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择题论文,政治论文,技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高政治选择题答案的准确性,最根本的是深入领会书本知识,增强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掌握一些必要的解题技巧,对于考生应试也非常有用。我在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根据政治课学科特点和现行各类考试的命题形式,总结了一些解答政治选择题的技巧,现介绍于此,希望对广大师生的复习应试能有所帮助。
一、排除法
这是一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解题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比较扎实的复习,在某些政治试题的四个选项中,总有一到两项是学生可以绝对肯定或者绝对否定的选项,也有的选项存在明显的语言表达错误,还会有与现行政策不相符合的选项。在解题时,就可以先将有明显错误的选项予以排除,其余选项可结合题干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取舍。使用排除法的要领有两点:(1)排除和优选并用。既要排除有明显错误的选项,也要把明显正确的选项选出来。(2)养成规范使用常用选题符号的习惯。做选择题时,最常用的符号有“\”“○”“×”“√”“?”五种。“\”是用来划掉所排除选项的,“○”是用来圈定选题角度和关键词的,“×”打在明显错误的字词或话语上,“√”勾在肯定正确的选项或字词上面,“?”打在有怀疑或尚不肯定的选项或字词上面。养成用规范的符号解答选择题的习惯,对于提高答题速度和正答率有直接的意义,同时,有利于在检查试卷时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举例1:(2009年全国Ⅰ卷28题)“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这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明,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 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举例2:(2009年全国Ⅱ卷28题)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回答28题。“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 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 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分析:举例1中①项说信心能够改变规律是明显的错误,排除含有①项的AC两题肢;④项为剩余两答案之共有项,故只需在②和③项中选择一项即可,而③项说信心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错误。故选择D。在举例2中,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①项错误,AB两题肢排除;质变是剧变,是事物显著的变化,③项排除。故选择C。
二、抓关键词法
在哲学范围内,“实际”“国情”总是与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在一起,“精神”“思想”“理论”往往与意识的反作用联系在一起,“环保”“关系”往往与联系的观点具有某种联系,某些反义词的出现总是与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有关联。与此相类似,创新与发展,“靠自己”“练内功”与内因,“援助”“机遇”“开放”与外因,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首要”“中心”“主题”与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实际都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因此,只要抓住类似的关键词,就可以选择相对应的哲学原理。
举例:(2008年山东卷22题)《红岩》的作者,在一次次查阅有关档案、走访烈士的战友、搜集先烈们感人事迹的基础上,成功塑造了江姐等典型人物形象。这启示我们要
()
①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④重视做好量的积累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分析:题目中的一次次是数量词,对应量变,选④;走访和搜集就是调研的一种形式,故选①;成功塑造,选②;在先烈感人事迹的基础上塑造典型人物,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选③。因此,选择D。
三、同义语优先选择法
凡是选项中出现与题干材料所用词汇重叠,或者选项中含有与题干材料中的重要词汇意思相近或者相似的词语,该选项优先选择。
举例:(2009年全国Ⅱ卷25题)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5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
①将扩大人民币的职能从而使其成为世界货币②使人民币在一些国际贸易中发挥流通手段职能③有利于中国国内物价保持稳定 ④有利于降低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汇率风险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分析:既然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排除涉及国内事务的③,而人民币还不是世界货币,①错。因此,选择D。
四、决定与反作用定律
在思想政治课基本知识中,存在着一系列关于决定与反作用关系的论断。例如: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这些论断,科学地揭示了这类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这类事物的规律性的准确把握,因此,可以称之为“定律”。那么,如果某个选项违反或者变相地违背这些定律,我们就可以果断地将此选项排除在正确答案之外。
举例:(2009年全国Ⅱ卷31题)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①可以激发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积极的反作用 ②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 ③可以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特殊决定作用 ④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分析:③项违背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应排除。故直接选择A。
五、题干题肢连读法
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在某两个选项中间左右为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将题干材料与难以取舍的两个选项分别代入题干进行连读。很多情况下,通过对题干和题肢的连读,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形成的语感,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
举例:(2008年全国Ⅰ卷30题)当下,我国很多地方摊贩经营非常活跃,但存在经营不规范现象。有的地方以建立固定经营场所的方式给小贩提供经营空间,加强市场管理,规范摊贩的经营行为。促进这类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 )
①实现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原则 ②扩大政府调控范围③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业④方便群众的日常生活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分析: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进行的,个体经济有利于按劳分配,明显错误;个体经济能扩大政府的调控范围吗?显然不能。因此,选择D。
六、正反两面性怀疑法
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对于一些片面、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我们应该多一分冷静,运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予以分析,对其说法进行“怀疑论证”,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运用此法应该牢记意识的反作用分为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和错误意识的阻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理想有崇高理想和庸俗理想、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指导作用,文化有优秀文化,也有庸俗文化……战争、灾难、网络、科技、加入WTO以及许多社会现象都是“双刃剑”。记住以上这些基本观点并领会其思想内涵,就能够比较容易地鉴别出一些片面的观点,提高选择准确率。
举例:(2008年全国Ⅱ卷29题)“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因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这句话所强调的是 (
)
①做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②做事要考虑事物的联系,割断那些不利的联系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人不可能没有缺憾④任何理性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要借用别人的认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分析:④项中说任何理性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错误;①项是共有项,确定AB两题肢;②项中联系是客观的,是割不断的,错误。故选B。
七、绝对性字词重点关注法
在政治经济领域,许多问题的解决其实都应该有多种选择。因此,对于“任何”“一切”“完全”“绝对”“只能”“唯一”“都”“只要……就能……”等绝对性字词应重点关注,可以多问几个“真的吗”“是不是就这样绝对”。一般情况下,在政治经济类选择题中,含有这些绝对性字词的选项往往会陷于绝对和片面,故而错者居多。
举例1:(2007年广东卷8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对“公有制为主体”的正确理解是 (
)
A.公有制在各个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
B.在混合所有制中,公有制成分必须保持50%以上
C.公有制在各个地方都必须保持量和质的优势
D.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举例2:(2008年全国Ⅰ卷30题)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分析:在上述两道选择题中,把含有“都”“必须”等字眼的选项排除,答案自显。均选D。
八、是非明辨判断法
在解答选择题时,首先应该明辨是非曲直,即应该弄清基本的命题意图,命题者究竟对题干材料中的做法或现象是持肯定还是否定态度。做到这一点,就为确定正确答案指明了大致的方向。一般而言,摘自党的重要文件的材料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言论,答案多产生于持肯定态度的选项中。相反,诸如恐怖主义、“法轮功”及民族分裂分子的言论作为题干材料的,答案一般产生于持批评或驳斥的选项当中。
举例:(2008年全国Ⅱ卷28题)2007年9月14日,中国政府通过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致函美方,就美对铜版纸反补贴暨反倾销措施提起世贸组织争端解决项下的磋商请求。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世贸组织中独立起诉他国的贸易政策。这表明()
A.中国利用国际规则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增强
B.中美贸易摩擦越来越多
C.中国对美国进行贸易倾销
D.中美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
分析:中国不可能搞贸易倾销,排除C;中美关系的主流是好的,排除B;题干中是争端,不可能选择D。因此,选择A。
九、知识范围限定法
有一些题目直接限定了完成选择题的知识范围,如:用经济常识或者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以哲学角度、从唯物论或者辩证法的角度分析等等,也有一些题目的知识范围是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明确题目的知识范围,就为正确选择打下了基础。
举例:(2008年全国文综Ⅰ卷24题)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完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下列行为属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是()
A.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B.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
C.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D.工商部门给新办企业发放营业执照
分析:一般而言,利用财税物价利率等调节经济的方式,属于经济手段。因此,选择A。
十、反义呼应法(或叫补缺法)
有一类题目,题干材料与正确选项之间存在着“反义呼应”的关系。比较多见的情况是:题干材料中所列举的事实是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弊端,而选项正是解决问题、纠正弊端的正确方法,一反一正,相反相成。将题干与题肢连贯起来,往往朗朗上口,有水到渠成之感。如果材料反映了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不足,如城乡差距、中外差距、东西部差距、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三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食品质量等问题,这类试题的答案大都是选择解决这类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举例:(2006年上海卷22题)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我们不希望也不追求有过高的速度,我们更看重的是发展效益和质量,更看重的是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更看重的是民生的改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
A.经济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B.经济增长方式应当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C.经济增长不能忽视经济效益
D.经济增长是我们发展生产的目的
分析:D项表述错误,发展效益不等于经济效益,C项排除。故选AB。
以上所介绍的十多种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在各类考试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掌握这些技巧并能灵活运用,对于考生提高政治科成绩很有帮助。但是,必须明确,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归根到底,“技巧”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不是本人进行研究并给大家介绍这些技巧的目的。不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具备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空有解题技巧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