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深圳市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分散治理为主,尚未开展从流域尺度,全面规划,、对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本文根据深圳市自然特征和现状,提出建设深圳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总体思路,即从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角度出发,结合海绵城市的理念,以水库水源保护为中心,以大河流域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点线面综合治理,构筑"背景山体生态修复、建成区低影响开发、河道生态改造"三道防线,保护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生生不息。
关键词:海绵城市;深圳;水利工程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重点为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全流程管理,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消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从平面拦截到立体拦截,“变平地为凹凸不平地”,同时根据城市特点,为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洪水预留出路,水务工程主要侧重于后两个缓解,与源头控制的重要节点(如公园绿地、建筑小区、道路广场)的海绵措施统筹衔接。在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阶段就应系统考虑雨水径流排放路径、竖向设计等关键参数,进而实现自净自渗、泄蓄得当、排用结合的城市良性水循环的目标。
一、河道治理类项目
以往河道治理工程为增加城市空间,过去30多年里,数千公里的城市河道被人为变成了垂直驳岸,原有的缓坡生态系统被彻底摧毁。有些河道甚至被加上了的顶盖,从视觉上完全消失。海绵城市建设目的使生态岸线恢复比例及水域面积率达到达到指导性指标要求,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100%。
1、生态岸线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推崇的是恢复原有生态岸线,严格遵照河湖蓝线,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增加河岸恢复、缓冲带、生态护岸、人工湿地等海绵城市调蓄技术应在河道治理的可行性研究。河岸两侧雨水管网彻底实现雨污分流,非降雨时段,雨污混流管渠不得有污水直排水体。雨水直排或雨污混流管渠溢流进入城市内河水系的,应采取低影响开发设施或者生态治理后排入水体。雨水排放口设置消能、过滤、净化设施,减轻对河岸生态系统的冲击。对于水域周边径流污染较重的地区,宜设置陆域缓冲带进行缓冲、拦截、吸附和水土保持,减少入河污染物的量。
生态岸线材料在满足结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等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生态护岸材料,主要有石笼、生态袋、生态混凝土块、开孔式混凝土砌块、叠石、干砌块石、抛石、网垫类及植生土坡等。
2、河道清淤
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有条件建设区域可采用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改善水体水质。河道生态清淤中,应根据水体功能需求,结合受污染底泥的分布和厚度,将工程清淤和生态清淤相结合,确定清淤范围、深度和规模。
清淤方式宜采用水力冲挖和水下清淤;排水干挖方式对水体原有生态系统破坏较大,应慎重采用;对水质要求较高水体,应采用绞吸式环保清淤等水下清淤方式。
3、生态补水
经充分评估和规划后,利用山塘、非水源水库对旱季河道进行补水,确保旱季不断流,并达到河道生态水位,提升水环境容量,恢复河道生机;利用经水质提升后的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处理后水质达到要求的出水,对河道进行补水,合理安排近远期补水点、补水水量,弹性规划补水工程,提高补水的生态效益,改善水环境质量。
二、排水防涝类项目
排水防涝主要通过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应对不低于暴雨。地表径流雨水进入滨水绿化控制线范围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前,利用沉淀池、前置塘等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破坏。有降雪的城市还应采取措施对含融雪剂的融雪水进行弃流,弃流的融雪水宜经处理(如沉淀等)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泵站水闸建设
泵站水闸及附属设施在满足规划设计、内涝防治的水务设计标准的基础上计算排水泵站的设计规模,对于泵站水闸建筑用地配建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
(1)屋面:雨水断接管+雨水控制利用设施(雨水花池、雨水花园、植被草沟等):采取雨水落管断接的方式,将建筑屋面雨水引入周边绿地中设置的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内下渗、净化。
(2)室外渗透铺装:场区内无大载重汽车通过的路面、停车场、步行及自行车道、休闲广场、室外庭院采用渗透铺装。
(3)植草沟或渗透排水沟:建筑与小区内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不透水面的周边,采用有植被的地表沟渠或渗透排水沟,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
(4)雨水花园:利用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采用雨水花园等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周边不透水场地的雨水。
(5)初期雨水处理装置:硬化地面周边的雨水口或收水设施,设置初期雨水处理装置或除污雨水口。
2、雨水管网建设
对于已进行雨水管网改造、源头海绵设施建设后仍无法消除的易涝点,可因地制宜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并加强日常维护和清淤等工作。新、改建雨水管渠,设置雨水调蓄设施、超标暴雨径流排放通道等措施,结合地块措施(包括改变地块竖向、建设源头海绵设施减少外排径流量等),协同消除内涝风险。新建地区严格执行雨污分流制,已建合流制地区随地块改造或正本清源工作推进分流制,近期暂时无法改造的合流制地区需严格控制溢流频次。雨水排放口设置消能、过滤、净化设施,减轻对河岸生态系统的冲击。
3、治污类项目
旱季合流制管道不得有污染物进入水体,并逐步建成分流制排水体制,通过海绵设施控制城市的面源污染,优化排水系统设计,通过径流系数本底分析和雨水综合利用后核算排水系统设计。
雨污混流会导致污水进入河道对其造成污染,混流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复核。用不同管渠系统分别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将雨水管与污水管独立,雨水排入河道,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1)提高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污水收集率,减少点源污染排放。
(2)新建地区严格执行雨污分流制,已建合流制地区随地块改造或正本清。
(3)增加管网及井的入渗分析,并加强防止地下水入渗的措施。
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需在项目前期即落实到方案中,在后期的施工中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有条件的城市(新区)可编制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雨水控制与利用专项规划,兼顾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不同的控制目标,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也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积极探索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城市水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试行)[S].2014.
[2]《深圳市水务工程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引(试行)》.
[3]刘书影.园林生态学研究进展——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技服务,2016,05:248.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Z].
论文作者:马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雨水论文; 径流论文; 河道论文; 海绵论文; 生态论文; 水体论文; 城市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