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衰弹指间——美国30年代大萧条起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盛衰论文,美国论文,萧条论文,起因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73(2009)02—0146—09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史称“兴隆的20年代”。然而盛极则衰,谁也不曾料到30年代美国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萧条。有关大萧条的起因一直是美国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是全球经济危机导致了萧条,也有人将其归咎于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盘,有人认为萧条的原因是美国消费支出的下降,也有人怪罪美国政府的政策失误。有意思的是,在2004年3月,伯南克在华盛顿·李大学作专题报告,探讨大萧条的起因。时隔四年,一场金融风暴将这位现任美国联邦储备署主席推到旋涡的中心。诚如伯南克所言:“大萧条原因何在?这是一个难题,但找出答案却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想从以往的经济政策实施情况中汲取正确的教训。解开大萧条这个谜团,对经济学本身也至关重要,它将使我们对经济运作有更深的理解。”①80年过去了,人们究竟学到了点什么?历史的教训有没有用?历史会不会重演?人类为何难以挣脱盛衰交替的怪圈,重温这段历史,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一 繁荣下的隐忧
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918年美国国民收入总额较1914年增长将近一倍。战前美国欠欧洲债务45亿美元,战后美国一跃成为拥有100亿美元的债权国。一些企业大发战争财,1914年杜邦公司年收益仅2000多万美元,到1918年达3亿多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利润也比战前增长了近10倍。在20世纪20年代,哈定和柯立芝政府的放任政策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②工业发展尤其迅速,从1919年到1929年,制造业和采矿业有上千个企业进行重组,4000多家公司进行了合并,出现了许多控股公司和大企业,生产成倍增长。10年左右,国民生产总产值翻了将近一番,银行存款逐年增加,就业人数持续上升,对外贸易年年顺差,资本输出大幅度增长,政府加大在文教卫生方面的开支。1928年美国政府教育开支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人均寿命也大为延长。
美国工人的收入大大增加,工资为全世界最高。电力的广泛应用和流水线在制造业的普及使生产效率得到提升,这就意味着美国可以用更少的时间,挣更多的金钱。在19世纪末,美国钢铁工人要求将工作时间从12小时降为10小时。资本家拼命反对,用血腥的手段镇压工人运动。到20世纪20年代,钢铁厂普遍实行8小时工作制。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在1926年率先实行一周5天工作制。各行各业从业者的收入和福利待遇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工厂老板“建造了干净整洁、光线充足的厂房,引进防止伤亡事故的设备,开设配有营养专家的自助餐馆,组织企业的合唱团和棒球队等。”③工会的作用似乎已经变得微不足道。
经济繁荣世所共睹,但贫富分化也是不争的事实。统计资料表明,在1929年美国百分之二的人拥有全国五分之三的财富。美国2.75万户最富有的家庭所拥有的钱财等于1200万户家庭的总和。大富豪财政部长梅隆和汽车大王福特的所得税就高达数百万美元,而一个矿工一周的工资仅10美元。按当时的标准月收入低于1500美元就难以维持体面的生活,而全国有近半数的家庭年收入低于1500美元,生活相当拮据。一年人均购置一套新衣,有一半的城市居民家里没有电灯,仅十分之一的市区居民有电冰箱。④一方面是机械化的流水线生产出大量的产品,另一方面广大群众却因收入有限,缺乏足够的购买力来消化这些产品,这就导致了产品积压,为后来的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农业的问题更为严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农民扩大了生产,西部的开发加上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提高,使农产品产量大大增加。扩大生产和机械化的设备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但1920年大宗农产品如麦子、玉米的价格却下降了50%。因为战后世界各国均大力发展农业,世界耕地总面积迅速扩大,国际市场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缩减。人造纤维的发明使棉花的价格一再下挫,从每磅0.18降到0.05美元。整个20年代,美国农业基本上处于萧条状态,农业机械化使产量大增,但对农产品的需求却没有相应增长,农民一再向政府发出诉求,国会也通过一些补贴农产品价格的提案,但这些提案最终无不遭到柯立芝总统否决,他冷冷地说:“种地向来难挣钱,我们又有啥办法。”⑤
劳动人民难以靠双手致富,投机活动却甚嚣尘上,向世人演绎着一夜暴富的活剧。信贷机制使蚂蚁成为笨蛋,使蚱蜢变成英雄。经济的繁荣大大刺激了人们迅速致富的欲望,消费的方式显示着人们的身份地位。买不起可以分期付款,且把未来的收入变成眼前的享受。信贷十分方便,人们再也不愿视勤劳节俭为美德,欲壑难填便大搞投机活动。
房地产被炒得火热,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充斥在报纸上的各类房地产广告竟然多达好几百页。房地产的价格一涨再涨,捷足先登者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房地产投机,银行推波助澜,贷款极为方便,投机者想借多少便能借到多少,大部分交易采取定金收据形式,只要付房产价值的部分现金即可成交。随着房价的暴涨,这些定金收据也成为人们炒卖的对象。但盛极必衰,到20年代末,房地产投资开始走下坡路,建筑合同开始大量减少,住宅建设的投资额大幅下降,对拉动经济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建筑业率先露出疲态。
与疯狂的股票投机相比,房地产的炒作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生产率的提高,工业品市场的日益兴旺,政府对企业的税率优惠,使企业的利润大幅增长,公司股票的价值也自然水涨船高。但到20年代中期,股票价格如脱缰的野马,以令人目眩的速度飞涨,为了迅速融资,控股公司大肆发行新股,实际上却没有与之价值相抵的资产。“1923年新发行的资本股票总数达三十二亿美元,1927年达一百亿美元,其中很大部分纯属投机性质。纽约证券交易所售出的股票从1923年的二亿三千六百万股剧增为1927年的五亿七千七百万股,一年之后更猛升到十一亿二千五百万股。”⑥
投资信托公司和商业银行纷纷投入股市,他们把达官贵人列入优先购买的名单,把股票廉价出售给他们。英萨尔投资公司就把股票先以每股7元的价格卖给内幕人士,然后以每股30元的高价在芝加哥交易所出售。机构联手操纵股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时而哄抬,时而打压,公众则如无头苍蝇,被那些金融骗子玩弄于股掌之间。股票价格的暴涨令人头晕目眩,美国国际证券公司把每股2角购入的股票,以每股52美元的高价抛出。
上至政府高官、工商精英,下到平民百姓几乎无不被一夜暴富的奇迹诱入这个大赌场。不光是小股民头脑发热,机构投资者对股市也是趋之如鹜,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争先恐后抢购股票,以求增值。谁也不会让钱闲着,有钱不去投资股票,就会被世人视为傻瓜。发行股票募集的资金本来应该用于扩大再生产,但眼看着股票天天暴涨,企业觉得还不如拿去进行股票投机,博取超额利润,从而加大了股市的泡沫。
对于愈演愈烈的投机活动,政府不仅没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抑制,反而怂恿放任。美联储对银行潜在的坏账视而不见,继续放松银根,“联邦储备系统拥有紧缩信贷的手段,即提高信贷的利率,但它却决定运用其权力保持低利率,目的是想来阻止从欧洲流入黄金,这样便可保持欧洲货币的价值,也利于美国向欧洲放贷。”⑦1927年联邦储备银行宣布将贴现率从4%下降到3.5%。银行大肆发放贷款,融资成本极低,“除了赌场上的轮盘赌具,银行向客户提供任何东西”,以至有人嘲讽银行更像是证券推销商。政府要员在这场举国大投机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柯立芝总统本人也从内部买了3000股票,牟取暴利。财政部长梅隆更是深陷其中。所以面对泡沫日益膨胀的市场,面对有识之士的呼吁,他们都装聋作哑,无所作为。1927年初,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里普利向总统陈述市场上种种欺诈哄骗和弄虚作假的行为。柯立芝嘴巴里叼着雪茄烟,双脚放在办公桌上,脸色阴沉地表示政府无能为力。“当里普利说,管理证券的责任在各州,而不在联邦政府。总统如释重负,顿时轻松起来,将这件事抛在脑后了。”⑧到1927年底,股票经纪人的贷款数额高达40亿美元,柯立芝道是一切正常并无风险,美联储的官员也声称贷款总量稳妥可靠,政府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给沸腾的股票市场火上加油。
“种种迹象表明繁荣的根基正在动摇,危机随时可能发生,但柯立芝总统却公然宣称:万事大吉。”⑨当然,柯立芝堪称美国历史上的最幸运的总统,直到他总统任期结束,泡沫尚未捅破,繁荣仍然得以维持,他的继任者胡佛可就没这么幸运了。⑩
二 大崩溃、大萧条
“保证每家锅里有只鸡。”这是美国第32任总统胡佛的竞选口号。1928年8月,在被提名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时,他踌躇满志地宣称:“人类最古老的,或许也是最高贵的愿望之一便是消灭贫困。今日美国比历史上任何其他国家更接近于最后战胜贫困。贫民收容所正在我们中间消逝。我们尚未达到这个目的,但只要给我们一个机会,继续推行过去八年来的各项政策,那么,在上帝的眷顾下,在不久的将来,贫穷将被永远逐出这个国家。”(11)
上帝并没有把贫困逐出美国,史无前例的大萧条却将把这个说大话的总统逐下美国政坛。胡佛当选总统之日,也正是华尔街投机狂潮鼎沸之时。1929年上半年,前景还显得一片光明,股票价格一路上扬,股价比上年翻了一番。“1929年有些股票是五十倍或更高的价值卖出。据一位专家观察,证券市场不仅是对将来的贴现,而且是对来世的贴现!”(12)9月,股指创出新高,尔后便开始盘整不前,绝大多数人尚未察觉危机已悄然临近。只有极少数人,如政界元老伯纳德·巴鲁克和美国总统肯尼迪之父约瑟夫·肯尼迪在大崩溃之前及时完身而退。10月下旬,情况急转直下,23日,股指出现震荡,股价大幅下挫。次日,华尔街金融巨头紧急碰头磋商,联手出资托市。政府高官、银行家和经济学家也先后发表讲话以稳定人心。“老摩根的合伙人向记者保证说,这次抛售不过是一次技术回调。”(13)胡佛总统则声称:“这个国家基本产业也就是指商品的制造和分销是建立在一个成熟繁荣的基础上的。”(14)
但事与愿违,信誓旦旦的言论连他们自己也不相信,没几天银行家们又把日前托市买入的股票悄悄地抛了。崩溃的高潮终于在1929年10月29日这天来到了,“在大风暴来临前的星期二上午十点钟,证券交易所大厅里的大锣勉强敲响了。大量股票投入市场,不计价格地抛售……出售的不仅是无数小商号的股票,而且大商号的股票也在抛售。……某种股票的行家发现自己一再被争相购买股票的经纪人所包围,而且甚至简直没有人去考虑买进。……交易所的情况十分混乱……开盘后半小时内,交易量就超过三百万股,到十二点钟时就超过八百万股,到一点半时超过一千二百万股,鸣锣收场时,这一天的疯狂交易达到了极端,以一千六百四十一万零三十股的最高纪录收盘。……根据《纽约时报》统计,五十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几乎下跌了四十个点”。(15)
恐慌性的抛售持续了好几周,到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全部有价证券平均贬值50%,“300亿财富灰飞烟灭,这笔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支出。”(16)胡佛和他的内阁成员以及多数股民仍坚信股指会反弹。然而,到1930年,股指一度略有反弹,随即又是一轮暴跌。到1932年6月,与1929年相比,股价已被腰斩。到1932年中,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从1929年的最高点381.17点直泻到41.22点。成千上万的股民倾家荡产,股市的崩溃对他们来说犹如天崩地裂,到了世界末日。没有股票的人暗自庆幸,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大萧条的阴影将笼罩整个国家,苦日子还长着呢。(17)
“其实末日早已来临,只是人们尚没看到而已。”(18)证券市场的崩溃捅破了最后一层纸,资本主义各国相继被卷入经济危机,处于旋涡中心的美国更是焦头烂额。银行倒闭,企业破产,房地产大跌价,税收下降,外贸大幅度萎缩。大萧条对本已困顿不堪的农民犹如雪上加霜,农产品滞销,价格下跌,收入急剧下降,农民无力还债,就会失去作为抵押品的耕地。工人遭解雇,公务员被裁减,失业人数与日俱增,所有的企业一片萧条,大批工人失业。从1929年10月到1933年3月,平均每周就有10万个工人失业。(19)失业大军竟达1500万之多。新英格兰28万纺织工人中,有12万人失去工作。全国工厂在职人员比1929年减少了一半。工人工资被大幅度削减。国民人均收入从1929年的681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495美元。1933年工业生产总值比4年前降低了一半多。经济萧条进而影响到欧洲和澳洲,引起世界经济危机。“我们似乎就像爱丽斯一样,跨进一面经济大镜子,来到一个样样东西都在萎缩的世界。债券价、股票价、商品价、就业率——统统缩小了。”往日的自信随着繁荣的消逝而荡然无存,迷惘与恐惧弥漫于合众国的上上下下。
三 大萧条的原因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摩端在大萧条时感叹“股市的崩溃触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大萧条致使政府倾覆,革命四起,战争爆发,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然而就在几年前他本人曾撰文盛赞美国经济“正处于永恒的巅峰”。(20)事实上“在美国企业界和政界领袖人物中,不论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几乎无人料到会发生这场大崩溃。待崩溃之势已成,他们也很少有人懂得其根由所在,或预见到由此造成的萧条将是何等严重。”(21)大难临头之时,这些社会精英的言论却有意无意的乐观依旧:
“市场仍在按经济规律自然地发展,在未来几年内,繁荣仍将继续,市场还会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1929年世界年鉴》。
“世界经济即将迅猛前行。”——伯纳德·巴鲁克,银行家、总统助理,《美国杂志》1929年6月。
“今年秋季的经济状况将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好。”——《华尔街月刊》1929年8月23日。
“股价或许会有所下跌,但决对不会崩盘。”——欧文·费希尔,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纽约时报》1929年9月6日。欧文最终在股市损失惨重。
“股市的暴跌不会对工商业产生很大的影响。”——亚瑟·雷诺兹,芝加哥伊利诺斯大陆银行总裁,1929年10月24日。
“对非理性的抛售须抱有警惕,经纪行今日行情通报中基调乐观,奉劝公众切勿抛售股票,眼下的低价位正是买入股票的大好时机。”——《纽约时报》1929年10月26日。
“最糟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昨天非理性的暴跌盖因恐慌所致。总体情况良好。有关调研令人确信全国的经济形势安然无恙。”——朱利安,金融咨询公司合伙人,《纽约时报》1929年10月26日。
“出现如1920和1921年那么严重的萧条是决不可能的,我们并不会面临破产。”——哈佛大学《经济学会通报》1929年11月。
“金融风暴毫无疑问已经过去了。”——伯纳德·巴鲁克致电丘吉尔,1929年11月15日。
“我确信我们已经重新树立了信心。工资将保持稳定。我们已经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大规模的失业。”——胡佛总统1929年12月3日在国会的演说。
“在当前的形势下,大可不必悲观恐慌。今年冬季或许经济增长会有所走缓,失业率略有上升,但不会比往年更糟。到春季经济就会恢复活力,明年我国的经济有将稳步前进。对此前景,我抱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财政部长梅隆,1929年12月31日于巴哈马首都拿骚游艇上发表讲话。(22)
信誓旦旦的言论可以蒙蔽天真的百姓,却不能挽救每况愈下的市场,面对颓势难挽的经济形势,胡佛政府将其归咎于外部因素,认为是全球经济形势恶化所致。其逻辑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国向德国索取巨额赔款,而美国又是英法等国的债主。20年代末,德国经济形势恶化,通货膨胀日益严重,无力赔付英法的欠款。英法也就无力偿还对美的欠款。欧洲经济的滑坡致使英法德等国无力购买美国的产品,从而导致美国经济的衰退。(23)胡佛“对萧条原因的这种看法进一步肯定了美国是无辜的,甚至是无辜的受害者这种持久的神话。胡佛对当时形势的看法是,美国企业对此责任甚微,他本人也是毫无责任。”(24)
胡佛也察觉到美国国内经济多少出现了问题,他曾指出农民的收入远低于工人,并召开专门会议,试图调整农业政策。他也曾注意到股票的价格高估,敦促联邦储备署将利率从5%调高到6%。但胡佛政府对经济问题的严重性缺乏充分的认识,仍坚信美国经济还会高速增长,走向进一步的繁荣。但每况愈下的经济形势最终将这位自以为是的总统逐下政坛。
大萧条始于华尔街的崩溃,它的恶果直到1933年才全面显示出来,1932年冬至1933年胡佛下台和罗斯福当选之际,情况最为糟糕。1929年胡佛上台时作出的种种承诺随着他在1933年的狼狈下台而成为笑柄,罗斯福在经济一片萧瑟中成为美国的掌舵人,“我们唯一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他的名言给美国人民带来信心,但罗斯福新政也未必是终结萧条的回春妙药。(25)尽管二战后美国经济独步天下,大萧条的阴影始终在美国人心中挥之不去,学术界更是对大萧条的原因不断地进行探究。
过去通常认为,股市的崩溃是导致大萧条的直接原因。有人指出20年代股票投资方式是导致股市崩溃的原因之一。人们只要支出10美元的现金,通过经纪人就可以购买面值100美元的股票。当所持有的股票涨到200元时售出,除去归还经纪人的90美元,等于你花10美元就可以净赚100美元。在大牛市股票疯涨的时候,谁胆子越大,谁收益越多。银行也为股市推波助澜,持股者可以用股票作抵押,向银行贷到与股票市值相当的现金,然后再用这些钱去购买股票、债券或房产。100元本钱可以当2000元用,倒是风光无限。但一旦股市下跌,他就得还经纪人900元,还得归还银行的贷款1000元加上贷款利息,身陷债务,风险成倍放大。如果股票从100元跌至70元,持有者有两种选择。或割肉抛出,得到70元,先得还经纪人90元,认赔30%,止损离场。或继续买入股票,摊低成本,等待反弹。割肉几近认输,为多数人所不愿。忍受浮亏,等待翻本,往往是更多人的选择。但当市场趋势朝下,一跌再跌时,更多的人也就下场更惨。(26)
银行轻易放贷让资金大量涌入股市固然可以造成股价的暴涨,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银行的风险。股市一旦崩盘,资产大幅缩水,银行放出去贷款无法收回,储户担心银行没钱支付储户的存款,纷纷挤兑,银行无力支付,只得宣告破产。从1930年到1933年,9000多家地方性银行倒闭,储户和银行股东的损失高达25亿美元(相当于当今3400亿)。正如当代经济学家曼昆所言:“银行的破产给经济造成两方面的影响。首先,它使储户产生恐惧心理,许多人由此认为,把现金藏在床垫下要比存在银行里更明智。当人们都把钱从银行取出,银行系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放贷。货币供应体系的崩溃致使消费者物价指数从1929年到1933年下降了24%。其次,如此众多银行的倒闭使人们更难获取贷款,本来在经济困难时期,小企业就更需要地方银行的贷款来帮助它们渡过难关或扩大生产。这就使整个经济体对金融资源最佳配置的能力受到严重削弱。失业率从1929年的3%上升到1933年的25%,其结果无疑是灾难性的。”(27)整个经济濒临绝境。大萧条不期而至。
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人认为股市的崩溃只是一种现象,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国家内在的经济问题才是导致大萧条的根本原因。从表面上看,1929年的股市崩盘是繁荣的20年代和萧条的30年代之间清晰的分界线,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股市暴跌与长期的经济衰退未必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至少不是其充分必然条件。在风云诡谲的证券市场,一日暴跌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如1987年10月,美国股市曾发生二次暴跌,其下跌的幅度超过1929年9月,但并没有触发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初期,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这不过是一时的涨跌,最多也是经济暂时的不景气而已。很少有人料到这仅仅是10年艰难岁月的开始。萧条一直持续到1939年才略显转机,其时间之久,涉及面之广史无前例,以股市崩盘来解释其主要原因未免失之简单。
对大萧条原因重新审视,并提出代表性观点的主要有货币因素论和需求不足论。货币主义学派的学者认为,在1929年和1930年发生恐慌之际,联邦储备署本当提供更多的货币以平息民众的恐慌情绪,只要人们可以从银行提到足够的钱款,就能提振民众的信心,缓解危机,避免更大的麻烦。但政府和银行家一开始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行动迟疑,致使恐慌加剧,银根紧缩进而影响实体经济。投资萎缩、消费不振、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的恶性循环最终在1932年和1933年导致民众更大的恐慌,国家经济陷入全面萧条。(28)
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发表《美国货币史:1867-1960》,该书旨在探讨一个世纪以来货币因素是如何影响美国经济的,其中对大萧条时期货币对经济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观点。通常的观点认为在大萧条期间货币政策的作用是相当被动的。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则认为,“经济紧缩恰恰不幸地证明了货币因素的重要性。”(29)两位经济学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重新审视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美联储的所作所为,得出结论:货币因素导致了大萧条。(30)
他们指出美联储的错误政策致使货币供应紧缺,在大萧条期间美联储犯下了一系列错误。(31)
第一大错误是紧缩的货币政策。1928年春美国物价还很低,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苗头,没有必要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政府为什么要在1928年这种时候提高利率呢?主要是因为华尔街的投机日甚一日,美联储制定政策的官员对此不无担心,在他们看来贷款显然可分为好坏两种,好的就是生产性贷款,坏的就是指投机性的贷款。他们试图阻止银行将钱贷给股票经纪人和股民,以免股市进一步升温。但行之无效,美联储只能动用杀手锏——提高利率。1929年10月股市的暴跌证明了美联储的政策效力,但这场“胜利”的代价过于昂贵。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了1929年8月的经济不景气,而经济的衰退和高利率是导致10月股市崩溃的两大因素。换言之,不是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股市的崩溃导致大萧条,而恰恰是因为经济的衰退和不当的货币政策导致了股市的崩溃。股市的崩溃大大挫伤了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反作用于经济,使之进一步恶化。
第二大错误政策发生于1931年9-10月间。当时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都实行金本位制。也就是根据国家的黄金储备量来发放货币。人们可以用现金来向国家兑换等值的黄金。当人们担心该国的货币有可能贬值时,投机资金就会用现金来冲击该国的黄金储备。1931年9月,欧洲发生金融动荡,英镑受到冲击,投机势力向英国银行兑取大量黄金,英国黄金储备濒临枯竭,英国政府被迫放弃金本位。英镑的贬值后,国际投机势力又将矛头指向美元。1931年秋,美国经济情况相当糟糕,美元贬值的可能性极大,投资者纷纷将美元兑换成黄金,因为当时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银行一旦倒闭,储户的存款也难免付之东流。银行发生恐慌性挤兑,美国上千家银行先后倒闭。美联储首先采取行动防止黄金流失保护美元的地位,而对危机四伏的银行则置之不顾。美联储再次大幅升息,让人们感到持有美元获利更多。这一策略也的确成功地平息了对美元的冲击,捍卫了金本位,但由于美联储再度动用货币紧缩的手段,使急需资金的宏观经济受到伤害。
第三大政策失误发生在1932年。1932年春,美国的萧条进一步加剧,国会向美联储施加压力,要求它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尽管颇不情愿,迫于压力太大,还是在第二季度放松了货币政策,降低了国债和企业债券的利率。但美联储首鼠两端,经济略有起色,他们便不愿进一步放松货币供应。他们认为萧条本身正是对20年代经济过热的修正,甚至表示当前的货币政策已经够宽松了。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指出,尽管当时的利率并不高,但相比严重的通缩,贷款的实际成本还是太高。结果在国会休会期间,美联储再次收缩货币供应,下半年美国经济重新滑入萧条。
第四大错误是美联储忽视了银行存在的问题。在30年代,银行的日子十分艰难,由于储户害怕银行出事,挤兑就像传染病一样,不时威胁着全国的银行系统,以至罗斯福一度下令全国银行停业整顿,从1930年到1933年,有将近一半的银行倒闭或被兼并。幸存的银行也大多战战兢兢,不敢轻易放贷,扩展业务。银行危机势必损害整个经济运作。人们不敢把钱存入银行,而是藏在枕头下面,这部分钱就成了死钱。流通的货币更少,给通缩雪上加霜。本来美联储可以有所作为,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市场注入更多流通性,加强银行的偿付能力,帮助银行渡过难关。这本该是美联储分内的职责,但是美联储大多数官员都听从财政部长梅隆的观点,认为清除这些中小银行,才能使美国银行体系恢复正常,抱着幸灾乐祸的心理看着中小银行的倒闭,却不知货币短缺对实体经济伤害有多重。1937年到1938年,在美联储紧缩政策的误导下,经济衰退愈演愈烈。
因此他们的结论是:无论在萧条之前还是在大萧条期间,政府的货币政策都过于紧缩,从而导致了生产和物价的下降。可见货币短缺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美联储难辞其咎,“人类应当记取的真正教训是:政府让他们失望。货币体系的管理不当才是引发大萧条的元凶,而不是市场制度的失败。”弗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中再次剑指美联储,“引起大萧条……不是民间创业体制天生不稳定的信号,而是少数人错误地对货币体系行使巨大力量而形成庞大伤害的证据。”(32)
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货币史》问世后影响甚大,但也有人对其有关大萧条取决于货币因素的观点提出异议。批评者认为即使美联储在1929年的货币政策有所偏颇,也不至于就此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不应该忽略其他非货币因素。其中最具针对性的是需求不足论。此派理论认为,消费不足、对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才是导致大萧条的根本原因。他们声称20年代末起,美国的消费和购买力就明显开始下降,进而引发生产和投资的减速,工资下降和失业加剧进一步削减需求,加深了经济危机。
回顾20年代美国经济状况,人们发现在股市崩盘之前,实体经济后劲不足已初露端倪。在1927年之前,房地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1927年之后,建筑业渐趋衰退,建筑业的盛衰与原材料和劳动力供求关系极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美国人开始紧缩开支,国民消费日趋不振。20年代初,美国的汽车工业蓬勃发展,对国民经济贡献极大。到20年代末,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明显下降,殃及池鱼,钢铁业也因此一蹶不振。而这一切均发生在1929年股市崩盘和银行危机之前。
此外,20年代美国工业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钢铁、建筑等传统的支柱型工业开始逐渐让位于新兴的化工和服务业。后者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还需要培训适应新兴行业的从业人员。传统工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新兴行业尚未完全站稳脚跟,此时经济危机突然爆发,失业大军使人们的消费意愿每况愈下,有效需求的一再下降,对左支右绌的国民经济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罗斯福新政时期对付危机的措施也反证了需求对经济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生产领域,凡是消费被刺激起来的行业,都恢复得比较好,如玻璃制造业。而当1937年情况略有好转时,政府着手将一些原先用来刺激消费需求的资金回撤,情况立刻就急转直下,消费萎缩,失业增加,投资不振、企业倒闭等症状再度出现,情况进一步恶化。
大萧条的终结也从反面证明了消费不足论有一定的道理。1939年,由于战备的需要,就业率明显上升,收入提高,从而刺激了消费,经济出现转机,熊熊的战火才驱散了大萧条的阴影。
“大萧条的终止有其复杂性,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如果当时能更灵活地调动中央银行系统,能采取更适宜更全面的政策来刺激消费,就能舒缓经济的崩溃。然而在1929年到1930年,乃至以后的时期,银行家的行为作用极为有限。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消费萎缩。正是因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匮乏使得美国经济一蹶不振,导致了长达10年的大萧条。”(33)
历史学家都是事后诸葛亮,不过马后炮要放得漂亮也不容易。是金融市场失控还是外部因素触发?是货币供应不足还是有效需求不足?每一种观点都不无道理,又不无可商榷之处,对于大萧条的原因人们还将继续探究。诚如美联储主席伯南特在2004年所言,“虽然大萧条发生在75年前,但仍然对我们现在不无影响。”(34)尽管学术界对大萧条的原因仍然众说纷纭,但大萧条的教训至少使今人达成一点共识,对于稳定经济和金融系统以及帮助人民渡过经济难关,政府的决策至关重要。面对危机,政府当有所作为,但政策必须对症下药。正如治病求医,良医可以妙手回春,庸医只会雪上加霜。
注释:
①Money,Gold,and the Great Depression.Remarks by Governor Ben S.Bernanke.At the H.Parker Willis Lecture in Economic Policy,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Lexington,Virginia March 2,2004.(http://www.federalreserve.gov/boarddoc/speech/2004/200403020/default.htm)
②哈定曾言:“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越少越好,企业对政府的影响越大越好。”柯立芝的名言则是:“美国的事情无非是办企业做生意。”他甚至鼓吹:“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财富。”“开一家工厂等于建一座教堂,在车间里干活等于在做礼拜。”
③余志森:《崛起和扩张的年代,1898-1929》,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1页。
④⑤Winthrop D.Jordan,Miriam Greenblatt,John S.Bowes,The Americans:a History,McDougal,Littell & Company.Evanston,Illinois.New York · Dallas · Columbia,SC.1994,p.648,p.647.
⑥⑦⑧(美)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第1分册),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42、342、343页。
⑨Winthrop D.Jordan,Miriam Greenblatt,John S.Bowes,The Americans:a History,p.648.
⑩尼克松曾言:“胡佛是不幸的,他那个总统做得不得其时。”见(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第1册,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3页。
(11)Robert J.Allison,History In Dispute:American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1900-1945.St.James Press,2000,p.55.
(12)(美)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61页。
(13)(美)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第1分册),第357页。
(14)余志森:《崛起和扩张的年代,1898-1929》,第478页。
(15)弗雷德里克·艾伦:《仅仅是昨天》,哈珀·罗出版公司,1957年,纽约,第333-334页,转引自(美)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63页。
(16)(18)Winthrop D.Jordan,Miriam Greenblatt,John S.Bowes,The Americans:a History,p.651.
(17)现美联储官员梅耶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29年他的祖父在纽约开着一家丝绸衬衫店。10月股市暴跌时,他对正在市立大学就读的儿子说:活该!那些富有的流氓这下可倒霉了。一年后,经济危机加深,小店的生意每况愈下,最后只得关门倒闭,他的儿子被迫辍学,外出打工。家境日衰。见The New York Times,October 1,2008.(http://www.nytimes.com/2008/10/01/business/economy/01leonhardt.html)
(19)Robert J.Allison,History In Dispute:American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1900-1945,p.55,p.57.
(20)Robert J.Allison:History In Dispute:American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1900-1945,p.57.
(21)(美)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第1分册),第359页。
(22)上述有关议论均见:The New York Times,October 12,2008.(http://www.nytimes.com/2008/10/12/weekinreview/12word-ART.html)
(23)(26)Robert J.Allison:History In Dispute:American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1900-1945,p.56,p.57.
(24)(美)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第1分册),第365页。
(25)有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并没能消解经济危机,在罗斯福执政的前8年中,失业率从没低于14%,由于欧洲的战争导致对美国产品的需求,这才提升了美国的就业率,是大战而不是新政才终结了10年之久的大萧条。杜鲁门在1945年甚至担心战争的结束会使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萧条。参见Robert J.Allison:History In Dispute:American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1900-1945,p.62.
(27)The New York Times,October 26,2008.(http://www.nytimes.com/2008/10/26/business/26view.html?em)
(28)Robert J.Allison,History In Dispute:American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1900-1945,p.58.
(29)Milton Friedman & Anna J.Schwartz,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1960,Princeton University,1963,p.300.
(30)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创始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他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谓货币主义(Monetarism),简单说就是站在重视货币作用立场上的经济学派。其基本论点是:1)货币的推动力量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动的最主要因素;2)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测量标准;3)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经济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因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的管理来加以调节。
(31)有关美联储货币政策错误的概述转引自Governor Ben S.Bernanke, Money, Gold,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一文。
(32)转引自黄春兴:《弗里德曼的选择》,《南方周末》2008年12月4日。
(33)哈佛大学教授Brett Flehinger持此观点,Robert J.Allison,History In Dispute:American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1900-1945,pp.60-61.
(34)“在那个多事的冬天,许多敏感的青年渐渐懂事了,三十年后,他们将成为美国的领导人物。尽管他们对周围事物反映不同,但没有谁能忘记大萧条时的情景。他们一生目睹美国历史多次发生危机,可是对他们性格的形成,这个来得最早的危机影响最深。”参见(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第1册,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