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 山西 阳泉 045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改良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在治疗神经重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由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神经重症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形式的硬膜外导管引流,实验组采取改良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结果:对照组置管成功27例(90.0%),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共19例(63.3%);实验组置管成功29例(96.7%),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共5例(16.7%)。结论:改良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在治疗神经重症患者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改良;持续腰大池引流术;神经重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2-0238-02
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是指经腰大池穿刺置管将脑脊液持续向外引流,它可以有效地将血性或感染性脑脊液从颅内引流出,由于其具有微创、闭式、稳压等特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可有效减少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1]。传统的腰大池持续引流是经腰椎棘突中路穿刺,而改良的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是利用单腔静脉导管由旁路穿刺路径进行置管。现通过笔者的临床研究对两种引流方式的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资料来自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由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神经重症患者60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6.5±6.4)岁,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对照组30名患者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4.6±7.0)岁,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观察组30名患者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7.8±6.9)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检验水准为0.01的条件下无统计学差异。
1.2 纳入标准
以下条件全部符合者方可纳入:经诊断需对患者进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即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积血、脑脊液呈血性或脑脊液耳鼻漏、切口漏患者以及颅内感染者;无凝血障碍等不宜进行穿刺置管引流的疾病;患者或其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了解病同意研究内容。
1.3 排除标准
以下条件有一条不符即可予以排除:有脑疝征象者;颅内压明显增高者;穿刺部位皮肤或软组织感染者以及腰椎畸形者;因躁动不安无法进行手术者;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原发因素未去除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消毒麻醉后,医者用穿刺针于患者腰3至腰5腰椎棘突中路进行穿刺,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后朝向骶尾部置一细小导管于腰大池中,导管尾端接一次性输液管和无菌引流袋,通过调速器控制脑脊液引流速度,持续缓慢引流,平均引流5到7天,每日引流量不超过250毫升。
实验组:患者同样经常规消毒麻醉,与对照组不同的是采用旁入法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将穿刺针头端弯槽侧向头侧,将引导钢丝送入,然后拔除穿刺针,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拔除导丝。当脑脊液流出时,导管远端连上延长管与压力换能器,换能器连接输液器、墨菲试管与引流袋等装置与心电监护,通过心电监护可对患者颅内压进行监测及时对引流量进行调整[2]。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时间、平均脑脊液日引流量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的并发症包括神经根刺激反应、引流后发生的颅内感染、堵管、脱管等。
1.6 统计
使用SPSS 18.0进行数据录入,定量数据利用t检验进行分析,定性数据利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标准。
2.结果
对照组置管成功27例(90.0%),平均置管时间(10.58±1.62)天,平均脑脊液日引流量(180.3±59.8)毫升;实验组成功29例(96.7%),平均置管时间(7.58±0.62)天,平均脑脊液日引流量(150.3±19.8)毫升。在成功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平均置管时间与平均脑脊液日引流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所需置管时间更短,其日均脑脊液引流量更少且更稳定。
对照组神经根刺激发生7例(23.3%),颅内感染1例(3.3%),堵管13例(43.3%),导管滑脱6(20.0%)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共19例(63.3%);实验组神经根刺激发生5例(16.7%),颅内感染0例(0.0%),堵管1例(3.3%),导管滑脱0例(0.0%),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共5例(16.7%)。神经根刺激与颅内感染无统计学意义,堵管、导管滑脱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所具备的腰穿次数少、创伤小、置管成功率高等优点可有效降低患者痛苦;其引流速度可精确控制便于医护人员及时根据患者颅内压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可明显减轻颅内压过低等副作用的发生。改良后的腰大池引流术更是在此优势上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替换传统的硬膜外导管,与传统的硬膜外导管不同点在于这种导管更加的柔软,更加契合穿刺针孔,更大程度的降低感染的发生与神经根刺激症状的发生,且其方便固定,利于疏通,有效降低导管阻塞、导管滑脱等情况的发生,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再次穿刺所带来的痛苦与费用;其改变传统的中路穿刺为旁路穿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腰椎棘突间隙的限制,大大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病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其改变引流装置,更加密切的观测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情况,避免颅内压过低带来的不良后果。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对于持续腰大池引流术的患者要格外注意其术后护理,医护人员在患者术后需严密监测其病情变化情况,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与呕吐、头痛等情况;注意引流管的固定;注意控制引流的量与速度;并且要严格掌握拔管时机,拔管过早会导致治疗不彻底,再次穿刺增加患者痛苦,拔管过晚则易引起颅内压过低的并发症。
总之,改良持续腰大池引流术相比于传统腰大池引流术更加方便安全,更进一步的达到治疗目的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冯伟,张新定.腰大池引流术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2):104-106.
[2]温锦崇,孔博,窦志全,等.改良硬膜外导管连接法在腰大池引流术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10)459-460.
论文作者:王鸿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3
标签:患者论文; 导管论文; 脑脊液论文; 并发症论文; 实验组论文; 颅内论文; 平均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