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安定医院 300222
摘要:目的:评价棕榈酸帕利哌酮对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78例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n=39)予帕利哌酮缓释片6mg口服三天,无过敏反应即予肌注棕榈酸帕利哌酮;对照组(n=39)予利培酮治疗,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8周、12周、24周末分别进行PANSS、TESS、PSP及MARS量表评估。结果:最终研究组n=36、对照组n=37完成研究,4 周、8 周、12 周、24 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PANS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PSP、MARS评分较基线水平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SP评分较基线水平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RS在第4周及第8周较基线水平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及第24周较基线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剂对照组TESS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棕榈酸帕利酮注射液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关键词:棕榈酸帕利哌酮;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依从性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病程迁延的常见精神疾病。天津市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病性障碍的总患病率为6.6‰[1],如何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探讨。棕榈酸帕利哌酮是批准用于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非典型长效注射液,独特的起始给药模式确保药物起效迅速,具有急性期起效快、维持持续疗效、预防复发、恢复社会功能等特点[2-3]。本研究探讨其疗效、副反应,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进行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5年1月~2017 年1月天津市安定医院首次住院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简称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首次发病者;(2)年龄18-55岁,男女不限;(3)自愿参与本研究,征得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躯体疾病病史:如脑外伤、癫痫、心脑血管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等;(2)患有其他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障碍;
1.2方法
给药方法:研究组口服6mg帕利哌酮片三天,无过敏反应即予棕榈酸帕利哌酮 150mg三角肌注射,第八天注射100mg;后每4周左右75mg-150mg肌注。对照组口服利培酮4-6mg/d抗精神病治疗。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监护人撤消知情同意书、不能耐受药物、疗效不佳退出治疗者,不纳入统计分析。
疗效评估:在入组时(基线)、第4周、8周、12周及24周,分别用阳性和阴性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来评估疗效、安全性,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依从性评定量表(MARS)来评估社会功能及依从性。
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 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根据数据性质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平均年龄32.72±7.792,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32.64±6.397,两组患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t=0.049,P=0.961),在治疗过程中研究组2例因病情波动、1例经济原因脱落;对照组1例病情波动、1例明显不良反应脱落。
2.2 治疗前后PANSS、PSP及MARS 评分见表1
2.4 安全性分析
研究组报告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有:肌张力增高5例、静坐不能3例,月经紊乱1例、注射部位硬结1例;对照组报告与药物有关不良反应有:肌张力增高7例、静坐不能3例,月经紊乱2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主要观察棕榈酸帕利哌酮临床疗效、安全性、对生活质量、依从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注射注射4周即有明显疗效,在急性期可快速起效,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与利培酮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上安全有效。
随着治疗的延长,研究组治疗前后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及依从性量表评定结果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评定结果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治疗依从性从治疗后第4周、第8周改善,但第12周开始依从性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及依从性量表评定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不仅治疗效果及耐受性好,而且停药风险低。从全疗程考虑,它将会成为精神分裂症保持社会功能、预防复发、优化治疗的一个全新选择。总之,棕榈酸帕利哌酮疗效、安全性、耐受性、依从性均较理想,有效保持和恢复患者生活质量,为长期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徐广明:吴宪:田红军:等,天津市18 岁以上居民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北京,中华医学会,2012
[2]Gopal S,Gassmann-mayer C,Palumbo J,et al . Practiment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Curr Med Res Opin. 2010;26(2):377-387 .
[3]Pandina GJ,Lindenmayer JP,Lull J,et al . A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 study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ocial func-tion of 3 doses of paliperidone palmitate in adults with acutely exacerbated schizophrenia. J Clin Psychopharmacol. 2010;30(3):235-244 .
[4]Attard A,Olofinjana O,Cornelius V,et al,Paliperidone palmitate long-acting injection- prospective year-long follow-up of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J],Act Psychiatr Scand,2014,130(1):46-51
论文作者:张晓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0
标签:精神分裂症论文; 统计学论文; 棕榈论文; 对照组论文; 差异论文; 患者论文; 意义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