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层空间红外成像制导对抗技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蔺陆洲[1](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指出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韦卓,黄建忠[2](2020)在《红外成像导引头抗红外诱饵弹动态干扰试验系统构建》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决红外成像制导导引头抗红外诱饵弹现有试验方法不足的问题,文中构建了由三轴转台和火箭橇相结合的试验系统,较为逼真的模拟了弹目接近的作战过程;采用火箭橇-转台轨迹转换算法和自抗扰算法,解决了试验中转台实时跟踪火箭橇以及转台启动时超调振动两个技术难题。该试验系统已经应用于多型红外成像制导导引头抗诱饵弹干扰试验中,取得了很好的试验效果。
白宏,张廷玖[3](2011)在《卫星光电无源对抗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卫星光电无源对抗技术是空天攻防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卫星系统存在的固有缺陷,针对这些缺陷,分析了可以采用的卫星光电无源对抗技术。
刘国生,关华,吕惠平[4](2011)在《原子氧对红外干扰材料消光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索大气中的红外干扰材料可否应用于外层空间,利用原子氧效应地面模拟装置对铜粉和石墨粉两种红外干扰材料样品进行了原子氧暴露实验,并对样品进行了质量分析、XRD分析和红外透过率测试.结果表明,原子氧累积通量达到5.0×1019cm-2时,铜粉样品质量增加0.004 mg·cm-2,石墨粉样品质量损失0.117 mg·cm-2;原子氧暴露后,铜粉对3~5μm与8~12μm红外质量消光系数由3.64 m2·g-1与2.74 m2·g-1变为3.14m2·g-1与2.65m2·g-1,消光能力降低;石墨粉对3~5μm和8~12μm红外的质量消光系数由6.54m2·g-1和5.78m2·g-1减小为2.38 m·g-1和2.27 m2·g-1,消光能力明显减弱.
黄志立,李波,李奇[5](2011)在《大气层外空间目标红外探测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对空间红外目标进行探测与大气层内红外目标的探测有明显不同。本文从空间目标的红外辐射原理出发,给出了空间目标红外特性的计算模型,并给出了空间目标在3~5μm和8~12μm波段红外辐射强度的计算结果;通过对空间目标红外特性的计算分析,提出了几种探测方案,并分别计算了各方案对空间红外目标的探测距离,最后对几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王骞[6](2012)在《空间视景仿真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空间环境的特殊性,未来的空间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外层空间,活动活动不受地球、国界、天候等因素的制约,活动样式要受轨道动力学的约束等。然而,任何活动都无法摆脱活动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空间科学事业的发展,视景仿真技术也在该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比较构建可视化的空间场景,这是成为空间任务仿真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主要研究空间环境的视景建模与仿真,内容涉及场景建模、视景驱动、红外成像、视景显示以及系统实现等。具体工作如下:(1)基于MultiGen Creator建立了日、月、地球、各类航天器的三维实体模型以及各种特效模型,并对建模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总结;(2)阐述了直接驱动模型对象与回调函数两种视景驱动方法,依据STK的恒星数据库,利用回调函数实现了星空背景的模拟,并基于粒子系统的思想对空间环境中的部分特殊效果进行了仿真;(3)在分析外部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对空间目标进行了辐射度计算,并利用Vega中的SensorVision与SensorWorks模块对空间目标进行红外图像仿真,最后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4)对空间环境视景仿真系统进行了框架设计与程序实现。在程序框架设计过程中,提出了一种Vega与HLA程序结构的综合集成方案,然后针对视景仿真系统实现的重点与难点,主要从实体属性预报法、虚拟场景中实体姿态的确定与基于STK的空间碎片可视化三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成功的将视景仿真技术应用于空间环境仿真领域,为空间仿真系统可视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陈宁,陈萍萍,孙胜利[7](2010)在《空间烟云对抗MKV末制导系统有效性分析》文中提出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中多杀伤拦截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假目标的中段突防措施的有效性得到削弱,基于此,提出采用空间烟云进行中段突防的技术设想。在分析MKV工作原理及过程的基础上,讨论了空间烟云对MKV末制导系统干扰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空间烟云具有有效干扰MKV末制导系统探测与识别的能力。
白林[8](2009)在《干扰红外成像制导武器的手段与发展动向》文中认为现代战争中,干扰红外成像制武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绍国外干扰红外成像制武器的发展情况与干扰动向,指出发展干扰红外成像制武器的优势和重要性,并对干扰红外成像制武器的干扰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
谢道成[9](2008)在《弹道导弹突防措施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涉及的探测系统和拦截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反探测识别和反拦截两个角度出发,开展了弹道导弹突防措施建模与仿真研究,对各项措施的突防效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开展了红外烟幕对天基高轨红外卫星的干扰效果分析。建立了天基高轨卫星的探测距离模型和红外烟幕干扰模型,分析了干扰条件下高轨卫星的探测预警概率,研究了烟幕对大气光谱透射比的影响,对比分析了烟幕干扰施加前后高轨卫星探测能力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红外烟幕能够对天基高轨红外系统起到抑制、削弱作用。进行了反红外导引头识别的突防措施仿真分析。在红外导引头识别原理研究基础上,开展了红外隐身技术实现途径与躲避碰撞拦截的效果分析研究,对77K冷却弹头的捕获距离缩减至3.027km,EKV瞄准所需指令加速度超出其性能范围;开展了中段突防红外诱饵干扰技术研究,对红外诱饵特性和干扰原理进行了分析仿真,红外诱饵起到了较好的诱偏作用。完成了反雷达识别突防措施建模与仿真。建立了遮盖型干扰和欺骗型干扰模型;建立了箔条云团的作用特性模型;研究雷达轻诱饵释放过程,对分离后诱饵相对位置进行了求解。将弹头隐身、轻诱饵和电子干扰等突防措施应用于雷达的功能仿真之中,对单项突防措施作用前后雷达的探测能力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及说明。隐身弹头和轻诱饵干扰下,预警雷达和X波段雷达的探测概率都所有下降;电子干扰下,雷达的首次发现目标时间滞后,雷达的跟踪区跨度缩短了23.7s。进行了机动突防措施仿真研究。最佳机动方向垂直于机动瞬时射面,分析为使机动弹头零控脱靶量最大所应施加的机动冲量大小及机动时机选择问题,进而提出中段机动突防策略。对机动加速度按正弦机动和方波机动对脱靶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应用最优控制理论得到再入弹头俯仰平面和转弯平面的最优导引规律,应用最优导引规律对某近程导弹再入段进行了三自由度仿真,实现了以不同弹道倾角再入,达到了躲避拦截系统高、低拦截区域的目的。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弹道导弹突防措施的运用问题,研究工作为评价弹道导弹各项突防措施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提供了参考,对导弹武器装备研制论证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工程实用价值。
陈宁,潘功配,关华[10](2007)在《真空中石墨微粉烟幕的红外消光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外层空间高真空的特点,为研究红外干扰材料在外层空间的适用性,实验研究了真空中石墨微粉烟幕的红外消光性能,并与常压下石墨微粉烟幕消光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石墨微粉烟幕在真空度0.03MPa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红外消光性能,但弱于常压下的消光能力。分析表明,当真空度较高时,烟幕微粒的沉积速率加快,烟幕有效质量浓度及微粒数浓度减小,烟幕消光性能降低。
二、外层空间红外成像制导对抗技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层空间红外成像制导对抗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军事安全 |
二、法律政策 |
三、经济产业 |
四、科学技术 |
五、文化认知 |
六、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概述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
二、航天科技 |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
一、历史沿革 |
二、定义范畴 |
三、构成要素 |
四、本质特性 |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
第四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理论范式 |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
第二节 理论模型 |
一、关键要素 |
二、理论内核 |
三、主要逻辑 |
第三节 理论推论 |
一、太空竞赛 |
二、空间合作 |
第四节 理论验证 |
一、定量检验 |
二、定性检测 |
第五节 理论颠覆 |
一、理论界限 |
二、商业航天 |
三、理论发展 |
第五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
一、综合分析 |
二、分项分析 |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
一、大国博弈 |
二、多边主导 |
三、应用推广 |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
一、持续的竞争 |
二、潜在的合作 |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红外成像导引头抗红外诱饵弹动态干扰试验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系统构建 |
2 关键问题解决方案 |
2.1 航迹转换 |
2.2 转台跟踪角度平滑 |
3 结束语 |
(3)卫星光电无源对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卫星系统的固有特性 |
1.1 灵敏度极高,脆弱易损 |
1.2 可维修性极差 |
1.3 轨道固定,变轨能力弱 |
2 卫星光电无源对抗 |
2.1 采用宽频谱光电综合隐身示假技术,降低侦察卫星被探测概率 |
2.2 采用宽波段气溶胶及人工气象技术,阻断敌方的空中侦察 |
2.3 采用空间碎片进行短时区域遮断阻隔 |
2.4 利用我方小卫星与敌方侦察卫星进行编队来遮蔽干扰和进行变轨攻击 |
2.5 对卫星实施沾染损伤干扰 |
3 结束语 |
(4)原子氧对红外干扰材料消光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样品制备 |
2.2 实验装置与测试仪器 |
2.3 样品测试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样品质量变化及成分分析 |
3.1.1 样品质量变化 |
3.1.2 XRD(X射线衍射)分析 |
3.2 原子氧对红外干扰材料消光性能的影响 |
3.2.1 原子氧对铜粉红外消光性能的影响 |
3.2.2 原子氧对石墨粉红外消光性能的影响 |
3.3 分析 |
4 结论 |
(5)大气层外空间目标红外探测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空间目标的红外特性分析 |
3 几种方案的探测距离估算 |
3.1 红外点元探测方案的作用距离计算模型 |
3.2 红外凝视成像探测方案的作用距离计算模型 |
3.3 计算结果 |
4 结论 |
(6)空间视景仿真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空间视景仿真系统开发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技术介绍 |
2.1 三维图形渲染的基本理论 |
2.1.1 OpenGL 简介 |
2.1.2 三维图形渲染的原理 |
2.1.3 三维坐标变换 |
2.2 红外成像的物理原理 |
2.2.1 红外辐射的基本规律 |
2.2.2 发射率和实际辐射 |
2.2.3 热辐射及其探测 |
2.2.4 空间目标的辐射度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间视景仿真系统的总体分析 |
3.1 空间环境的需求分析 |
3.1.1 基本概念 |
3.1.2 特点分析 |
3.1.3 对航天器的影响 |
3.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4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3.5 系统的具体功能要求 |
3.6 数据建模分析 |
3.7 三维实体建模的基本要求 |
3.7.1 OpenFlight 结构 |
3.7.2 纹理映射 |
3.7.3 LOD 技术 |
3.7.4 材质建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间视景仿真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2 系统的结构设计 |
4.3 系统的子系统详细设计 |
4.3.1 驱动系统 |
4.3.2 空间管理系统 |
4.3.3 初始化系统 |
4.3.4 屏幕管理系统 |
4.3.5 窗口观看系统 |
4.3.6 航空器管理系统 |
4.3.7 视场管控系统 |
4.3.8 操作平台管理子系统 |
4.4 模型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
4.4.2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4.3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5 基于VEGA 的视景驱动设计 |
4.5.1 直接驱动模型对象 |
4.5.2 利用回调函数模拟星空背景 |
4.6 对基于粒子系统进行特效仿真 |
4.6.1 粒子系统的基本思想 |
4.6.2 模拟设计普通特效 |
4.6.3 虚拟特效的模拟设计 |
4.7 红外图像仿真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间视景仿真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的开发环境 |
5.2 VEGA 的视景仿真控制机制 |
5.3.HLA 联邦成员运行机制 |
5.4 VEGA 与HLA 程序结构的综合集成 |
5.5 系统实现的重点与难点 |
5.5.1 实体属性预报方法 |
5.5.2 虚拟场景中实体姿态的确定 |
5.5.3 基于STK 的空间碎片可视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空间视景仿真系统的测试 |
6.1 系统测试的环境 |
6.2 数据库访问测试 |
6.3 逻辑功能测试 |
6.4 系统性能测试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干扰红外成像制导武器的手段与发展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红外成像制导 |
1) 红外成像制导原理。 |
2) 红外成像制导武器的干扰机理分析。 |
3 干扰手段 |
1) 烟幕干扰。 |
2) 面源红外诱饵。 |
3) 定向红外干扰。 |
(1) 采用激光器作为干扰光源。 |
(2) 采用闭环系统。 |
4 发展动向 |
1) 纳米动力公司继续为美国陆军开发先进纳米级红外隐身材料。 |
2)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为美军直升机提供定向红外对抗系统。 |
3) 美国部队将花费4300万美元用于红外干扰曳光弹。 |
4) LaBarge公司将为诺·格公司提供定向红外干扰系统。 |
5 结语 |
(9)弹道导弹突防措施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主要突防措施概述 |
1.2.2 国内外突防措施应用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红外烟幕对天基高轨红外卫星的干扰分析 |
2.1 引言 |
2.2 天基高轨红外卫星探测模型 |
2.2.1 导弹主动段红外特性计算模型 |
2.2.2 天基高轨红外系统探测距离模型 |
2.2.3 天基高轨红外卫星预警原理 |
2.3 红外烟幕对天基高轨红外卫星的干扰分析 |
2.3.1 红外烟幕干扰机理 |
2.3.2 烟幕的干扰作用建模 |
2.3.3 干扰条件下天基高轨红外卫星探测预警概率 |
2.4 烟幕施加前后探测能力对比分析 |
2.4.1 谱辐射强度的计算 |
2.4.2 天基高轨红外卫星探测能力分析 |
2.4.3 施加烟幕干扰后探测能力变化 |
2.5 小结 |
第三章 反红外导引头识别的突防措施研究 |
3.1 引言 |
3.2 红外导引头探测模型 |
3.2.1 红外导引头识别原理 |
3.2.2 EKV 红外导引头探测距离分析 |
3.3 红外隐身技术实现与效果仿真分析 |
3.3.1 包络层设计说明 |
3.3.2 包络层冷却要求 |
3.3.3 红外隐身躲避碰撞拦截效果分析 |
3.4 中段突防红外诱饵干扰技术 |
3.4.1 红外诱饵干扰原理 |
3.4.2 红外诱饵特性分析 |
3.4.3 红外诱饵运动模型 |
3.4.4 红外诱饵干扰仿真 |
3.5 小结 |
第四章 反雷达识别的突防措施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遮盖型干扰和欺骗型干扰 |
4.2.1 遮盖型干扰突防 |
4.2.2 欺骗型干扰突防 |
4.2.3 干扰概率计算模型 |
4.3 箔条云团对雷达的作用特性 |
4.3.1 箔条平均雷达截面 |
4.3.2 箔条云对电磁波的衰减 |
4.3.3 箔条干扰环境中雷达的作用距离 |
4.4 雷达诱饵技术 |
4.4.1 诱饵释放过程建模 |
4.4.2 诱饵分离后相对位置求解 |
4.5 电子干扰、诱饵及雷达隐身措施突防仿真 |
4.5.1 弹头隐身突防仿真 |
4.5.2 雷达轻诱饵突防仿真 |
4.5.3 电子干扰突防仿真 |
4.6 小结 |
第五章 弹道导弹机动突防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机动突防技术 |
5.2.1 全弹道变轨机动 |
5.2.2 中段机动 |
5.2.3 再入段机动 |
5.3 中段机动突防 |
5.3.1 拦截末段相对运动分析 |
5.3.2 机动方式选择 |
5.3.3 机动冲量对零控脱靶量的影响分析 |
5.3.4 机动冲量方向的影响 |
5.3.5 机动冲量大小分析与机动策略 |
5.4 再入段机动突防 |
5.4.1 俯冲平面内最优导引控制规律 |
5.4.2 转弯平面内最优导引控制规律 |
5.4.3 再入机动弹头速度方向控制的三自由度仿真 |
5.5 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真空中石墨微粉烟幕的红外消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试样准备 |
1.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四、外层空间红外成像制导对抗技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2]红外成像导引头抗红外诱饵弹动态干扰试验系统构建[J]. 韦卓,黄建忠.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20(02)
- [3]卫星光电无源对抗技术[J]. 白宏,张廷玖. 现代防御技术, 2011(06)
- [4]原子氧对红外干扰材料消光性能的影响研究[J]. 刘国生,关华,吕惠平. 空间科学学报, 2011(04)
- [5]大气层外空间目标红外探测性能分析[J]. 黄志立,李波,李奇. 光机电信息, 2011(04)
- [6]空间视景仿真系统设计与开发[D]. 王骞.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6)
- [7]空间烟云对抗MKV末制导系统有效性分析[J]. 陈宁,陈萍萍,孙胜利. 航天电子对抗, 2010(01)
- [8]干扰红外成像制导武器的手段与发展动向[J]. 白林. 舰船电子工程, 2009(04)
- [9]弹道导弹突防措施建模与仿真研究[D]. 谢道成.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10]真空中石墨微粉烟幕的红外消光性能研究[J]. 陈宁,潘功配,关华. 火工品,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