹤0.01)。多浪羊MHC基因座单倍型DRB1-SacIAB、DRB1-HaeⅢff、DQB1-MvaICD和单倍型DRB1-SacIAB、DRB1-HaeⅢff、DQB1-MvaIDD与包虫病抗性相关(P﹤0.05),然而,单倍型DRB1- Hin1Ⅰab、DRB1-HaeⅢbe和单倍型DRB1- Hin1Ⅰab、DRB1-HaeⅢef以及单倍型DRB1- Hin1Ⅰab、DRB1-HaeⅢaa分析认为与包虫病的易感性相关(P﹤0.01)。5、经对中国美利奴羊MHC基因单倍型DRB1-SacIAB、DRB1-MvaIbb、DQB1-TaqIAA、DQB1-HaeⅢNN个体人工感染攻虫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该单倍型为包虫病抗性相关基因单倍型。6、基因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对于群体遗传结构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MHC-DRB1基因各酶切位点的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在两绵羊品种间不一致,中国美利奴羊在SacI和Hin1Ⅰ位点上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多浪羊在MvaⅠ位点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余酶切位点均处于非平衡状态。而在MHC-DQB1基因各酶切位点,中国美利奴羊在TaqⅠ、MroxⅠ位点,多浪羊在TaqⅠ位点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余酶切位点都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P﹤0.01)。

杨涛[6]2010年在《藏猪MHC-DQB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猪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简称MHC),又称为SLA( Swine Lymphocyte Antigen),即猪白细胞抗原。SLA与猪生产、繁殖性状以及抗病性能等相关,作为一种辅助选择标记,在猪的遗传育种上的应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SLA位于猪的第7号染色体。猪的MHC由Ⅰ类、Ⅲ类和Ⅱ类3个基因簇或区域组成,SLAⅠ类基因和SLAⅢ类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的短臂上,SLAⅡ类基因则位于染色体长臂上。Ⅱ类基因主要包括DRA、DRB、DQA、DQB、DOB、DPA、TAP和LMP等亚区。本研究从藏猪MHC-DQB1基因多态性出发,为藏猪MHC-DQB1的遗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贮备。根据GenBank家猪SLA-DQB1基因的全序列(登陆号NC_010449.1)设计8对引物,对叁个品种共90头猪进行测序分析,寻找SNPs。在P1、P2、P3、P8引物中共发现了13个SNPs。Intron4-1169位藏猪序列由T→G的突变;Intron4- 1159位藏猪序列由G→C的突变;Intron4- 1146位藏猪序列由C→G的突变;Intron4-1084位藏猪序列由A→C的突变;Intron4-1000位藏猪序列由C→G的突变;Intron4- 999位藏猪序列由A→G的突变。Intron3-417位藏猪序列由G→T的突变。Intron2- 3348位藏猪序列由G→A的突变;Intron2-3379位藏猪序列由C→G的突变。Exon1-104位长白猪和杜洛克有缺失现象,藏猪有插入现象。Intron1-300位藏猪序列由G→A的突变。Intron1-329位、Intron1-369位藏猪序列由G→A的突变。通过网站:http://www.cbrc.jp/research/db/TFSEARCH.html上的TFSEARCH (ver 1.3)软件对13个突变点前后的转录调控因子进行了预测,Intron4-1169,Intron4-1169位碱基发生的T→G, G→C的突变后减少了一个可以预测到的调控元件结合位点,为转录因子AML-1a(较高预测分值85.4). Intron4- 1146位碱基发生的C→G的突变后增加了两个可以预测到的调控元件结合位点,分别为转录因子MZF1(较高预测分值88.7)和转录因子NF-kap(较高预测分值85.2)。Intron4-1084位碱基发生的A→C的突变,减少了两个可以预测到的调控元件结合位点,分别为转录因子GATA-1(较高预测分值89.0)和转录因子GATA-2(较高预测分值85.8)。Intron4-1000, Intron4-999位碱基发生的由C→G,由A→G的突变,增加了一个可以预测到的调控元件结合位点,为转录因子MZF1(较高预测分值94.8),减少了一个可以预测到的调控元件结合位点,为转录因子Sp1(较高预测分值87.7)。Intron3-417位碱基处发生的G→T的突变和第二内含子3348位碱基处发生的G→A的突变未导致任何潜在调控元件和蛋白结合位点的改变。Intron2-3379位碱基发生的由C→G的突变,减少了一个可以预测到的调控元件结合位点,为转录因子CDP CR(较高预测分值87.7)。Exon1-104位长白猪和杜洛克有插入现象,藏猪有缺失现象。Intron1-300位碱基发生的由G→A的突变,增加了一个可以预测到的调控元件结合位点,为转录因子STATx(较高预测分值86.5),减少了一个可以预测到的调控元件结合位点,为转录因子IK-2(较高预测分值86)。Intron1-329 G→A的突变,增加了一个可以预测到的调控元件结合位点,为转录因子STATx(较高预测分值86.5),减少了一个可以预测到的调控元件结合位点,为转录因子IK-2(较高预测分值86)。Intron1-369位碱基发生的由G→A的突变,增加了叁个可以预测到的调控元件结合位点,为转录因子IK-2(较高预测分值88.6),转录因子C/EBPb(较高预测分值88.1),转录因子Lyf-1(较高预测分值85.7);减少了一个可以预测到的调控元件结合位点,为转录因子MZF1(较高预测分值91.3)。用内切酶Dde I分析SLA-DQB1 Intron3-417位碱基突变位点,藏猪群体内出现AA、AB和BB 3种基因型,其中AB基因型频率最高,为56.00%;BB基因型频率最低,为18%;等位基因A和B频率分别为54%和46%。卡方分析结果显示,藏猪群体内SLA-DQB1 Intron3-417位碱基Dde I酶切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长白猪和杜洛克仅有BB基因型。本研究初步发现了藏猪MHC-DQB1上具有遗传多态性,为藏猪MHC-DQB1的遗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藏猪是具有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MHC可作为动物抗病能力的遗传标记,在辅助抗病性选择方面发挥作用。藏猪MHC-DQB1上的突变位点是不是其抗病性强的决定因素,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余智勇[7]2007年在《多浪羊和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MHC-DRB1基因多态性与包虫病抗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俗称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成虫为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和多房棘球绦虫(E. multilocularis)寄生于狗、狼和狐狸的小肠。其幼虫—棘球蚴寄生在绵羊、牛等多种哺乳动物的肝脏、肺脏,人也是最合适的中间宿主。是常见的、危害极其严重的人畜共患病。该病呈全球性分布,主要流行于古北地带,其中中亚、北欧、非洲北部尤为严重。在我国主要流行于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是流行范围很广、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极高的地方流行病。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包虫病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包虫病防治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就,其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要从根本上控制和消灭这种疾病却是相当困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itibility complex,MHC)是由紧密连锁的高度多态的基因位点组成的染色体上的一个遗传区域,它在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MHC与许多疾病的抗性、易感性、免疫应答以及生产性能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对MHC-DRB1基因在多浪羊和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群中的分布进行检测,结合包虫病感染情况,探讨MHC-DRB1基因与包虫病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MHC的抗病机理,以及对包虫病的免疫防治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的生产意义。本试验利用ELISA试剂盒诊断对塔城、伊犁和石河子部分地区的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和喀什地区的多浪羊的包虫病感染情况进行了血清学诊断。多浪羊和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1%和21.6%,多浪羊的感染率明显低于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其中塔城、伊犁和石河子部分地区的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2.33%、48.8%和6.9%。利用巢式PCR扩增192只多浪羊和199只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其中分别有70只和98只感染了细粒棘球蚴病—包虫病阳性)MHC-DRB1基因第二外显子,其扩增产物用SacI、Hin1I和HaeⅢ叁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了RFLP多态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多浪羊和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的MHC-DRB1基因第二外显子在SacI、Hin1I和HaeIII酶切位点存在丰富的多态性,两绵羊品种均检测出了2、2和6种等位基因,但基因型分别为3、3、18和3、3、15种。DRB1第二外显子的第159,173,177,178,208,225位碱基上存在多态性。将两绵羊品种包虫病阴性和阳性羊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别进行了比较,结果提示多浪羊等位基因HaeIII a与包虫病的易感性相关(P﹤0.05);基因型SacI ab和HaeIII cf与包虫病的抗性相关(P﹤0.05),SacI bb,Hin1I ab和HaeIII aa叁种基因型与包虫病的易感性相关(P﹤0.05),而基因型HaeIII be和HaeIII ef与包虫病的易感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P﹤0.01)。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等位基因HaeIII d与包虫病的易感性相关(P﹤0.05);基因型SacI ab和HaeIII ee与包虫病的抗性相关(P﹤0.05),而基因型HaeIII bd与包虫病的易感性相关(P﹤0.05)。

付小波[8]2006年在《中国荷斯坦牛和黄改奶牛CSN1S2基因多态性与产奶性状之间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中国荷斯坦牛和黄改奶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分子标记方法对CSN1S2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测序对其基因的5’端、第2外显子和第3、4、5外显子进行了序列分析,旨在探索CSN1S2基因对奶牛生产性状的影响,为今后高良种奶牛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 CSN1S2基因5’端多态性及序列分析在中国荷斯坦牛和黄改奶牛5’端的引物CSN1S2P1扩增片段均检测到AA、BB、CC、AB、AC和BC 6种基因型,群体多态信息含量(PIC)达到了中度多态(0.5 >PIC >0.25),群体中多态性高,遗传变异较大。测序结果显示,AA基因型个体在第2370bp处发生了G到A的碱基突变;BB基因型变异位点最多:在第2187bp处T碱基突变为G碱基,第2423bp处T碱基突变为C碱基,第2505bp处C碱基突变为A碱基,第2532bp、2533bp处C和T碱基突变为T和G碱基;CC基因型个体在2370bp处G碱基突变为A碱基,第2405bp处C碱基突变为A碱基,第2525bp处插入一个G碱基。2. CSN1S2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及序列分析在中国荷斯坦牛和黄改奶牛第2外显子的引物CSN1S2P2扩增片段检测到AA、BB、AB 3种基因型。具有多态性DNA序列在CSN1S2基因第二外显子所扩增的片段中AA基因型和BB基因型中国荷斯坦牛和黄改奶牛个体均在第4129bp处发生了碱基突变,T碱基突变成了G碱基,BB基因型个体在第4263bp处插入了一个G碱基,第4346bp处碱基T突变成了碱基C;BB基因型个体在第4263bp处的突变位于编码区,发生的突变是同义突变,未造成氨基酸的变化。3. CSN1S2基因第4、5外显子多态性及序列分析第4、5外显子的引物CSN1S2 P3扩增片段在中国荷斯坦牛检测到AA、BB、AB叁种基因型,在黄改奶牛上只检测到AA和AB两种基因型,没有检测到BB基因型。在CSN1S2基因引物CSN1S2 P3所扩增的片段中AA基因型个体在第6892bp处T碱基突变成为C碱基, 6920bp处A碱基突变为G碱基,7174bp处插入一个C碱基;BB基因型仅在第6920bp处A碱基突变为G碱基。4. CSN1S2基因第3外显子多态性第3外显子的引物CSN1S2 P4扩增片段在中国荷斯坦牛中表现出多态性,但是只检测出一个BB基因型个体,其余全部是AA基因型个体,没有检测出AB基因型个体;在黄改奶牛中只检测出AA基因型个体,没有检测出AB基因型和BB基因型个体。5. CSN1S2基因多态性与产奶性状之间的关系本试验将CSN1S2基因作为中国荷斯坦牛和黄改奶牛产奶性状的候选基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CSN1S2P1扩增片段中,中国荷斯坦牛BC基因型个体产奶量表现最好;在CSN1S2P2扩增片段中,中国荷斯坦牛AA基因型个体的乳蛋白率表现最好,适合作为中国荷斯坦牛的标记辅助选择位点。在CSN1S2P2扩增片段中黄改奶牛AA基因型个体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显着高于BB和AB基因型个体,AA基因型个体产奶量也高于其他两种基因型,适合作为黄改奶牛的标记辅助选择位点。

杨韩, 张阳海, 潘传英, 雷初朝, 陈宏[9]2019年在《反刍动物POU1 F1基因多态性与经济性状关联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pituitary 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POU1F1)在动物垂体前叶特异性表达,是参与机体细胞生长与发育调节的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对垂体细胞基因转录起重要调节作用,从而显着影响家畜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等方面。本文从反刍动物POU1F1基因的结构特征与生物学特性、近年来对牛、山羊、绵羊等反刍动物POU1F1基因多态性的挖掘及其与经济性状关联的最新进展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反刍动物POU1F1基因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国部分黄牛BoLA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D]. 王兴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 牦牛BoLA-DRB1、DRB2基因多态性及序列变异特征研究[D]. 田知利. 甘肃农业大学. 2016

[3]. 延边黄牛肉质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研究[D]. 金鑫. 延边大学. 2010

[4]. 陕西荷斯坦牛遗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关系的分子标记研究[D]. 张润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5]. 中国美利奴羊和多浪羊DRB1、DQB1基因多态性与包虫病抗性关联分析[D]. 申红. 石河子大学. 2008

[6]. 藏猪MHC-DQB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 杨涛. 西藏大学. 2010

[7]. 多浪羊和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MHC-DRB1基因多态性与包虫病抗性的相关性研究[D]. 余智勇. 石河子大学. 2007

[8]. 中国荷斯坦牛和黄改奶牛CSN1S2基因多态性与产奶性状之间的关系研究[D]. 付小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9]. 反刍动物POU1 F1基因多态性与经济性状关联研究进展[J]. 杨韩, 张阳海, 潘传英, 雷初朝, 陈宏. 中国牛业科学. 2019

标签:;  ;  ;  ;  ;  ;  ;  

中国部分黄牛BoLA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