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意识形态论文,话语权论文,当代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14)4—019—023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依据其自身的影响力和地位,影响、主导和掌控公共舆论的权力,其实质是国家意识形态主导权和领导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在当前我国文化多元化、网络普及化、尤其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民族分裂主义不断强化所导致的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不断被淡化、弱化,甚至消解的情况下,深入学习和研究列宁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思想,揭示其当代价值,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列宁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思想 列宁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伪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开展理论交锋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思想,其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新概念 意识形态是近代随着西方哲学发展而形成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资产阶级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的学说批判的需要,是从否定的意义上界定意识形态概念的,认为它是一种虚假的观念形态。而产生“虚假意识形态”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获得统治地位,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将资产阶级的利益描绘成普遍的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将资产阶级的思想说成是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从而获得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列宁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据时代特征的新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新概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他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就指出:“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2]这样,列宁不再从否定意义上谈论意识形态,而是从中性的角度将“意识形态”与“科学”辩证统一起来,从而使意识形态的概念成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列宁还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应满足的条件:“第一,这种意识形态所提出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基于遵循自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且与客观实际需要相一致。第二,这种意识形态所提出的价值观念体系必须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要以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为依据来正确指导社会的具体实践。”[3]列宁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否定性与中性意义调和起来,从而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所存在的自我指涉悖论,实现了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此极大地发展了这一概念。” 2.提出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公式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拥有依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其影响力的大小在于理论通俗化的程度和被广大普通群众所理解与认同的程度。列宁认为通俗化就是“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外来语,背的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不懂、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4],并提出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5]的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重要命题或公式。同时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通俗化绝非卑劣的哗众取宠和庸俗化。列宁还对十月革命后党和苏维埃的报纸如何体现通俗化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通俗作家应该引导读者去深入地思考、深入地研究,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地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6]他要求在理论表达话语和文章文风方面要避免大段大段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造成文章的晦涩难懂和冗长,成为空洞的政治宣传,这样无助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列宁提出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与日常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素质水平,借助于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话语,运用广大人民群众通俗易懂的、简单明了且生动的现实生活事实与事例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有利于增进广大普通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是在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思潮与错误思想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列宁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7]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旗帜,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要保卫和继续发展它。基于俄国革命斗争的需要,为了捍卫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指出:“应当坚决地同一切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斗争,不管它披着怎样时髦而华丽的外衣。”[8]尽管马克思主义的敌人不断制造“马克思主义破灭和过时论”的毁谤与谣言,但列宁坚信马克思主义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交锋、对话和斗争后,更加彰显其科学性和魅力,反而更加具有生机与活力。列宁对各种否定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与党内错误倾向进行批判与斗争,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显著特征,分析了这些错误思潮与思想产生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在批判、交锋和对话中吸取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合理成分,有力地捍卫、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强调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要“同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想赢得未来,首先必然先要赢得青年。列宁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的青年教育问题,指出青年是社会主义的未来,应当加强对青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他在1920年10月发表的《青年团的任务》的著名演说中,系统阐述了青年教育思想。列宁要求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与学习要同“沸腾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求把“掌握一切现代知识,善于把共产主义由背得滚瓜烂熟的现成公式、意见、方案、指示和纲领变成能把你们的直接工作统一起来的活生生的东西,把共产主义变成你们实际工作的指针。”[9][288]同时他要求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学习、训练和培养要与“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不要关在自己的学校里,不要只限于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和小册子。只有在与工农的共同劳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9][295-296]列宁认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既是崇高的又是具体和现实的,他教导青年要善于从平凡的劳动做起,自觉地将书本知识与简单而平凡的劳动结合起来,增强广大青年的劳动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列宁还要求共青团员的教育、训练和学习要走出学校,与广大工农的劳动相结合,与沸腾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平凡而简单的劳动中自觉养成共产主义品质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挥共青团员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上的典型示范作用。 5.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同群众的实际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如不关注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重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注定会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表达的效果,甚至会陷入不切实际的空谈。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不能完全否定个人利益,更应尊重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需求。他告诫苏联各级领导干部:过去“由于不善于实行这个原则,我们每走一步都吃到苦头。”[10]苏联在成立初期面临国内外反动势力对新生社会主义政权的侵略与封锁,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取得了对国内外反动势力斗争的胜利,捍卫了社会主义政权,但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一大批农民与工人对社会主义的不满,削弱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而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之所以能够迅速扭转国家经济状况,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在于它把握住了把个人的切身物质利益和劳动成果结合起来,改善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增强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支持和信仰,提高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6.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载体 大众传媒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是政党引导舆论和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工具。列宁充分发挥以书籍、报刊、电影等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大众传媒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载体作用。他曾先后担任过《火星报》等多家报纸与杂志的主编。此外,列宁还通过购买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组织出版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与书信集,收集和整理俄国革命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倡导学术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思想理论来源和学理支撑。他先后组织专家学者撰写、编著和发行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与学术著作,起到了为广大工农群众释疑解惑的作用,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另外,列宁也很重视电影在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作用,因为电影艺术具有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且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易于被各个阶层的群众所接受。通过利用电影这一普遍而有效的载体和形式,能够更加有效地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列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列宁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论述虽然过了近一个世纪,但并未过时,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进程愈加彰显其真理性与科学性。当前,我国处在改革开放的深化期,社会阶层分化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整合难度;社会文化多元化削弱了意识形态的政治凝聚力;网络普及化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力,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意识形态渗透不断加剧,严重冲击和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与话语权,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应对挑战、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过程中,列宁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思想给予我们许多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1.善于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要求尊重普通群众的语言习惯与思维方式,实现理论表述的通俗化,从而让人民群众真正看懂、听懂和掌握理论,拉近普通群众和理论的距离,提升理论对普通群众实践的指导。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我们应当避免因片面追求通俗而造成的庸俗化。“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11]越是科学的理论更应是通俗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因此,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和普通群众实际生活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通过运用简单明了的、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和新鲜生动的材料,借鉴和吸收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话语”与“大众话语”,转换话语表达方式,实现其由少数人理解和掌握的精英话语与学术话语转换为多数人理解和掌握的大众话语与生活话语,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听懂、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同时打造通俗理论读物宣传品牌。如民主革命时期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青年走向革命道路。当前,中宣部理论局组织专家学者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如《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辩证看务实办》等,从内容到形式“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大众、融入人们心灵”[12],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普及程度和效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领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必须开展对错误思潮的意识形态批判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在与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思想进行交流、交锋和交融中不断增强的。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经济强势植入西方社会价值观念企图颠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借助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的技术优势侵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文化扩张和文化交往渗透西方自由、民主等所谓普世价值观,企图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因此,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以及诸如“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淡化论”的观点,揭示这些错误思潮产生的实质与根源,有效控制其蔓延和传播,消除其对思想文化领域的负面影响。在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和斗争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与方法,因为意识形态问题属于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命令来干预和强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先进的、开放的和包容性意识形态,它能够兼容并吸纳其它性质意识形态合理与科学的成分。因此,在坚持同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倾向做斗争和批判时,要以平等沟通和对话的方式来影响人,加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舆论引导机制,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包容性和开放性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力和整合力。 3.加强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意识形态是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主要手段,青年和青年组织是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战略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内容迎合了青年的需求,而且手段日益多样化,呈现“多管齐下”的态势。如果不加强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产阶级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引导青年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青年学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通过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年自觉认识到:“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13]根据青年的特点和内在要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和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注重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正确价值观,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魅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和组织青年,让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与祖国共同进步,共享成长成才的机会,进而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的认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生型建构,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广大青年群体中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4.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解决实际利益问题的有效结合 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话语权的获得“归根结底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4]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拥有不是靠空洞理论说教,在于对广大普通群众利益诉求的准确把握,重视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需求,靠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得到实惠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自觉认同其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评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表达的效果,不仅要看它是怎么说的,更要看它是怎么做的,以及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最根本的是要看它在实践中是否代表和契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物质需求与利益诉求。当前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关注民生,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价值目标,不断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人民群众追求合法物质利益和进行利益表达的制度机制与对话平台,解决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密切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探索解决利益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解决利益矛盾的过程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逐步增进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感情认同与自觉信仰并转化为其自觉的意识、追求与行动。 5.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载体作用 大众传媒是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载体。列宁非常注重通过书籍、报刊、电影等大众传媒来引导舆论和引领社会思潮,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载体和渠道作用。在信息网络化时代,必须充分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传媒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其在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首先,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舆论方向,提高引导舆论的技术,调整信息的筛选的力度、范围和方式,实现社会舆论和政府监管的及时良性互动,正确处理正面宣传和负面信息披露与报道的关系。其次,传媒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要优化传播内容,避免空谈理论,要“接地气”;书籍报刊要改变文风,将“宣传话语”转换为“事实话语”、“唯上话语”转为“亲民话语”,运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大众语言,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通过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和直观形象的语言让老百姓所接受和信服;影视要做到艺术性与政治性相结合,使传播内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前提下更具有可观赏性和可读性。最后,要改进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和传播的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如网站、微博、视频、论坛、BBS等既便捷又快速的传播方式和平台宣传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吸收网络流行话语,转化话语表达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亲和力,增强引导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尤其要加强网络监管,抵制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列宁的思想话语建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话语权论文
列宁的思想话语建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话语权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