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自我·悲剧论文_梅红艳

女性·自我·悲剧论文_梅红艳

——以《呼啸山庄》中两代女主人公为例

◆ 梅红艳 积石山县职业教育培训学校 甘肃 临夏 731700 

摘 要:《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一部爱情力作。本文借助于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论,从自我的角度对作品中的两位女性主人公的爱情进行了分析,以此来探讨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在爱情婚姻中因自我的因素而造成的悲剧。

一、女性的角色转变

《呼啸山庄》中对爱情的描写是作家对人类情感的深刻透视。艾米莉的女性意识十分强烈,她借小说之文,大胆提出了一个与男性社会传统伦理道德背道而驰的新型的爱情婚姻观:作为女性,在爱情婚姻上享有与男性一样主宰支配的权利。艾米莉打破了婚爱故事里男性一统天下的格局,让作为配角的女性担任主角:在凯瑟琳与希克厉、林顿的感情纠葛中,无论是爱与不爱,还是爱的深与浅,对与错,中心人物永远是凯瑟琳。在小凯茜婚姻和爱情的道路上,从小林顿到哈里顿,不管是成是败,始终是她处于完全的主动状态。

二、悲剧性的产生

《呼啸山庄》中所表现的爱情主要在凯瑟琳和希克厉、凯瑟琳和林顿,以及凯茜和小林顿、凯茜和哈里顿之间。依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他们的爱情是人类在不同层次上的情感体现:凯瑟琳和希克厉之间的恋情强烈而持久,无善恶的概念,是本我层次的情感;凯瑟琳和林顿之间的感情充满着本我和自我的困惑和矛盾;凯茜和哈里顿之间的爱情是本我层次的情感追求。虽然他们之间的情感表现迥然不同,但是两代女性主人公的婚爱悲剧却是因自我层次上的选择而引起的。

凯瑟琳和希克厉自幼喜欢在广袤的田野上奔跑、玩耍。他们热爱大自然,很少受到世俗的影响和约束,所以,在他们的身上,人类的本能表现得较突出。他们的情感表现的层次基本属于本我的范畴,其特点是他们的交往不受社会风俗习惯等外在因素的约束,而是遵循快乐原则行事。书中的第二代女主人公凯瑟琳·林顿即凯茜,她从小在画眉田庄长大。在慈父林顿的教育培养下,“她能像鸽子一样的温顺驯良,而且她有柔和的声音和深思的表情。她的愤怒从来不是狂暴的,她的爱也从来不是炽烈的,而是消沉、温柔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悲剧性的体现

1.凯瑟琳的一生,经历了本我的迷失、本我的觉醒、自我的毁灭这曲折的过程,充分地体现了因自我造成的悲剧性。(1)本我的迷失:对于凯瑟琳来说,希克厉如同她的灵魂,就是她的另一个自我,“我就是希克厉”。辛德雷强令两人分开,凯瑟琳愤然反抗,保全本我。然而好不容易保全的本我却因一次出外夜游而渐渐迷失。凯瑟琳被狗咬伤住进画眉田庄,一场培养上等人的好戏也就上演了,满足她的虚荣心成了驯服她的杀手锏。重返呼啸山庄,昔日那个小野人不见了,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一个穿着时尚、雍容文雅、仪态万方的贵族小姐。(2)本我的觉醒:希克厉的失踪,让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选择错了。可一切为时已晚,她“一下子就成了林顿夫人,画眉田庄的主妇,一个陌生人的妻子。”三年后,希克厉的再次出现,促使凯瑟琳真切地看清了自己潜意识中所需要的东西,她被压抑已久的本我就此觉醒。希克厉之于凯瑟琳,全然代表着她心中的另一个真实的自己。(3)自我的毁灭: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以及自身本我与自我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在束缚于自由之间,在真我与婚姻之间,凯瑟琳不能找到同时解救自己和家庭的方法,她发现活着根本无路可走,只能从肉体死亡上寻求解脱。悲剧也就成了必然。

2.第二代女主人公凯茜看似幸福的婚姻,其中的悲剧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悲剧的发展也包括了三个阶段:(1)本我的压抑:正值花季的小凯茜爱上了她的表弟小林顿。她像一个天使,把这个小宝贝捧在手心里,全心全意地疼他、关怀他、爱他。因为爱,一味纵容;因为爱,无私奉献;因为爱,甘于牺牲。从本我的层面,她并不喜欢小林顿,但作为“小姐”她只能喜欢“绅士”,本我被深深地压抑。自私自利、性情乖戾的小林顿,贪得无厌地享受着凯茜给予他的所有关爱,却从来没有为她付出过什么,不但不付出、还帮着希克厉剥夺着属于凯茜的一切。不管是婚前还是婚后,凯茜一直都是压抑着本我,扮演着天使的角色,努力迎合着这桩没有爱情的婚姻。到头来非但没有得到什么真正的爱情,而且连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也赔了进去。(2)本我的反抗:凯茜比她死去的母亲有着更坚强的意志。她被希克厉骗至呼啸山庄与小林顿结婚。在希克厉的淫威之下,身体里流着和母亲一样热情而野性血液的她丝毫不软弱:他越恶毒,她越不屈;他越暴虐,她越反抗。(3)自我的改变:哈里顿,辛德雷的儿子,呼啸山庄的真正主人,却被希克厉贬为仆人。先前的小凯茜根本看不起哈里顿,她嘲笑他的愚昧无知,鄙视他的粗鲁无礼。“想到和这样一个粗人有关系,大为沮丧。”然而和小林顿失败的婚姻,让她重新开始注意哈里顿。透过哈里顿粗愚的外表,她发现了一颗仁慈善良、无畏的心,她觉得从他身上仿佛找到了真实的自己。她放弃了歧视,并设法与哈里顿接近,她努力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哈里顿,并且发展成为亲密的朋友,直至成为恋人。

参考文献

[1]杨静远 勃朗特姐妹研究[M].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2]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论文作者:梅红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2月总第2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女性·自我·悲剧论文_梅红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