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

闽东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

甘建颖[1]2001年在《闽东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宁德地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简称闽东,全区现有土地面积1.34万平方公里,人口319.01万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闽东人民举全区之力,攻贫困之坚,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目前已进人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工业方面,建立起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农业方面,已逐步向产业化迈进;交通和通讯得到了改善,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闽东闭塞的状况有所改变,市场经济初步发展。但跟周边地区相比,闽东经济还欠发达,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增长率都低于周边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温州等地区,成为沿海经济繁荣链上的“薄弱环”。 依据地域差异、空间组织、政策倾斜、体制因素等理论,笔者从六个方面探讨闽东地区成为经济“薄弱环”的原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繁难的陆上交通;军事原因,造成区域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优势开发不足;没有经济中心,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人才奇缺,观念滞后;机构庞大重迭,政策资源利用不到位。 基于闽东地区的现状、笔者认为,二十一世纪初(2001—2015)闽东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转换的基本思路为:以创建赛岐港口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发展临海制造业、农业、产业化为两翼,第叁产业为调节平衡杠杆,全面提高闽东的经济社会综合实力。 为实现闽东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转换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海洋意识;增加投入,建设海上闽东;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认识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在闽东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转换中的积极作用;改善交通状况,促进闽东地区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重视信息技术的开发,建设“数字闽东”,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大能源基础设施,建立配置合理的能源保障体系;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为闽东经济的发展增强后劲;树立大市场观念,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

吴步鉴[2]2011年在《FDI、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文中研究说明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因素繁多复杂,学术界已经对大部分因素做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但从“改革”和“开放”的角度出发,对FDI、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机理尚未作系统探讨。因此,本文从该角度出发,力求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分析FDI、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机制,探索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可能途径。本文认为,“改革”和“开放”是30多年来中国基本国策,几乎所有政策都是由这两点衍生而来。对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的研究也应当回归到“改革”和“开放”这两个基本点上。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改革”主要是变革资源要素配置方式,使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由流动,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开放”是指实行对外开放,鼓励进出口,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入全球分工体系。本文对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的研究因此通过FDI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这两大因素展开。本文对FDI、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梳理。认为FDI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是一个串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FDI进入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增长。FDI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主要由直接投资效应、关联效应等五个途径实现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则通过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弹性效应、产业成长效应和产业开放效应等途径促进经济增长。文章以福建省为例对区域经济差距问题进行研究,利用泰尔指数进行测算发现,1990年以来福建省区域经济差距呈倒“N”型走势。对总体差距进行分解发现,闽南地区内部差距是造成总体差距的首要原因,区域间差距和闽东地区内部差距紧随其次,而闽西和闽北内部差距不明显。FDI区位分布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局面,两大区域在产业结构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构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利用福建省9地市1990-2010年问面板数据对FDI、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各地区FDI、产业结构对各区域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共同造成福建省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紧接着通过测算各指标的历年变异系数,构建时间系列,对FDI、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第二产业结构差距是1990年以来福建省区域差距变化的主要原因,FDI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局限于资本形成,而技术外溢效应有限,FDI差距的扩大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贡献较小。最后,根据FDI、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机理和实证结论,对福建省两大区域经济发展及缩小区域差距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吴杰[3]2002年在《经济结构调整与闽东经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一个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全球逐步展开。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要有效压缩国内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需求不旺、城镇化水平低等深层次矛盾,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是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国家及其区域的经济发展,实质上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所有制结构和消费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当前,在新的发展水平和新的体制环境下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应当遵循资源优化配置总的原则,即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坚持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坚持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应以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化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基础,正确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推动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形成与新体制相适应的结构调整机制,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针对闽东经济发展存在的产业结构层次低,支柱、重点行业不明显,产品缺乏竞争力,技术进步缓慢,整体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本文提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闽东经济发展的战略及其对策,即以建成宁德中等港口滨海城市为目标,着力抓好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和消费结构四个层面的调整,强化科技和体制创新、资金筹措、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叁个保障,增强闽东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刘爱华[4]2009年在《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福建省地区经济差异系统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分步骤系统分析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和影响差异的各因素及其重要程度,为福建省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首先,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定量评价1987年以来福建省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总体水平与变化特征。在测算总差异基础上对福建地区分两种区域界定方式——城乡之间和闽东、闽南、闽西、闽北四大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泰尔分解。结果表明:从1987到2006年间,福建省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目前已经超过合理水平,走势非线性增长,而是在波动中上升;在城乡差异分解中,城市内部差异对区域差异贡献率最大,城乡之间差异扩张迅速,增幅明显,县域内部差异变化不大,作用微小;在四大区域分解中,闽南地区内部差异是福建省地区差异最主要的构成,其次是闽东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尤其是四区域间差异扩大的趋势非常明显,而闽西和闽北地区的内部差异表现平稳。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文章引入国外分离系数的概念,考察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条件、人力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区域发展策略和产业组织能力六个因素对于福建省经济差异的影响作用。并运用区域分离系数对这些成因进行综合定量比较,以确定引起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在影响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六大类因素中,促进福建省地区差异扩大最主要的因素是区位条件和政府整合能力,它们最有力的推动了区域系统内的差异扩大;同时,历史发展基础和政府的作用正在降低,对地区差异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人力资本作用稳步上升,平稳促进地区分离;未来占主导作用的将是市场发育和产业组织情况,各地在这两方面的差异将直接导致地区差异扩大。这些结论为我们纵观全局、有的放矢,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区域差异过大,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怡本[5]2004年在《叁都澳海岸带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叁都澳地处海峡两岸经济区的北翼,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深水良港。长期以来,如何开发叁都澳,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不少学者作了专题研究,但尚未对叁都澳海岸带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特别是随着温福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温福铁路即将开工,宁德至景德镇高速公路提前规划建设,叁都澳迎来战略发展机遇期。为促进宁德市在2l世纪前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研究选择叁都澳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应用区域经济理论、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全面分析其港湾资源、十地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气候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并通过在宁德市多年的工作实践积累和理论探索研究,认为深水港湾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叁都澳是宁德市最人的潜在优势,必须把叁都澳潜在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在叁都澳海岸带建设人型区域性甚至枢纽性中转港口,布局临海工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努力培育海峡西岸经济区北翼中心城市,构筑叁都澳海岸带的便捷交通系统,探索了在沿海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若干理论,并在实践上提山了具体的对策与措施,为叁都澳海岸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覃德华[6]2010年在《闽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宁德俗称闽东,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介于我国最发达的长叁角、珠叁角和台湾省叁大经济区的中心地带,北承浙江省温州市,南连福建省会城市福州市,东望台湾,具有“北承南联、西进东出”的区位优势。近年来,随着温福高速铁路、沈海高速公路等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给闽东经济带来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对区域生态环境与生态安全造成深远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以叁期(1990、2001和2007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并运用“3S”技术,对闽东9个县市(蕉城、福安、福鼎、霞浦、古田、寿宁、屏南、柘荣、周宁)近20年土地景观格局和时空动态变化规律、闽东土地景观分形特征与稳定性、闽东土地景观变化驱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闽东景观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从景观水平上科学评价了闽东景观生态安全状况、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同时,创新地将灰色关联度、径向神经网络(RBF-ANN)、基于人工免疫投影寻踪(AIS-PPE)和支持向量机(SVM)等多种方法引入到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并对闽东区域生态安全水平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与评价。结果如下:1、闽东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地作为闽东地区的基质景观,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80%以上。1990-2007年,闽东各种土地景观均有所变化,但以林地变化最为明显,其面积在20年间减少27326hm2,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分别增加38386、12019和3585 hm2,未利用地被大量开发利用。土地景观变化导致景观多样性、均匀度和破碎度呈增大趋势,破碎度变化最为明显由1990年0.597上升到2007年的2.131。土地资源分布和变化区域差异明显,沿海县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变化的程度和幅度均高于内陆县市。2、闽东不同时期景观类型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建设用地在所有景观类型中是人类活动干扰最强的一类,2001-2007年间存在大规模的城镇建设,使其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不同时期各地类景观的空间结构分维水平较高,林地和耕地作为闽东的景观基质,由于地形复杂和其他类型交错分割,空间结构复杂;耕地、未利用地和林地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均衡性,但均衡性在减弱,而建设用地和水域表现出集群分布特征,集群性在加强;平均稳定性排序为:建设用地>林地>未利用地>耕地>水域,各土地类型稳定性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上内稳定呈增强趋势。3、闽东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表明:气候对未利用地变化起决定作用,而其他土地类型变化主要受人口增长、社会发展、技术投入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闽东土地景观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是自然条件和人文因子综合作用下的历史产物,其中人类活动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闽东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及其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1990-2007年间,不论是整个区域,还是各个县市,闽东景观生态安全水平较高,景观生态安全值都维持在0.8以上,表明整体上闽东生态环境良好,同时景观生态安全有逐渐改善趋势;闽东景观生态安全整体上呈现正相关,随着时间推移,景观生态安全空间自相似性(依赖性)减弱,同时具有明显空间尺度效应,在0-45km间,具有空间相似性,45km以外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闽东景观生态安全呈现明显集群现象,主要以景观生态安全高值—高值区(HH)和低值——值区(LL)为主,并且这两种格局分布面积缩小,显着水平下降;对闽东景观生态安全空间分异研究表明,结构性因素对闽东景观生态起着主导作用,非结构因素对景观生态安全起着中等强度影响,并且有增强的趋势,同时由于研究区地形起伏大,空间异质性强,导致步长较小。5、闽东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闽东区域生态安全处于良好状态,科学技术和资源环境压力阻碍和限制闽东区域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只有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因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有效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建设,同时有效推进和加强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灰色关联度、RBF-ANN、AIS-PPE和SVM等4种方法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显示灰色关联度、RBF-ANN、和SVM在闽东区域生态安全评价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投影寻踪适应性则相对差一些,这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参考。6、闽东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分析及其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表明:2001年除周宁,2007年除福鼎外,其他县市在2001年和2007年均处于优级别,整个区域处于级别优,表明宁德市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大气环境、水环境状况优良,比较适合人类生存,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论文前面的研究结果。最后分析了闽东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总而言之,开展闽东区域土地资源动态变化和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对闽东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合理规划、优化配置以及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荆福生[7]2002年在《边缘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闽东为中心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要重视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研究广大欠发达边缘区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在广大欠发达边缘区中 ,闽东是极为特殊的地区 ,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兼有丰富的山海资源 ,同核心区之间的可达性即将有突破性进展 ,完全有条件、有潜力率先从欠发达状态进入发达状态 ,争取2 0 5 0年达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同期水平 ,为我国第叁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

叶静[8]2018年在《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的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使命。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时的扶贫开发实践及扶贫开发思想,对新时代的精准扶贫工作及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扶贫济困思想、爱民重民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扶贫思想精髓,为形成习近平在闽东的扶贫开发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在陕西延川插队带领村民走上脱贫之路、率领河北正定县甩掉“高产穷县”的帽子、在厦门分管农业工作提出要“上高山,下海岛”的实践,同时也为习近平在闽东的扶贫开发积累了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其扶贫开发思想的逐步形成做了良好的铺垫。习近平根据闽东的基本情况,把握山海资源优势念好“山海经”,进行因地制宜的扶贫实践,注重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责任,加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智力和志向,坚持市场导向发展商品生产,落实“造福搬迁”工程,带领闽东人民探索了一条鲜明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由此形成“宁德模式”的成功经验对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和借鉴价值。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实践期间对扶贫开发问题认识深刻,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基本形成了由“精神理念”、“战略布局”、“体制机制”、“领导力量”、“思路方法”组成的较为完整的扶贫开发思想体系。习近平在闽东的扶贫开发思想体系为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可资经验,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导,为国际减贫领域扶贫开发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龚守栋, 杨益生, 荆福生, 马潞生, 陈荣凯[9]2001年在《如何增强福建经济发展后劲(笔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发展后劲问题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福建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 2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其增长态势出现了一些新的令人关注的变化,暴露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突出问题。因此,跨入新世纪,福建经济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必须对经济发展后劲问题作出系统的、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本刊特约我省计委、财政厅、物价局、统计局、科技厅、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宁德地委的一些领导同志,对此问题作专门的探讨。龚守栋剖析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表现及原因;杨益生提出了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整体思路;荆福生从地区实际出发,探讨了解决宁德市经济发展后劲问题的叁大对策;马潞生、陈荣凯、郑勇、丛林则分别从财政政策,价格杠杆、经济增长源泉、科技进步等方面,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供了多方位的思考。我们相信,他们从宏、微观方面,所提出来的观点与见解对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将有深刻的参考意义;我们也期待,大家共同来关心和支持这一重大课题的讨论,为促进福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献策献力。

雷心恬[10]2016年在《福建省宁德市主导产业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和地区要做出主导产业的准确选择判断,必须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市场,劳动力,政策等条件进而判定。能否做出科学的主导产业选择,势必影响其发挥“领头羊”作用。宁德市产业总体发展处于“起步晚,水平低,规模小,人才缺”的困境,地域经济总量排名常年徘徊在福建省各地市的末端,亟待科学的选择符合其地域经济、社会、地理特点的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一批过得硬的龙头企业,带领区域经济起飞。本文以宁德市主导产业选择为研究目标,试图通过构建合理的分析模型,确定福建省宁德市的主导产业,为全面提升宁德市区域经济水平献计献策。论文基于国内外主导产业选择相关知识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基础上,首先梳理了宁德市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水平和产业未来发展潜力两个分析维度,组成了宁德市产业主导产业分析的双维度选择矩阵模型。在充分掌握宁德市产业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选择了符合宁德市产业发展需求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在以构建的双维度分析方向下,选取相应的区位商和SSM偏离-份额分析分析工具,有效的获取了主要产业排位次序。依据选择矩阵图的象限分布,筛选出适合宁德市发展的主导产业。此外,为提高实证结果的准确性,加以运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补充验证,其与选择矩阵分析模型结果基本一致。故此,实证结果表明: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这四个产业比较符合宁德市未来主导产业发展要求。为展望宁德市主导产业未来发展蓝图,笔者相应从多角度提出产业发展规划建议。

参考文献:

[1]. 闽东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D]. 甘建颖. 厦门大学. 2001

[2]. FDI、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D]. 吴步鉴. 浙江工商大学. 2011

[3]. 经济结构调整与闽东经济发展[D]. 吴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02

[4]. 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福建省地区经济差异系统分析[D]. 刘爱华. 华侨大学. 2009

[5]. 叁都澳海岸带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研究[D]. 赵怡本.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6]. 闽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D]. 覃德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7]. 边缘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闽东为中心的探讨[J]. 荆福生.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8]. 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的思想及实践研究[D]. 叶静. 广西大学. 2018

[9]. 如何增强福建经济发展后劲(笔谈)[J]. 龚守栋, 杨益生, 荆福生, 马潞生, 陈荣凯.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1

[10]. 福建省宁德市主导产业研究[D]. 雷心恬.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闽东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