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运作分析_农民论文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运作分析_农民论文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运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前我国论文,农业生产资料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党和政府历来把发展农业和支农产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农业生产资料的大量供给,为我国农业丰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资料总体供不应求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今年出现了市场供需相对均衡的好势头。但是,在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以化肥、农药、农膜、柴油为主的农用物资和以中小型农机具为主的农业机械却普遍销售不畅,供销社和国有农机公司经营日益困难,“主渠道”作用难以发挥。及时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更好地衔接产销环节,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当前农资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1、货源供给充足,局部市场相对过剩。今年上半年,全国农资商品供给总量充足,品种齐全。据全国农村调查队调查,今年春耕期间农资供给情况良好,所调查的13种农资商品可供量占需求量的比重都达到90%以上,部分品种接近甚至超过100%。其中,化肥可供量占需求量的比重为94%,比上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农药为97%,提高6个百分点;农用薄膜为107%,下降6个百分点,但其中地膜由上年的104%提高到今年的113%;中小农机具为102%,下降1个百分点;柴油供给情况亦大为改善,由上年的82%提高到今年的94%。

货源供给充足,首先是国内生产量稳定增长。1996年全国化肥产量2836万吨(折纯),比去年同期增长9.6%,1997年上半年1494万吨,同比进一步增长6.2%;农药产量,1996年为43万吨(折纯),同比增长18.3%,1997年上半年为32万吨,同比增长4.1%;农用薄膜产量,1996年为70万吨,同比增长13.7%,1997年上半年为34万吨,同比下降8.3%;柴油产量,1996年为4325万吨,同比增长11.2%,1997年上半年为2375万吨,同比增长12%。其次是进口资源继续增加,1996年化肥进口1857万吨(自然吨),同比下降6.7%,1997年上半年进口901万吨(自然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农药进口量,1996年为3.2万吨,同比下降7.5%,1997年上半年为3.1万吨,同比增长72.5%。

去冬今春以来,化肥资源量显著增加,而供销社作为化肥经营的主渠道销售不畅,库存大量增加,特别是上年结转库存比常年明显偏大。如湖北省供销社系统今年初化肥储备达129万吨(自然吨),比上年初增长50.5%,今年5月末库存仍高达123万吨;湖南省供销社系统到今年5月末化肥库存也高达141万吨,主要是冬储肥销售基本未启动;云南省供销社系统年初库存创历史最高水平达165万标吨。

在货源极大丰富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湖北、湖南两省预计春耕期间需求化肥483.6万吨(标吨,下同),而可供资源量达576.8万吨,资源大于需求93.2万吨;四川省春耕需化肥约420万吨,而1—4月仅省内化肥厂生产量即为365万吨,加上省供销社系统4月末库存205万吨,实际资源量达570万吨,超出需求150万吨;其他省市如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苏、江西等省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情况。

2、市场价格旺季反呈下滑,化肥平、议价出现倒挂。农资货源充足及供求关系的改变,使市场价格自去年开始稳步回落。1996年全国农资商品价格比上年增长8.4%,增幅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化肥价格上升10.8%,回落14.1个百分点;农药价格上升9.9%,回落25.5个百分点;农膜价格上升10.9%;农用机油价格上升3.9%。今年进入春耕农资销售旺季以来,各地市场价格反而一路走低,1—6月全国农资价格比去年同期仅上涨1.4%,其中6月份则下降1%。前6个月,化肥价格同比下降4.8%,农膜下降5.1%,农药增长0.8%,农药械增长2.3%;只有柴油价格增幅较大,达14.4%。从各地情况看,今年上半年,黑龙江全省农资综合零售价普遍比上年低200—300元;四川省尿素出厂价平均每吨只有1500元,已比年初降价500元左右;碳氨和磷肥平均每吨也降价100多元。湖北省每吨尿素全省平均零售价1830元,比年初降价470元;农药市场价格总体比较平稳,主要品种有升有降,除敌百虫外其余涨落幅度均不大;农膜主要品种市场零售价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化肥市场价格大幅下滑,今年部分地区市场首次出现议价肥价格低于平价肥的现象。如四川省粮棉挂钩肥(平价尿素)零售价省里规定为每吨1740元,而市场价为1600元左右;湖北每吨1860元,而市场价1800—1830元;山东省每吨1600元,而市场价1550元;云南省供应挂钩肥的碳氨、普通过磷酸钙的出厂价分别为每吨550元和440元,而工厂在市场上的自销价为480元和320元。化肥平议价格倒挂,使粮棉挂钩肥失去了平价优势,供销社调拨下放困难,供应进度缓慢,去年冬储的化肥普遍未能销出,一部分肥料已出现潮解现象。目前各地供销社化肥库存积压严重,损失巨大。

3、农业生产资料购销旺季偏淡。今年上半年,全国贸易企业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798亿元,同比增长4.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其中供销社系统农业生产资料销售492亿元,下降3.5%。另据中国农机总公司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机公司系统销售农机产品254亿元,同比下降5.4%。在其统计的四大类农机产品中,仅机械化农机具类销售增长3.9%,其余如动力及排灌机械类、农副加工机械类、维修配件类分别下降1—2成。

据各地反映,今年农资市场旺季不旺,一些粮棉主产区市场平淡,往年排队抢购化肥的现象已不复存在。粮棉挂钩肥也失去奖售意义,农药、农膜均处于平销状态;柴油在经历了去年的货紧价扬以后,由于国家紧急调运和进口了部分柴油,致使柴油价格回落,货源紧缺得以改善。今年以来柴油销售形势良好,1—6月全国大中型贸易企业柴油销售量2292万吨,同比增长16.6%,这主要是由于春耕期间投入大量机械化农具,柴油需求量增多;从农机商品市场看,上半年多数品种平销,动力排灌、维修配件、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销售均不同程度下降,仅农田作业机械销售较好,尤其是联合收割机持续热销,并带动大中型轮式拖拉机和中型犁增销;在南方丘陵地区,小马力单缸柴油机和1100型、1110型柴油机市场较好,产销量稳增。

4、市场竞争激烈,“主渠道”经营困难。随着农资商品的日益丰富和经营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过去供不应求、独家经营的局面已成历史,农资、农机商品经营的多元化,导致市场分流,竞争更趋激烈。在农药市场方面,今年国务院在《农药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供销社的农资经营单位、农业三站、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农药生产企业均可经营农药,推动了农药产销的市场化进程;化肥市场近年来一直遵循“一主两辅”经营政策,但由于近期化肥市场货足价稳,加上个体户的参与,因此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成为化肥市场竞争的焦点,农技部门充分利用无冬储成本的优势,依据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随进随卖,薄利多销;个体户则采用灵活经营方式批零兼营,昼夜供应,送货上门;化肥厂以保证无假货为号召,以出厂价直接将化肥送到田间地头。多元化经营来势凶猛,且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使供销社的市场份额降至70%左右。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供销社也不甘示弱,他们努力改变过去“坐店经营、等客上门”的官商作风,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以服务促销售,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去冬今春以来,各地供销社经营的计划肥料出现全面亏损,储存保管费用加上贷款利息使供销社不堪重负,而多数地方财政无力补贴。这种状况如不及时解决,将为供销社的经营埋下重大隐患,并严重动摇其主渠道地位。

今年市场竞争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经营者突破地方市场界限降价倾销,各路人马以低价优质抢占市场。据调查,今年3月份,湖南省普通农膜零售价为每吨12800元,而湖北边界价格为12000元,江西为11275元,广东为10290元,均大大低于湖南省内价格;湖北省春耕旺季用肥期间,湖南、四川、河南等省份约有5万吨尿素涌入该省,且价格普遍低于本省市场零售价。

在农机市场上,国有农机公司也处于不利地位。由于1994年和1995年农机商品旺销,各行各业以及集体、个体纷纷介入农机经营。今年以来农机市场由旺转平,经营者之间竞相降价抢占市场,在价格大战中农民和用户得到实惠,而国有农机公司销售下降,亏损增加,处于极大的困境中。

农资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主要农资商品供求基本平衡,化肥资源量增长过猛。农资商品供求基本平衡是农资市场平稳运行的根本保证。1996年在农药生产创历史最高纪录,达35万吨的情况下,受有利气候条件影响,农业病虫害发生相对较轻,农药用量下降,用药旺季销售不旺。1997年上半年农药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大部分品种如敌敌畏、敌百虫、氧化乐果、百菌清等较为畅销或平销,进口农药畅销的仍然是国内较为短缺的除草剂和杀菌剂品种。

农用薄膜随着需求的增长,供给量也有大幅度提高,但1997年情况有所变化。1996年全国农膜产量约70万吨,同比增长13.7%,1997年上半年生产量37万吨,同比下降8.3%。全国农资总公司系统农用薄膜购销平淡,1996年购进、销售、库存量均与上年同期持平,1997年上半年则普遍下降1—2成。

化肥资源量自1995年以后显著增多,价格涨幅逐步回落。据初步概算,1995年全国化肥可供资源量(可供资源量=国内工业销售量+进口量+全国供销社上年末库存量+工业产成品库存-出口量)达3978万吨(折纯,下同),而实际施用量为3594万吨,资源量大于消费量10.7%;1996年资源量为4125万吨,而实际施用量为3828万吨,资源量大于消费量7.8%。由于连续两年供大于求接近一成,使1997年上半年化肥市场进一步缓和,同时,近年来一些地方中小型氮肥厂加紧技术改造转产尿素,全国新增建的几套大化肥项目相继投产,尿素产量大幅度提高,1996年尿素产量比上年增长11.5%,1997年1—6月又增长16.7%,尿素资源相对过剩。与此同时,磷肥、钾肥紧缺状况却依然存在,湖南省甚至出现购钾肥搭售尿素的现象。

2、农资价格依然偏高,与农民实际承受能力尚有差距。从1980年到1989年的10年间,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年平均增长6.9%,其中前8年环比增长速度不超过10%,1988年、1989年经济过热,环比增速分别跳高为16.2%和18.9%,1990年治理整顿后增速回落至5.5%。从1990年至1996年7年间,农资价格年平均递增12.7%,特别是从1993年到1995年,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扬,1993年环比增长14.1%,1994年增长21.6%,1995年增幅最高达27.4%。虽然1996年价格涨幅回落较大,为8.4%,并且1997年1—6月进一步下降到1.4%,但是1993到1995年这三年把农资价格推上了三个高台阶,目前农资价格仅仅是涨幅回落,实际价格并未降下来,依旧在高价位上运行,比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要高得多。从总的情况看,我国农民收入一直是偏低的。改革之初,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较快,1979年到1984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4.7%,“七五”期间年均增长率急剧下降到4.8%,“八五”期间农民收入增长波动加大,年均增长4.3%,其中1992年环比增长率为5.9%,1994年为5%,1995年为5.3%,均低于农资价格涨幅,1996年农民纯收入增长9%,略高于同期农资价格涨幅,但纯收入中现金收入并不多,购买力增长极为有限。以四川省为例,一台5马力柴油机目前售价为2600—2700元,而每市斤稻谷的市场价为0.72元,需卖3500斤以上稻谷才能买加回一台柴油机;今年平价尿素售价每吨1630元,折合每市斤为0.815元,也高于每市斤稻谷市场价,农资价格高于农产品的售价,投入产出比严重倒挂,是农民难以接受的现实。

3、农民现金购买力不足,“卖难”现象较为普遍。去年粮棉大丰收,国家又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去年收购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增长4.2%,其中粮食收购价格总水平上升5.8%,应该说增幅不算低,但是一些地方,特别是粮棉主产区由于收购资金不到位,或由于仓库容量利用到极限,导致农民卖粮难、卖棉难,大量余粮流入市场,市场价迅速下滑。如重庆市永川县稻谷每公斤收购价为1.44元,而市场价为1.20—1.30元;小麦每公斤收购价为1.32元,而市场价为1.00—1.10元;湖南洞庭地区稻谷每公斤市场价1.30元,湖北新洲县为1.36元,均低于收购价。市场价下跌,使农民出售产品的收入相应减少,抵消了部分增产的作用。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比“八五”期间任何一年增幅都高,但纯收入中实物收入增加较多,现金收入偏低,人均购买力已由1995年高于收入增长变为1996年的低于收入增长。到今年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人均为564元,增长速度由上年同期的23.2%下降到5%,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仅增长1.5%,降至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农民现金收入低增长,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相应减少,是今年以来农资市场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之一。

4、种植与务工比较效益差距大,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据对重庆市永川县调查,农民反映种田投入大,周期长,所获甚微。如种一亩中稻,平均产量1200斤,每公斤市场售价为1.30元,总收入约为780元,生产成本加各种负担共计520元,农民实际所得260元左右;湖南洞庭地区种双季稻,两季合计收入为300元左右,而外出打工,以每人每天最低收入20元计,扣除成本每天净余10元,每年平均能净挣3000元左右,经商盈利则会更多一些。因此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经商,家里仅留下老人和妇女以种足口粮。四川、重庆关于土地承包后不准抛荒政策执行较严,因而许多农户种“应付田”,该种双季稻的种一季中稻,该用机械化耕种的用畜力,该更换品种的不更换;在湖北的个别地方,还出现了大批农民弃田外出,造成农田大面积抛荒。

5、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资需求发生变化。今年以来,农资需求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化肥需求结构变化,导致尿素需求下降。其原因,一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用肥量下降。如湖北新洲县原是产棉大县,棉花种植面积有30万亩,近两年逐步调整为以蔬菜为主,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到2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增加,用药量、农膜量上升,而用尿素量下降。二是农民逐步放弃单一化肥的施用,较欢迎复合肥,尿素仅用于追肥,施用量减少。三是从价格比较而言,农民倾向于同等效用而价格低廉。今年春耕时,四川农民多用碳氨,因为3吨碳氨相当于1吨尿素的效用,而价格却略低一些。另外磷肥、钾肥的需求量稳步上升,主要是钾肥增产效果比较明显,磷肥质价比较为合理,但两湖及四川、重庆供应偏紧。在化肥量多价稳的形势下,农民的购买习惯也悄然改变,随用随买,过去储肥于民改为储肥于商,使商业旺季销售量下降,库存增多。

完善农资市场的政策建议

1、搞好农资商品的供需平衡,增强国家调控能力。农资商品经营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搞好供需平衡,对于保持农业稳定增长、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建议有关部门根据各种农资的市场需求和国内生产能力,控制进口品种和规模;对那些布局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的地方小型企业,应取缔其生产许可,坚决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在从严控制总量的基础上,加强对农资商品的宏观调控,尽快建立和完善主要农资商品储备制度。国务院曾明确规定,对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商品建立分级储备制度,但目前落实情况不好,主要是储备所需资金、利息及有关费用补贴难以落实到位,严重影响了储备单位的积极性。因此,应建立农资主要商品价格风险调节基金,对承担农资供应工作引起政策性亏损的供销社给予及时补偿,为其创造一个宽松的宏观环境。

2、坚持主渠道经营,但不排除竞争。坚持主渠道经营就是要确保供销社或农机公司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使其有能力代表国家调控市场,淡储旺供,平抑物价。但主渠道经营不能形成垄断,必须有适当的市场竞争,这是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不可避免的。目前各地供销社反映市场秩序混乱,主要是农业三站和工厂参与了市场竞争,他们服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强,加之送货到田间地头,确 实影响了供销社销售,挤占了供销社的市场。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竞争应该鼓励,它有利于促进供销社改善自身经营状况,克服官商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农民、农业服务。当然任何竞争都应当规范化,鼓励有序竞争,反对不良竞争,防止相互倾轧,逐步形成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于个体户经营农资商品应严格控制,防止他们破坏市场秩序,掺杂使假坑害农民。

3、改善经营,发挥供销社的积极作用。在当前深化体制改革进程中,供销社自身要尽快“还官为民”,真正为农民服务,除了担负国家赋予的“专营”商品责任外,对非专营的农业生产资料也要成为经营主体。生产企业和农民之间,供销社应是至关重要的枢纽:一方面,对分散而相对较少的农资生产厂家,供销社应成为“以销定产”的主要信息源和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另一方面,供销社凭借直接联系农民的优势,应积极调查农户的需求,并与之订立相应的供货合同,在集中的基础上按便利、就近、减少成本的原则,向生产厂家订货。总之,生产厂家、供销社、农民三者之间,要从大局和长远利益考虑,调整好相互间的关系,通过契约结成联合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支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市场经营的有序进行和各方面正当利益的维护。由于农资的生产连续性和消费季节性特点,维护供销社系统作为重要中间环节的购储备销功能至为重要,国家应从稳定农业生产大局出发,在有关政策上给予扶持。

4、加快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步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70年代末开始的以承包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历了近20年。实践证明土地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成为我国农业长期保持丰收的重要因素,因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中央为此一再强调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但无庸置疑,在中国这样人多地少的农村,土地分块经营是对资源集约化使用的一大妨碍。许多地区曾经普遍出现以大型或较大型农机具为主的农村集体生产资料被分解、拆卸、变卖的现象,从效率角度看,也是极大的浪费。随着农村经济多样化的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各种专业户不断涌现,在土地逐户承包基础上的联户承包及转让承包开始使农村出现使用土地自发集约的趋势。这就为农业机械的使用带来了转机,特别是在农时不等人的收、种双抢季节,农机使用尤显优势,近年来各地出现的拦截使用联合收割机的现象也反映出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旺盛需求。这两年联合收割机持续旺销,1996年销售3.1万台,比上年增长1.2倍,今年1—6月又销售了3.4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在整个农机销售下降的情况下,它呈现出一枝独秀的状态。由于大型农机的投资成本高,使用中要求土地面积大,因此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村村委会在土地承包使用中,成片发包土地,形成专业户或联合承包使用土地,以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和购买能力。由于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间断性,不同于工厂机械的使用连续性,一般农户普遍购置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所以乡、县两级为主的政府要加强本地农机配置情况的调整,在引导农村农机专业户的同时,引导农机公司从单纯销售型经营向销售和服务结合型经营转变,使农机公司和农村农机站联合起来,以收取服务费形式直接向农民提供农机服务或间接向农民提供租赁使用服务,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标签:;  ;  ;  ;  ;  ;  ;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运作分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