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克思利润率下降理论辩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利润率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定稿日期:2013-06-19
中图分类号:F0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8-006-08
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理论主要出现在他著作中的两个地方。首先出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二十三章,标题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之后,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中,这一理论被进一步发展,此篇的标题是“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在本文中,我们将勾勒出体现在《资本论》这两卷中相关理论的结构。接着我们将考察一些对它的批评,这些批评源自对马克思所假设的一些动态因果机制的误解。然后,我们给出资本积累方程组的一个动态解,并说明在什么情况下它们将导致利润率下降。这一动态模型接着被用于分析一些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发展轨迹,并帮助理解当前的世界经济结构。
一、《资本论》第一卷中的理论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首先关注的是,资本积累与劳动人口的相互作用。马克思指出,理解资本积累所带来的影响的一个核心要素是资本的构成。“资本的构成要从双重的意义上来理解。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者说,分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总额的比率来决定的。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我把前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把后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1]707如果资本的价值构成保持不变,那么资本存量的增加就必然意味着雇佣劳动的增多。“因此,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1]709
然而,如果劳动力的供给增长缓慢,对劳动力的需求就可能会超过供给,工资就会上升。这反过来可能会倾向于降低利润率。虽然这是一种对劳动者阶层最有利的状况,但马克思相信它只是暂时的,并且有自身的局限性。“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劳动价格的提高不外是下列两种情况之一:一种情况是,劳动价格继续提高,因为它的提高不会妨碍积累的进展;这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因为,亚·斯密说过,‘即使利润下降,资本还是能增长,甚至增长得比以前还要快……利润小的大资本,一般也比利润大的小资本增长得快’(《国富论》第1卷第189页)。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无酬劳动的减少决不会妨碍资本统治的扩大。另一种情况是,积累由于劳动价格的提高而削弱,因为利润的刺激变得迟钝了。积累减少了。但是随着积累的减少,使积累减少的原因,即资本和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衡,也就消失了。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机制会自行排除它暂时造成的障碍。”[1]715
图1 19世纪英国的商业周期中资本积累与失业的关系
资料来源:W.P.Cockshott,“The Recession and Socialist Strategy,”Conference of Socialist Economists,1977.
该系统经过了一个周期:快速的资本积累用尽了劳动力的供给,这会允许工资上涨,工资的上涨又反过来降低利润,减少资本积累,所以我们又回到了起点。在这里,我们发现一个基本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失业表现为对工资上涨的中止,充分就业表现为对资本积累的中止。19世纪的商业周期清晰地显示了这种过程的存在。图1显示,从1881~1883年,资本积累率的快速增长引致超过7%的利润被用于积累,这使得失业率保持在低水平上。但这一过程在1883年遭遇了一次危机,因为对劳动力的竞争导致资本积累减缓。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资本积累减少,失业增加。一旦失业率达到顶峰值10%时,下降的工资就会促使资本积累逐渐加速,从而开启一个新的周期。
但马克思强调,当人口的自然增长不能够满足资本积累的需要时,一个进一步的机制就会开始发挥作用。在劳动力短缺时期,企业会尝试用机器替代工人。这创造了新的劳动后备军,并为资本积累开启了进一步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上升,资本的每个额外的增加都只需要更少的工人。所以,《资本论》第一卷中的相关理论阐述的是一个周期过程,资本积累根据劳动力的供给来调整它的节奏,并反过来调节劳动力的供给。马克思指出:“如果工人阶级提供的并由资本家阶级所积累的无酬劳动量增长得十分迅速,以致只有大大追加有酬劳动才能转化为资本,那么,工资就会提高,而在其他一切情况不变时,无酬劳动就会相应地减少。但是,一旦这种减少达到这样一点,即滋养资本的剩余劳动不再有正常数量的供应时,反作用就会发生:收入中资本化的部分减少,积累削弱,工资的上升运动受到反击。可见,劳动价格的提高被限制在这样的界限内,这个界限不仅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不受侵犯,而且还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1]716
二、《资本论》第三卷中的理论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关注了资本价值构成变动的另一种含义,即资本价值构成变动对利润率的影响。从这一公式可以明确地看出,在剩余价值量s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c或v的变动(Δc、Δv)满足Δc+Δv0,利润率会下降或者不变,否则,利润率会上升;另一方面,如果s上升,c和v保持不变,那么利润率也会上升。如果劳动价值论成立,那么,每个工人每日新创造的价值总和s+v,就会受到工作日长度的限制。如果我们假设实际工作日最长为12小时,那么就有s+v12。每个工人所使用的不变资本设备c却不受到类似的限制。既然工资永远不可能下降到零,那么日利润率的最大值就会受到的限制。
马克思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工人所使用的不变资本会倾向于增加,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剥削率水平下,这种增加都会趋向于降低利润率。“因为随着不变资本的物质量的增加,不变资本从而总资本的价值量也会增加,虽然不是按相同的比例增加。如果我们进一步假定,资本构成的这种逐渐变化,不仅发生在个别生产部门,而且或多或少地发生在一切生产部门,或者至少发生在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因而这种变化就包含着某一个社会的总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的变化,那么,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相比的这种逐渐增加,就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2]236
马克思相信这一趋势是存在的,首先是因为《资本论》第一卷中所描述的机制;其次,他认为在长期中,投入积累的不断增多的大量资本会超过无产阶级的增长。马克思指出:“只要为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而需要的追加资本=0,那就会有资本的绝对生产过剩。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资本增殖,就是说,是占有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利润。因此,只要资本同工人人口相比已经增加到既不能延长这些人口所提供的绝对劳动时间,也不能增加相对剩余劳动时间(后一点在对劳动的需求相当强烈从而工资有上涨趋势时,本来就是不可能的);就是说,只要增加以后的资本同增加以前的资本相比,只生产一样多甚至更少的剩余价值量,那就会发生资本的绝对生产过剩;这就是说,增加以后的资本c+△c同增加△c以前的资本c相比,生产的利润不是更多,甚至更少了。在这两个场合,一般利润率也都会急剧地和突然地下降,但是这一回是由资本构成的这样一种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化的原因不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可变资本货币价值的提高(由于工资已经提高),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剩余劳动同必要劳动相比的相对减少。”[2]280
马克思很注重对这种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叙述方式。他把它看作一个“规律”,但它同时拥有起反作用的因素。尤其是,不变资本商品的贬值会倾向于抵消利润的下降;剥削率的提高也会对利润率的下降起反作用。这些因素会表现为对利润率下降的长期趋势的部分抵消。
三、对这一理论的批评
这些不确定因素——剥削率的变动和不变资本要素的贬值,使马克思的理论受到质疑。对这一理论最严峻的挑战来自置盐信雄。他在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3]里指出,任何一个能够使个别资本家节约成本的技术革新,都必定会提高经济体的整体利润率。这篇论文把不变资本贬值和剥削率提升这两个过程归入了一个单一的数学框架。它试图表明,资本家做出的任何在经济上合理的投资都将倾向于提高利润率。
置盐信雄所使用的数学运算相当复杂,所以,我们用一些处理过的例子来阐述他的要点,不再展现他的数学推导。假设存在一个资本主义体系,它的技术结构如表1所示——各个产业的资本价值构成相同。
这里有三个产业,分别生产奢侈品、必需品和资本品。为了生产3单位奢侈品,需要2单位劳动和1单位资本品。相似的生产条件适用于所有产业。我们假设最初的剩余价值率为100%,所以,一个工人在每个工作年以工资形式被支付其所创造价值的一半。从而,我们得到表2,它描述了整个经济体,并把单位想象为“百万人年”。
因为工资是0.5,每个产业的2(百万人年)劳动就转变为1(百万人年)可变资本。这样,总剩余价值就等于3(百万人年),对应着奢侈品产业的产出价值也是3(百万人年),即在假设经济体的6(百万人年)劳动中,3(百万人年)被用于为上层阶级生产奢侈品。也就是说,一半的劳动人口将直接或间接为满足上层阶级的需要而工作:2百万人在奢侈品产业劳动,1百万人在资本品产业劳动。同时,在本文的例子中,资本价值构成等于1,它意味着,在当前的剥削率水平下,对于每两个工人而言,他们所使用的厂房、机器和原材料需要用一年时间的劳动去制造。
我们设定表2时,满足了再生产所需要的一些限制条件。其中,我们尤其需要保证,总剩余价值等于奢侈品总产出,总工资等于必需品总产出,以及被作为投入来购买的资本品等于被作为产出而销售的资本品。
假设资本家重组了生产过程,并发现,他们可以用1单位工人和1单位机器生产出3单位必需品,不再需要2单位工人和1单位机器。在当时普遍的交换价值下,这是非常有利可图的革新。这个部门的企业预计能节约25%的总成本,并预期能以相同的价格进行销售。生产必需品的资本家所期待的情况如表3所示。
但这一状况是不可持续的。做出这项生产技术变革的资本家,在进行变革时假定价格保持不变,即他们仍然可以利用所生产的3百万单位必需品来获得3百万单位货币。但是,他们能以原有的价格售出所有产品吗?实际情况的变化如表4所示。
资本家已经解雇了1百万工人。如果我们讨论的是19世纪的资本主义,这些工人可能已经在贫困的驱使下移民海外。在生产率方面的领先,使必需品产业的资本家节约了劳动成本,但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一些市场。这些工人绝不可能利用2.5百万的收入购买价值3百万的消费品。所以,他们的实际销售额最多是2.5百万,并且消费品的价格必定会下降。一旦我们允许消费品价格下降到收缩的市场所能达到的水平,我们就得到了表4所呈现的状况。现在整个经济体的利润率已经上升,因为剩余价值率提高到了120%,这抵消了资本价值构成的提高。但利润率的上升量并没有消费品产业的资本家所期望的那样多。
在没有不变资本净积累时(不变资本在变动前和变动后都是3百万人年),劳动生产率提升所带来的影响为:(1)剥削率上升;(2)工作职位的数量减少;(3)资本价值构成提高;(4)实际工资增多(从0.5~0.6);(5)整个经济体的利润率提高。即置盐信雄所设想的众多技术变革中的一种,这些技术变革会同时提高资本价值构成和利润率。
对以上所用方法的说明如下:除非遵循明确的规则,否则对这种表格的绘制就会有一定的任意性;利用电子数据表中的线性方程组求解包,可以从表3得到表4;线性规划方案设定,在新的技术条件和下列约束条件下,使总利润最大化,并满足以下条件:(1)消费品的总销售额≤总工资,(2)奢侈品的总销售额≤总剩余价值,(3)资本品的总销售额≤用于消费的总资本品;方程的解允许不同产业的工资和相对规模有所不同。
上文所举的例子是一个使用等量不变资本和较少劳动,生产等量产出的技术变革。如果我们引进一个需要较多不变资本和较少劳动来生产等量产出的技术变革,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比如,我们假设,在技术变革以后,对3单位消费品的生产,不再减少所需劳动的50%,而是只减少15%,与此同时,所需的不变资本增加10%。从必需品产业资本家的视角来看,这个较为温和的变革仍然能节约成本。表5展现了这一变革对整个经济体所带来的影响。
现在整个经济体的利润率已经下降,尽管技术变革能够节约成本。如果置盐的计算方法真是可靠的,怎么能构造出一个反例呢?置盐在他的模型中施加了额外的、非常严格的约束条件——所有产业的利润率相同且工资恒定。而在表5中,不同产业的利润率并不相同,工资也发生了变动。如果对一个数学模型加以额外的约束条件,就会限制它可能得出的结论。问题是,置盐在模型中所使用的约束条件是否能够确切地反映现实?置盐自己在以后的一篇论文[4]中也认识到,如果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多允许工资上涨,那么,他反对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观点可能是站不住脚的。
我相信,对于一个资本主义经济而言,置盐的另一个约束条件“不同产业的利润率相同”,同样是不切实际的。置盐并没有回答利润率通过什么样的动态机制去实现均衡。近年来,在这方面有许多尝试,但结论却截然相反。[5,6]研究者们分别宣称,已经证明了这样的收敛不可能发生,或者能够发生。在法杰恩和麦克弗的著作[7]中,他们论证了在做模型时,必须考虑资本主义经济的无序性。无序性意味着,严格均衡条件假说(例如假设所有部门的利润率相同)是误导的。他们的反驳是通过经验研究[8,9]得出的。经验研究表明,不仅不同部门的利润率不同,而且价值构成越高的产业,越倾向于有较低的利润率。这些结论质疑了置盐的假设,支持了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它们为资本价值构成对利润率的决定性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撇开劳动价值论,这种决定性作用是不可理解的。
四、一个动态解
对于置盐的研究,除了这些偏技术的质疑以外,我认为,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反对理由。这一理由是,他们与马克思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讨论的并不是同一个问题。马克思关注的是整个经济体总的资本积累动态:如果资本以一定的比率进行积累,会出现什么状况。在他看来,这种积累的资本会涌向不同的实业领域,并与那些领域的既有资本进行竞争。最终,过多的资本积累瓦解了资本积累的目的本身——利润的增加。而置盐则把这种争论转变成了一个不同的问题:个别资本家对技术的最佳选择。在上文所给出的例子中,节约成本的技术变革导致了利润率的下降,其中对成本的衡量用的是价值,而不是生产价格。本质区别在于,我仅仅以不变资本的购买价作为它的成本。如果像置盐那样使用生产价格理论,就必须以资本加上期望平均利润作为不变资本的成本。而这会倾向于使资本密集型创新看起来并不是那么有利可图。
如果企业家按照置盐的计算方法,是估算不出在他们自己的商业链条中有适合投资的盈利机会的,那么他们又怎么会试图把利润用作资本积累呢?如果他们只是简单地把利润放在银行里,不进行再投资,那么投资需求的不足就会导致衰退,利润率也将会由于市场的不景气而下降。或者,作为单个企业,他们可以将利润投入到资本市场,这会倾向于抬高股票价格并减少红利。股票红利的收益率是企业衡量一般回报率的主要指标,所以,由纯粹的财务考虑所带来的股票红利下降,将导致企业调低他们的不变资本成本。依据置盐的标准所进行的看起来无利可图的投资,现在看来似乎是值得的,资本积累也能够恢复。
但是,这接着就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进行预测,利润率会下降到什么程度?我们能够利用马克思的理论去预测利润率在不久的将来的水平吗?《资本论》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我们可以相对简单地把马克思的理论框架扩展为一个能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的动态模型。按照马克思在上文所提及的《资本论》章节中的论述,我们感兴趣的变量包括:剩余价值在收入和资本积累之间的分配,不变资本的贬值,以及剥削率。现在来观察它们如何影响利润率下降的终点:①首先,从一个简单的设想开始,假设有一个人口零增长并且所有利润都被用于投资的经济体。按照马克思的逻辑,这个经济体的利润率会趋于0,因为资本存量的增长没有限制,而剩余价值却有一个固定的上限。图2给出了资本积累在不同设想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其中处于底部的曲线显示了这种状况。在所有情况下,起点都是一个c=v=s的点。
图2 在不同的人口增长率和积累份额下利润率下降的方式
接着考虑劳动人口每年增长5%,并且所有利润都用于资本积累的情况。在这种状况下,利润率会下降,直至达到5%。这是因为,当利润率是5%时,所有利润都用于再投资,资本存量和劳动人口以相同的比率增长,此时资本价值构成保持稳定。这种设想被显示为图2中处于中间的曲线。最后,设想只有25%的利润用于再投资,其余的被用做非生产性消费。在这种情况下,最终的利润率会是20%。因为,当利润率为20%时,其中的1/4用于再投资,资本存量仍然会以5%的比率增长,与劳动人口的增长保持一致。因此,定义均衡利润率的基本表达式是:
=g/α (1)
其中,g是雇佣劳动力的增长率,α是利润中用于积累的份额。此处遗漏了马克思论述的一个因素——不变资本要素的贬值。可以假设,它与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比率相同,我们把这一比率叫做t,用来表示技术进步。不变资本贬值所带来的影响是使现存的资本存量贬值。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5%,会使现存的厂房和机器等的价值每年下降5%。因而,它对利润率的影响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影响相同。假设没有人口增长,但技术进步的比率为5%,并假设所有的利润都用于资本积累。显然,利润率会稳定在5%,因为达到这个比率,再投资量刚好足够用于抵消资本存量的技术性贬值。所以,这个比率下的资本价值构成保持稳定。
根据马克思的假设,长期利润率的最终表达式为:
利润率是利润率下降规律推动实际利润率下降到的水平。它告诉我们:第一,均衡利润率随着劳动人口的增长而上升。这很重要,因为在出生率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口趋于稳定。这个理论表明,如果人口开始下降,而且技术进步停滞,那么利润率会倾向于变为负数。第二,均衡利润率会随着技术进步而提高。技术进步通过对不变资本贬值的影响来发挥作用。第三,均衡利润率并不依赖于剥削率。剥削率的各种提高可以带来利润率的短期上升,但它们不能影响利润率将会下降到的最终水平,它们只能推迟这种下降。第四,快速的资本积累倾向于降低长期利润率。这也很重要,因为它表明资产阶级与生产力发展的对抗性关系,以及从长期来看这个阶级的利益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反动作用。如果资本家非生产性地消费剩余价值,而不是把它用于投资,那么长期利润率会更高。资本家的经济利益逐渐变得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冲突,他们将日益关注寻租行为——通过知识产权、商标和获取土地所有权等来确保垄断。
五、这一理论与现实的比较
一个科学的理论所产生的预测也应该是成功的。如果马克思提出的资本积累基本模型是正确的,我们就能利用它来预测利润率在真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演变。
上式(2)的右边有三个变量:积累份额、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和劳动人口的增长率。给定一个国家的这三个变量,就不难计算出。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实际利润率就会趋向于。实际利润率的短期变动也受到s/v变动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指望这些预测百分之百准确,但它们应该在大多数时候都正确,因为s/v的突然变动并不常见。在图3中,我们展示了4个国家的和实际利润率的时间序列。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完美地预测了实际利润率在几年之后的水平。
均衡利润率自身的变动,主要源自两个原因。②在第一个时期,我们看到,劳动后备军的耗竭带来了的下降,而劳动后备军的耗竭又是出生率下降和大陆移民潮终结所产生的后果。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且移民被严格限制的日本,利润率持续下滑。在另外三个国家中,利润率保持在一个稍高的水平,可能是源自外来移民和积累份额下降的组合效应。新自由主义政策中一个很矛盾的效应(比如在美国),就是通过将剩余产品由生产性使用转变为非生产性使用,以此实现了利润率的复苏。人们曾天真地认为,对剩余价值的非生产性消费将不利于利润率,但本文的动态分析却揭示了相反的结论。
马克思阐明的利润率下降理论是非常有见地和富有成果的。它抓住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积累的核心特征。它可以被放入一个数学模型,这个数学模型允许人们估算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利润率的未来演变,并且这个数学模型给出的预测十分成功。
本文已经得到作者在中国大陆以中文发表的授权。
注释:
①详细论述请参阅:P.Cockshott,A.Cottrell,G.Michaelson,I.Wright,V.Yakovenko,Classical Econophysics:Essays on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Thermodynamics and Information Theory,Routledge,2008。
②作者在此处所指的应该是人口增长率的变动和积累份额的变动。——译者注。
标签:资本论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收入利润率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积累率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