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跨世纪职业技术人才优化目标及对策研究_经济指数论文

吉林省跨世纪职业技术人才优化目标及对策研究_经济指数论文

论吉林省跨世纪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化目标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吉林省论文,对策论文,跨世纪论文,专业技术人才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主要创造者是各级各类科技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如何加强对跨世纪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化管理,对于科教兴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吉林省拥有一定的科技优势,每万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居全国第5位, 科技教育水平居全国第6位,全民文化素质位居全国前列。但是,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人才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跨世纪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化管理,是关系到吉林省跨世纪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本文仅就此做一些探讨。

一、吉林省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状

(1)学历结构。在吉林省74.66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4.7%,具有大专文化程度者占24.9%,中等专业文化程度者(包括高中)占53.3%,初中以下者占7.1%。经计算, 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整体学历水平指数为0.69(其中大学本科学历水平指数为1.0,大专为0.8,中专和高中为0.6,初中以下为0.4)。

(2)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3.32万人,占人员总数的4.5%;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者19.49万人,占26.1%;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者47.15万人,占63.2%。经计算, 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整体能力水平指数为0.66(其中高级能力水平指数为1.0,中级能力水平指数为0.8,初级能力水平指数为0.6, 无职称者能力水平指数为0.4)。

(3)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 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40岁以下者占人员总数的4.8%;41—50岁者占26.0%;51—59 岁者占67.4%。在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40岁以下者占28.4%;41—50岁者占45.4%;51—59岁者占25.9%。

(4)专业技术人员的地域分布。省(区、市)占总量的17.2%; 地(市、州)占32.8%;县(市)占36.5%;乡(镇)占13.5%。在中高级人才中,省(市)占34.7%,地(市)占31%,县(市)占23.2%,乡(镇)占18.9%。

(5)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分布。专业技术人员中, 工程技术人员占17.3%,农业技术人员占2.5%,科学研究人员占0.5%,卫生技术人员占11.7%,教学人员占38.0%,经济管理人员占12.3%,政工人员占4.3%,会计人员占8.5%,律师、公证人员占0.2%,其他人员4.7%。其中企业占39.7%;事业占60.3%。

(6)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源现状。吉林省有普通高校43 所(其中省属院校27所),在校学生10.08万人,平均每万人口有39.5人, 专任教师1.5万人,师生之比为1∶6.7,应届毕业生约3万人。全省拥有各类成人高校47所,在校生5.2万人,专任教师3千多人,在校师生之比1 ∶17。高等教育有工、农、师、医、文、史、经等十大科类,200 多个专业,基本覆盖了经济与社会的各个领域。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经济与科技人才规模小,实力差。据1993年资料, 吉林省拥有工业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18位。拥有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29万多人,每万名职工中有939人, 居全国第23位。全省大中型企业科学研究规模和人员数量也在全国居中等偏下水平,这是制约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吉林省经济与科技干部队伍规模小还表现在科技投入和开发能力上。

(2)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少,人才整体素质偏低。 吉林省各类专业技术干部占职工和全省人口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同类平均水平。但整体学历水平指数为0.69(设大学本科为1,大学专科为0.8,中专与高中为0.6,初中以下为0.4),介于大专与中专之间,能力水平指数为0.66(初级为0.6)略高于初级水平。这两项指数低于经济发达省份。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低,特别是懂经济、会管理、专业技术水平高、精通一到二门外语的高级专家复合型人才数量太少。调查表明,整体素质在全省居前列的外向型经济人才队伍中,复合型人才比例不到1.7%,全省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中的复合型人才数不会高于这个比例。

(3)高级专业人才断层严重。全省3.32万名高级人才中,51 岁以上者占69.1%,41—50岁者占26.0%,40岁以下者仅占4.9%, 其比例悬殊是显而易见的。人才学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才最佳创造年龄在37岁左右,而吉林省这个年龄段的高级人才数量却奇缺。

(4)市场机制匮乏,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吉林省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人才市场运行滞后于生产力其它各类要素市场的发展。人才积压与短缺的矛盾还未有效解决,人才与资源配置还处于不尽合理的状态,致使人才外流严重。多年来,全省的各类人才一直处于流出高于流入状态。外流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有一技之长的业务骨干和能人,有些人走后带走一批科技项目和客户,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

(5)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使用效率低下。 从人才地域分布看,存在上大下小的问题,省地市人才相对集中,而乡镇比例偏低,人才向乡镇企业流动仍受到人才部门所有、住房等因素制约;从产业结构来看,存在着第三产业人才积压浪费的问题,全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5%,而第三产业人数却高达近70%;从行业分布上看,人才分布还不尽合理,吉林省人均商品粮占有量多年来雄居全国榜首,但农业净产值却处于劣势,这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农业科技人才与科学技术显然是制约吉林农业上新台阶的关键因素。另外,吉林省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全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的薄弱环节。经济法律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上亦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6)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经济建设的需要,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吉林省高校师生之比为1∶6.7。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大学师生之比均高于此数。1981年,印度为1∶9,美国达1∶31,韩国高达1∶33。从师生比例看,全省高等教育还有相当的潜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教育结构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能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在高等教育中研究生教育薄弱,专业科目设置与经济建设需求严重脱节,特别是与支柱产业、涉外经济、农业现代化相对应的专业等要求不相适应。

二、吉林省跨世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优化目标

本文运用数量经济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专家预测方法,对吉林省到2010年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优化组合目标进行了预测。

1.关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需求总量

国内外人才学家在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才与经济发展关系时,发现专业技术人才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对应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处于积累期、成长期和饱和期时,经济发展则相应为经济发展、起飞和高速稳定增长三个阶段。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进入饱和期时,专业技术人才一般占职工总数的20—30%。

吉林省从建国到80年代初,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以年均7 %的速度增长,同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年均11.7%的速度发展,人才增长高于经济增长,这一阶段处于专业技术人才的“积累期”。从1980年到现在改革开放的10多年来,吉林省国民生产总值1992年比1980年增长了2.73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0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43倍,全民所有制职工增长2.0倍,年均增长5.5%,同期专业技术人才增长3.0倍, 年均增长8.84%。人才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 大体呈现同步增长态势。当前吉林省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可以认为已处于从“积累期”向“成长期”过渡,或已进入“成长期”阶段。

根据吉林省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阶段特点和全省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吉林省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应取与经济发展大体同步或略低为宜。即到本世纪末专业技术人才年均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一致,2000 年到2010年专业技术人才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速度略低。 这样200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将达到146.9万人,年均增长10.9%,占职工总数的16.6 %,占人口总数的5.4%;201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数将达到402.7万人,年均增长10.6%,占职工总数的28.1%,占人口总数的14.1%。

2.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水平目标

目前吉林省专业技术干部队伍整体学历水平指数为0.69,能力水平指数为0.66。大专以上专业技术干部占39.6%,高级专业技术干部占4.5%。为了提高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必须切实提高整个队伍的学历水平和能力水平,具体目标是:到2000年,专业技术干部学历指数提高到0.78,能力指数提高到0.75,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干部数量比重提高到41.30%,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到5%。到2010年,专业技术干部学历指数提高到0.88,能力指数提高到0.85,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干部数量比重提高到46.30%,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到8%。

3.专业技术人才类别结构目标

从现在到下个世纪初,吉林省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发应以下列人才为重点:(1)培养和造就富有创造性,具有竞争力, 具有全球发展战略眼光的战略性科技人才,即统览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专业技术领导人才。(2)培养和造就包括科学家、高级工程师、 技师和工匠的科技与生产开发型人才。(3 )培养和造就一批有胆有识的企业家型的经营管理人才。(4)培养和选拔一批了解科技发展趋势, 掌握国内外经济信息,熟悉国际经济法规,精通国际营销业务的外向型经济人才。(5 )从发展全省高产、优质、高效、创汇农业的目标出发,建立和完善从科研、生产、保障到转化加工等农业科技人才系统,把吉林省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充分显示出来。(6)培养和造就各行各业中的会管理, 善经营,有精深专业技能熟练运用一到二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7 )培养和造就跨学科的“博才型”的学术带头人,从而推动科研成果向技术成果,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程,提高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能力。(8)培养和配置经济法律专家人才。(9)培养和配置金融、税务、保险业专家人才。(10)培养和配置信息、咨询服务和软件开发等专家人才。

4.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宏观布局目标

吉林省企业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应从目前的41∶59逐步调整为2000年的48∶52,2010年的55∶45。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应从目前的41∶59,逐步调整为2000年的50∶50,2010年的60∶40。省(市)、地(市)、县(市)、乡(镇)比例为17.2∶32.8∶36.5∶13.9,应逐步调整为2000年的14.4∶32.8∶33.9∶18.9,2010年的11.4∶29.8∶36.9∶21.9。专业技术人才的产业分布从1993年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9.8∶21.5∶68.7,逐步调整为2000年的14.8∶26.5∶58.7,2010年的20∶30∶50。调整的原则是, 人才的培养和流向,向企业、自然科学应用部门和生产第一线倾斜转移,向直接进行物质生产的方向倾斜转移,向实现人才优化配置的方向倾斜转移,向能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方向倾斜转移。

三、吉林省跨世纪专业技术人才优化管理的对策

1.必须确立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吉林省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要实现两个观念的转变。首先,从投资方向上树立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确立科技人才资源优先开发战略,提高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资本投入比例。其次,在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上实现人才开发观念的转变。即从被动反映型向主动开发型转变;从非生产效益型向生产效益型转变;从被动执行层次,向主动参与决策层转变;从只注重人才使用,向注重开发潜在才能转变;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开发转变。

2.认真解决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分布与经济发展布局之间存在的矛盾

吉林省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分布,必须与产业结构形成最佳配置,但全省目前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分布却不尽合理:(1 )在部门分布上,全省有60.3%、近2/3的专业技术干部集中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经济生产主战场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偏低,只占39.7%。(2 )在地域分布上,全省有52.4%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长、吉两市,而地处东部边远山区的通化、白山、延边和白城四个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相加才仅占全省人才总量的29.7%。(3)在行业分布上, 全省农业科技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2.5%,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食品工业科技人才只占该行业职工总数的1.3%;全省林业在全国名列前茅, 但林业科技人才仅占该行业职工总数的3.6%,而这数量极微的一点人才, 还都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第一线的生产技术人员很少。

当然,专业技术人才分布的合理与否并不应看数量是否均衡,更主要的标准是看其与经济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从部门上看,机关和事业单位多,企业少,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存在着头重脚轻的问题;从地域上看,面积博大的东西部地区,经济资源丰富,是经济建设重要开发地区之一;从行业上看农林、医药、食品加工是吉林省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以上这些部门、行业、地域应充实科技人才。

3.以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为基准,调整教育结构

(1)调整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 吉林省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从总体上看是立体的、多序列的、多样化的。第一类是综合性大学,第二类是专门院校,第三类是专科院校,第四类是职工大学,第五类是远距离教育。对于综合大学和专门院校,在数量上应少一些,在规模上应大一些,集中较优秀的教师和最先进的设备,在学生选拔、物质条件和人员待遇等方面应给予特殊保证,使其走在前列,以此带动整个高等教育。其他几类院校,应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数量、规模、校内科系和专业设置做符合实际的调整。

(2)调整高等教育的校系专业层次结构。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必然引起人才资源流向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的校系专业调整上,全省要围绕机械、化工、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等相关专业规模;根据光、机、电相结合的新兴产业的需要,创造和形成具有相当水平的新学科;加速发展轻工类专业;拓宽农科类专业口径,改革农、林、医、师招生办法,打开人才通向农村的路子,必要时可签订协议或合同,保证农、林、医、师毕业生分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要适应扩大研究生、专科生和中专生的培养规模,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中专生的比例构成进一步理顺,使教育的层次结构与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相协调。

(3)调整高等教育的师范教育体系。 根据吉林省目前高等教育的特点,普通高等教育应立足于挖潜,稳步扩大办学规模,重点发展示范教育及非师范类的短缺专业、骨干学科,拓宽专业面,及时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今后应依托驻吉林省的中央部委所属院校,联合东北地区的高校,建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省属院校和尖端专业,并以其辐射性带动全省高教事业的发展,形成比例合理、多层次、多功能、具有吉林特色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

(4)调整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形式和专业设置。 根据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的特点,应逐年提高中专和职业学校的年培养能力,适当发展高级职业教育。在规模上要充分满足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增就业人员培训教育的需要。专业类别、层次结构要与经济建设需要同步、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与人力资源流向一致,形成以中级为主体的、多层次、多规模、多途径办学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5)调整建立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新体系。 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因为高校与企业联系主要形式是订立合同进行科学研究,高校生产的知识会转化为企业的利润,创收的部分会成为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双方互补,各取所长。

(6)调整加强全省工科院校建设。在工科院校建设中, 除了国家投资外,要广泛筹集资金逐步扩大办学规模。要有重点地办好需求量大的专业,如机械、化工、建筑、食品,增加招生能力,提倡委托办学、合资办学,并有计划地实行部分毕业生有偿分配,使学校能筹集到部分资金,用于校舍建设和设备购置,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招生规模与资金筹集的良性循环。

(7)调整增加管理类专业招生人数。 现有管理专业院校应有计划地扩大招生人数,具备条件的院校可增设管理专业。成人教育办的管理专业要巩固办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各个专业特别是应用科类要增加管理课程,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4.调整政策措施,解决科技队伍“人才断层”问题,加速培养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1)培养和重用中青年科技人才。 在缓解“人才断层”的工作中要正确对待和合理使用好现有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提高中青年骨干的学术地位和社会知名度,让中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内国际学术舞台上亮相。积极推荐中青年专家进入各学术团体和各种评审、评奖委员会任职,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骨干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对有突出贡献者酌情给予经费补助。适当调整学术委员会和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的人员组合,逐步形成以中青年专家为主,其中50岁以下的专家不少于1/2的比例构成。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和省、院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试行博士生副导师制度,为急需学科培养博士生;副导师一般为研究员,若需要也可以为副研究员,有重点课题,其研究方向符合发展方向,年龄在55岁以下,随博士生导师一起联合招生。适当增加45岁以下的带硕士生导师。在培养、重用中青年科技人才工作中,要加强科技队伍梯队建设,以形成结构科学、层次合理的科技大军。

(2)调整研究生教育,为科技事业培养拔尖人才。 要利用吉林省高教事业的优势,有计划培养高水平的,紧缺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要提高生源质量,积极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吸引全国重点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用免试方法吸引校方推荐的优秀生。组织跨学科综合教育,以培养思维敏捷,基础知识面宽,具有多种技能的开拓型人才。

(3)面向未来,超前培养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要积极从选拔这个环节抓起,可以从优秀的博士后流动站人员和优秀的博士生中选拔、培养;可以用建立开放室(站)的方便条件,从优秀客座人员中招聘;也可以从优秀的出国人员中选拔、培养。要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面向未来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4)改善政策环境,运用激励机制,促进科技人才成长。 在科技人才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创造激励环境,才能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十分重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励、培养和使用。

(5)强化继续教育,对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和补充。 为加强和提高继续教育的力度和效果,建议全省加强继续教育的宏观规划、立法等基础建设,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的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和科研工作者编制继续教育的科目指南和教材,指出相同学科和行业继续教育的方向和重点,指出国际和国内前沿水平、差距及本学科和行业发展预测及建议等。

5.加强对农业科研和教育的投入,解决农业科技人才匮乏问题

(1)各级领导应提高对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的重视, 搞好宏观规划。吉林省是举足轻重的农业大省,各级领导应加强“科技兴农”的意识,对全省目前农业科技队伍的发展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增强建设农业科技队伍的紧迫感,制定发展农业科技人才及培养农业技术人员的中长期计划,特别注意农业一线人才的数量、质量,真正将解决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的问题提高到战略地位来抓。

(2)加强对农业科研和教育的投入。长期以来, 吉林省农村教育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创汇农业不相适应,缺乏向农业科技领域倾斜的优惠政策,使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应增加对农业科研和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待遇,改进农业研究机构的科研设备,及时推广农业科研成果,并对确有特殊贡献的农业科技人才及机构给予重奖。

(3)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到农业一线工作。 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的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充实到全省的农业科研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科研人员的人才危机。对农业一线的科技人才,在其工资、住房、职称、户口、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4)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对即将或刚刚走上农业一线工作岗位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使他们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事业心,增强对农业工作的使命感,引导他们自觉走农业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

6.重点突破、全面开发,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制

(1)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制, 应坚持稳妥、有序、渐进的方针,确立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战略。应以外向型经济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人才开发为重点,带动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开发。

(2)选定部分外经外贸企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实验区实行全面开放的人才政策,全面实行聘任合同制,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才与岗位双向选择,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优胜劣汰,实现人员的优化组合。在开发区经验基础上,实行全社会的科技人才开放政策,政府职能切实转到宏观管理、调控、监督、服务上来。

(3)搞好人才的分流,调整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布局。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富余人员向第一、二产业生产第一线,向县(市)、乡(镇)转移。鼓励科技人员相对集中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实行分流,组织和支持他们到开发区及县、乡创办、领办、联办新技术企业、乡镇企业,或其他科技开发实体。

(4)加快人才市场的规划和建设, 使之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相适应,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

7.调整科技人才政策,优化施才环境

(1)健全和完善企业、事业科技人才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完善招聘选才制度。在选拔、录用、考核、晋级等环节都要体现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允许企业在国内外公开招聘选拔人才。实行企、事业技术工作承包制,从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到产品生产(包括技术产品)、投入市场、到产生效益为止,以此作为评价考核科技人才研究开发能力水平的客观标尺。在管理体制上进行配套改革,加快开发能力水平的客观标尺,加快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缩短科学技术—应用开发—批量生产—商品投入的转化周期,加快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科技人才开发重心向利于决策管理、成果应用、技术推广及国际营销等人才培养转移,鼓励科技人才开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对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开发、国际经销等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对慧眼识才、大胆重用人才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企业家领导人才给予重奖。在工资分配、福利待遇、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以激励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做出更大贡献,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进入高科技产品开发行列。认真落实企业法,扩大企、事业人才管理权限。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企业既承受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活力。引导企业加快对高新技术人才的竞争和开发,压力必将变为自觉进行人才开发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动力。

(2)研究和制定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开发规则。有计划的对30 —45岁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企、事业领导决策人才,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经营管理人才,国际营销人才进行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专业的强化培训。并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开展学术梯队建设工作,有计划地做好选拔和培养学科、技术带头人的工作。大胆选拔和使用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从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划出一定指标作为中青年指标,鼓励和激励中青年优秀人才骨干脱颖而出。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爱护中青年科技人才,选派一些事业心强,专业技术拔尖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到大学、研究生院和发达国家进修、深造。

(3)认真落实赴外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政策。 欢迎留学人员回国讲学、合作开发、述职;欢迎国内外吉林籍专业技术人才回乡建设家园。对有真才实学做出突出贡献的回归人员,给予优厚待遇。

(4)建立与专业技术工作特点相适应的工作稳定增长制度,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标准,拉大工资档次,以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建立科学的、适应各行各业特点的奖励制度,允许科技人员从创造的经济效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分成,作为奖励。

(5)重视和发挥中直科研院所、 大专院校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处理好条块结构的关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加快吉林省经济发展。

标签:;  ;  ;  ;  ;  ;  ;  

吉林省跨世纪职业技术人才优化目标及对策研究_经济指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