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经济区域化进程看台湾经济的发展_世界经济论文

从世界经济区域化进程看台湾经济的发展_世界经济论文

从世界经济区域化进程看台湾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台论文,世界经济论文,进程论文,区域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从1951年欧洲六国成立“欧洲煤钢联营”算起,世界经济区域化迄今已有44个年头了。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困滞期后,才走上今天的勃兴期。预计,以经济区域集团为依托展开角逐,将成为下一世纪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选择有利地地缘关系,加盟一个经济区域集团,致力于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地区)政府目前优先考虑的问题。台湾是自然资源匮乏的海岛型经济,这种选择尤为重要。本文拟从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历程,来探讨台湾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战略选择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困滞期的回顾

二次大战后,世界许多国家、尤其西欧各国在重建过程中,无不感到合作的重要性。1951年,德、法、意、荷、比、卢六国便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约成立“欧洲原子能联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EC),简称“欧共体”。之后,欧共体的组织规模虽有所扩大,世界其他洲也有若干类似的经济区域性组织诞生,但其发展极为缓慢,而且在8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上均处于“纸上谈兵”阶段。因此,从50年代初诞生的第一个经济区域组织,到8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间,我们称之为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困滞时期。造成困局的直接原因,是战后不久,世界就形成了根本对立的美、苏两极称霸的局面。当时,美国和苏联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各霸一方,他们为了维护各自在其阵营中的霸权地位,并以此为依托展开角逐,他们都不希望在自己阵营中发生分散和切割的现象,更不允许经济区域组织的发展。这就是冷战时期两极格局对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阻碍。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战后台湾卷入了资本主义阵营,并深深地投进了美国怀抱。50年代初,美国战略重点从欧洲转到亚洲,把台湾视为其在远东“不沉的航空母舰”而刻意加以扶植。1950年至1965年的15年间,美国对台湾的大规模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不但“帮助台湾维持了庞大的军队,而且为兴建基础设施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设备和资金”,对台湾50、60年代的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和资本积累起了决定性作用。“美援”刚结束,台湾又依赖日本资本。1965年日本给台湾1.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这样, 台湾非但被纳入美国的战略体系中,而且还深陷日本的利益结构中,并接受美、日产业分工的规范。其结果既导致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又给其播下了难以继续发展的隐患。

就正面作用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加速了工业化进程。战后初期,台湾还是个落后的农业社会,1952 年三大产业产值在GNP中的比重农业是35.9%、工业为18.0%、服务业为46.1%。随着“美援”的注入,经济的快速恢复,工业开始走上发展道路。到1963年,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之后,由于大量引进美、日转移出来的劳力密集型轻纺工业的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使工业化进展更为迅速。到1973年,台湾三大产业产值在GNP中的比重农业为14.1%、工业43.8%、 服务业42.1%,工业是农业的三倍多并跃居三大产业之首。随后,农业继续衰退,工业不断爬升,到1984年,农业、工业、服务业在GNP 中的比重则分别是7.6%、45.2%、47.2%〔1〕。说明台湾在美日的“援助”下,已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过程;(二)扩大了对外贸易规模。整个50年代,台湾对外贸易规模小得可怜,而且一直处于逆差状态。1952年至1960年9年间,累计进出口总额为31.54 亿美元, 其中累计出口额为12.03 亿美元、进口额为19.51亿美元,累计逆差为7.48亿美元。自60年代初开 始,在美日资本的牵引下,台湾经济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扩张。随着出口加工业的蓬勃兴起,其对外贸易规模迅速膨胀,到1970年,对外贸易额已达30.0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5.24亿美元,进口额为14.81 亿美元,无论外贸总额还是进出口额都迫近50年代9年的累计水平, 而且还略有顺善。之后,随着出口导向工业化的推进,台湾外贸规模持续扩大,到1985年,其对外贸易总额已增至508.24亿美元,其中出口为307.17亿美元、进口为201.07亿美元,当年顺差达106亿美元, 分别是1952年外贸总额的167倍,出口额的265倍和进口额的108倍。当时,台湾的外贸规模已进入亚洲国家(地区)的前4名〔2〕;(三)加速了资金积累。50年代,台湾资金极为短绌,国民储蓄净额为资本形成总额中所占比重年平均只有26%,当时资本积累40%以上靠“美援”。60年代以后,随着出口扩张的迅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大幅提高,资金积累才开始有了长足的增长。1961年到1970年,国民储蓄净额为资本形成总额中所占比例平均达58.9%,1971年至1980年又升至80.9%, 1981 年到1984年再升至96.2%,到1985年国民储蓄净额在资本形成中所占比重已达100% 。另据统计,外汇储备量也有惊人的增长。50年代初, 台湾外汇储备 已完全枯竭。到60年代初,才开始了零的突破,1961年其储备量为0.9 亿美元。其后, 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贸易顺差的增多,其外汇 储备量有了快速的增加,到1985年,其储备量已增至225 亿美元。

就负面影响而言,主要有下列三点:工业结构轻型化。由于台湾工业化是在美日国际分工制约下进行,美日是中心,台湾是边陲,呈垂直分工。50年代,在“美援”的扶植下,台湾发展的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业和日用品轻工业。这两类均属于耗资省、技术低、加工简单、收效快的“近路工业”。从60年代初开始,台湾便大量引进了美日转移出来的劳力密集型产业的资本、技术,其工业化虽然进展很快,但依然“化”在轻纺工业上。70年代在石油危机冲击后,开始着手工业升级,发展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等,表面上进行了产业高度化,但实际上这些产业仍然是劳力密集型。因为这些产业有半数以上是外资厂商,主要零部件由海外进口,“台湾只是充当零部件装配领取加工费的角色。”这种以轻型为主的工业结构,不但升级困难,而且在国际新的分工系中也处于被动的地位。此其一;其二,对外贸易“美日化”。在美日利益结构的导向下,以60年代初开始,台湾不遗余力地拓展对外贸易,但随着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经济对外依存度成直线上升,1960年仅29.9%,1971年升至90.2%,1974年再升至95.2%,1985年则高达98.0%。而且,台湾对外依存度不是分散型,而是主要集中在美日市场。其出口主要依赖美国市场。由于美国是“军产体制”,军工产业占很大比重。因此,美国来台投资生产的产品不但可以返销美国市场,而且在80年代中期前的很长时间,美对台的出口产品还大开绿灯、实施优惠关税等。这样,台湾对美的出口便急速增加。1960年台湾对美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11.5%,1974年便增至36.1%、1982 年再增至39.4 %、 1985年则高达48.1%;与美国相反,台湾进口则主要依赖日本市场。因为日本是“商产体制”,以民用产业为主体,日本企业来台投资,其产品非但不能回销日本,而且由于台湾与日本产业呈垂直分工,台湾还必须从日本进口机器、设备及半成品。长期以来台湾从日本进口约占其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进口日本、岛内加工装配、出口美国”这是台湾80年代中期以前经济循环的基本模式。台湾对美贸易长期呈黑字,而对日贸易则长期呈赤字。台湾外贸的这种结构,就等于把经济紧拴在美日市场上而受制于他们;其三,地缘经济逆向化。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至高战略利益选择是经济而不是政治,其资源的取得与商品交易、生产要素的流通与结合,应就近而不是舍近求远。这个时期台湾经济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战略利益选择上是重政治而轻经济。一直把“反共复国”视为至高的战略利益,1951年至1985年间,年平均军费预算占“政府”财政总预算的比例高达40%左右。并力图借超级大国的军事力量达到其政治目的;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又舍近求远。80年代中期的前台湾能源的取得,几乎全部来自亚洲以外的国家。对外交易最主要的伙伴则是美日。对外投资及经济合作也是以欧美国家为主。这种与地缘经济基本原则相背离的做法,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兴起,势必要付出很大代价。

勃兴期的考察

世界经济区域化勃兴期的起迄时间,大约是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期。一般都把1985年欧共体发表《完成欧市内部市场整合白皮书》视为是进入这个时期的标志。因为《白皮书》的发表是对东西冷战坚冰的一个突破。之后,不但欧共体自身层次日益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而且世界五大洲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便蓬勃发展起来。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球以经济一体化为目标的经济区域集团组织已达30多个。其中欧洲、美洲、亚洲在涌现许多小经济圈的基础上,全洲性的经济合作也已开始。欧、美、亚构成世界经济“三鼎足”的格局已见端倪。总之,世界经济区域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这种局面出现,是冷战时期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和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的结果。在二者的作用和推动下,国际关系逐渐发生微妙变化;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国际分工深化、产业内贸易增加、国与国经济依赖不断提高,国际经济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美苏两霸军务竞赛加剧,经济实力耗费,致使美国相对衰弱、苏联解体,生产力中心转移,日本、西欧崛起,两极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为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使世界各国能以民族、区域利益为基轴设计和组合新的利益范围,从而使世界经济区域化获得蓬勃发展。

通观当今世局,下列三点不容忽视:其一,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冷战坚冰开始消融后,经济区域化虽然勃兴而起,但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其发展并不平衡。就大区域经济合作而言,西欧高于北美,而北美又较亚洲强些。迄今为止,除欧共体已形成统一的集团化外,北美自由贸易区层次还不高、亚洲的经济合作虽呈空前活跃,但由于种种原因,也许只能循序渐进,多步到位。至于其他区域的经济合作,还只是相关国家间通过签约,在某单一领域进行合作。不平衡性的存在,虽然为某些国家(地区)提供了发展空间,但这只是暂时性的。因为现在尚未区域化的地区或层次低的经济圈,终将会区域化和提高。这乃大势所趋,不是主观意愿所能左右的;其二,经济已变成国际关系的首要问题。在国际交往中,军事政治的作用已日趋下降,经济实力的作用已逐渐上升。正基于此,亚洲发展中国家正奋起直追,并已取得显著成效。在过去十年中,亚洲经济年均增长率近达8%, 大大领先于欧美及其他地区,而且至今仍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随着经济的崛起,亚洲在国际关系中将益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其三,地缘关系已渐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顾名思义,经济区域化就是在地理相邻近的若干国家(地区)组成一个经济圈。尽管现存的各种经济圈层次不一、大小有异,都已不同程度地显现出对内的互惠性和对外的排他性的双重经济功能,这意味着国际市场竞争形式将有所改变,程度将更加激烈。这样,一个国家(地区)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就不应舍近求远。

世局的新走向,对台湾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首先,台湾经济已颇具实力。1994年GNP达2,230亿美元,人均GNP为11,296美元, 外汇储备9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二,据国际经济组织评定, 其整体经济竞争力名列世界第11强。这是台湾加入经济区域组织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本;第二,台湾经济可把大陆作为腹地。这在冷战时期根本不可能,现在则成了可能,而且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前景。尤其从70年代末开始,大陆就积极同台湾发展经济关系,并在经贸政策上为台商提供方便与优惠。况且两岸经贸关系经过10多年发展,经济上已初步建立了相互依存关系,为进一步发展两岸经济关系打下了基础。在世界经济区域化勃兴的今天,台湾拥有大陆这样的腹地与合作伙伴,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拥有有利的条件。挑战:主要是前期潜在问题均已暴露,并成为经济继续发展的障碍。一是来自美国的压力。由于前一时期台湾出口市场对美国依赖太深,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启动,美国为了自身和北美的利益,非但无法像往昔那样“关照”台湾,而且还强行打开台湾农产品市场、迫使台币大幅升值,并从1989年起取消对台普惠关税待遇,同时还用“301”条款对台湾进行贸易限制。 台湾由于出口对美市场陷得太深,在未来几年内仍然无法完全排脱美国的压力;二是来自日本的制约。台湾经济早已镶嵌在日本的产业结构中,呈垂直分工。台湾的机械、汽车、电子资讯工业等,无不依赖日本提供技术。现在日本已把战略重点转回亚洲,并想充当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龙头,它更需要维持产业高度化地位,更不可能把高新技术和重要设备转移给台湾。这也许就是台湾工业升级难且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三,来自旧体系的束缚。从执政者的价值取向、战略利益选择,到经济循环机制、市场销售网络等一整套体系,都背离了地缘经济原则轨道。要顺应潮流,打破旧体系,按地缘经济原则,建立新体系,势必会遇到旧框框的阻抗与束缚;一方面,旧价值观念会影响和阻碍新的战略利益选择。至今台湾对大陆经贸仍采取“间接”交流形式就是最好的例证;另一方面,转换循环机制和重建市场网络则是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一个过程。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经济区域化勃兴时期,台湾“国策研究中心”学者提出了“南联、西和、北进”的战略构想〔3〕。 所谓“南联”,就是要台湾与东南亚、大洋洲、中南美洲的国家建立广泛而密切的经济联系。认为这是台湾“持续经济成长与增进政治地位”的希望所在;所谓“西和”,就是要与大陆保持不统不独的关系。认为大陆“是台湾目前政治、军事风险的来源,不过也是经贸互补区”。其目的是既要降低被统一的“风险”,又要“享有相关的经贸利益”;所谓“北进”,就是继续与美日保持紧密的经济联系。目的是“在确保及承接美、日市场、技术与资金的同时”,拓展与独联体国家政经关系,进而将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从北到南整合起来,以利彼此在区域化的过程中,扮演‘承上拉下’的角色而增加折冲亚太区域内外政经互动的筹码”〔4〕。联系近几年台湾政策走向看, 上述构想已成为这个时期战略选择的核心。它的实施,正在对台湾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正面影响主要有:〈1〉分散了出口市场,减少了来自美国压力。 由于实施了“南联”、“西和”的政策,开拓了东南亚和大陆及大洋洲的市场,使其对美市场依赖大为减少。前面提到,1985年台湾最大出口市场是美国,占出口总额的48.1%,到1994年亚洲取代了美国,成了最大的出口市场。据统计,去年台湾出口亚洲的金额达460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46%,出口美国为24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24.3%。 其出口亚洲,主要是大陆和东南亚国家。今年上半年,香港已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其中6月份对美贸易首度出现了入超〔5〕。这也许就是近年台美贸易摩擦减少和台币汇率相对稳定的原因;〈2 〉引进和移出了部分产业资本、技术、拓展了工业升级空间。引进主要来源是日本。日元狂升,使日本工业品生产成本大幅提高、迫使日本把一些在本土失去比较利益生产线转移出来。由于台湾与日本产业呈垂直分工,加上刻意“北进”承接,因此,近10年来台湾引进了一些日本的资金和技术。据统计,1987年至1994年,引进日本资金约达17亿美元、项目750多个 、技术合作731件〔6〕。同时,也引进了美国的一些技术,但多为军用技术。与引进同步进行的,台湾也向“南”、向“西”转移了约4 万家的夕阳工业。其中到大陆约3万家,到东南亚近1万家。由于引进与移出,使台湾某些产业如电子、机械、石 化等拓展了升级空间;〈3〉开辟了农工原料新来源,改变了进口地区的单一结构。原来台湾石油主要靠中东,而农产品的输入则几乎全靠美国。这种单一的进口地区结构,从供货到价格往往都缺少协商的空间。近几年来,由于开辟了大洋洲、中南美洲和大陆的进口渠道,除了确保货源外,还增加了与原进口国讨价还价的筹码。

负面影响主要是:首先,错把机会看成风险,延误与大陆市场整合的时期。世界经济区域化大潮早把两岸经济合作托出了台面,大陆对此已表现出很高的诚意,并采取了许多特别优惠政策促进两岸经贸交往的发展。这对台湾而言,无疑是个极好的机会。然而,台湾当局由于缺乏地缘经济意识和民族经济利益认同,错把机会看成风险。其“西和”战略的依据,首先是把大陆视为“政治、军事风险的来源”,其次才把大陆列为“也是经贸互补区”。这样,为了降低“风险”,除了不断增加“国防预算支出”外, 对两岸经济关系还采取了种种限制:一是限制 交往方式。有所谓“直接不许,间接合法”的规定。无论投资还是贸易都必须经由第三地进行。台商反映这种迂回经贸方式是“劳命伤财”;二是限制交往的内容。强调“与大陆经贸交往要以利于工业升级为目标”。贸易方面,只开放大陆农工原料及半成品间接输台。投资方面,虽然对中小企业赴大陆投资采取了较务实的做法,但对资本技术密集的大型企业则采取个案核准,严加检制。使两岸经贸交往至今仍停留在“特定领域”而不能全面展开;三是限制交往速度。台当局经常告诫台商:“要有节制地进入大陆市场,以防对大陆市场依赖过大”。因此,每当台商掀起“大陆投资热”时,台当局便强行干预,采取降温、冷却、分流等措施。上述种种限制,使两岸经济合作迄今仍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随着大陆市场全方位开放,许多周边国家纷纷抢滩登陆。由于它们对大陆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台湾势必错过了与大陆经济全面整合的最好时期。第二,引进技术并非一流,对美日经济的依赖深入到产业内部。下列三点足以支持这种判断:其一,引进单项规模结构偏小。近10年来,日本在台投资平均单项仅230万美元,美国稍大些,但也只400万美元左右。均属中小资本。这类企业不可能拥有美日一流技术;其二,引进技术已深入到产业内部,过去,台湾生产劳力密集型产品出口日本,日本向台湾输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台湾对日的经济依赖主要表现在产业间的依赖。但近10年来,其依赖已深入到产业内部。许多产业产品生产,日本负责上游制造,台湾负责下游组装。如集成电路原件由日本制造,台湾则负责组装。目前,台湾有些产品离开了日本提供的原件或关键部件,就无法生产;其三,关键技术无法引进。日本为了主控台湾经济刻意把最关键技术留在本土。第三,拓展全方位市场,背离地缘经济原则势必事倍功半。可能由于吸取过去因依赖少数国家市场使经济陷入被动的教训,这个时期便全方位地拓展市场。与拓展港澳和大陆及邻近国家市场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开辟中南美洲,东欧及大洋洲等地区市场。实际上中南美洲和东欧国家市场环境不佳。政局不稳,治安很乱,债台高筑,通货膨胀,拓展这些地区市场难以达到预期经济效果;这些国家距离台湾太远,运输成本昂贵,缺少地缘经济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也不可能长期占有市场。随着世界各地经济区域化步伐的加快,各自统一市场相继形成,其排他性一面将使台湾现在的努力事倍功半。

成熟期的展望

从发展趋势可以预计,再经过10多年的整合与发展,预计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开始时,世界经济区域化势必进入成熟期。到那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地区)都将按地缘关系加盟某一经济圈;多数经济圈都将形成结构严密、功能齐全的统一市场。高度区域集团化了的世界经济,在国际经济格局、关系和市场竞争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将大大不同于上一时期。世界经济的新态势,将使台湾经济上一时期播下的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障碍。

第一,世界经济“三极化”格局将完全确立。90年代初,欧、美、亚“三鼎足”格局已初见端倪,近年来它们各自在经济整合上又有新的进展;欧洲,由欧共体与欧贸盟组成的欧洲统一大市场启动一年多来,虽然问题还不少,但由于接纳了瑞典、挪威、芬兰、奥地利4 个富裕小国的加入,不但其财政问题得到改善,而且也加强了欧洲一体化的凝聚力;美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去年1月1日已经生效。同年12月美洲国家在迈阿密举行首脑会议,一致同意在21世纪初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美国还正在筹建从阿拉斯加到火地岛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亚太,去年12月在印尼茂物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第二届非正式会议,并发表了《亚太经济合作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APEC为官方部长级会议,有权落实各项决议。因此,《宣言》宣布的“不迟于2020年在亚太地区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这一长期目标”〔7〕, 是标志着整合难度最大的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也进入了务实的新阶段。根据这种势头,完全可以预计,到21世纪中叶前世界经济“三极化”格局势必完全确立。三大经济圈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互相联系、展开竞争。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随着三大圈各自经济整合层次不断提高,其圈内市场自我消化能力也就越强。以欧洲市场为例,据统计,1990年欧市圈内贸易额已占其全球贸易总额的58.9%,现已超过60%,这就是说,欧市关起门来做生意,就有60%以上生意可做。可见,“三极化”格局确立,三大市场独立性就很强,三者间的竞争将很激烈。从地缘经济看,台湾在上一时期拓展的东欧市场和中南美洲市场所做的种种努力,届时都将功亏一篑。至于台湾在亚洲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则与它和大陆市场整合的情况有密切关系。

第二,国际关系将主要是圈与圈间的经济关系。由于到那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地区)都已按地缘人文关系加盟经济圈,游离于圈外的国家(地区)将是鲜见。届时将是大圈中有许多小圈,五大洲都布满经济圈。这样,国际关系从形式到内容都将发生变化。其形式将由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转变为经济区域集团与经济区域集团之间的关系;其内容将由政治军事关系,转变成经济贸易关系。这种关系在上一时期虽然只是表现出发展趋势,不过许多国家则能看准和把握这一趋势、调整战略,选定自己的合适区位,加盟经济圈,并竭尽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致力于经济发展,凡是这样做的国家(地区),在这个时期都将十分主动。台湾,由于它未能审时度势,在上一时期不但错过了与大陆经济全面整合的最好时期,而且还把大量资源用于军事上。80年代中期以后,其“国防预算支出”的绝对值年年都大幅增加。1987年为1603亿台币、1989年增达至1878亿元,1991年再增至2305亿元,1995年2611亿元。最近台湾当局还特别增列“维护国家安全”一项为预算编列的优先事项〔8〕。这表明往后“国防预算支出”将有更大幅度的增加。由于台湾既没把绝大部分资源投入经济发展又没能完成与大陆市场整合,到这个时期势必处于被动地位。

第三,国际市场竞争将体现在高科技产品的较量上。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力。西方发达国家用于研究发展的经费每5、6年就翻一番。台湾的这方面投入历来就很少。直到1985年其研究发展总经费占GNP的比重,才首次突破一个百分点,达1.35%。之后虽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较邻近国家低得多。以1991年为例,韩国、日本研究发展总经费占GNP比重分别为1.92%、 2.69%,而台湾只有1.38%。台湾企业的研发投入则更少,据统计,研发经费仅占其营业额的0.5%,远低于韩国的1.92%和日本的2.69%。台 湾大多数民营企业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投入。据一项调查透露,台湾民营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仅占企业的9%,韩国和日本则高达60 %和80%以上〔9〕。由于投入少,研发能力低, 所以工业升级就一味依赖承接美、日技术。从市场走势看,军用产品国际市场已日趋萎缩,台湾从美国承接的军用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将因缺少竞争力而只能自销。从日本承接的技术充其量是二流技术。据专家预测,下一世纪国际市场竞争的焦点将是信息、新材料、激光、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台湾目前最缺少的就是这些领域的高级人才,至今在这些领域没有建立一个自主性产业技术体系。

综上所述,展望世界经济区域化成熟期的台湾经济,其境遇是不容乐观的。由于勃兴期战略选择失当,将导致其在新的世界格局和新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不过,以现在到成熟期还有10多年时间,台湾还可能抓紧利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大潮,重新调整战略,回到地缘经济原则轨道上来。倘若这样做了,届时其情形将会变好。

注释:

〔1〕资料来源:台湾《中华民国总览》1990年版;

〔2〕资料来源:台湾《中华民国经济年鉴》1987年;

〔3〕〔4〕许介鳞等《台湾的亚太战略》,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6月版。

〔5〕台湾《中时晚报》1995年8月27日;

〔6〕台湾《日本文摘》1994年12月号;

〔7〕了望周刊社《了望》1995年第3期;

〔8〕台湾《联合报》1995年9月15日;

〔9〕资料来源:台湾《日本文摘》1954年12月号, 《中华民国总览》1990年版。

标签:;  ;  ;  ;  ;  ;  

从世界经济区域化进程看台湾经济的发展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