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改革与发展趋势_经济论文

印度经济改革与发展趋势_经济论文

印度经济改革和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发展趋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1年印度拉奥政府进行的经济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尤其在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方面更是扶危持倾成效显著。然而,从进行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来看,印度经济还存在不少严重的问题。印度政府坚持只有继续进行经济改革才能克服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推出了深层次改革的新举措。反对派的反对,国有企业工人的不满和广大民众对改革的冷漠使拉奥总理提出了走“中间道路”的主张,并阐述了经济改革中应坚持的原则。经济改革在印度已呈不可逆转之势。

一、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1991年6月拉奥上台时,“印度经济处于危机之中”①,所以执政仅一月便在7月24日颁布了《新工业政策声明》,拉开了突破尼赫鲁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的经济改革的序幕,推行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的四化新经济政策。3年来,四化新经济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果主要表观在:

第一,国际收支状况明显好转。印度80年代无节制的内外借债虽然取得了经济的较快增长,然而,却留下了债台高筑和财政赤字巨大的苦果。1986年后的全国政局动乱和1990年底的海湾战争使印度损失26亿美元②,加重了经济困难。1991年6月底,外汇储备低至10亿美元,仅够维持当时15天进口的需要,出现了独立以来最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新政策实施3年来,国际收支状况明显改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首先是外贸赤字减少。1993-1994年度赤字10亿美元,分别比1990-1991、1991-1992和1992-1993年度的59亿美元、15亿美元和33亿美元③下降490%、50%、230%,1994-1995年度外贸赤字预计进一步下降到8亿美元。其次是外国私人投资增加快。1993-1994年度外国在印私人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达30亿美元,比1991-1992年度和1992-1993年度的1.48亿美元和5.85亿美元④分别增加19.3倍和4.1倍。再次是外汇储备增加。1994年3月初外汇储备138亿美元⑤,是1991年6月底的13.8倍,政府决定提前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14亿美元本息⑥。1994年4月13日在偿还该组织11.3亿美元后,仍存外汇储备145亿美元。外贸赤字减少,无形贸易收入增加,印度经常项目国际收支赤字大幅下降,1993-1994年度为16亿美元,比1990-1991年度的96.97亿美元和1992-1993年度的49.21亿美元⑦分别下降506.1%和207.6%,经常项目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90-1991年度的3.3%和1992-1993年度的2.1%下降为1993-1994年度的0.5%⑧。

第二,财政赤字有所下降,通货膨胀得到控制。1986-1987年度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其后高居不下,绝对数从1987-1988年度的2788.1亿卢比增至1990-1991年度的4333.1亿卢比⑨,增加了55.4%,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8.1%上升到8.4%⑩。1991-1992和1992-1993年度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到5.9%和5.2%,5.2%是80年代以来最低的比例(11)。财政赤字下降对减轻通货膨胀压力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货膨胀率从1991年8月的17%下降到1994年3月的8%左右,下降了9个百分点,降幅为112.5%。

第三,国民经济缓慢恢复和发展。按1980-1981年度不变价格计算的1991─1992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为21360亿卢比,比1990-1991年度增长1.1%,是80年代中期以来最低的年份之一;1992-1993年度经济增长率回升到4%,1993-1994年度为3.74%,1994─1995年度计划为6%。1991─1992年度农业生产比上年下降1.9%,1992-1993年度上升到3.9%,粮食生产达1.81亿吨,创历史最高纪录。1993-1994年度粮食生产略有下降,产量为1.79亿吨,仍是历史上最高的第二个年份,且这一年油料作物产量继上一年破2000万吨大关后,再上台阶,达2050万吨。1991-1992年度工业生产增长率为0%,1992-1993和1993-1994年度回升到1.8%和1.6%(12)。

然而,印度经济仍然面临不少严重的问题。第一,财政赤字再次增大,国际收支状况仍然脆弱。1993-1994年度实际财政赤字达6030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分别比预算数增加63.2%和3.1个百分点。1994-1995年度预计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6%,官方估计最终执行结果可能达7%以上,非官方估计则高达8.2-9.8%(13)。1993年9月底外债总额高达903.9亿美元(14),仅次于巴西(1250.02亿美元)和墨西哥(1188.94亿美元),是世界第3大债务国,目前年还本付息额80亿美元,1996-1997年后将超过80亿美元。第二,国营企业亏损严重,失业人数增加。1993年3月底,中央政府所属国营企业237家,亏损户131家,占全部企业的55.3%(1991和1992年分别为52.1%和56.1%),盈亏相抵盈利339.6亿卢比(15)。为改善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而出售企业股份的工作亦进展不顺,截至1993年3月的前3轮计划,拟出售股份1050亿卢比,实际只出售495亿卢比(16),仅完成该计划的47%。1992年3月底,全印失业人数2300万,要解决今后每年新增的3600万劳力的就业,国民经济年增长率应为8-9%,而目前仅为4%,就业机会的增长微乎其微。长此下去,失业状况会不断恶化。

第三,对外贸易增长缓慢,开放程度仍旧不高。印度商品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高,1985年为11.7%,1992年上升到16.9%,而同期中国的比例为24.2%和36.1%,墨西哥为20.6%和23.2%,韩国为68.4%和53.8%(17)。印度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例从1950年的1.19%,下降为1980年的0.45%和1992年的0.54%(18)。

第四,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停滞,农业投资下降。1992-1993年度和1993-1994年度的4%和3.74%的增长率,不仅大大低于80年代5.6%的速度,而且还比1990-1991年度的4.9%低1个百分点。1991-1993年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制造业和农业的平均增长率依次为2.9%、0.8%、0.7%和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制造业和农业产值平均增长率各为0.8%、-1.3%、-1.4%和-1.7%(19)。人均工、农业产值年均增长连续3年下降,这还是自1950年以来的第一次。按1980-1981年度不变价格计算,公、私营部门农业投资连续3年下降,从1990-1991年度的464.2亿卢比降至1991-1992年度的458.1亿卢比和1992-1993年度的456.7亿卢比(20),1992-1993年度农业投资还比1980-1981年度的463.6亿卢比低,其中国营部门农业投资104.3亿卢比,比1980-1981年度国营部门农业投资低41.9%(21)。

二、坚持经济改革方向,推出深层次举措

3年来,印度政府在经济改革中不断推出新举措,增加新内容;在1994-1995年度的财政预算报告中更是把改革引向财政、税制和金融等深层次,出台了许多新办法。

(一)改革财政体制,减少财政赤字。经济高速增长要求有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要求资金投向生产领域。为此,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降低财政赤字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是保持稳定的经济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第一,逐步结束中央政府通过印度储备银行(即印度中央银行)发行特种国库券的做法。1994-1995年度特种国库券发行量限在600亿卢比,即与预算赤字同一,以后逐年减少,到1997-1998年度完全停止。此步骤可限制财政赤字的增大,并加强中央银行控制和管理货币的权力(22)。第二,减少中央政府对各邦政府的资金转移量。除税收分成外,中央政府还通过发展援助和非发展援助向邦政府转移资金,从1980-1981年度到1992-1993年度间,仅各邦欠中央的未偿债务即从2400亿卢比增至14330亿卢比(23),增加近5倍,其中 2/3是低息贷款,中央政府不得不承担利率津贴。减少中央对各邦的资金转移量,有利于控制中央和邦政府的财政赤字。据统计,中央通过税收分成、援助赠款、贷款等转移给各邦的资金净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从1985-1986年度的8.2%降至1990-1991和1993-1994年度的6.3%和5.7%,1994-1995年度将进一步降为4.5%。中央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93-1994年度比1990-1991年度低1.1个百分点,其中有0.6个百分点是通过减少对邦资金转移量来实现的,1994-1995年度财政赤字比例预计比1993-1994年度减少1.3个百分点,其中0.9个百分点将以减少对邦的资金转移量来实现(24)。第三,控制中央债务,减少补贴支出。中央政府内外债务已从1980-1981年度的5974.9亿卢比增至1992-1993年度的44044亿卢比,利息支付从225.3亿卢比增至3590.3亿卢比,分别增加6.4倍和14.9倍;同期,对粮食、化肥等的补贴从191.2亿卢比增至773.1亿卢比(25),增加3倍。支付利息和补贴两项支出即占去1993─1994年度中央政府经常性支出总额的50%。显然,控制债务从而减少利息支付和减少补贴是降低财政赤字的重头。1993-1994年度中央补贴已比1991-1992年度减少31.8%,1994-1995年度为830亿卢比(26),仍比1991-1992年度低22.7%。第四,改善国营企业管理,提高其经济效益。到1993年3月,中央和部属国营企业投资已达1.5万亿卢比,而利润率仅为1.5%(27)。一部分企业无利可得或仅有微利,这种情况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二)进行大规模的税制改革以刺激工业和贸易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印度政府采用拉弗曲线论,力图确定最佳税率,以便既保证所期望的财政收入,又实现预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目标。为此,对现行税制进行了大范围、大幅度的调整。众所周知,印度公司税率高达51.75%,是世界上最高的公司税率之一,比新加坡、香港和日本分别高出30%、16.5%和28%(28)。现在公司税率下调到45%,外国公司税率从65%下调为55%,公司长期资本收益税率从45%下调到30%;年收入超过12万卢比(3800美元)的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率从44.8%下调为44%。政府还开始对较为复杂的间接税制度进行调整,其调整的中心是简化税制,合理税率,以保证国家收入的弹性。其调整具体内容有:将特别税率改为从价税率,过去70%的税收按特别税率征收,现在80%的税收按从价税率征收;货物税税率从21种减为10种;继续执行修正增值税,并将其扩大到资本货物、石油和纺织等领域,为全面实行增值税打下基础(29)。此外,还将向服务部门征税以扩大税收基础。政府还大幅度降低进口税,降幅最大的焦碳进口税率从85%降为25%,下降60个百分点,调幅最低的铁矿砂从15%降为10%,下调5个百分点(30)。进口税征收率(进口税占当年进口价值的百分比)已从1991-1992年度的44%,下降到1992-1993 年度的36.7%,1994-1995和1996-1997年度将进一步下降到30.9%和25%(31)。大规模税制改革旨在促进衰退中的工业发展,使税率同世界税率相协调以促进外贸发展,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三)实行金融体制改革,保证资金供应和货币稳定。首先是健全和完善银行机制,增强竞争能力。这方面的具体措施有:1.印度储备银行建立新的财政监督委员会,监督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财政。作为中央银行,印度储备银行应加快自治步伐,在银行董事会中应有非官方董事。2.取消禁止建立私营银行的禁令,允许新建私营银行。《1994年银行管理(修正)法案》规定私营银行可自己任命兼职行长,鼓励建立私营银行,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公、私营银行共同发展。允许外国资本在新建私营银行中持股20%(32)。关闭102家亏损严重的国有银行农村支行(33)。力主进一步加强同外国银行的合作,重申不对外国银行实行国有化。1991年7月以来,已批准3家外国银行在印度设立16家分行(34)。3.成立回收贷款特别法庭,审理拖欠贷款案,加快贷款的回收和发放。

其次是增强财力,提高管理水平。主要做法有:1.提高资本充足率标准,增加国有银行资本。1993-1994和1994-1995年度通过预算给国有银行增加资本各570亿卢比和560亿卢比,还允许国有银行市场集资,仅1993年底至1994年初的1个月间就通过发放股票和债券集资330亿卢比(35)。2.从1994年4月起的3年内将银行法定储备率从1992年3月底的17%逐年降至10%,清偿能力从38.5%降至25%,使银行掌握更多的可借贷资金(36)。3.允许各银行从事租赁、赊销和代理业务而不需经印度储备银行批准(37)。4.在两三年内使卢比成为可兑换货币,同世界金融市场融合,并实行自由利率(38)。5.要求各银行同印度储备银行签定《理解备忘录》,按客户对银行服务态度的评价将银行服务分为优、良、中、下四级,以促进提高服务质量。

再次是加强资本市场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1.取消《1947年股票发行(控制)法》,撤销股票发行控制监督处,任何公司只要在印度证券和交易委员会办理手续后即可自由进入市场,还可通过发行欧洲股而进入国际股票市场;非常住印度人员不经印度储备银行批准即可自由参股印度公司,购买公司股票;允许建立私营互助基金并有权申请上市公司分配定额股票;外国公共机构投资者在印度证券和交易委员会办理简化了的手续后也可进入印度资本市场;开展场外交易业务。通过上述放宽限制的办法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2.加强管理,严禁违法,保护投资者利益。赋予印度证券和交易委员会以管理和改革资本市场的权力;公司上市筹集工程建设资金,必须公布工程资料和特别风险因素;初级市场必须公布公司财务状况,二级市场上的中间人必须遵从法规,不得越规活动等等(39)。资本市场改革已见成效,1991-1992年度筹资600亿卢比,1992-1993和1993-1994年度依次上升为1600亿卢比和1800亿卢比(40)。

此外,在调整发展计划时注重发展农业和电力、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在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深同世界经济的联系等方面,也都有新的举措。

三、走市场经济与中央控制经济的中间道路

在尼赫鲁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至今仍很深的印度,拉奥政府突破尼赫鲁发展模式的改革一开始就步履维艰。而今出台的财政、税制和金融改革触及到经济的核心,在施行中受阻比过去更大。

首先是政治反对派的掣肘。他们指责拉奥的经济改革“不管采取什么办法都是旨在为人口中少数经纪人谋利,而没有为改善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穷人的生活做任何工作(41)。”其次是国营企业工人反对。国营企业工人约1875万,占全印有组织部门工人总数3000万的62.5%,他们较私营部门工人工资高、福利好、生活安定,因而极力反对国营企业私有化以维护既得利益。1991年11月28日全印1500万国营企业工人大罢工给政府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再次是中产阶级对改革持怀疑甚至抗拒态度。年收入在3-4万卢比的中产阶级,目前大约有2551万户、约2亿人口(42),他们的消费活动客观上推动着经济改革的进展,是经济改革的重要社会经济支柱。然而,他们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担忧改革会触及自己的利益而对改革持怀疑甚至抗拒态度。最后是民众的漠不关心。

面对各方面日渐增多的指责和民众的冷漠,拉奥总理从策略上考虑,提出了走“中间道路”的主张。他在1994年2月初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演讲说,市场经济体制优于中央控制经济体制。因此,印度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43),走市场经济与中央控制经济的中间道路(44)。为消除有人认为“印度从改革的道路上后退”的误解,拉奥反复强调“改革是不可逆转的”,“中间道路”只是要我们记住:不把市场经济作为教条(45),并提出,要顺利推进经济改革,必须吸引民众参加改革,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己决定自己的政策。拉奥明确指出:“印度改革进程的速度和范围只能由印度政府决定”(46)。拉奥还坚决反对将技术援助同非经济因素联在一起,认为这是“外部不合理的限制”。

第二,坚持政府必要的干预,重视民众利益。两年前拉奥就强调,“对于普遍存在贫困和匮乏的国家来说,政府不能排除进行经济决策的责任,国家有责任确保人民最低限度的社会福利”(47)。1994-1995年度预算增加了农村发展、教育、医疗等的发展费用,明确规定“政府不允许企业主自由裁减工人”(48)。

第三,坚持步伐稳健,保持政治稳定。拉奥主张印度的经济改革必须保持平衡,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触怒反对改革的潜在势力。他的“平衡”或“均衡”就是“中间道路”的具体化。他解释说:既欢迎和鼓励私人投资,又要给国营企业注资;既要解决国营企业效益低、人浮于事的问题,又不能大量裁减工人;出售国营企业股份可以从20%提高到49%,但盈利的国营企业没有出售的理由等等(49)。拉奥的平衡、稳定原则是从执政3年的几次政治风浪中总结出来的,对印度经济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保持民族传统,抵御外来腐蚀。

同3年前拉奥讲的印度经济“重病需要猛药治”相比,今天的“中间道路”温和多了。在印度这样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宗教都相当复杂的大国,经济改革的速度、强调的方面会因时而异各有不同,这是自然的,但不能得出印度“已放弃改革”的结论。要使印度经济改革有效进行从而促进印度经济健康发展,对拉奥政府而言真可谓任重道远。

注释:

①〔印〕财长辛格语,见〔印〕《经济时报》1994年3月2日增刊第1版。

②〔印〕《经济时报》1994年2月8日,第1版。

③〔印〕《经济时报》1994年2月4日,第4版。

④〔印〕《金融快报》1994年2月25日,第28版。

⑤〔印〕《经济时报》1994年3月5日,第1版。

⑥〔印〕《经济时报》1994年3月2日,第1版。

⑦〔印〕《经济时报》1994年3月5日,第4版。

⑧〔印〕《金融快报》1994年2月25日,第27版。

⑨〔印〕《经济与政治周刊》1991年8月24日,第1999页。

⑩〔印〕《今日印度》1991年8月15日,第26页。

(11)〔印〕《金融快报》1994年2月25日,第17版。

(12)〔印〕《今日印度》1994年2月28日,第34、15页。

(13)〔印〕《经济与政治周刊》1994年4月16日,第936页。

(14)〔印〕《金融快报》1994年2月25日,第30版。

(15)〔印〕《金融快报》1994年2月25日,第32版。

(16)〔印〕《金融快报》1994年1月21日,第1版。

(17)〔印〕《金融快报》1994年2月25日,第30版。

(18)〔印〕《金融快报》1994年1月19日,第14版。

(19)〔印〕《主流》周刊1994年4月2日,第5页。

(20)〔印〕《经济与政治周刊》1994年4月16日,第1013页。

(21)〔印〕《金融快报》1994年2月25日,第14版。

(22)〔印〕《经济时报》1994年3月2日增刊,第1版。

(23)〔印〕《金融快报》1994年1月5日,第6版。

(24)〔印〕《经济与政治周刊》1994年4月16日,第977页。

(25)〔印〕《金融快报》1994年2月25日,第18、19版。

(26)〔印〕《经济时报》1994年3月5日,第6版。

(27)〔印〕《经济与政治周刊》1994年4月16日,第977页。此处投资因包括部属企业,所以利润率同前面提到2%及其以上有所不同。

(28)〔印〕《今日印度》1994年2月28日,第77页。

(29)〔印〕《计划》杂志1994年4月30日,第13页。

(30)〔印〕《经济时报》1994年3月2日增刊,第2、3版。

(31)〔印〕《经济时报》1994年3月7日,第24版。

(32)〔印〕《经济时报》1994年3月8日,第5版。

(33)〔印〕《经济时报》1994年3月8日,第5版。

(34)〔印〕《金融快报》1994年1月22日,第1版。

(35)〔印〕《经济时报》1994年3月2日增刊,第1版。

(36)〔印〕印度政府:《1992-1993年度经济调查》,第65页。

(37)〔印〕《经济时报》1994年3月4日,第1版。

(38)〔印〕《金融快报》1994年1月16日,第1版。

(39)〔印〕《金融快报》1994年2月25日,第23版。

(40)〔印〕《经济时报》1994年2月28日增刊,第1版。

(41)〔印〕《经济时报》1994年3月2日,第5版。

(42)〔日〕《日本经济新闻》1994年4月25日。

(43)〔印〕《经济时报》1994年2月3日社论,第10版。

(44)〔印〕《联系》周刊1994年2月13日,第4-5页。

(45)〔印〕《经济时报》1994年2月2日,第1版。

(46)〔印〕《联系》周刊1994年2月13日,第4、5版。

(47)〔印〕印度驻华大使馆编:《今日印度》(中文版)1992年第2期,第1页。

(48)〔印〕《经济时报》1984年2月2日,第1版。

(49)〔英〕《金融时报》1994年3月14日。

标签:;  ;  ;  ;  ;  ;  ;  

印度经济改革与发展趋势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