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风险管理在小儿血液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儿童医院血液科在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血液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患儿,其中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再增加风险管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风险事件发生率(11.4%)远远低于对照组(45.7%),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小儿血液疾病护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还能够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风险管理; 血液病; 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12-01
小儿血液疾病在儿科临床诊疗中比较常见,血液疾病一般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各方面机能还不完善,免疫功能较差,具有较高的血液疾病发生率.另外,由于小儿血液疾病的病情发展不稳定,临床护理中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因此,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其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逐渐引起了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风险管理是指在临床护理中针对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预先识别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工作顺利完成的管理措施[2].本文选取2013年12月~2014 年12月期间在血液科接受治疗的血液疾病患儿为观察对象,并对其临床护理增加相应风险管理措施,进一步探究小儿血液疾病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所选70例研究对象均为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并确诊的血液疾病患儿,所有入选患儿均经临床检查确诊.所选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35例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4.6±1.3)岁,临床诊断结果显示,白血病患儿12例,地中海贫血患儿5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1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5例.对照组35例患儿中,男15例,女20 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4.2±1.4)岁,其中白血病患儿14例,地中海贫血患儿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6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例.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用药、输液、生命指标监测等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患儿风险管理护理.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2.1 加强护理人员对血液疾病患儿的风险管理意识 为了全面提高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医院护理部门领导阶层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定期举办相关教育活动,提高护理人员对血液疾病患儿进行护理的风险管理意识.护士长可以根据科室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制度,将小儿血液疾病护理原则、小儿血液疾病护理常识、小儿血液疾病护理紧急处理方案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并严格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嘱咐其将所护理患儿表现出的风险事件进行及时记录并总结风险发生原因,明确潜在风险时间的发生率,积极做好预防措施.1.2.2 提高患儿输血风险的管理 血液病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反复多次进行输血,输血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儿因化疗而造成的血小板减少症状,因此,提高输血安全性管理是输血治疗的关键.首先,输血过程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3]进行输血,为了避免发生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输血之前,必须重新采集患儿的血样标本,确保配血结果与患儿的真实血样状况相符.其次,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如果患儿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体征发生异常,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报告医师,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后,血液疾病患儿的输血量以及输血速度应根据患儿的实际身体素质及病情进行合理控制,确保患儿的输血治疗安全有效.
1.2.3 完善血液病患儿并发症的风险管理 血液病患儿在临床治疗中常发生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生,影响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尤其是白血病患儿,其临床治疗需要采用PICC导管穿刺,静脉留置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儿承受反复穿刺的痛苦,但是由于患儿在输液治疗中容易出现晃动、转身、哭闹等动作,这些动作极易导致静脉留置针出现松动、脱落等现象,甚至出现血液回流,进而引发静脉炎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应嘱咐患儿家属密切关注患儿的输液情况,一旦发现患儿血管部位出现红肿、渗液等症状,应及时采用红外线灯照射或者使用硫酸镁外敷进行风险处理,避免静脉炎症及感染症状的发生[4].1.2.4 加强感染风险管理 血液病患儿的免疫力低下,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对其病房进行日常消毒处理,避免发生交叉感染.由于传统的紫外线消毒方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患儿对病房环境产生的抗拒性较大,并且臭氧刺激容易造成患儿出现皮肤损伤,所以对血液病患儿所住病房采用空气消毒的方式加强感染风险管理.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儿的风险管理事件发生率采用率(%)表示,并用X2进行检验,检验标准a=0.05,其中P<0.05表示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两组血液疾病患儿在分别接受不同方式的护理干预后,其临床风险事件发生率存在一定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处理,35例实验组血液疾病患儿中出现感染风险1例(2.9%),静脉炎风险2例(5.7%),输血风险1例(2.9%),无1例护患纠纷,其风险发生率为11.4%,而对照组患儿中风险事件发生率(45.7%)远远超过的实验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 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临床护理中可能引发的一切不安全事件,风险事件具有不确定性、进展较快、后果严重等特征[5].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污染的加重,我国小儿血液病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血液疾病患儿作为特殊的护理对象,其血液成分异常等因素常容易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感染等临床并发症.因此如何提高小儿血液疾病的临床护理质量是提高患儿治疗效果的关键.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质量,护理人员应为患儿提供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主动与患儿进行交流并嘱咐患儿家属注意对其接触的玩具、餐具、杯子等进行消毒处理,并协助家属为患儿创造一个轻松温馨的治疗环境.通过密切观察患儿的生理指标变化,及时发现其潜在的风险事件,做好风险事件发生的预防及应急处理工作,确保患儿享受安全有效的临床护理.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风险管理模式的实验组患儿其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血液病患儿的临床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对风险事件的发生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并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 徐丽珍,廖玲丽.风险管理对血液科护理安全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3):111-113,117.[2] 王妮.浅谈风险管理对血液科护理安全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4):175-176.[3] 刘朝华,章美华.风险管理对血液科护理安全的影响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26):100-101.[4] 袁静.血液科患者护理中护理风险管理应用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4,(25):119-119,120.[5] 陈影.综合护理对血液病有院内感染风险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4):565-566,567.
论文作者:李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5
标签:患儿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风险论文; 血液科论文; 血液病论文; 血液论文; 疾病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