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及应注意的两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注意论文,制度创新论文,理论依据论文,两个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制度创新已成为当今中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已走到了尽头,时代呼唤新企业制度产生。中国正面临着一场历史性的企业制度创新浪潮。
一、什么是企业制度创新?
创新一词,首先是由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是指把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目的在于获得超额利润。这种组合包括以下内容:(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3 )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可以看出这五种要素:(1)、(2)指生产技术。(3)、(4)、(5 )则为组织管理技术。由此来看,企业创新体系可以概括地划分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类。
英语Economic System是一个多义词,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经济系统等多种含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结构又可分为产权制度、企业制度、市场制度和宏观管理制度这样几个子系统。企业制度是一个多层次制度体系,它包含企业产权结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制度”涵义诺思表述为“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度和道德规则。”具体地包括企业的组织方式、产权结构、管理体制、市场规则等。企业制度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制度创新,亦称组织创新,是指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广义的制度创新不仅包括组织创新,而且包括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
我国企业制度创新的基本内容是:(1)建立出资人制度。 变国有企业为国家投资企业,经过资产评估或清产核资,量化对企业投资的总量,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从委托、授权转变为运营和投资。政资分离后,那些代表国家专营国有资产的部门、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公司承担出资人的有限责任。(2)建立法人财产权制度。 企业总资产一方面来自出资人,一方面来自债权人,企业具有对总资产所表现出来的如资金、物资、人力、设备、物业等多种资源形态的优化、处置、组合权力,以期达到资产增值和扩充的目的。(3)所有者权益制度。 国有出资人对投资企业,已经组织起集团的母公司对控股子公司,充分建立起所有者权益制度,它表现为对经营者选择的控制、对投资回报的控制、对重大经营决策的控制。(4)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科学地规范和健全企业的治理结构,实现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的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是企业领导体制的重大变革。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领导地位,职工的民主管理作用,工会的职能依然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党的领导在企业中的体现,形成“老三会”、“新三会”并存的格局。但是“老三会”不是,也不可以削弱和代替企业的治理结构。(5)企业的配套制度。 主要指与制度创新的配套展开相关的基本制度。如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投资管理制度等。
二、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有二,即产权重组理论和资本运营效益论。
(一)企业产权重组理论
德姆塞茨认为“所谓产权,意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一节关于“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规定: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主要有经营权、使用权、采矿权、承包经营权等。
产权制度是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规范和协调主体在财产占有行为方面的规则、准则,体现为规范化的社会关系体系。产权制度具有以下功能:(1)经济激励功能;(2)资源配置功能;(3)约束功能; (4)社会安定和发展的保障功能。
产权不仅关系着效率,而且关系着公平。产权制度作为资源中的物的要素(如土地、物质生产资料、货币财富)的产权界定,产权的不同分配机制、不同的制度安排将导致不同的效率。产权制度的评价,要有效率标准,西方产权经济学认为,在存在社会交易费用的前提下,某一产权制度的效率就是选择这一制度的收益大于其成本。因此,产权制度创新要从效率与公平两个方面进行,这应该是我们对社会主义产权制度合理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产权重组是指对于一项财产的一组权利在不同的产权主体之间进行的重新组合。产权重组的分类如下:
(1)构成产权的权利层次不同, 产权重组可以划分为所有权换位和非所有权换位两种形式。
1 )所有权换位的产权再配置指财产的所有权在不同的产权主体之间发生了交换,相应地其他几项权利可能全部或部分进行了交换。
2)非所有权换位的产权再配置指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保持不变, 只有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让渡权这四项权利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在主体之间发生了重组。
(2)根据权利重新组合的途径不同, 产权再配置又可分为市场型和非市场型产权再配置。
我们都知道,任何经济关系的调整的目的都在于优化稀缺性资源的利用效率。产权重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产权结构的调整就是要以最低的交易费用取得这些稀缺资源。那么,企业组织又与交易技术结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评价产权创新的效果呢?
技术交易结构是指所从事的交易的类型,包括进行交易的资产专用性和交易外部效应在内的两条标准是划分交易类型的尺度。
威廉姆森(Wiliamson )阐述了有效率的组织结构设计的资产专用性原则和外部效应原则:
(1 )资产专用性(是指资产用途的专门化程度)原则是指资产的专用性越高,就越难于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一种用途,这样在市场上完成一笔交易要花费搜寻价格和交易对象的成本,且任何一方违约都会给对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为资产不可能转作他用,因此交易双方必须了解合同的细节,并且在谈判和签约时要强调和确保合同的完全履行,为此就要付出更多的谈判和执行费用。为了降低交易费用,科层组织就趋于替代市场机制。所以资产专用性原则表明,资产的专用性越高,科层取代市场的趋势越强。
(2 )外部效应原则通常与在市场交易中当事人的行为对他人利益造成的影响和侵害大小有关。如果交易的外部效应很强,那么双方为了避免执行合同中受到侵害的潜在危险,交易合同的谈判和签订就会耗费当事人极多的时间和精力。出于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市场交易趋向于内部化,即以科层结构的一个契约替代一系列市场契约,也就是所谓的一体化。只要交易内部化所节约的边际交易费用大于在企业内部组织同笔交易的边际组织费用,纵向一体化的规模就会扩大,直到交易费用和组织费用在边际上相等为止。因此,外部性原则意味着如果交易的外部效应越强,企业组织越趋于取代市场组织;反之,交易的外部效应越弱,市场组织越趋于取代企业组织。
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和外部效应两个原则揭示了交易技术结构与组织结构最优匹配的模型。可分为四种类型:(1 )具有极高交易费用的交易类型;(2)具有较高交易费用的交易类型;(3)具有较低交易费用的交易类型;(4 )具有很低交易费用的交易类型为达到体制组织效率最高的目标,应在每一个交易技术结构的区间内,选择适当的组织结构,使交易费用(包括组织费用)达到极小值。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的创新,也可以说是一场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制度变迁。我们把从企业初始产权界定出发进行的产权再配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要素的新组合称为企业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实际上是一个经济体系为减少交易的外部效应而进行的一系列产权再配置在企业组织形态上的结果,组织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它是联结产权再配置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枢纽。用产权经济学的方式方法构筑起来的关于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框架(图省略)明确地告诉我们产权再配置是企业组织创新的中心环节。
通过产权格局的再调整即产权重组来消除外部效应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产权重组必然导致组织(制度)的创新。同时组织创新和产权重组反过来引起交易费用的变动。
任何旨在重新塑造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举措都会首先遇到调整产权关系这个难题。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企业组织创新,企业组织创新的关键在于产权再配置。
(二)资本运营效益论
所谓资本经营,是指以资本为经营对象,以资本保值为目标的一种现代经营方式。
资本经营的方式,一般来说,主要是把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化投入产权、金融市场,采取兼并、收购、控股、联合、参股、出售、租赁等形式进行投资和开发,以提高资金回报率,加速资本增值,形成“投资——增值——更大投资”的良性循环。资本经营紧紧抓住了资本价值这个根本,实现了由实物管理向高层次价值管理的跃变。
过去,有不少企业经营者不重视资产的保值增值,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创造出“资本成本”的经济剩余上,而是全部放在产值上。虽然动了不少脑筋、出了很多力、下了不少工夫,使产值增大了,可是成本也很大,实际上经济剩余没多少。这就造成了一些企业产值比较大,而真实的盈利没多少,在经济工作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吃了大亏。所以,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要把资本运营当作最大的管理来认识和努力实践。
资本经营作为现代企业一种以资本增值为目标的经营管理方式,是企业在资本质量和组织结构方面适应市场经济,是企业扩张资本和经营规模,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取得更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在按照“‘资本’效益论”进行制度创新时,应当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最小机会成本原则;(2)最大效益原则;(3 )有效利用原则。
资本经营的经济意义在于:
(1)单靠企业自身产品生产经营的盈利积累进行发展, 不仅速度慢、时间长,而且这种渐进积累发展的方式也不足以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然而,通过资本经营,把企业资本同国际国内的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各种基金及社会游资结合起来,有限的资本就能调动运用数倍、数十倍的资本、进行资本横向扩张和产权横向渗透,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方式实现企业超常规发展,在短期内形成大公司、大集团,取得规模经营的优势。这种资本经营的一次成功往往就能够超过企业生产经营几年、几十年的努力。
(2)企业靠生产经营只能获得市场的一般利润或平均利润, 而通过对高新技术或新市场需求的高投入,可以使企业获得超常发展、获得超额利润。但是由于这种高投入仅靠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利润的积累是无法实现的,如果通过资本经营各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单个资本的集中和银行与企业的合作,这种超常投资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解决,从而保证新技术开发的需求。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计算机和科技革命,也都是建立在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之上。
总之,我们要从如何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包括规模经济效益)来分析研究企业制度的创新问题。效率优先,这是我们在微观层次进行经济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三、企业制度创新中需注意的问题
我们所研究的是企业微观层次的制度创新,这个层次的创新是受多方面条件制约的,在企业制度创新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企业制度创新的层次性
企业制度创新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需要各不同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形成“合力”才能完成。但是现实微观层次企业制度创新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1、 宏观层次上企业制度创新的时滞性。虽然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但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宏观企业制度创新滞后,例如干部任用制度、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是制约企业制度创新的根本原因。2、各级政府因其对各自利益的不同考虑, 限制企业制度创新,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手段干预企业,致使企业制度创新无法进行。这是阻碍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原因。3、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内部一直实行平均的分配制度,吃企业的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的机会主义和搭便车思想比较严重,一部分人还不适应新制度,对企业制度创新有抵触情绪,也是阻碍企业制度创新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个关系处理不好将会引起社会振荡,产生不稳定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快各个层次企业制度创新配套制度的改革,协调理顺不同层次上的企业制度创新关系,消除各层次上的时滞,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制度创新外部环境,形成良性创新机制。
(二)企业制度创新的变形
企业制度创新成果是用一系列制度固定下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一种按照企业制度创新主体原来设计而出现的制度创新,或者它产生的过程中,或者在它形成后不久,就发生了变化,同原来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起不到它本来应当起的作用。例如:原来设计的股份公司既考虑股东的利益,又考虑公司法人的利益,并力求在经济发展中使企业有较大的活力,但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同原来的设计有较大的出入;再比如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人事制度的创新,目的是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但在实际执行中发生了变异。这些情况不一而足。这就涉及到制度变形问题。如前所述,各个不同层次创新主体根据其在企业制度创新中所获得的预期纯收入来决定其参加程度,并有意或无意在执行中进行调整,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拉动,从而产生企业制度创新的变形。究其原因有几种情况:(1)从政府方面来看, 由于机构组成不合理,从而实现某种企业制度创新时,与此有关的各个政府机构职责不明,相互牵制,甚至各自从原来的制度所赋予的职权出发采取彼此抵消作用的行为;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不适应企业制度创新及其实现的要求;缺乏配套措施。(2)从企业方面来看, 没有根本摆脱行政附属物的地位,往往针对某项企业制度创新,采取一定的对策,以便使自己尽可能多得利益少受损失,进而产生制度变形;经营者个人的素质和敬业精神;政府监督力度不够,执法不严。(3)从职工方面来看, 某一企业制度创新触及一部分人利益,以群体行为表现出来的抵触情绪;个人对企业制度创新的认识程度;历史分配观的影响等。消除企业制度创新变形、规范企业制度创新行为是制度创新企业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制度变形,认真分析产生变形原因,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分析和解决,能够促进企业制度创新不断完善。
标签:制度创新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交易费用理论论文; 创新原则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产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