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论文_罗保卫

双峰县人民医院呼吸科

【摘 要】目的:观察靶向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地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观察组的患者采取吉非替尼联合紫杉醇靶向治疗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的治疗方法,对对照组的患者仅采用靶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的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N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4/CD8、NK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靶向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射频消融;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免疫功能

肺癌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其中大部分的肺癌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大多数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确诊的时候已经不能采用手术进行根治了,处于中晚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往往只能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1]。传统的化疗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较差,且具有较大的副反应。靶向药物治疗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对于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2]。本研究为了观察靶向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了10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了相关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初次治疗的中晚期(Ш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②基因学检测证实为EGFR基因突变型;③经CT平扫周围型肺癌、具有较少的转移灶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患者的Karnofsky评分低于70分;②患者的血、尿、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出现严重的异常;③胸部的CT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的胸腔内存在大量的积液。1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分期、分型、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患者术前禁饮水,进行盐酸哌替啶25mg、盐酸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对患者进行CT检查。根据CT显示的图像选取最佳的穿刺位置和穿刺角度,进行常规的消毒和铺巾,采用利多卡因在穿刺点的位置进行局部的浸润麻醉,将射频消融的多导电极穿刺到肿瘤的部位,打开电极,每次消融采用90℃-100℃,持续的时间根据肿瘤的大小来确定,一般持续10min-15min。退针时,进行电凝止血。

靶向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前1周内进行VB12的口服,剂量为100μg每天,连续进行3天的口服,同时补充叶酸,剂量为1.2mg每天,连续口服至靶向治疗结束后第三周。观察组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1周开始进行紫杉醇静脉滴注,治疗后2天开始静脉注射顺铂,连续进行3天的静脉注射,同时口服吉非替尼片。剂量为250mg每天,治疗21天为1个治疗周期,对患者进行2个周期的治疗。对对照组的患者在其入院后即开展靶向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NK水平差异。治疗前以及治疗后4周是抽取患者的静脉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中有核细胞,外周血中有核细胞染色标记30min,溶血10min。进行离心、清洗后进行上机检测,采用Cellquest软件进行样本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定量测量结果资料使用表示,两组之间差异的比较使用t检验、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N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4/CD8、NK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细胞水平的比较(,%)

3.讨论

肺癌是一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肺癌是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的一种,大约80%的肺癌均属于非小细胞肺癌,其中大部分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属于中晚期,其5年的生存率非常低。射频消融术能够使肿瘤局部组织的温度达到90℃-110℃,高温使得肿瘤细胞内发生蛋白质的变性和DNA的断裂,从而使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样坏死[3]。靶向治疗能将肿瘤细胞阻滞于细胞周期的G1期,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减少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的产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血供,控制肿瘤细胞发生转移[4]。

本研究中,我们的研究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N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4/CD8、NK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了靶向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免疫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跃萍,苏宏,孙萌萌,等. 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2):114-118.

[2]郭世钊,余敏,林玉蓉,等. 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9):79-82.

[3]李山岭,王杰,陈素芳,等. 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EGFR-TKI靶向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11):52-55+59.

[4]付伟. 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周围型中晚期(Ⅲ与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价值[J]. 黑龙江中医药,2018,47(06):111-112.

论文作者:罗保卫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4

标签:;  ;  ;  ;  ;  ;  ;  ;  

靶向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论文_罗保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