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跨世纪的就业选择_就业选择论文

新生:跨世纪的就业选择_就业选择论文

应届大学生:跨世纪的就业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世纪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尽管从11月20日以后,众多实力雄厚的企业就纷纷挤进大学校门,争夺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但谁都知道,这并不意味着2000届的毕业生们便可高枕无忧。从历年的经验来看,难的还在后面。

1999:申请“不就业”的多了

从结束不久的1999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中可以看出,考研的多了、“名校效应”更明显、分配进展慢了等特点愈加显著。据北京市教委学生处处长甘北林介绍,1999年的应届生就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北京市教委近年出台的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基本取消了各种限制性的就业规定,包括取消毕业生就业的部门和行业限制、取消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限制、取消边远地区生源毕业生必须回家就业的规定、放宽外地生源毕业生的留京控制指标等,基本上放开了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创造了较宽松的就业环境。

考研和出国人数持续增加是近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突出特点。 1999年毕业生中本科毕业考取硕士的研究生的有5799人,比1998年增加了1362人;硕士毕业生中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增加到560人; 博士毕业生中考取博士后研究生的增加到156人。 申请出国留学的毕业生数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有2136人,其中研究生1246人。

1999年就业市场中的名牌效应越来越明显,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高。有些名牌学校热门专业的供需比例能够达到1∶40。 社会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对研究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专科生的需求越来越少。不同专业之间的社会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热门专业更热,冷门专业更冷,长线专业越来越多,而且本科专业性越强的专业就业面越窄、其就业市场越不景气,反映出有些行业性院校的专业设置改革的任务已十分紧迫。而以计算机、电子、通讯和信息类等代表高科技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社会需求量则越来越大。

1999年到各级党政机关就业的又减少了1000多人,今后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能够直接进入党政机关的将是越来越少的趋势;到军队、武警和公安系统就业的毕业生比1998年增加了近两倍,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999年到各种无明确上级主管部门的(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毕业生有5000人。毕业研究生的流向在行业上和地区中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去企业人数比例继续增长,特别是具有吸引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毕业研究生选择的重点。随着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革和逐步放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初步形成,毕业生就业中“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的趋势特点将越来越明显。例如北京大学1999年有80%的毕业研究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京、深、粤、苏、沪、浙这6个省市,这也基本代表了其他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趋势。

1999年就业工作的进展较往年明显迟缓。到1999年7 月初派遣工作结束,本、专科毕业生尚未落实工作的北京生源待分毕业生达到了4567人,比待分人数最多的1998年又增加了761人。另外, 外地生源毕业生因未落实工作单位而分回原省市参加二次分配的人数达到了5881人。与前边的北京生源待分配的毕业生两项相加,今年北京地区高校到毕业时实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首次超过1万人,达到了10448人(比1998年增加了2374人),占199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总数的17%。

甘北林表示,目前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大多数并不是没有单位接收,其主要原因还是多数毕业生主观上在反复挑选单位以致延误了落实就业计划,实际上真正因本人条件困难而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只占少数。另一方面,现在不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开始转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并不急于“落实就业计划”,或者说并不想非要为自己找一个有“干部编制”或“户口指标”的工作单位,甚至由于打算继续考研、出国或不满意现在的工作环境等而申请“不就业”,1999年北京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特点就是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急于就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北京籍毕业生申请“不就业”。而这不等于他们没有工作,毕业生认为只要能够通过工作获取到劳动报酬(能养活自己),就可以不在乎有没有干部身份或编制。甚至有一些外地毕业生为留在北京而不惜冒险放弃了户口和档案。

2000:关键靠市场

据统计,2000年北京地区65所高校和134 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共有应届毕业生60577人,其中博士毕业生3405人,硕士毕业生8973人, 本科毕业生37017人,专科毕业生10631人,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551人。 北京生源毕业生有19110人,外地生源毕业生41467人。博士毕业生比1999年增加了454人,硕士毕业生增加了624人,本、专科毕业生均减少了几百人。毕业生的学历结构趋向更加合理,这对北京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

北京市教委学生处处长甘北林分析认为,2000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目前,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连北京这样属于全国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也才刚刚达到北京总人口的20%,因此目前并不应当存在大学毕业生已经多得分配不出去的问题。根据最近国家经贸委公布的信息,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国有亏损工业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已有明显回升,纺织行业已经从6月开始扭亏, 冶金、有色、煤炭行业也将在年底实现盈利,石化行业的情况也越来越好。

加入“WTO”的有利影响。有关专家已经估计中国加入“WTO”后会增加1200万个就业机会。随着加入“WTO”后一些行业的兴衰, 会引起我国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的不同变化,外语类、金融财会类、商贸类、旅游类、法律类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形势会逐渐走俏,而且可能会使近年一直不景气的国际经济贸易类和与涉外专业有关的毕业生需求量大幅度上升。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将非常之大。

社会对知识和人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有了越来越多的用武之处和发展前景。例如北京市就制定了一系列的积极吸引人才的政策和目标,要求到2003年使北京市的科技干部队伍在规模、层次、结构上都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另外,北京高校就业信息网也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但也要看到对毕业生就业不利的因素。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需求不平衡现象。因此,2000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目前北京高校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改革步伐,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举步维艰,这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有关。现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

国家机关继续推行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结束了,省市机构改革马上全面推出。毕业生到各部委系统和各级党政机关就业的人数会相对减少。

国有企事业目前依然处于转轨改制、减员增效的改革过程中,1999年全国各级职工下岗300万, 使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大量接收毕业生存在一定困难。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我国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

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

在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现象。不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短线专业的供需比可达1∶20, 而有些长线专业的需求则几乎为零。当前不少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主要瞄准的是各个重点大学。

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反差现象也相当明显。越是经济发达、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毕业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毕业生。同时这些边远地区或内地不发达地区,仍然实行计划分配的做法,不利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收城市增容费,办理毕业生接收手续复杂,户口指标审批难。

男女生就业机会不均等。女生求职难,但是并没有发生女生最后分配不出去的问题。目前女研究生就业难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本科时就业难就考研;硕士毕业就业难就考博,学历层次越高,女生比例增大,就业越困难。

标签:;  ;  ;  ;  ;  ;  

新生:跨世纪的就业选择_就业选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