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鼻子》中自然描写的悲剧意象分析论文_王思源

芥川龙之介《鼻子》中自然描写的悲剧意象分析论文_王思源

(大连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多以题材新颖、构思缜密著称,擅长古典翻案小说的他在原著基础上加入一定的自然描写和心理描写,使得原著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赋予了文章新的寓意。本文以其早期作品《鼻子》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例,结合全文内容以及作者的个人体验来分析这段自然环境描写中所暗含的悲剧意象。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鼻子》;悲剧意象

一、引言

《鼻子》这篇小说作为芥川龙之介的初期作品于1916年被发表在第四次《新思潮》的创刊号上。当时,因家族反对而被迫与恋人吉田弥生分手的芥川龙之介终日沉浸在失意状态中,试图通过一些明朗的作品创作走出失恋阴影,而《鼻子》便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该作品取材于日本古典著作《今昔物语集》和《宇治拾遗物语集》,与原著不同的是,作者芥川在这篇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以及景物烘托,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向读者展现了世俗之人利己主义的一面,引人发笑的同时又给整篇故事平添了一抹悲凉之色。本文欲从该篇小说中文末部分着墨较少的自然景色描写为出发点展开分析,结合作者芥川龙之介的个人体验来探究其创作该段描写的目的。

二、《鼻子》中自然描写的悲剧意象分析

《鼻子》这篇作品中一共有两处自然描写:

一天夜里,由于天黑后突然起风,塔上的风铃噪音喧闹,加上寒气袭人,年迈的内供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就在被窝里翻来覆去的时候,忽然感到鼻子发痒。他用手一摸,觉得鼻子像水肿一样有点肿大起来,而且还发热。

第二天早晨,内供照样醒得很早,只见寺院里的银杏、七叶树一夜之间树叶落尽,庭院里铺了一层黄金般明亮耀眼。大概塔顶已有薄霜,在淡淡的朝阳映照下,塔刹闪闪发光。禅智内供站在打开板窗的檐廊上,深深吸了一口气。

细细读来除了深秋所特有的景象外,其中也不乏因主人公的心境转换而感受到的幻象描写,因此在以下的内容里,将从实景和幻象这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悲剧意象。

1、晚秋独有景色的悲剧意象分析

第一段自然描写设定在寒秋深夜,骤起的冷风和喧闹的风铃声暗示了因鼻子恢复正常形态以后反而遭到旁人更加肆虐的嘲笑的内供心中的愤懑和不安。而第二段自然描写,即次日清晨的景色则和第一段形成了鲜明对比,乍一看给人静谧和谐之感。但如果把前夜的“寒风”比作周围人对内供的嘲笑的话,那第二天清晨满院的落叶和屋顶寒霜则暗示了他在受到他人嘲笑以后,残留心底地久久挥之不去的阴霾感。除此之外,“淡淡的朝阳”既描绘出了深秋时节清晨的凉意,又借由那种“淡淡的、柔弱的”光芒象征了内供恍惚不安的未来,即失去了自我,永远活在他人眼中的迷茫的命运。

众所周知,芥川在创作《鼻子》这部作品时,正值和恋人吉田弥生分手之际。为了从这次失恋体验中走出来,他想要“尽可能地写一些愉快的小说”。但是通读全文可知,《鼻子》并不是一篇基调愉快的小说,贯穿全篇的黑色幽默和结尾的深秋意境给这部小说打上了悲剧的烙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这和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是分不开的,迫于无奈而不得不向封建礼教家庭妥协的失恋体验渗透其中,加入的两段自然环境描写,看似与结尾内供因鼻子重新变长而自喜的心情相呼应,实则是借深秋的悲凉意境向读者宣告了执着于他人眼光,而永远认识不到自我存在的主人公内供的最终结局。

2、美好幻象的悲剧意象分析

除了上述中提到的“落叶”和“寒霜”以外,还有两处值得注意的描写就是对满地落叶的形容——“黄金般明亮耀眼”,以及位于塔顶的“闪闪发光的塔刹”。在日本人心目中,“落叶”一般寓为“儚さ(はかなさ)”之意,即“世事无常、虚幻渺茫”之意。作者在此处用“黄金般明亮耀眼”来形容落叶,初看时确实让读者眼前一亮,但结合主人公的遭遇来看,却也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感。如同主人公内供五十岁的人生一般,稍纵即逝。而“闪闪发光的塔刹”同样也给人不现实的虚无之感。“塔刹”在日语中的翻译时“九輪”,象征着五智如来和四菩萨,作为寺院里佛塔的标志来讲一般没有特别的意义。而作者却在此处特意着墨来写,并用“闪闪发光”一词来形容它,的确有其用意。文中作者写道:塔刹是在“淡淡的朝阳映照下”才闪闪发光的。而日文原文中与“闪闪发光”一词相对应的说法是“眩い”,一般译为:耀眼、绚丽,暗含“因光线强而睁不开眼睛”的意思。清晨淡淡的朝阳并不会给人这种感觉,尤其是在深秋时节,因此笔者认为此处含有夸张之意,和前文中提到的“黄金般耀眼的落叶”一样,有虚幻感,暗示了内供因鼻子恢复到从前的样子而自以为不会再被人嘲笑的欢喜。但这种欢喜终究是短暂的,造成内供内心不安的真实原因并不是周围人的嘲笑,而是他的内在自我否定,由于心境转换而看到的幻觉般的景象也有如昙花一现一般,稍纵即逝。

芥川自年少起便开始大量地阅读佛教经典,具有厌世情绪的他试图通过宗教来寻求解脱。但佛教所主张的救人于苦海的救赎思想都只是建立在空想之上的概念而以,并不能真的解救众生。天生拥有敏锐洞察力的芥川最终认识到这一点,将其对宗教的怀疑主义思想体现在文学作品当中。《鼻子》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主人公内供从小沙弥到内道场供奉,修行数十年,在世人眼中也算是一位高僧了,却始终无法摒弃世俗人的眼光,感悟真正的人生真谛,直到最后还执着于自己的鼻子恢复原样以后是不是还会被他人嘲笑这样的问题,足以见作者对佛教思想的批判与讽刺。而“黄金般耀眼的落叶”和“闪闪发光的塔刹”也恰恰暗示了这种宗教信仰的虚无性,只能带给人美好缥缈的幻觉而不能达到真正的心灵上的救赎。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鼻子》这篇小说的结尾处虽然营造了一个看似宁静美好的深秋时节景象,但其中所蕴含的意象则具有悲剧意味。作为实景的“落叶”“寒霜”暗示了主人公内供因有一个奇形怪状的鼻子而遭受他人嘲讽后的心灵打击;而作为幻象的“满地金黄”和“闪闪发光的塔刹”则是作者对宗教怀疑主义的体现,即:信仰固然美好,但终究不能救人于苦海。在苦难面前,能救赎自己的只有自己,就像作品里的内供一样,能真正让他拜托苦恼的是对世俗目光的摒弃和对自我的肯定。

参考文献

[1]芥川龍之介.「羅生門・鼻」.新潮社.2005

[2]石割透.「芥川龍之介「鼻」をめぐって」.1974

[3]千田實.「芥川龍之介「鼻」における一考察━近代文学に現れた古典の世界」.1989

[4]高橋龍夫.「「鼻」におけるベルクソン哲学の陰影」.2001

[5]郇磊.「心に刺すような「他者」の存在━芥川龍之介「鼻」を中心に」.2012

作者简介:王思源(1991.10-),女,民族:回,河南周口人,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论文作者:王思源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  ;  ;  ;  ;  ;  ;  ;  

芥川龙之介《鼻子》中自然描写的悲剧意象分析论文_王思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