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总结防范对策,提高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水平。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本院心血管内科病房收治的200例患者,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及归纳总结,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依据调查结果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包括护理人员因素(36.96%)与患者因素63.04%),患者依从性差、认知缺陷普遍存在,是引发护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因素。两组比较,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与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vs9.0%,0vs7.0%),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100.0%vs84.0%),经X2检验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引发护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安全隐患,需要引起护理人员重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防范水平,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安全隐患;护理;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3-0303-02
心血管内科患者病因复杂、种类多、病情重,护理风险较多,是临床护理的难点及重点,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护理不当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及时、准确的识别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对于减少今后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风险,提高护理安全性,推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具有积极意义[1]。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血管科2014年1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20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自发寻找临床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期总结科学、针对性防范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本院心血管内科病房收治的20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进行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剔除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20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26例,女性患者74例,最小年龄47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年龄(62.50±7.44)岁,疾病类型:高血压75例,冠心病70例,心肌梗死8例,心律失常37例,其他10例。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采集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资料,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之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对护理风险进行针对性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有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3.10±5.89)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64.39±6.7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均衡可比性。
1.2 方法
由心血管内科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及经过专科培训的护理人员分析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资料,通过每月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及护理质量分析会议调查结果,统计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调查资料共计200份,对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排查临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依据调查结果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1)建立科室护理风险管理体系。护理质量控制采取由本人质控-科室质控员质控-护士长抽查质控方式,根据本科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如:关键、重点环节工作核对制度,对核对中发现的错误及时更正,晨会及时通报并分析原因,对发现错误者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其工作积极性,对出现差错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适当经济处罚,将新发现的护理风险项目纳入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制度的实用性。建立科室相关疾病应急预案及流程,熟知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比较多发的风险因素。(2)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医院及科室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参加业务培训,在熟练掌握专业护理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身护理风险意识,组织参与医院各种形式的法律知识学习,了解《紧急封存病历条例》、《护理文书书写》等相关法律文件内容,通过安全教育、风险管理等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及责任意识。培训与学习结束后需要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3)综合评估患者不安全因素,加强高危人群重点护理。患者入院后需对患者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尤其对高龄、长期患病者需加强基础护理,重点评估坠床、跌倒风险等,及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每班进行重点床头交接班。根据风险评估报告需要从用药安全、设备管理、环境检查等几个方面着手实施预防性措施以免出现安全隐患。(4)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科室根据新入院患者需求、本科室疾病谱及相关疾病健康知识,建立了科室健康教育册,在每间病房摆放一本,方便患者及家属及时了解医院、科室设置及相关需求,并掌握相关疾病健康知识,多从患者角度考虑,满足新入院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针对评估结果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讲解护理风险及注意事项,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病因、治疗方法、用药事项、饮食禁忌、生活注意等,使患者对自身疾病及周围环境有更多的认识,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主动做到遵医嘱用药,正确识别周围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并主动远离。鼓励患者家属多给予家庭支持,主动消除生活中的危险因素,消除患者顾虑。责任护士需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针对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告知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积极改善患者预后。
1.3 观察指标
(1)护理安全隐患调查分析。通过每月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及护理质量分析会议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调查的资料统计,进行数据统计,详细记录护理风险及安全隐患,统计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护理风险事件。(2)对比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及护患纠纷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及护患纠纷,统计各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3)护理满意度调查。在患者出院前采用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开展护理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操作技能、用药指导、生活护理等几个方面,满分100分,非常满意:91~100分,基本满意:81~90分,一般:71~80分,不满意:≤70分[2]。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工具录入实验相关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以χ2检验或校正的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心血管内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于护理人员、患者两方面,共计46例,其中护理因素占36.96%,患者因素占63.04%,发生频率最高的安全隐患为患者依从性差,其次为认知缺陷。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与护患纠纷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在准确识别护理安全隐患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后,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与护患纠纷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经χ2检验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为84.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经χ2检验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1 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调查结果[n(%)]
表2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与护患纠纷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人口老龄化发展导致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数量越来越多,由于患者年龄较大,疾病认知与理解能力差,自我管理意识不足,大大增加了护理风险[3]。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往往与日常护理中隐藏的安全隐患有直接关系[4],本次研究发现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于护理人员与患者两个方面,其中患者依从性差、认知缺陷是最常见的安全隐患,此外护理人员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缺乏安全意识等也增加了护理风险,因此我科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观察组100例患者实施针对性防范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护患纠纷事件,而且患者护理满意度也获得显著提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各指标对比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心血管内科患者多为老年人,且因为长期住院,脾气较差比较固执已见,因此经常出现不配合治疗护理的情况,这与患者对自身病情认识不足、依从性差有关,临床护理中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对新入院患者发放宣传手册,保证患者对自身疾病及安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5-6]。护理人员是护理行为的主要实施人员,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与安全,针对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年轻护士多、风险责任意识不高、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加强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保证其真正的为患者服务,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护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就医安全。
【参考文献】1
[1]王瑞平.浅谈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潜在风险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4):1825-1827.
[2]张艳丽.心血管合并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5):93-94.
[3]朱正芬,李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2012,31(24):119-121.
[4]孔昕.老年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183-184.
[5]苟海菊.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119-120.
[6]姜淑华.浅谈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和防范措施[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4):254-255.
论文作者:李秀琼,朱国慧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患者论文; 心血管论文; 安全隐患论文; 内科论文; 风险论文; 发生率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