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认知看思想政治课学科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认知论文,学科论文,能力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知是人类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客观世界包括无生物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三大部分。前两者统称为自然界或物理世界,后者可称作社会世界。按客观世界的性质,认知分为广义认知与狭义认知,广义认知包括对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的认知两方面,而狭义认知则专指物理认知或非社会认知。所谓社会认知,顾名思义,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过程。心理学界的认知,多数是指个体非社会认知或对物理世界的认知。
一、社会认知的特点
社会认知和认知并不是同一层次上的并列关系。学生的社会认知发展与非社会认知发展既有共同的规律,又各有特点。
首先,社会认知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一个学生社会认知的对象正是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或社会环境。社会认知的内容第一位的是人,这人,绝不限于个人,它包括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外,社会认知的内容还应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生产方式、言语文字、知识技术、政治要求、中外历史,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等等。所以,个体社会认知的发展也就是一个不断地利用认知机能获得社会知识,并逐渐将其内化以指导、调节自己行为反应的发展过程。正因为学生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所以学生不是作为单纯的认知者,而是作为积极的实践者,在与他人实际的频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着对这个环境的认知。
其次,学生的社会认知发展不是其一般认知的一种简单的表现或反映。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智力之间只存在着低相关或至多中等强度的相关关系的事实说明,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不是完全由一般智力决定的。也就是说,学生社会认知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与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发展相比,学生的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交换、接受、沟通和加工信息)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特点对其社会认知的内容、结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互动经验对学生社会认知的作用包括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与他人的交往可以提供认识他人观点、思想的机会,促进其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而观点采择能力又是学生社会认知的基础和核心成分。另一方面,社会互动可以直接促进学生的社会敏感性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关于他人的直接知识。学生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的特点对其社会知识和社会概念有影响,使他们的社会认知表现出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
最后,情感在学生的社会认知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认知中通常伴随移情(情感共鸣)过程的发生。这是学生的社会认知区别于非社会认知的又一重要特点。
二、对思想政治课学科能力的思考
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过程,是一种社会认知的过程,对思想政治课学科能力的分析,应考虑社会认知的四个特点,并由粗到细,从初步的能力发展为较深刻的能力。
从社会认知的特点出发,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科能力应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科的一般能力。它包括分辨是非的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和观点采择的能力三个部分。
社会认知的第一个特点启发我们,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时候,他们要不断地利用认知机能获得诸如公民知识、社会发展常识、基本国情常识、法制知识、经济学知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等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并逐渐将其内化为用以指导、调节自己行动的一定的分辨是非能力,懂得如何把忠心呈给国家、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把热心传给社会、把爱心送给大家。
社会认知的第一个特点还启发我们,学生不仅是思想政治课内容的认知者,更重要的应是社会实践者。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诸如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尊重他人、遵守公德、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都要依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因此,社会实践能力是思想政治课学科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难怪台湾德育专家高震东先生主张德育活动中“六练”:练心(恢复学生赤子之心),练气(气质),练胆(敢想、敢做、敢当),练力(魄力、毅力),练艺(美育训练,处理好美育与德育的关系),练技(智力技能,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
社会认知的第三个特点告诉我们,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是其社会认知的基础和核心成分。思想政治课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国家观念、民主法制观念。道德观念,等等,这些观点、观念和思想能否被学生接收、内化,且变成其自己的东西,这关键在于他们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社会认知理论所讲的观点采择能力,这里应理解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层次,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科的能力结构。按照社会认知第二个特点的意思,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智力之间存在着低相关或中等强度的相关关系。这说明,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科能力,尽管不如诸如数、理、化能力那样,与智力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但与智力活动的水平还是有一定联系的,特别与思维活动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如果说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科能力存在着一个结构,那么这个结构就是上述的思想政治课学科的一般能力与思维活动的关系。根据我们的思维理论,我们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科能力结构理解为:以对思想政治课知识的概括为基础,把分辨是非能力、参加社会实践能力、观点采择(或分析问题)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组成15个交结点的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在对思想政治课学科能力的探讨中,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用思想政治课的语言,对这15个交结点的表现一一加以揭示、分析和说明。
第三层次,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科能力的深层结构。社会认知的特点强调情感,强调非智力因素。从中使我们受到启迪,思想政治课的学科能力,有一个深层的结构成分,这就是有信念的因素。这是思想政治课的学科能力与其他各学科能力最大的区别之处。所谓信念,是一个人对于某一理论准则、思想见解坚信无疑的看法。信念不仅要以主体向往和追求完善的标准作为认识的前提,而且伴有较强烈的情感体验,它是认识和情感的“合金”。由于思想政治课的学科能力结构中有信念的成分,使思想政治课的学科能力具有很大的动力性,在分析问题、采择观点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于是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时候,凡是符合自己信念的知识、观念和理论就容易产生肯定的情感体验,容易接受这些知识、观念和理论,与之相反则产生否定的情感体验,影响其接受的程度,至少不是从内心深处去接纳这些知识、观念和理论。所以信念的培养,应看作思想政治课教育的首要任务。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能促进学生逐步地树立各种正确的信念和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那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而且也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