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次复习课“有机质推理”的教学设计_思维品质论文

高三复习课《有机物推断》的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机物论文,推断论文,教学设计论文,高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面对高中化学总复习具有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的特点,要想提高复习过程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在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一、教学设计思想——突出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对于高三总复习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复习的主动权切实交给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所求、学生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复习中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归纳、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思想是凸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素质为目标。教会学生应对有机推断题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碍。

二、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五个环节,依次是:

附图

环节一:通过典型例题,梳理学生的思路,抓住推断题的突破口,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有机推断题的方法;环节二:运用方法,学生动手实践;环节三:师生共同总结解有机推断题的关键;环节四:课堂反馈练习,使学生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环节五:提出新的问题,便于学生进行课后小结。

教学环节一——学会方法

科学方法贯穿于科学认识的始终。黑格尔认为:“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科学方法是认识主体正确反映认识客体的主观手段,是达到科学认识目的所不可少的工具。对于化学教学中的学生认识来说,同样需要借助于认识手段和工具来达到获得化学基础知识的认识目的。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高三复习课课堂例题必须经过教师对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的题型、题量、能力层次和失分类型的研究分析之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精挑细选。本节课以一道典型性的题目开始。

我选择了2003年全国高考理综第30题为例题,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从这道题中,你能看出些什么?”

附图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联系,分别回答出A是本题的突破口。由A向B、C的转化过程,可以判断的结构中可能含有羧基(-COOH)、醛基(-CHO);由A向F的转化判断出A的结构中含有四个碳原子;由D的结构没有支链判断A的结构没有支链。

学生推断出的是零散的知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做好方法的提升。我将学生的回答概括为:反应条件和性质信息、物质结构信息、结构中数据信息(碳原子个数)。接着,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A的结构中含有什么官能团?(2)1molA与2mol反应生成1mol E,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动手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会发现在题目中还有一条在框图中很难发现的信息,即1mol A可与2mol 反应,推知A的结构中还有不饱和键。这时,师生共同总结在分析题目时除了上述三种信息之外,更要挖掘问题中的隐含信息。随后我将课堂过渡到由官能团上的特殊反应确定官能团种类、有机化学反应条件与反应类型的关系总结上。

教师在这一环节应做好两件事。一是提示、点拨,真正做到“教其不知,释其所惑,练其不会,补其所缺”。二是做到为学生进行“知识串联”。

由官能团上的特殊反应确定官能团种类

附图

有机化学反应条件与反应类型的关系

附图

同时在高三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师必须对所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以避免过易的提问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过难的质疑开启不动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设疑应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统一,才能达到提问的真正目的。

教学环节二——运用方法

科学方法是学生获取科学认识的主观手段、重要的认识工具。当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再遇到新的问题,也会借助于科学方法,按照科学认识的思考步骤和操作步骤去解决,并能在科学知识不断更新中,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再学习,继续获得新知识。

我经过精选例题设置“请你试一试”项目,旨在该题目能够充分体现出“反应性质信息、结构信息、数字信息”相结合,深化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教师质疑:请你推断出有机物A和F的结构简式。

附图

在此环节,采用学生合作学习方式。捷克著名大教育家跨米纽斯说过:“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取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来获取知识。”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自己体会解题的过程和方法,同时他们讨论协作完成,在思维上互相检验、互相弥补,得以完善。

学生运用刚才掌握的分析方法,讨论得出由A可以得到数字信息、由C可以得到结构简式信息、由G可以掌握碳链结构信息和反应性质信息、由A出发得到反应条件信息等。

科学意识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时要在解决问题中渗透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会用科学、知道科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及社会的紧密关联。在这道题目中,将过氧乙酸——在非典时期应用广泛的消毒剂融入题目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很有效的科学品质的教育,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教学环节三——总结提高

通过以上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均有所提高。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做好有机推断题的关键之处是什么?学生议论的过程也是他们对自己欠缺之处的审查和补充。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关键之处。审题做好三审:(1)文字、框图及问题信息;(2)先看结构简式,再看化学式:(3)找出隐含信息和信息规律。找突破口有三法:(1)数字:(2)结构;(3)衍变关系,

这一环节通过教师组织、引导、补充、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有“四个得到”:理解片面的得到补充,理解肤浅的得到深化,理解错误的得到纠正,学得不扎实的得到巩固,从而课堂教学中心内容得以总结和概括。

教学环节四——巩固反馈

将计算融入到有机推断题中也是近年来高考新的趋向。我选择了以下例题:

附图

(1)A、B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________。

(2)1个B分子中应该有________个氧原子。

(3)A的分子式_______。

(4)B可能的三种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此环节设置“考考你自己”项目,选择了性质和计算联手的有机推断题,将教学内容又向前推进,使学生的综合、包括计算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环节五——请你反思

学会反思是自我监控能力中的重要技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可以发现自我在学习思维活动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自己学习和思考的策略。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监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关键点,通过控制、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能提高思维活动的自觉性、独立性和效益。

本节课最后引导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结论进行两点反思:“①回头再看题目,在做有机推断题时,我不能少的知识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平时该怎么做?②在做有机推断题时,常用的方法是什么?我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旨在让学生领悟到:①重视有机基本化学知识、加强对官能团性质的掌握;②注意学习方法的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在反思中将新知识得到内化,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标签:;  ;  ;  ;  

高中三次复习课“有机质推理”的教学设计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