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保险的现状与对策_保险市场论文

我国商业保险的现状与对策_保险市场论文

我国商业保险的现状与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商业保险论文,现状论文,建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保险业开始迅速成长,保险业务不断拓展,有竞争的保险市场已初步形成。然而,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特别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商业保险业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

(一)保险市场供需双方都比较落后,有待发展

衡量一国保险有效需求和业务规模的常用指标是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根据瑞士《Sigma》杂志统计,我国1995 年保险深度(保险费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排在世界第66位;保险密度(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为6.1美元,排在世界第76位。 而发达国家的保险深度一般在10 %左右, 保险密度超过2000 美元, 日本以人均5088美元的保险密度名列榜首。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保险市场的有效需求水平和业务规模相当低下,距离成熟的、发达的保险市场的水准还相当远。

应该看到,我国保险市场的潜在需求是巨大的。首先,我国居民具有购买保险的巨大经济实力。1996年我国居民储蓄额已达38000 亿人民币,如果仅分流4%,就可以使我国的寿险费达到1440亿元人民币, 超过世界银行对我国寿险业2000年保费收入的预测值1400亿元。其次,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而且面临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这一方面给社会养老问题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大力发展人寿保险提供了巨大需求;第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终身制”、“铁饭碗”的废除,职业流动面的扩大,收入风险的增加,保险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保险之所以出现潜在需求量高而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一方面源于居民对保险需求的意识较淡薄;另一方面源于保险业的有效供给不足。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除居民收入水平还普遍较低这一根本因素外,还在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造成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除现有保险企业数量不足外,主要在于保险产品创新滞后,险种的开发和设计远远落后于消费者的需求,并存在着无市场销路的过剩险种。

(二)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市场机制,经营粗放

我国保险业发展滞后,虽是需求不足和供给不足这两个方面造成的,但改变这种状况,要从改善供方即保险业的经营着手,即健全保险业发展机制,改变保险业经营的粗放方式。

考察和分析我国多数保险基层公司的经营状况,不难得出这样两个结论:一是速度规模连年增长,有是甚至翻番;二是经济效益持续下滑,有的甚至出现亏损。究其原因,是我国保险业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尚未在保险业中有效地发挥其调节作用,市场规则不健全,经营行为常因不正当竞争而发生扭曲。表现为,保险企业一味追求保费收入,忽视业务质量,不讲风险控制的粗放型经营方式,盲目降低费率、随意提高手续费的短期行为。这不仅增加了保险业的经营成本,扩大了保险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扰乱了保险市场的秩序,严重地影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三)资金低效运作,业务发展缺乏后劲

在投资渠道日益增多和保险市场逐步开放的今天,保险公司面临成本高和客户回报要求高的“双高”压力;保险市场竞争使行业利润趋于平均化,总体利润下降。因此在投资多元化的现代经济中,保险公司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以较高的资金运用效益为基础。也就是说,资金运用的好坏,决定公司偿付能力的高低,决定公司业务的增减,决定公司实力的大小。所以,大力开展资金运用业务不仅是保险公司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保险公司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保险业的资金运用状况很不理想,资金运用低效益,而且整体效益已处于亏损状态。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首先在于指导思想的落后,许多公司尚未将资金运用提高到关系公司生存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政府主管部门也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定得很死。其次,目前经济又处于转轨时期,信用关系很不规范,我国缺乏有效的资金运用机制和风险监控机制,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地向高风险领域投资,大量企业贷款形成呆账,大量房地产投资贷款沉淀。这种客观环境,严重地影响了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欲望,也影响了消费者购买保险(主要是寿险)的欲望。消费者购买保险是为了保值、获利和转嫁风险,如果保险企业不能通过资金运用使保险本金保值、增值、消费者的投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转而选择储蓄和自保等替代方式,这显然不利于保险业的生存发展。

关于发展我国商业保险的几点建议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和成熟过程中,需要商业保险为其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也为商业保险业创造了大发展的条件。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发展商业保险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采取措施,培育我国的保险消费市场

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需要有强烈风险意识的保险商品购买者。没有众多的保险商品购买者,就没有保险产业的广阔市场,从而也就没有保险业的大发展。培育保险商品购买者,是培育我国保险消费市场的基本途径。如前所述,我国人口众多,保险消费市场的潜力很大,如何将潜在消费者变为现实消费者,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也是保险业促销战略的关键所在。为此,首先要强化居民的风险意识教育,把风险意识和保险观念引入国民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保险既能转嫁风险,获得生活的经济保障,又能使保险购买者从中得到实惠,增加收益,是“一举两得”。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保险促销制度,建立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帮助消费者学会如何购买保险。居民有了风险意识和保险愿望之后,就面临着如何购买保险,购买何种保险的问题。这时,就需得到保险公司的协助和引导。保险公司应通过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广泛开展为保户设计保险活动,在投保时机、方法、形式、险种等方面提出建议,给保户以较大的安全保证。这是增加和稳定保户的重要途径和保证。

第二,加强保险供给市场建设,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和服务水平

我国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保险公司)数量在不断增多,但经营管理的低效益和无序竞争相当严重,这不仅严重影响保险公司本身的发展,也有损于保险企业的形象,有害于消费者选择保险消费的积极性。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加强保险公司的科学管理,实现经营的高技术化和高专业化,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应借鉴国际保险业通行的作法,成立针对保险企业的专门机构,每年对各家保险公司做出评估和定级,一方面促使保险企业改善经营,另一方面可以使保险消费者及时了解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有选择地决定自己的投保对象。

第三,优化险种结构,激发社会需求

在新险种的开发中,保险企业应努力做到(1 )设立市场信息部(或新险种开发部),专门负责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的调研、预测和新险种的开发;(2)全面系统地开发新险种。 为使保险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有效地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险种的开发要坚持多层次、系列化;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保险需求日益加大的新情况,在险种上除满足低收入者的需求外,应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高保额、高收费、高保障”的新险种,以满足中、高收入者的需求。

第四,活化保险资金的运用,增加保险公司的收益

活化保险资金的运用,增加保险企业的收益,是保险产业发展战略中的突出问题。活化保险资金的运用,是比保险业本身更高一级的经营方式,也是保险产业市场化程度的标志。我国保险业的主管部门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一方面,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另一方面,在稳健安全的原则下,对我国保险投资政策进一步具体化,灵活地制定保险资金运用的形式和比例,改变目前保险资金运用限制过严、过窄的局面。也就是说,由于保险公司是资本市场上一个庞大的机构投资者,国家在对保险公司投资进行严格监管的同时,也应逐步开放。目前可将保险资金的运用纳入国家计划,引导保险基金用于国家急需的方面,如可对其发行一些国家建设重点债券和国家担保的企业债券,用于电力、交通等经济效益较好的重点建设项目;在条件成熟后,也可以让其投资放在企业贷款、股票和房地产上。为防止保险基金投放的投机性和风险,主管部门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实行专项考核,也必须建立保险资金经营责任制,确定完善的投资核算体系,把资金经营提高到与业务经营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五,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专业大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险经营业务必然不断拓展,几乎涵盖了从日常生活到尖端科技的各个领域,因而需要大量的各个方面的保险人才。同时,随着险种的增加,保险业务也日益复杂。从精算、承保、防灾防损、查勘到理赔以及投资,各个环节均要达到高技术水平的操作,因而需要大量精通各种专业的专门人才。而今,我国保险公司中真正精通本职业务的人才十分匮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大力发展保险专业教育,在现有大中专教育中适当增加保险专业,造就承保员、精算师、投资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其次,保险公司要给攻读保险专业的大中专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健全吸引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机制,做到以才用人,以绩聘人,防止任人唯亲。第三,要加强对在职职工的培训,组织举办各种层次的保险理论培训班,使在职人员的知识不断更新,跟上保险业务不断拓展的要求。

标签:;  ;  ;  ;  ;  

我国商业保险的现状与对策_保险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