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海绵最重要的作用是吸水,当需要水的时候,可以循环使用。就像海绵城市一样,海绵城市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洪水,也可以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海绵城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和研究进展进行初步探讨,再对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编制和要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研究进展;方案编制
引言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能够吸收水,挤出水。当降雨量很大时,它能及时吸收、渗透和扩散雨水,补充地下水,做好地表径流。在干旱的情况下,它可以及时调整和释放水资源,使水在城市中自然存在。海绵城市的建设是解决城市水资源自然灾害,进一步发展城市建设的一种途径。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使人们对城市建设的标准越来越高。大规模建设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同时城市也面临着“水”问题,如城市内涝频发、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恶劣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外专家提出了“雨水收集”、“低影响开发”(LID)、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和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等理论。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理论。“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在功能上如同海绵一样,城市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情况,可以如同海绵一样发挥良好的“弹性”作用,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过程对雨水进行有效地处理,在缺乏降雨发生时,如果需要用水,可将储蓄的水“释放”出来,因此再次使用。“海绵城市”放弃过去过去以往的利用排水管道对雨水进行排放的管理模式,将绿地、公园作为海绵体,综合利用建筑、广场、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系统,通过渗水、滞水、蓄水、净水、用水、排水等措施,统筹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流失等问题。可见,“海绵城市”的建设是未来城市规划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二、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对海绵城市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集中研究低影响开发,为我国海绵城市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应用SWMM模型对单项或组合低影响开发措施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削减雨洪与面源污染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影响开发措施在小强度短历时降雨条件下效果较好,不同措施效果不一。但我国对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方案优化研究较少。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必需的水文控制指标体系概念,采用SWMM模型分析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建筑与小区类低影响开发示范项目在各种降雨条件下的雨量径流系数,探讨雨量径流系数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应用研究方面,例如嘉兴市、深圳市光明新区则较早开展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的工作;南宁、武汉、池州等试点城市相继发布《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对本地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指导;济南试点方案从水系统、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建筑系统4大系统建设海绵城市;镇江试点方案则突出河湖水体,提出构建大中小海绵体,弹性应对自然灾害。可见,我国在低影响开发研究与应用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较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应用还在不断摸索中,缺少完善的建设思路与技术体系来指导实践。
三、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编制
3.1资料收集与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与流域之间可以说是一种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与区域特性关联度极大,因此,要在收集流域地形、水系、水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充分收集研究区域的多种相关规划和降雨、土壤系数、全年蒸发量等基础数据,分析降雨量、降雨场次、降雨总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城市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以及降雨量彼此的关系加以掌握。
3.2确定目标
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等角度,对海绵城市自身的建设需求进行分析,研究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根据降雨情况和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近、中、远期目标,尤其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削减率。本着示范先行、全面带动的原则,根据建设的难易程度,识别海绵城市建设方向,提出建设要求。
3.3制定方案
从流域控制的角度来看,流域控制可以通过水系优化调整、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利工程调控等措施来实现。以城市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为基础,结合土壤、植被、河流的分布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海绵城市的区域建设,并对各区域提出规划建设指导意见。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空间提出建议,对道路交通、绿地系统、河流水系规划等提出相关建议,综合运用不同的措施对不同重现期设计降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4方案优化
参照海绵城市评价标准,基于科学性、可量化、经济性的原则,建立海绵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实施方案进行评价优选。项目实施后,根据监测数据对方案进行评价,并及时对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应按设计目标进行水文、水力计算。有条件的通过模型模拟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优方案。
四、海绵城市建设要点
4.1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专业配合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涉及气象、水文、水利、市政、环境、城市建设、水利部、环保部等多个学科和政府部门,因此,专业间的相互理解和部门间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市政、环保、水利、园林、道路各专业的支持与协调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水的问题很复杂。建立一套以多目标为导向的雨水综合管理体系,不仅要汛期防洪排涝,而且还要合理利用水资源。不仅要预防和控制水污染,还要保证景观用水;既要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又要建设灰色基础设施,从而实现雨水的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系统治理。
4.2因地制宜,提高实效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条件和地形各异不同。降雨量的时空分布、地下水位、土壤入渗和植被类型差异较大。不同的水质特点,不同的污染源,污染控制方法也不同。因此,因地制宜地解决海绵城市的建设根本是十分必要的。我国选择的海绵城市试点位于不同降雨区域、不同自然条件的不同类型的城市,需要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实际效果,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建设经验和方法。
4.3正确认识海绵城市建设
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并不是万能的,海绵城市可以缓解城市内涝等问题,但如果发生城市内涝,不代表海绵城市试点失败,海绵城市城市仍然无法摆脱极端天气的影响。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气候周期的变化、旱涝的更迭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适应规律,我们倡导的是建设弹性城市,尽可能减少灾害的发生,一旦发生灾害也可采取应急措施减少损失。任何工程措施都是在一定技术经济的平衡点上进行的,这个平衡点不是一个无限高的标准,而是由经济水平和社会可接受程度决定的。再高的标准,也会有超标的情况发生。超过设计标准,需要靠应急管理来应对。内涝防治要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应急预案和准备,例如在可能出现风险的地方设置标识标志,加强抢险培训,提高快速抢修和修复的能力;暴雨来袭前及时准确地进行预警预报,采取预防措施,例如减少出行、甚至停工停课,使暴雨不成灾。
4.4加强管理
海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政府应积极引导市民保护和支持海绵城市建设。与此同时,建设海绵城市的专业人士应该接受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海绵城市管理者和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海绵城市的管理,不仅要搞好建设,还要搞好管理,这是管理城市的最高境界。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参与,海绵城市的精致化设计、精细化施工、精细化管理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4.5海绵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有人认为海绵城市的设计简单,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忽略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欧洲国家在治水上花费了整整半个世纪。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是减少雨水的排放源的内容,而是要系统地考虑水问题,应结合水污染控制,黑臭河整治、排水和洪涝灾害预防,进一步增加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复杂性。这里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五、结束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治水的重要契机。在实践过程中,既不能直接死搬硬套国外经验,更不能陷入单一部门单一学科治水的怪圈。海绵城市建设应在深刻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流域是水的整体,是系统的概念,海绵城市建设不能脱离流域来谈,否则失去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试析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J]. 蔡长卿. 建材与装饰. 2018(35)
[2]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 柳小燕. 居舍. 2017(35)
[3]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问题探讨[J]. 欧阳辉.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8(06)
[4]热点议题一:海绵城市[J]. 工程建设标准化. 2017(03)
[5]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对策[J]. 江施言,王永康.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30)
[6]海绵城市建设探讨[J]. 孟猛,徐永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01)
论文作者:蔡洺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径流论文; 内涝论文; 措施论文; 雨水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