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如何讲好“习近平成长故事”
——基于课堂教学改革
徐臣攀
摘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讲好中共领导人故事,帮助大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奋斗历程,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于习近平成长故事要突出其红色家庭教育、详细讲述“七年知青岁月”、介绍从地方到中央的从政经历,启发大学生学习领袖在逆境中磨砺自己、脚踏实地敢想敢干的务实作风、直面问题与挑战的使命担当精神。
关键词: 习总书记;成长故事;宣讲;必要性;方法;启发
一、《概论》课宣讲习总书记成长故事的必要性
(一)这是由《概论》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理论课、方向课,也是促使学生和教师去思考人生价值的课;《概论》课的开设是为了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更切实的帮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集中表现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思想。《概论》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大学生从领袖人物身上汲取前进力量。具体而言,就是帮助了解党的领袖的成长、奋斗历程,从领袖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使学生在情感上真挚亲近领袖、思想上高度认同领袖、行动上坚决支持领袖。
这边的门却还没有开,冯一余朝保安看看,保安也朝冯一余看看,怎么办呢?没别的办法,再按门铃,再敲门,大约又过了几分钟,那门总算是开了,又是个女的,态度一点也不像爱丽丝那样温柔,气呼呼地瞪着他们。冯一余说,我们叫了半天门,你怎么这么长时间才来开门?那女的没好气说,半夜三更的,又是门铃,又是打门,又是吵架,我也不敢开呀,我还以为来打劫了呢。冯一余说,你家的车停在我的车位上了。那女的说,凭什么说我家的车停了你的位子?保安拿出登记簿,指了指号码,女的不说话了。冯一余问,是你开车还是你丈夫开的?女的说,他开的。不等冯一余问人在哪里,那女的已经朝卧室瞪了一眼,气道,死啦。
(二)这是由《概论》课新版教材结构决定的
2018新版《概论》教材,总体安排了三部分内容,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三部分专门安排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贡献者,这就必须首先向学生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因此,在新版教材第八章第二节增加了习近平成长故事的宣讲内容。习近平本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习总书记的成长经历、工作经历、人生经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和背景。只有讲清楚习近平的成长故事,才能更好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这是由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决定的
当代青年大学生与他们的学长相比显得更为务实,更加注重当前和未来,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前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其贯彻落实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想多了解党的执政理念,特别是新一届政府的工作思路,更想多了解党的领导人,这也是增加习近平成长故事宣讲内容的原因之一。通过习近平成长故事的专题宣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习近平是在红色的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苦难和曲折中成长起来的,是经历长期革命实践锻炼、经历伟大斗争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导人,是绝对值得我们信赖的领导人。
二、如何宣讲习近平成长故事
(一)突出其红色家庭教育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习近平的红色基因、红色际遇、红色家风,具体要着重突出两点:一是红色家庭传承。习近平作为革命干部子弟,他的父母都是老共产党员、革命老前辈。他的父亲习仲勋是陕甘宁边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改革开放初期又担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其共产主义信仰无比坚定、革命的初心不改,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身处逆境,无论是在老区还是在特区都一样。习近平的母亲齐心很早就参加了革命,不到20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一心一意投身革命,无怨无悔。父亲和母亲英勇无畏的革命奋斗经历,其特殊的红色家庭熏陶对习近平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饱受红色革命氛围的熏陶,习从小就向往革命、向往共产主义。二是红色际遇。在父亲受到错误批判的岁月里,习近平也同样面临着各种压力,但是陕北革命老区的干部和群众善待了他、帮扶了他。习近平不管在什么状况下,不管在什么地方,也无论什么时候,都完全相信党的组织,自始至终对党忠诚、矢志不移;在他个人的努力下,在老乡的支持下,基层党组织批准他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简而言之,“红色基因”和“红色际遇”是习近平成长的基础,更是其坚定信仰的本源。这一切一起成就了习近平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政治家,习近平有着无比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战略定力。
(二)详细讲述“七年知青岁月”
这部分要概括性地介绍习近平的3年正定、17年福建、5年浙江、1年上海,由地方到中央的丰富从政经历。第一阶段,1979年习近平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在军委办公厅机关服役3年;1982年3月,他放弃了在中央机关单位的工作机会,主动申请到基层去工作,去了河北正定县。在正定,他重点推行“人才强县”政策,想方设法争取项目、引进人才,亲自出马邀请多位国内知名专家为正定的发展出谋划策。第二个阶段,习近平到福建宁德任职,从此拉开了其长达17年的福建工作生涯。这17年,从地级市、到省会城市、再到省,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现代治理能力得到全面的实践锻炼,他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在宁德工作期间,他总是能够带头干工作;在厦门期间,他努力提升自己的城市管理能力,极大地丰富了他改革、开放的实践;在福州地区,习近平努力推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根据许多当地的干部和群众回忆,习近平亲自带领市区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曾经在两天之内解决了近千名群众的问题和困难,并且当机立断,当场拍板现场解决问题数百个。第三阶段,进入浙江省工作。主政浙江期间,他紧抓生态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这条道路,提出“改变思路”“转型升级”的发展方略,从“腾笼换鸟”到“凤凰涅槃”,实现了浙江的快速健康发展。[3]第四阶段,2007年,中央派遣他到上海工作,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在上海短短7个月时间里,他争分夺秒,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走遍了上海十九个区县,努力推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建设。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后,习近平提出了许多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其实这些都是他早年丰富基层工作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可以说,正是经过这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锻炼,厚植了他治国理政的根基。
(三)概括介绍从地方到中央的从政经历
十五岁离开北京到陕北农村插队当农民,是习近平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他由一个革命干部子弟变成“黑五类”,遭受错误批斗和非人待遇,最后选择去陕北农村插队当农民,也就开始了“七年知青岁月”。这部分要详细讲述,引导大学生去把握习近平在陕北农村逐步适应环境、观念发生改变、认识不断深入,思想得到升华的全过程。第一是环境的适应。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少年,当时只有15岁的习近平努力适应着北京和陕北农村之间的差异,“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1],他都一一闯过。第二是观念的转变。习近平在回忆梁家河岁月时说:“我确实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承点……。”他认为陕西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主要收获,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哪里有问题他就去哪里。第三是志向的确立。习近平在梁家河以七年艰苦而勇毅的奋斗实践,同普通群众同吃、同睡、同劳动,在年复一年的摸爬滚打中同普通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在长期的耳鬓厮磨中与普通群众建立了真挚的情感,也造就了其厚重的人民情怀。从此以后,“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成为习近平持之以恒的人生追求和坚定的使命担当[2]。第四是思想的升华。习近平同志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人生重大转变,思想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铸就了其为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
三、习近平成长故事专题宣讲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一)志存高远:勇于在逆境中磨砺自己
纵观习近平的工作经历,我们认为青年大学生最应该学习他的务实作风,始终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一个敢想敢干的人。他15岁到陕北插队,后又上大学深造,从地方到中央,在四十多年的奋斗经历中,从普通农民成长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从基层党支部一把手到党中央的一把手,从一般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一般军官到国家军队的最高统帅,其工作的阅历非常丰富,涉及领域也非常广泛。从基层到县、从地级市到省会城市、从省到直辖市、从直辖市到中央,每一个层级他都担任过主要领导,每一个层级、每一个岗位,他都能够扎扎实实、真抓实干。一是扎根农村。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他带领乡亲们战天斗地,在严酷的环境中修淤地坝,大搞科学种田,使当地的粮食产量得到极大提升;另外,他还在梁家河村办铁匠铺,自力更生,解决农具问题;他还创建了陕西第一个沼气池,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论断,解决了陕北农村的燃料问题。二是主抓地方经济建设。1982年初,习近平从军委办公厅到河北正定县,再次开启基层工作。在厦门,他第一次体验城市的管理和发展的挑战,在成功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丰富了改革的实践、开放的实践。主政浙江,他提出“转变观念”,实现“扬长补短”,制定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强省政策和策略,极大地促进了浙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5]。
(二)脚踏实地:始终做一个敢想敢干的人
“七年知青岁月”给青年大学生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志存高远,要勇于在逆境中磨砺自己、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一是坦然面对困境。习近平15岁离开北京到陕北梁家河插队,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辛辛苦苦干活、却常常要饿肚子的严酷生活环境。他在1995年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那时候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是不换肩的。”二是勇于面对现实。他1969年来到陕北农村,一干就是7年,当初的知青伙伴们都通过各种方式陆续离开了条件艰苦的农村,梁家河的知青也只剩他一个人了[4]。可想而知,曾经热热闹闹的知青院,变得冷冷清清,居住的窑洞也变成了冰房冷灶。但是,当时的老乡们发现,他仍然不慌不忙、不骄不躁,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吃苦照样吃苦。大家都说,他把梁家河当作自己的家,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情,完全是一副“长期干”“铆足劲扎根干”的架势。通过努力实践,在梁家河,他入了团、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现在看,这些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人生关键第一站,是他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了解人民的重要起点。
《论领导力》这本大师级别的经典智慧,刚好可以献给那些愿意沉下心来,为中国梦认真部署下一代中国长寿企业的领导者。
(三)使命担当:敢于直面问题与挑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产生和积累了许多问题,其中最关键、最艰巨的就是改革和反腐的问题。习近平以共产党人特有的使命担当,敢于直面问题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将各项工作推向前进,这是非常值得青年大学生学习的地方。一是铁腕推进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向富起来的转变,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1978年以来的改革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这就是说今天的改革必须要进一步向前推进,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改革的难度更大、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路更难走,几乎全部都是“硬骨头”,几乎都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几乎都是“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习近平常常讲,在改革的艰难险阻面前,我们必须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有直面问题与挑战的斗争精神才能取得成功[6]。二是坚决反腐到底。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铁腕推行八项规定,到巡视派驻制度的创新,各种法规制度一步步扎紧了制度的笼子;再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始终以“永远在路上”的鲜明态度正风肃纪;中央坚决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重大腐败案件,“打虎”“拍蝇”“猎狐”无禁区、全覆盖,始终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猛药去疴的决心推进治贪反腐[7]。
四、结语
总之,《概论》课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着重启发大学生从领导人身上汲取智慧和理论,以领导人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理想,锤炼坚强的意志品质,端正务实求真的人生态度。通过对“习近平成长故事”的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情感上真挚亲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上高度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行动上坚决支持习近平总书记。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概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落到实处。
胶州大白菜采用的管理模式为生产基地认证制,认证的生产基地挂有统一的标识牌,以便社会监督。2007年,国家战略将胶州大白菜种子研究、生产纳入其中,品种(城阳青、秋丰金冠等)变得多样,且新品种优质高效,可以更强抵御病害,有利于胶州大白菜在更大地区范围种植。通过近两年的品牌打造和开发,胶州大白菜品牌品牌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2]梁家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
[3]陈金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J].求索,2018(2).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CN61-1487-(2019)06-0092-03
作者简介: 徐臣攀(1981—),男,陕西安康人,博士,陕西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