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复杂辅音起源初探_单音节论文

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探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辅音论文,汉语论文,声母论文,上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语上古音有复辅音声母这一假说,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来以后,中外学者不断探索 , 这一假说已为越来越多的语言事实所证明,业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在这以后相当长的 一段时间里,学者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在探究上古汉语复声母的种类上。有一个问题,学者尚 无暇顾及,那就是:汉语复辅音是如何形成、发展的?

上古汉语复辅音的早期面貌倒底是怎样的?近年来有学者试图对此进行探讨,Bodman(1980) 把上古汉语塞音加流音声母分为两大类:Cr-、Cl-,C-r-、C-l-,在此基础上,潘悟云教授 (1987)认为,“不妨暂时假设前一类是真正的复辅音;后一类的塞音部分很像南亚语中的前 加音,是音节弱化的结果,往往导致脱落。”这给复辅音来源的探索带来了希望。笔者对这 个问题也曾有过较长时间的思考:黄树先(1993:29)有一个推测:“汉语受方块字的限制, 要判断汉语动物词前缀哪个缩减,哪个保留完整,还难以遽断。不过,汉语许多动物词的复 辅音有些是由前缀发展而来的,前一个音节韵母脱落,和词根结合在一起形成复辅音,如‘ 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考察复辅音时,我们应该考虑到着一点。”几年以后,我们仍 然坚持这个观点,在一篇讨论汉语“马”字古音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马’在藏缅 语中,有一个词根*ra,*s-,*m-,*b-,*g-,都是前缀。词根加上这些前缀,可以有*s-ra ,*m-ra,*g-ra,*b-ra,等形式;还可以有双重前缀*m-g-ra,g-m-ra;甚至三重 前 缀:*m-b-ra。*m-b-ra后来发展成复辅音*mbra。按这个思路,*mbr-也就不是最早的 形式,倒是后来形成的。这个观点我在1993年的一篇文章里已经提出来了。”(黄树先1998) 问题是很谨慎地提出来了,限于当时的条件,并没有很好地展开讨论。

近年来,有学者先后提出汉语复辅音声母来自两个音节的缩减。笔者所见,有以下几家: 潘悟云教授(1995)认为:“在原始的华澳语中有许多词是多音节的,就象现代的印尼语一样 。后来,有些词的词义重心转移到其中的一个音节上,其他音节就发生了虚化。大多数的双 音节词是前一个音节发生虚化,虚化比较彻底的就成为词头,而且音节发生弱化,成为前冠 音。前冠音的继续发展,可能是失落,也可能是与主要音节的声母结合成复辅音。”1999他 又非常全面地对整个汉藏语的次要音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里所说的次要音节,和国内民 语界所说的弱化音节相当。吴安其先生(1995:21)认为:“古汉语*dr-、*gr-、*kr-、*pr- 等声母可能是首音节和第二音节辅音缩减而来的”;一年以后,吴氏又说:“推测上古期间 古汉语的一些复音词单音节词化,主要演变模式是前面音节的失落,也有音节的缩减。”( 吴 安其1996:20)倪大白先生(1996:12)比较了侗台语复辅音的来源,并指出:“侗台语复辅 音声母来源的探索,也为汉语古音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上古汉语存在复辅音,比 上古更早的太古汉语、远古汉语又是一番什么面貌?先秦的复辅音和声调是否也是由早期黏 着型的多音节词演变来的呢?”这些学者也没有时间对汉语复辅音声母的来源来展开充分的 讨论。

严学宭先生(1990)认为“原始汉语的音节结构是基本结构前后附加具有构词构形功能的多 音节形式。”严先生的多音节的解释和上面几位先生的多音节稍有不同,但肯定前上古汉语 有 多音节词,复辅音声母来自多音节词却是一致的。

有鉴于此,我们收集了一些材料,拟对上古汉语复辅音的来源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说明。

本文的汉语上古音采用郑张尚芳-潘悟云体系(郑张尚芳1983、1987;潘悟云1992、1999): 韵部为六元音系统:a(鱼),e(支),i(脂1),(之),u(幽),o(侯),ak(铎),ek(锡),ik (质1),k(职),uk(觉),ok(屋),a(阳),e(耕),i(真1),(蒸),u(冬),o (东),al(歌1),el(歌2),il(脂2),l(微1),ul(微2),ol(歌3),at(月1),et(月2) ,it(月2),t(物1),ut(物2),ot(月3),an(元1),en(元2),in(真2),n(文1),un( 文2),on(元3),aw(宵1),ew(宵2),ow(宵3),w(幽2),iw(幽3),uw(幽5),am(谈1),e m(谈2),im(侵1),m(侵2),um(侵3),om(谈3),ap(盍1),ep(盍2),ip(缉1),p(缉2) ,up(缉3),op(盍3)。中古一二四等来自上古长元音,三等来自上古短元音(郑张尚芳1987) 。上古汉语音节除单音节外,还有不少双音节:双音节词,前一个音节可以弱化,成为一个 次要音节。次要音节用小圆点表示(潘悟云1995、1999)。

汉藏语的复辅音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辅音结合得比较紧,我们称之为甲类复辅音 ;另一类辅音之间结合比较松散,实际上是辅音丛,我们称之为乙类复辅音(潘悟云1995,1 999)。汉藏语其他语言中的复辅音也可以分成这麽两大类:羌语的复辅音由甲、乙两大类构 成:“羌语复辅音一般只有二合的,没有三合的。复辅音一般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前置复音 加基本辅音构成,本文称为甲类;一种是基本辅音加后置辅音构成,本文称为乙类。”“一 般说来,甲类复辅音结合得较松,乙类复辅音结合得较紧。”(刘光坤1997:25,26)本 文认为,上古汉语中结合得比较紧的甲类复辅音,来自双音节的缩减;结合得比较松的乙类 复辅 音,多来自前缀音加基本辅音。

本文先考察来自双音节缩减的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在考察汉语复辅音来源之前,首先要 对 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作一番说明。

受方块汉字的限制,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汉语是单音节语言。近年来,通过和亲属 语言比较,学者们开始意识到,早期汉语可能有大量的双音节词。L.Sagart(1992:37)认为 :“据初步了解,有两个因素可以证明原始汉澳语应该是复音节的:1)Blust(1988)把原始 南岛语的不少词语的末一音节作词根(root)看待,说其居前音节不能看作独立的构词成分, 该是原有的;汉语声母当中全清与次清的对立只能看作是居前音节遗留下来的痕迹(居前音 节收鼻音韵尾是,末一音节声母就送气)。”国内学者持此看法的有:潘悟云教授(1995)认 为:“上古汉语的类型大概处于南亚语的阶段,既有复辅音,也有前冠音,同时还存在不少 双音节的联绵词”。

当然,这种看法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施向东先生(1998)对潘悟云教授(1995)上古 汉语双音节→单音节发展提出质疑,赞成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模式,“即由具有音首辅音丛的 单音节词扩展为双音节联绵词的模式。”施先生的立论依据主要是:“甲骨文中几乎没有双 音节单纯词。诗经时代的汉语,双音节单纯词并不多,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这是研究上古 汉语的人公认的事实。而到了楚辞、汉赋中,双音节联绵词大量增加,这个事实说明,在汉 语发展方向是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而不是相反。不大可能出现双音节→单音节→双音节 这种反复循环的局面。”(施向东1998:83)施先生的这段话,有必要澄清两个问题:

1、判断上古汉语单音节、双音节以什么为依据?许多学者认为,一个方块汉字代表汉语中 的一个音节,用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当然就是一个音节。这样汉字和汉语的界限就混淆了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字代表一个词,这个词可以是单音节词,也可以是双音节词。早在 二十世纪初,章太炎先生独具慧眼,在《一字重音说》中指出:“中夏文字率一字一音,亦 有一字二音者,此轶出常轨者”,在列举若干例证后,章氏接着说:“此类实多,不可 殚尽。大抵古文以一字兼二音既非常例,故后人旁附本字,增注借音,久则遂以二字并书, 亦犹越称于越,邾称邾娄,在彼以一字读二音,自鲁史书之,则自增注于字、娄字于其上下 也。”章氏一方面囿于一字一音的传统观念,一方面又依古书中的例证,谓一字一音“不可 殚尽”。“不可殚尽”意味着一字二音为数不少。另外,章氏推测,后人于一字二音,“旁 附本字,增注借音,久则遂以二字并书”,妄改者不在少数。刘又辛先生在四十年代读了章 氏的文章后,认为“他的论点是可信的”,尽管刘先生并不同意章氏的论证。刘先生从古代 典籍的异文和古今方言材料来加以重新论证。刘先生说:“由于汉字的特点,古代应当有一 些一字二音的字,如果依照这个线索来探索,当可以发现更多的复音节词。”在文章的最后 ,作者又引了章氏同辈学者刘师培的《正名偶论》中“一字一音一意”的观点,并加以评述 :“刘氏的这种说法,跟一些国外语言学家认为汉语是单音节语的观点是一致的。这种观点 源远流长,古今中外都有类似的看法。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刘又辛1981)俞敏先生(198 4)也赞同章氏的观点:“所以我对于章太炎先生的《一字重音说》可以同意。一个汉字有时 候可以代表不止一个音缀,只要这里没有两个词根(root word)的话。”

2、汉语音节“双音节→单音节→双音节”发展问题。我们认为前上古汉语的双音节词是以 单纯词为主,这种单纯双音节词是一个语素;这个语素由两个音节组成,表达一个意思。其 后,这种双音节单纯词缩减以后,演变成单音节,即CVCV→C-CV/CCV/CV。汉藏语系许多语 言都走过这条路。这种单音节词(C-CV/CCV/CV)后来又演变成双音节词。但是这个时候的双 音 节词,和前上古汉语的单纯双音节词,在性质上有本质的不同:这个时候的双音节词,多为 两个语素,双音节词的前后两个音节都是有实际意义的。王力先生《汉语史稿》第四十节《 构词法的发展》中认为,上古汉语是单音节为主,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汉语复音词的 构成,可以分为三大类:(一)连绵字;(二)词根加词头、词尾;(三)仂语的凝固化”(页346 )并认为前两类数量少,“至于仂语的凝固化,就是说,仂语在发展过程中凝固起来,成为 单词,如上古的‘天子’,中古的‘喜欢’等,在汉语构词法则是主要的。”这样看来,秦 汉以来逐渐增加的双音节词,和前上古的双音节词就有本质的不同。除第一类连绵字和前上 古的双音节词性质相同之外,第二类词根加词头、词尾,仍是以单音节为主,附加词缀; 第三类,是两个语素组合的凝固词,而且所占比重最大。就书面文献来看,汉语史上的双音 节化实际上是建立在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这个大背景上的(注意:我们说汉语为单音节,是指C VCV→C-CV/CCV/CV,即双音节→单音节)。这也就是说,自从双音节→单音节后,汉语始终 是单音节语言,或者说是以单音节为基础,单音节词占主导地位。

发展到现代汉语,情形依然如此。张寿康先生(1981)分析了现代汉语的构词法,他把现代 汉语分成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包括单音的单纯词,如“火”,和多音的单纯词。多音的 单纯词又分成五类:(1)、古代的衍声词如“蜘蛛”;(2)、古代外来词,如“葡萄”;(3) 、近代译音词,如“逻辑”;(4)、有附会之义的词,如“鸳鸯”;(5)、重音词,如“赳赳 ”。合成词分为“实词素与实词素合成的合成词”和“实词素与虚词素合成的合成词”两大 类。从这个分析来看,现代汉语也应该是以单音节为主。就口语而言,各地方言,其主要语 汇,单凭我们的语言直觉来看,单音词要占大多数。这样看来,根本不存在双音节→单 音节→双音节这样的模式。

退一步来说,汉语构词法由双音节→单音节→双音节,也是可以的。汉语语音浊音→清音 →浊化,在汉语方言中为数并不少。语言中的这种回归现象是很常见的。

原始华澳语以双音节为主,发展到前上古汉语,早期以双音节为主,以后重心移到第二个 音 节,前一个音节弱化,成为次要音节,进一步向前发展,就成为复辅音。

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塞音加流音,和原始华澳语比较后,很容易看出来:

一 唇音加流音

(1)鸗*b·roo,《史记·楚世家》:“小臣之好射雁罗鸗。”集解引《集韵》:“鸗,野鸟也。”索隐引刘伯庄:“鸗,小鸟也。”《广雅·释鸟》:“鸗,鴨也。”汉 语的同族词还有“凤”*blums,《说文》:凤,神鸟。白保罗(1975:234)原始澳泰语:*[b u]ru,"Bird,Bird of Prey"。汉语<*b[]roo<**b[]rum。

(2)绿*b·ruk,《诗经·绿衣》:“绿衣黄裳。”白保罗(1975:237)原始澳泰语:*(m)b[i ]ru:*mp[i]ru,"Blue,Green"。汉语“绿”<*b[]ruk。

(3)来*m·r,古文字象麦形,当为“麦”之初文。《说文》认为它从行来之来引申而 来 :“来,周所受瑞麦来,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牵强殊甚。实际的情况是倒过来 。麦为实物,有形可画,所以用“来”象其形。行来之来为动词,比较抽象,难以象形,因 为它与麦的声音接近,就借用了它的字形。但是,两个不同的词用同一个字形毕竟不方便, 古人就在“来”的下面加了一个表示行走义的形符“夂”,专用来表示行来之来。后来不知 怎么的,两个词的字形用反了,《说文通训定声》说:“往来之正字是麦,菽麦之麦正字是来,三代以还,承用互易。”从“来”和“麦”的中古音推导,它们的上古音一个是*m·r,一个是*mrk,两者虽然非常接近,毕竟总是不同的两个音,它们之间所以会互易字形,最大的可能是两个词都有*m·r和*mrk两个读音。到后来行来之来只剩下* m·r一种读音,采用了字形“来”,麦则留下*mrk一种读音,采用了字形“麦”。 麦在缅文中的同源词是mj[3],mj[3] *mu”比较。主元音不合 ,不如对汉语的“麦*mrk”或“来”*m·r。如果“麦”在上古有*m·r和*mr  k两个读音,前一个读音由一个次要音节和一个主要音节组成,后一个读音带复辅音声 母*mr-,那么后一个读音的复辅音声母由次要音节的声母与主要音节的声母合并而成的可能 性 就很大:m·r->mr-。缅文也是同样的情况,为了说明缅文的*ml-可能由双音节的声母合并 而成,让我们来作以下的比较:

缅文 浪速 载瓦 景颇

ml mjuk mji lilI

这个词在原始彝缅语中的声母如是复辅音*ml-,我们就很难解释在景颇语中为什么会失落m 。复辅音变作单辅音一般是发音强度比较弱的一个先失去。流音的发音强度比鼻音弱,现在 是发音强度弱的l保留,而发音强度强的m却失落,这说明m原来一定处于次要音节。次要音 节是弱化音节,容易失落。汉缅语的这对同源词可以和南岛语进行比较:白保罗(1975:255 )原始澳泰语:ma[γi]"Come"。

(4)篱*b·rel,《楚辞·招魂》:“琼木篱些。”笆*praa,《玉篇》:“笆,有刺竹篱。 ” 白保罗(1975:289):原始澳泰语*(m)pa[r]a(/(m)pa[r]a);*(m)pa[γ]a(/(m)pa[γ]a).I N**pala=*para(/para)"scaffold"。汉语<*p[]ra。

(5) *pot,《诗经·閟宫》:“黄兒齿。”笔*prut,聿*p.lut,不律*p*b· rut<*p[]rut,《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白保罗(1975:289)原始澳泰语:*(qa/) (m)b [u]lut"Fibre,Beard"。IN**bulut"fibre"。白保罗(1975:111):"Again,for iu<*bliu,cf .the simple loss of *bl-in Ch.iuet<*bliut"writing stylus" 。白保罗(1972):*bliw t/iuet聿,来自*blut,借自澳泰语*bulut“身毛,软毛,纤维”,这个词在汉语中是借 词(注#474)。借词说不足凭信。汉语

(6)蒲卢*baa*g·ra<*b·ra,《尔雅·释虫》:“果赢,蒲卢。”郭璞注:“即细腰蜂。 ” 白保罗(1975:292)原始澳泰语:*(m)bula(/bula);*bula/bula/i"Flesh,Meat,Animal,Deer "。汉语<*b[]ra。

(7)芳*pha,《仪礼·士冠礼》:“甘醴惟厚,嘉荐令芳。”白保罗(1975:297)原始澳 泰语:*[a](m)pla"Fragant"。N.Thai:pya~ra。汉语<*p[]la。

(8)离*b·rel,别*bret,《楚辞·离骚》:“余既不难夫离别兮。”汉语同族词还有:八 * breet,《说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擘*preek,《说文》:“擘,撝也 。 ”段玉裁注:“今俗语谓裂之曰孹开”。劈*pheek,《说文》:“劈,破也。”白保罗 (1975:391)澳泰语:*(m)b[a]laq(/b[a]laq)"Split,Separate"。邢公畹先生《“离别”一 词在汉语台语里的对应》,认为汉语的“别离”和台语*br-,p‘lat8~p‘la:k8,p ‘ra:k8 “离 别”相对应。他认为汉语早期是单音节,以后发展成两个音节,和我们的看法刚好相反。汉 语<*b[]rek/t。

(9)白*braak,《诗经·白驹》:“皎皎白驹。”汉语同族词还有“碧”*plak,《说文》 :“石之青美者。”白保罗(1975:423)原始澳泰语:*(m)bu[r]ak"White,Silver"。汉语<* b[]rak。

(10)丰隆*phu g·rum>ru,白保罗(1975:383)原始澳泰语:*b[a]lu;*(m)b[u]lu  "Sky,Rain,Thunder"。汉语用两汉字记录一个词,可能此时部分汉字已单音化。汉语中 此词可能来自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王逸以为云神。汉人又 以为 “丰隆”为雷神:高诱注《淮南子·天文》:“丰隆,雷也。”参见张永言先生(1983),尉 迟治平先生(1996)。汉语*b[]rum>*b[]ru。

(11)*mroo ,《说文》:“犬之多毛者。诗曰:无使也吠。”字又作*mroo:《周礼·牧人》注:“故书作”附 图*mroo,《周礼·犬人》:“用可也。”注:“谓不纯色也。” ,《说文》:“白黑杂色牛。”白保罗(1975:392)原始澳泰语:*(q/)(m)b[a ]la"Spotted,Piebald"。汉语<*(m)b[]roo。

(12)虻*mraa,《说文》:“啮人飞虫。”汉语蜢*mraa音义或通,《说文》:“蜢, 蚱蜢也。”蠓*mo?,《说文》:“蠛蜢也。”白保罗(1975:295)原始澳泰语:*[k]uman" Fly,Moth"。T mlee。汉语<*m[]raa。

(13)舌*sbljep,《诗经·雨无正》:“匪舌是出。”汉语同族词还有“餂”*phlleem? ,“铦”*phlleem?,白保罗(1975:328)原始澳泰语:*[b]li[d]aq;*(m)bli[d]a[/blid a q];*(m)bli(n)d[a/][sa]ma"Lick,Tongue"。汉语*<(s)b[]lep/m。

二 喉牙音加流音

喉牙音包括见溪群、影晓匣。影晓匣上古为小舌音,详见潘悟云教授(1997)文。

(14)果蠃*klool?rool?,《尔雅·释虫》:“果蠃,蒲卢也。”郭璞注:“即细腰蜂也。 ” (黄树先1993:22)白保罗(1975)原始澳泰语:*q/walu;*k/wal[u],"Bee,Sugar,Sweet"(P2 29)。汉语“kwa

(15)颈*ke?,《说文》:“颈,头茎也。”领*g·re,《说文》:“领,项也。”项* gr oo?,《说文》:“项,头後也。”汉语同族词还有“亢”*khaas,《说文》:“亢 ,人颈也。”白保罗(1975:232):原始澳泰语*()kala;*[g]ala;*kal[i]"Between( part),Middle,Neck"。汉语“颈,领”<*g[]l/re。

(16)饁*Gap,《诗经·甫田》:“饁彼南亩。”汉语同族词还有“喝”*qhoop,古 作 欱,见《说文》:“也。”白保罗(1975:234)原始澳泰语:()kaγap(/γap); *qaγap(/γap);*()kγp(/γp)"Bite,Gnaw,Cut Off"。汉语

(17)骼*khraaks,《说文》:“禽兽之骨曰骼。”汉语同族词还有“吕”*g·ra?,《说文 》:“吕,脊骨也,象形。”“吕”字中古为上声字,前上古汉语收-q尾,*-q<*-k。字又 作 “膂”,汉贾逵注《国语》“膂,脊也”(《文选·让中书令表》注引)。白保罗(1975:238 原始澳泰泰语:*(q/)(n)tula"Bone"。T *?duuk~*ka/?duuk。汉语<*g[]rak。汉 语*-k尾和澳台泰语*-尾交替。

(18)首*qhlju?,《诗·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汉语的同族词可能还有“骷髅 ”*khaa,*g.roo,“”*g.raa。白保罗(1975:240)原始澳泰语:*()lu[]us,P M **hli=*hlwi,from an earlier*(h)loi.(1975:311):*q[a]lu[b](u);*q[]lu[b/]a;*k[]lu[b /]a;*k[a]la[b](u)"Head,Hair(Head),Topknot"。汉语“首”*qhlju<*qh[]lju?。

(19)臆*qk,《说文》作肊,臆为其重文,后世通用肊:“胸骨也。”同族词有“ 膺 ”*q,《说文》:“膺,胸也。”白保罗(1975:249)原始澳泰语:*[a](w)ak"Chest,B ody"。汉语<*q[]lak。

(20)合*gruup,《说文》:“合,合口也。”汉语同族词有:“闔”*glaap,《易·系 辞》:“是故闔户谓之坤。”盍*glaap,《尔雅·释诂》:“盍,合也。”瞌*khlaap, 《玉篇》:“瞌,眼瞌。”白保罗(1975:253)原始澳泰语:*ilp;*[/]ilap;*m/i[l]p; *m/ilap"Close Eyes,Sleep"。汉语<*k[]laap。

(21)盖*glaap,《墨子·备穴》:“盆盖井口,无令烟泄。”汉语同族词有“合”*gluup ,《齐民要术·漆》:“世人见漆器暂在日中,恐其炙坏,合着阴润之地。”白保罗(1975 :258)原始澳泰语:*k/l/ub/kub;*[ta]k/l/up*k/l/b(/kb)"Cover,Lid,Hat"。汉语<*k [ ]luup。

(22)深*qhljum,《诗·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汉语同族词有:“寻”*sGlum ,《方言》一:“寻,长也。”“沈”*gluum,《庄子·外物》:“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 沈敯屯。”司马注:“沈,深也”(释文引)。白保罗(1975:267)原始澳泰语:*(q/)(n) z [l]m"Deep"。汉语<*G[]lum。

(23)想*sqa?,《说文》:“想,冀思也。”汉语同族词有“欲”*k·log,《说文》: “欲,贪欲也。”白保罗(1975:268)原始澳泰语:*k[]l[a]"Desire"。汉语<*k[]la 。

(24)虹*gloo,《说文》:“虹,也,状似虫。”“虹”见于甲骨文,像两龙 交尾形,详见先师杨潜斋教授《释虹》。白保罗(1975:274)原始澳泰语:*ru"Dragon,Ra inbow"T*ru,from*[br][u],app.from*b/ru。汉语<*g[]loo。

(25)卵*g·roon?,《左传·哀公十六年》:“胜如卵,余翼而长之。”白保罗(1975:279 ) 原始澳泰语:*[qi]qll[uγ]"Egg"。汉语<*g[]roon?。

(26)宫*ku,《说文》:“宫,室也。”白保罗(1975:280)原始澳泰语:*()k[u/o]r[u/ o ]:IN*kulu=*kuru"enclosure"。T kro。汉语<*k[]lu。

(27)落*g·raak,《楚辞·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萚*khllaak,《诗·萚 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传:“萚谓槁也。”郑笺:“槁谓木叶也。”白 保罗(1975:285)原始澳泰语:*h[o]loγ "Fall,Let Fall"。汉语<*g[]raak。

(28)蜍*k·la,*glja,《广韵》:“蜍,蟾蜍。”白保罗(1975:298)原始澳泰语:*[t]ak ur[a];*[ta]()kura/k[ura];*[t]akura/q[ura];*(ta)kar[a](/qura);*(ta)qura(/qura)" Frog,Toad,Tadpole"。T**khuak~guak"tadpole",from*()k(h)uak,from an earlier*( )ku(r)ak(ura)。比较汉语:<*k[]la。

(29)煠*k·leb,*khllep,《广雅·释诂》:“煠,爚也。”同族词还有:“烚”*groop,《集韵》:“炠,火皃。”“炠”*graap,《广韵》:“炠,火 乾也。”白保罗(1975:313)原始澳泰语:*()kolob "Heat,Dry(By Heat)"。IN**kulub"to heat"(Ja."to cook vegetables")。汉语<*k[]e[/o]p。

(30)嵩*su,《尔雅·释诂》:“嵩,高也。”汉语同族词有:“崧”*sqlu《诗·崧 高》:“崧高维岳。”传:“崧,高也。”白保罗(1975:314)原始澳泰语:*s[u][l]a"H igh,Tall"。汉语<*(s)q[]lu。

(31)荚*keep,《周礼·大司徒》:“其植物宜荚物。”白保罗(1975:318)原始澳泰语:* ()k[]lab/l[ab];*k[]lab(i)"Husk,Chaff"。汉语<*k[]reep。

(32)合*gluup,《说文》:“合,合口也。”《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白保 罗(1975:321)原始澳泰语:*gp;*g/l/p;*g/l/p "Join,Unite,Complete,Pair"。汉 语<*g[]luup。

(33)酒*sklu?,《诗·既醉》:“既醉以酒。”字本作“酉”*k·lu?,《说文》:“酉, 就 也。八月黍成可以为酎酒也。”汉语同族词可能还有“醪”*g·rw,《说文》:“醪, 汁滓酒也。”白保罗(1975:333)原始澳泰语:*q[u]law"Liquor/Wine"。汉语<*(s)k[]lu 。

(34)红*gloo,《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汉语表示“红”的字还有:“绛”*kru ums,《说文》:“绛,大赤也。”“绀”*kooms,《说文》:“帛深青扬赤色也。”“赮”graa,《说文新附》:“赮,赤色也。”“瑕”*graa,《说文》:“瑕,玉小赤也 。 ”“霞”*graa,《说文新附》:“霞,赤云气也。”这些字的音义或可相通。白保罗(1975 :361)原始澳泰语:*(q/)b/iγa,*(q/)m/iγa**iγa(?)"Red,Dark-colored,Redder ,Shame(d)"。汉语<*g[]r[oo,uu,a]/m。

(35)諭*los,《说文》:“諭,告也。”汉语同族词可能还有:“”* g·ro?,《说文》:“謰也。”“誉”*k·las,《说文》:“誉,称也。 ”“诉”*sqllags,《说文》:“诉,告也。”“講”*kroo,《广雅·释诂》: “ 讲,论也。”“訌”*gloo,《诗·召旻》:“蟊贼内讧。”“閧”*groo ,《孟子·梁惠王》:“邹与鲁閧。”赵注:“閧,斗声也。”“訟”*sglos ,《说文》:“讼,争也。”白保罗(1975:370)原始澳泰语:*()k[a]lu"Say"。汉语<*g[] l o/。

(36)甲*kraap,俞樾《儿笘录》“甲”字条:“甲之本义谓何?鳞甲字其本义也。”白 保 罗(1975:370)原始澳泰语:*qulap"Scale off,Scales(fish)"汉语<*k[]raap

(37)景*kra?,《说文》:“景,光也。”汉语同族词有:“暻”*kwra?,《广韵 》:“明也。”“朗”*g·raa?,《诗·既醉》:“高朗令终。”传:“朗,明也。”“ 亮”*g·ras,《说文》:“亮,明也。”“彰”*kja,《广雅·释诂》:“彰,明也 。”古多作“章”:《尚书·尧典》:“平章百姓。”注:“章,明也。”“阳”*k·la ,《诗·七月》:“我朱孔阳。”传:“阳,明也。”“光”*kwaa,《说文》:“光 ,明也。”“晄”*gwaa?,《说文》:“明也。”“晃”*gwaa?,《说文》:“晃 ,明也。”“煌”*gwaa,《广雅·释训》:“煌煌,光明也。”“旷”*khwas,《说 文》:“旷,明也。”白保罗(1975:378)原始澳泰语:*NGila"Shine,Glitter,Bright" 。汉 语<*k[]ra。

(38)沈*gllum,《小尔雅·广诂》:“沈,没也。”汉语同族词有“降”*gruum,*kruums ,《诗·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白保罗(1975:381)原始澳泰语:*()k[a]γ m:*q[]γm"Sink into,Sunken",IN**ka[l]m=*kaγm"sink into"。汉语<*g[]rum。

(39)歆*khrm,《诗·生民》:“其香始升,上帝居歆。”汉语同族词有“馨”*qhe ,《说文》:“馨,香之远闻者。”白保罗(1975:384)原始澳泰语:*kri[y]u[m]"Smeel" 。汉语<*kh[]rm。

(40)浥*krp,《诗·行露》:“厌 行露。”汉语同族词有“隰”*sglp,《诗· 简 兮》:“隰有苓。”“淫”*lm,《小尔雅·广诂》:“淫,没也。”“浸”*skhim,《 史记·赵世家》:“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霑”*kllem,《广雅·释诂》 :“霑,渍也。”“涵”*guum,《方言》十:“涵,沉也。”参见上文(40)“沈,降” 条。白保罗(1975:400)原始澳泰语:*lb/lb;*(q/)lub/lub "Submerge,Bury"。汉 语<*k/q[]r/up/m。

(41)亦*k·lak,《说文》:“亦,人之臂亦也。”字后作“腋”。汉语同族词有“胳”*k l aak,《说文》:“胳,亦下也。”“胠”*kha,《说文》:“亦下也。”郑张尚芳教授 (1987)、赵秉璇先生(1994)皆把此字拟作*klak。白保罗(1975:410)原始澳泰语:*k[i]li( /k[i]li); *k[i]li(/k[i]li);*kele(/kele);qele/q(ele);*q[e]le(/q[e]le)"Tickle,Ar mpit"。汉语<*k[[]lak。

(42)夕*sGlak,《说文》:“夕,莫也。”甲骨文夕、月二字同形,孙海波氏《甲骨文录 考释》谓:“卜辞月夕同文,惟以文义别之。盖月夕二字之谊均取于月初见,故易混也。” 此说未确。梅祖麟先生(1981)谓“夕”之古义为“月亮,月份”。白保罗(1975:422)原始 澳台语*x[i]las "White,Moon"。汉语<*k[]lak。

上面所举汉语和南岛语的例子,许多和藏缅语语音面貌相同,说明它们有同一来源。同时 表明藏缅语的复辅音有一部分也来自两个音节的缩减,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见黄树先(200 1)。

标签:;  ;  ;  

古汉语复杂辅音起源初探_单音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