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学教育现状研究论文

中国民族学教育现状研究论文

中国民族学教育现状研究

刘亚璠1 马 骁2

(1.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2.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摘要】 我国当前的民族学教育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科研究区域有局限性,目前民族学的基本研究范式依旧以区别“族别”为基础而讨论各民族的发展史及其文化问题。在民族学研究跨入新时代的同时,民族学教育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指导思想,在研究和解决当前民族发展与民族问题的同时,也应注重新时代国家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大融合。将民族学研究中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在研究中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与教育相结合,以便随时应对民族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党和国家提供符合我国发展道路的民族政策。

【关键词】 中国民族学;教育;问题研究;民族政策

民族学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围绕马列毛邓三、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围,不忘初心与使命,激励前进的根本动力,并保持自信与清醒,确保发展的战略定力以及不断沿着创新与开放的路线,推动社会科学中民族学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民族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中的重要分支,理应被我们所重视,站在民族的角度去看待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民族区域因地治理、民族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各民族大融合都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将有侧重点地讨论我国民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一、中国民族学教育的现状

由于传统文化的突出地位,少数民族文化相比之下不太受重视。据2010年第六次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数高达12.26亿,占总人口数比例为91.51%,而各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只有1.14亿。相比之下,汉族人口的基数之大决定了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相比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更容易,正如我们所说的,由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共同组成的“中华思想”理念,所指文化方面的中国主义或中国民族主义。[1]而这种思想的运用类比到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层面时,就存在汉族文化中心主义,即保护和发展汉族文化的传承,忽视甚至排斥异族文化,此种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化很容易被忽视,民族学的发展仅仅局限在少数民族地区,其在汉族地区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接受民族学教育的仅仅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文化的横向传播成为阻碍。

自从各类少数民族书籍问世后,以“族别”为区分方式对少数民族的种族划分逐渐日趋常态化,各种以“族别”为基础叙述各种族发展史、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等的理论日益增多,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厚性增添了相应深度。这种以族别为区分方式描述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弱化了部分历史的真实性,将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归于单个民族的历史成果,民族固有和民族纯粹等特征都将原有的历史真实性改写。每种文化的创造、发展、传承、延续,在大部分条件下都是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而实现的,如文化的创造起源于各民族的融合和交流过程中产生、文化的发展,由于各民族对其不同的认知与接收、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依据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进一步演绎与重塑,若将文化的发展归于一个民族的独有产物则略有不妥,民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如此。

民族学的研究中只关注单一区域研究,而缺乏各区域相互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相联系的研究。费孝通先生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题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讲,其中指出“多元文化并存”和“族际文化共享”的理念,从“识异”到“求同”的教育研究理念,才是真正意义上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民族学研究。单一民族区域的研究只注重民族发展、民族历史和局部的民族文化,而多民族区域共同研究则会找到其中的异同点,从民族习俗到民族理念,再到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上去深挖,总结相似民族发展之间的共同和共通关系,为其他民族的发展起到借鉴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作用。正如费孝通先生的演讲中给我们的启示:在不同的民族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产生不同的民族文化,但在现实中国的社会中,中国文化的深度与细节都与多民族区域的文化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多民族区域的共同研究,有利于研究者探知更深层次的我国多民族社会结构中“多重认同”和“族际文化共享”的现状与其复杂程度。[2]

(2)对采购人员缺乏有力监管。采购员作为采购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在缺乏必要监管制度约束情况下,与供应商容易出现相互勾结,导致偏离市场高价采购相关物资。这会造成企业采购成本上升或者同成本下采购物资品质下降,影响企业利润和产品品质。

各民族的发展形成了其自身特有的历史,历史的延续形成各民族相关的文化。但历史的谱写绝非单个民族的独有成果,民族文化的形成也一定是各民族共同谱写的成果。因此,民族学教育和研究者们在研究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在研究主要民族区域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其周边与之相关的民族区域对其发展的影响,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互助因素,找到其历史和文化的相同和相通点,及时对民族文化中影响该民族价值观的方面做出调整,有效避免由于民族认知的不同而导致民族矛盾的产生或升级。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讲,多民族区域共同研究涵盖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尊重和保护多民族区域“双文明”的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前提,为各民族区域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价值观提供了各有不同的现实意义。[3]

民族学教育研究中常对民族文化有专门板块的研究,然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民族心理素质。研究者在民族学调研中往往只关注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只注重其自身特色,而忽略其内在影响力。文化的传承有关继承者的三观认知,不同的民族文化认知将会有不同的民族认同感,在以上几方面都存在差异性时,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渗透,各民族间的交际与互动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纷争,民族矛盾的问题也就油然而生。

拓宽我国民族学教育研究的普及面,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主要教育研究区域,横向拓宽民族学的教育研究层面,由少数民族地区逐渐转移至周边非少数民族地区,再逐步向我国中心城市延伸。利用民族学教育的普及度,使我国民族学在我国人民心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使我国公民共同作为民族学教育发展的研究者,为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等多区域大融合献策。

二、新时代中国民族学教育的建议措施

CT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记录患者CT容积剂量指数、扫描长度、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射线剂量等于剂量长度乘积乘以转换系数,胸部的转换系数k=0.014 mSv×mGy-1×cm-1[5]。碘的总量等于对比剂浓度乘以对比剂用量。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民族学研究中老生常谈的重点课题,但研究者往往只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而并未真正关注经济发展战略。有关经济和文化类型等方面的研究是综合了历史人文和地理文化等研究的方方面面,研究者在现实研究中更应注重制定合理的有关如何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普通汉族地区经济差距的政策,根据当地原有的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和类型,研究其对少数民族地区现实生活的影响,提出如何将积极影响继续保持并发挥为当地优势,找到对当地经济有制约的负面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相关的发展战略,这才是当下少数民族地区有关民族学问题中经济研究更应注重的方面。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缩小其与汉族地区差距的重要指标,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发展有关各民族的利益分配。我国民族学教育研究者,在针对我国各民族关系特点制定相应推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时,还应考虑到各民族利益分配的问题,避免由于利益分配或国有资源开发等不均匀而导致民族矛盾的产生,否则,对我国民族区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巩固和发展都会产生极大影响。民族学教育研究者应在深入民族区域实地调查过程中,注重观察当地的人口空间布局的变化或人民生活习俗的改变,并根据以往经验做出判断,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当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战略措施。

三、总结

我国民族学的教育研究是在解决民族实际问题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延伸,目的是为达到我国多元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体格局。当前,我国民族学的教育研究主要针对我国各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有关民族经济、民族区域治理、民族地区教育问题、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解决在民族发展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鉴于此,我国民族学教育研究应针对上文中总结的现状,解决民族学教育研究中的瓶颈并借鉴上文的建议措施,使我国民族学的教育研究真正起到解决我国多民族问题而达到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体格局。

(3) 可扩充性原则.可扩充性是模块设计的重要优势.特别是在航天发射场,模块化设计单元应考虑未来保障新型号发射任务的可能性,应预留足够的接口和空间,以便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周星.中国民族学的文化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J].开放时代,2005(5):69-78.

[3]茆永福.试论当前中国民族学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J].满族研究,2004(1):21-24.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刘亚璠(1994-),女,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在读,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民族学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理论与政策研究;马骁(1994-),男,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标签:;  ;  ;  ;  ;  ;  

中国民族学教育现状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