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政策框架体系设计_新能源论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创新政策框架体系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框架论文,新兴产业论文,体系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5月,国务院通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然而,其发展中仍面临一些难题,阻碍了其加速推进和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新产品、新服务由于成熟度不够、高成本、标准不一、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造成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亟须解决的困境之一。为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技术创新产品的扩散是供给与需求双方不断进行创造性互动的结果,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策助力。长期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设计和应用大多偏重于供给面政策激励,而需求面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力度相对较弱,有效发挥需求对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够,其设计和应用还有待优化和系统化。为此,从需求端,设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政策将有助于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有机衔接,有助于控制过度投资、降低政策引导产业时与市场偏离的概率,有助于准确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阶段发展的诉求,有助于企业规避国际贸易保护风险、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需求面创新政策”在OECD国家得到了相当程度重视,已形成了一套政策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也获得了重视。2006年,欧盟出版了《创造一个创新型欧洲》,提出重视需求面创新政策的政策框架构建。Elder et al.(2007)明确提出需求面政策通过3种路径实现需求对创新的反馈,最终促进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明晰与确认潜在的需求;创造和培育新的需求;促进创新的扩散。2011年5月,OECD出版《需求面创新政策》一书,系统总结了需求面政策理论及OECD各国实践经验,提出主要政策工具包括以创新型产品和服务为导向的公共采购、以技术研发采购为主的商业化前采购等政策工具,旨在挖掘政府公共需求;推动私人需求角度,包括直接对终端的财政补贴,或间接进行消费者宣传、标签等;塑造有利于创新扩散的框架条件,包括制定标准、法规等政策工具。2012年6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推行需求侧政策,激励欧盟产业创新迈向全球市场》的绿皮书,就欧盟产业创新领域进一步推行需求面政策进行公众咨询,年底出台了系统的行动计划。许多OECD国家都在加强需求面创新政策研究和应用方面做了明确政策规定。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其他国家均有很大差异,因此需求面创新政策设计将有很大不同。目前,国内出现了少量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激励政策”的研究。刘险峰(2011)对需求激励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政策激励手段和对策建议进行了研究;台湾学者赖俊秀(2011)针对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及重大新药创制发展,进一步强调创新需求鼓励政策的研究;常静(2012)强调重视发展需求侧的创新政策,并提出需求侧政策有效实施要注意几个原则;王元、刘峰等(2012)强调以需求面创新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结了需求面创新政策的3个层次:国家的发展愿景是重要的需求、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需求、供给者本身的需求,并指出需求面创新政策是一种系统性的工具;邓衢文等(2012)在供给面+需求面+环境面的政策工具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3个政策作用维度,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政策路线图分析框架。整体而言,国内学者对“需求面创新政策”的提法和内涵理解不一致,缺乏理论体系的指导,亟须进一步加深对需求面创新政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以达到指导政策实践的要求。

      从实践看,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3个方面提出了“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关键要点和主要手段。在此契机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始愈加注重需求激励政策的制定和应用。诸如政府采购与公共项目、国际贸易政策、用户补贴、消费税费和贷款支持、应用示范、价格指导、市场规划和法规等一系列的需求面政策开始在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半导体照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进行运用,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应用,有效地拓展了新兴产业的市场规模,为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面对研发管理走向创新管理的内在要求,以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发展所处的阶段,需求面政策作用的发挥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进一步强调供给政策和需求政策的统一,在继续推行供给面政策的同时,加强对需求面创新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2 需求创新政策的必要性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研判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我们在梳理、归纳和借鉴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产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基础上,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从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产业链和市场状况4个维度的不同特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孕育期、成长期、发展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如表1所示)。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上述产业发展的阶段划分以及4个维度的阶段性特征,可对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进行初步研判。

      2.1 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产业方面,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产业产值2012年达到1653亿元,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的企业达4175家;另外我国煤炭利用的节能增效显著,重点突破700℃超临界发电技术、煤制特殊液体燃料、煤分级利用多联产、煤基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新一代转化技术,突破污染物高效一体化联合脱除、二氧化碳利用和处理等核心单元技术,构建起以煤为主的多能源近零排放联产系统。环保产业增速不断加快,68家节能环保企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于同期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速,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所提升。但是节能环保产业的主导设计并没有确立,产业链也正在逐渐形成之中。该产业整体上处于成长期。

      2.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我国主导的TD-LTE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一,计算机、微电子、软件、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泛在、智能和高可信方向加速发展,日益成为推动“新工业革命”的关键;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京东方、华星光电、上海天马等企业平板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培育了若干影响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基地,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下一代互联网建成了全球最大示范网络,我国自主的地面数字电视国际标准逐步在海外推广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互联网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向产业创新推进等。该产业总体上处于发展期。

      2.3 生物医药和育种产业

      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产业刚起步,通过实施蛋白类生物药和疫苗、生物育种等专项,推进了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系统、高端医疗诊断服务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新方向快速发展,全国生物产业产值持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生物产业的产业技术体系不健全,现代化生产装备开发能力弱,核心主导技术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同时产业创新发展受到产品注册、定价、招标、监管等环节政策不协调的制约。该产业总体上处于孕育期。

      2.4 高端装备制造业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在装备制造上具有坚实的基础。航空装备制造业在大型客机、大型运输机、先进直升机和通用飞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卫星体系正在向平台化、系列化、业务化、高性能化发展,卫星应用产业正在由科研型向应用服务型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已经具备了空间基础设施自主建设的条件,北斗系统产业化进入实质推进阶段;轨道交通形成了以“高铁”为代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统自主发展能力,已投入运用的高速列车达820列,高铁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海洋装备产业已经实现浅海油气装备自主设计与建造,在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深海领域取得突破,海洋工装备产值和出口大幅增长,但在大洋钻探、海水淡化装备的开发制造能力、系统设计和集成能力仍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工业控制系统与装置、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大型枢纽机场行李系统初步实现了大型复杂过程控制装备的国产化。该产业整体上处于成长期。

      2.5 新能源

      高效聚光太阳能电池、大型并网风力发电、第四代核电、“水力压裂”页岩气开采等技术正在快速突破,将引发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太阳能和风能产业装备制造规模居世界第一。核电和生物质装备虽然技术上有所突破,但总体发展较慢。智能电网建设处于广泛试点建设阶段,电网智能调度、智能变电站、配电系统自动化、智能用电等领域已经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总体而言,该产业处于成长期。

      2.6 新材料

      近年来,新材料产业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光电材料等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产品开发和加工工艺已基本实现自主研发。如T800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在国内首次实现规模生产,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实现高纯硅、碳化硅材料、钛合金、碳纤维、高模量聚乙烯、生物基降解塑料、纳米绿色印刷材料等关键材料的规模化生产,骨干企业迅速成长,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支撑了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产业需求。高性能、纳米化、复合化和绿色化成为发展趋势,促进新材料产业市场空间和应用范围日益拓展。主要问题是技术上仍存在“点上有突破,系统突破不足”,品种单一,高性能材料少,一般产品产能过剩。该产业整体上处于成长期。

      2.7 新能源汽车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已申请电动汽车相关专利3000项以上,制定电动汽车相关标准56项,锂离子电子、磷酸铁锂电池技术也都有所进步。精进电动生产的新能源车用电机实现了向美国出口,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销售继续推进,整体产业实现较快增长。但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系统电池技术和动力系统上市场上尚未有明确的主导设计,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技术系统并存。受充电设施、成本、行驶里程的限制,新能源汽车销量较少,主要用于公用车,还远达不到规模效益,电机和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性能及整车可靠性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骨干企业的新能源汽车还处于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初期阶段,技术基础薄弱,产品成熟度不高,新的产业链还处于构成过程中。总体看,该产业处于成长期。

      OECD创新政策理论认为,任何成功的创新政策必须慎重把握政策的切入时机和持续时间,善于针对创新链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的政策。结合上述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基本研判,我们可知各产业现阶段对创新政策诉求(如图1所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均处于成长期向发展期的过渡时期,政策的设计也应由过去的以供给面创新政策为主转为以需求面创新政策为主,通过刺激市场的出现或重构新的市场,有效发挥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

      

      图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及创新政策诉求

      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面创新框架体系构建

      以往考虑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处于孕育期阶段,其政策设计和应用大多偏重于供给面政策激励,尽管近年来政府部门已开始重视从需求角度来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引入和实施需求创新激励政策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但我国需求面创新政策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工具框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力度相对较弱,有效发挥需求对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够,其设计和应用还有待优化和系统化。需求面创新政策是一种系统性工具,从本质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由创新成果带来的更多福利,因此需求面创新政策设计需要分析战略新兴产业提供产品的真正需求者以及不同需求者的实际需求。

      国家层面来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主要有:(1)国家发展愿景和战略规划所创造出的巨大社会需求。如“十八大”明确提出“美丽中国”的发展愿景,这将为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出巨大需求。这种需求可由领先市场计划的政策工具来引导,即通过宏观一些规划和计划来创造出一个既定的市场份额。例如,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定,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定,力争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2)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公共需求。如环境治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等。这类需求可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项目规划政策工具来促进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如在城市群之间规划建设高铁项目,在城市市区、大型社区、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占比,规划建设低碳园区、小区或建筑等,这些政策工具对高速列车制造、高效节能建筑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政府层面来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主要指政府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的需求,如办公、信息需求等。这类需求可通过政府采购产品或服务政策工具支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加快制定《政府采购协定》中政府采购优先购买和必须购买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目录等等。

      企业层面来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主要有:(1)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发展需求。如为了健全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有偿使用机制,可通过建立技术标准和规程,完善技术市场化法律法规等市场友好型法规和标准政策工具来实现;为了促进产业链的快速形成和完善,可通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来实现;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政府应树立为企业开展国际化营销的理念,积极拓展政府的国际资源,为企业开展国际市场政府营销。比如,充分利用驻外使馆、国外华商会、宗族会、国际互联网络等网络资源,通过友好城市、项目共建、国际研讨会、国际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提升企业国际形象,帮助企业获得商业信息和交易机会。(2)产业链上企业的需求,主要指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提出的产品或服务需求。这类需求和公众的消费需求性质相同,因此其创新政策工具也应该相同。

      公众层面来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主要指公众的消费需求。对于这类需求,我们可通过消费补贴,包括价格指导、价格补贴、消费税费和贷款支持等政策手段。此外,对于一些新兴服务,可通过政府买单的形式为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个体需求。如政府为居民和企业发放旅游消费券、教育券、文体券等形式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初步构建一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面创新政策体系框架——四层六维八方面“OCT”(对象—内容—工具)政策框架(如表2所示)。

      

标签:;  ;  ;  ;  ;  ;  ;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政策框架体系设计_新能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