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初中英语支架式习作评改的教学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架式论文,习作论文,教学实践论文,初中英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关注写作结果,不注重写作过程,缺乏对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对于学生的习作往往只给一个分数或等第,最多圈点一些错词错句。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作文为什么获得这样的分数,在哪些方面应该肯定、哪些方面有待改进,从而不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张家港市初中英语学科教研员张老师牵头发起的课例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多节习作评改课,发现学生上完好的习作评改课后收获很大,一位学生课后喜悦地说:“我知道我的作文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了,也知道该怎么修改了。”这种习作评改课是对第一课时中写作指导不到位的弥补,是写作课的延伸,因此,上好习作评改课就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 二、支架式习作评改课的理论基础 1.支架理论的内涵 支架(scaffolding,也称脚手架)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由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冯妮,2014)。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为学生搭建合理的使之可以攀登向上的支架(杨诚婷,2011)。 2.支架式习作评改教学的概念 首先,什么是支架式英语写作教学?它是基于支架理论的一种写作教学方式,是一种在写作准备阶段、写作过程中以及文章修改阶段为学生提供支架的写作教学模式,即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起写作的“支架”,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过程(潘玉梅,2015)。支架式习作评改教学聚焦文章修改阶段,学生从借助支架的支持到脱离支架,学会如何依据标准来评价一篇作文,并改进不足之处,从而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使之提高档次。 在课例研究活动中一节较为成功的公开课上,笔者观察到执教教师沈老师将支架式习作评改的教学过程归纳为以下五个步骤: ①一查:作品完成度——以提问、表格等形式向学生提供查阅的支架,判断作品是否基本完成,在结构、内容方面是否有不完整、缺漏之处。 ②二评:作品成熟度——在一查的基础上,从结构、内容、语言三个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借助这三个方面的评价支架,学生审视作品是否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同时也明确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③三赏:好作品——虽然学生明确作品存在有待改进之处,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有能力修改好。通过赏析好作品,学生了解到别人是如何达成“作品成熟度”的要求的,有哪些可以被借鉴到自己的实战修改中。 ④四助:组员齐献策——通过小组合作的修改训练,学生在协商讨论中取长补短,尝试使用以上三个步骤中学到的方法提升作品档次。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使学生共同进步的同时,也为之后的独立修改提供了一个“小试身手”的机会。 ⑤五练:自我修改与展示——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铺垫,学生较为流畅地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价、修改,在不断的反复练习中提高作品评改能力。 三、支架式习作评改的实施过程及分析 本次课例研究活动的教学材料为《新目标英语》中的一篇短文(具体内容略),以此作为毕业班学生的写作范本。文本的特点是针对一个事实或现象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列举理由支撑观点,进而说服别人。沈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习作评改课,它以第一课时为基点,是第一课时的延伸。考虑到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已从结构、内容、语言三个方面带领学生分析范文,为写作搭建了支架,学生也已完成了一篇阐述正反方及自己观点的习作,因此在第二课时中,为了在思路上保持与第一课时一致,沈老师仍然从结构、内容、语言三个方面展开,分步骤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评改。 1.一查:作品完成度 (1)复习好作品的三个要素 经过第一课时的写作铺垫训练,学生已经对好作品的三个要素非常熟悉(见图1):clear structure(清晰的结构),rich content(丰富的内容),fine language(精美的语言)。复习能帮助学生迅速回忆起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同时也将它延续为本课时的教学思路,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在评改习作时找到切入点。 (2)提供评价标准,查看作品完成度 沈老师选取了第一课时学生已完成的一篇习作,让全班学生一起来模拟评改。首先,沈老师用以下三个问题呈现作品完成度的评价标准,并带领学生一起审视选定的习作。 Q1.Did the writer show an opinion? Q2.Did the writer tell the reasons? Q3.Did the writer make a conclusion at the end of the passage? 【评析】以复习的形式开始这节课,可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又开启了第二课时评改的切入点。首先,在学生习作的选择上,沈老师可谓深思熟虑。如果选择非常差的作品(结构不清、语言错误多、内容空洞),就意味着要重复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这样的修改是低层次的,不能提高作品的档次,也就无法适应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如果选择很优秀的作品,那么其他学生将看不到修改的过程,也就不知道如何通过有效的修改来提升作品的档次。因此,沈老师选择了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代表着大多数学生的写作水平,它具有以下特点:结构清晰完整,语言错误不多但缺少精彩的用词和造句,内容没有缺漏但谈不上丰富、有说服力。这样的习作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生能在评改的过程中得到触动、提高。其次,沈老师设计的三个问题也精准地表达了作品完成度的要求,给学生搭建了“一查”的支架,这样,学生才能有凭有据地审视作品。 2.二评:作品成熟度 在“一查”的基础上,学生判定习作基本完成,但还不够优秀。那么,一篇好作品该具备哪些特点呢?在学生的探知欲被激发的课堂气氛下,沈老师适时地呈现了“作品成熟度”的评价标准(见下页图2)。 对照评价标准,沈老师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给习作打分(参照中考作文,满分设为20分),并陈述理由(你为什么给出这样的分数)。最终学生给出的得分平均在10-11分,主要问题如下:在结构方面,结尾的感悟太平淡,感染力不够;内容上缺乏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描写;语言方面最为欠缺,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用词或语句,缺乏借鉴教材中好的语言的意识。 【评析】沈老师设计的成熟度评价标准承接了第一课时中结构、内容、语言的思路,而且抓住了文章特点,如开头要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有充足的依据来支撑,而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描写、画面感的创造等,都会增添依据的说服力。另外,令人眼前一亮的用词和语句也是一篇好作品的必备条件。这样的评价标准不仅给了学生评判习作的支架,而且为之后的修改指明了方向。通过这一评判过程学生清楚地知道这篇习作为什么获得这样的分数,在哪些方面应该肯定、哪些方面有待改进。 3.三赏:好作品 虽然“二评作品成熟度”让学生明白了习作的不足之处,但当学生跃跃欲试提笔修改时,却发现无从下手。生动的情节和细节该怎样描写?画面感如何创造?好的语言是否等同于高级复杂的词汇、语句?顺应学生的需求,沈老师带领大家详细赏析范文,以期从范文中借鉴到好的修改方法。 【教学片段】 T:Can you find reasons to support the writer's opinion? S1:Sentences 2-6 are reasons. T:Good,thank you.Now let's take a close look at this reason “ last week,I visited a zoo and couldn't believe what I saw.” Can we take away the word“just”? Ss.(After seconds)No. T:You know why?...The writer wants to emphasize that his experience is such a recent and fresh one.Then can you find other words like this? S2:I have seen one I liked or one that was suitable for animals to live in.The word “never” emphasize the serious situation. S3:The animals are kept in tiny cages and can move at all.With the word “hardly”,I can imagine they are so uncomfortable. S4:And they are given food once a day.The word “only” emphasizes that their food is not enough and the writer feels it not right. T:Perfect.These small words help express the writer's meaning as well as feelings.Would you like to use such words in your articles? Ss:Yes,sure. T:What's more,the writer tells us what he saw in the zoo.That's his real experience.Do you know what's the advantage? Please read his experience in the text and think. S5:I have pictures in my mind while reading. S6:Real experiences can make the article more convincing. T:Excellent.The writer uses passive voice here,like “ in tiny cages and food once a day”,to emphasize the living state of the animals.Ok,at last,let's find how the writer makes a conclusion. Ss:“ls this a good way for animals to live? I don't think so.” T:The writer uses a rhetorical question to end the article.Why? S7:To strengthen the tone. S8:It's also more vivid. T:Yes.So now,do you know how to modify an article? 【评析】在赏析范文的过程中,沈老师用启迪性的提问、对比等方法引领学生体会范文中遣词造句的精当之处,为接下来的修改做好充分的铺垫。需要指出的是,沈老师执教的是农村初中,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普遍不高,挑不出很优秀的作品用作范文赏析,只能使用书本原文。如果学生水平很好,能挑到一篇或几篇优秀作品用作范文,效果会更好。一方面,来自同伴的优秀作品即使超出了一般学生的水平,也还是比较接近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易于模仿、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们会更自信。作品被选作范文的学生,以后会越写越有乐趣、越写越好,而其他学生看到自己的同伴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也会更有信心、更乐于尝试。 4.四助:组员齐献策 基于前三个步骤的铺垫,沈老师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商讨修改学生习作,并推举一名代表在全班分享自己组内所作的修改及其理由(修改成果略)。 【评析】小组合作修改给了学生一个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机会。从修改成果可以看出,学生确实已有能力通过适当的修改使原先的习作提高一个档次。可见这个环节是学生内化老师之前所搭支架的过程,为接下来独立修改自己的作品铺平了道路。 5.五练:自我修改与展示 沈老师布置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品,并于课后收起来批阅,挑一些修改前与修改后档次提升明显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评析】沈老师挑选展示作品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作品的最终结果上,而是力求展示修改的过程。这种做法既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方法的习得上,又给了各个层次的学生获得展示的机会,激励了所有学生。 四、支架式习作评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基于文章类型特点 无论是作品完成度还是作品成熟度的评价标准,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评价的有效性,而这个标准又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应该切合文章体裁、特点、作者写作意图等。比如,上例中细节描写和画面感的创造都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而推荐信应道出被推荐人的特长、优势,并有事迹佐证,求助信则应清晰、准确地描述自身信息,并附带和问题相关的简单自我介绍,以方便别人给出建议。由此看来,要制定出好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教师要能领悟、赏析范文特点,然后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教师应一方面注重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标准的质量。 2.注意结构、内容、语言三者的统一、融合 有些教师看到案例中第一课时的写作指导和第二课时的评改都从结构、内容、语言三个方面入手,就提出所谓的“分阶段分重点式”的训练(在一段时间内着重训练学生对结构的把握,下一阶段再关注语言,然后再到内容),笔者不甚赞同。在实际写作中,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一篇文章,如果只有精美的语言而缺少实质的内容,那就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达不到表达作者思想并与读者交流的目的。反之,要是有了丰富的内容而没有准确、优美的语言来传达,又会使文章显得平庸而黯然失色。这两者兼而有之了,还需要清晰的结构来把它们规划得井然有序,使读者看起来一目了然,而不会给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杂乱之感。因此,只有把三者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目标作文,切合文章特点,才能产出一篇优秀作品。 3.在形成性评价中突显学生的进步过程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指出,形成性评价是日常教学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实施的评价活动,其首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核心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反馈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支架理论指导下的习作评改没有以教师粗略的简评或用一个“经验性的分值”来对学生的习作下结论,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聚焦提升习作档次的过程。这种形成性评价使学生有明确的修改目的,让学生清晰地知道修改的原因,看到修改的结果,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有效调整学习过程。 4.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动的合作者。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使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和可行的评价工具,了解评价标准和学习进程,发现和分析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主动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策略,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不断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教育部,2012)。正如上述案例所示,在支架式习作评改中,教师只是点拨者、指导者,而学生全程参与,在诊断问题、探索改进方法的过程中,逐步放开老师的手,最终独立完成任务,真正体现了自己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初中英语支架练习评价与改革的教学实践_支架式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支架练习评价与改革的教学实践_支架式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