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与回归后澳门经济的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门论文,比较优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澳门回归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升经济竞争力考虑,需要确立一个符合澳门实际的合理的经济定位。本文试就这一目前为澳门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对有关澳门定位思路的简略分析
关于澳门的定位,近十年来,已有不少研究机构和人士提出了研究报告和思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
(1)1990年由澳门政府特聘的美国MCKINSEY 顾问公司提出了澳门“未来十年发展展望”的研究报告,设计了澳门90年代即回归前的近期发展战略,首次提出把澳门发展成为一个“地区性的战略要地”的设想。作出这一选择的理由是:澳门靠近增长中的有潜力的华南地区;澳门本身不断上涨之成本、自然资源的缺乏和劳动力技术水平的低下使之无法考虑其他选择。对澳门来说,最有吸引力的战略选择是提高其工业的素质水平,加强与广大华南地区的联系,形成一个地区性的战略要地。(注:麦健士公司的研究报告摘要,参见《澳门日报》,1990年12月10日、13日、17日。)该报告的优点是注意到了澳门的区位优势,不足之处是目标过高,定位不合理。该报告对近十年来澳门的发展没有发生什么影响。
(2)1994年,国家科委专家组完成的澳门基金会课题, 提出“乘世界之大趋势,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高技术,求澳门经济之振兴”的思路。其基本对策一是“利用高技术改造澳门现有的工业”,二是“选择新生长点,面向国内外大市场,营造技术产业”,借以提高澳门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推进澳门的持续繁荣。(注:国家科委专家组:《澳门科技发展报告书——澳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之路》,澳门基金会1994年出版。)该报告的优点是注意到了当代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大背景,缺点是没有从澳门的实际出发。科技的发展,既有其自身的规律,又要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作为依托,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需要汇聚相关的机构,需要形成一个可以自存的体系,还需要具备持续研究、开发和生产的能力。所有这一切必须以相当大的市场和充足的智力资源为先决条件。澳门在这些方面的条件并不具备。“高科技中心”的定位及此后有人提出的“制造业基地”、“金融中心”、“四大产业平行发展”等, 都没有充分考虑澳门作为一个微型经济或超小型经济(Mini-Economy)体的特点,因而对澳门的发展不起作用。
(3)1997年2月,广东港澳经济研究会和澳门经济学会联合发表的研究报告,把未来澳门经济定位为珠江三角洲西部的“区域性综合商贸服务中心”。(注:广东港澳经济研究会、澳门经济学会:《澳门经济发展的若干策略》(综合研究报告),1997年2月。 )与上述定位相比,此一定位比较切合实际,但能否成为一个“中心”,仍值得商榷。
(4)1997年11月底,香港特首特别顾问、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叶国华先生在澳门发表“谈香港回归的体会”的演讲。叶先生在讲到澳门经济发展的定位时说,澳门的面积不算大,很难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城市,但她可以力争成为一个地区性、有特色的城市;如能争取伸延广珠铁路到澳门,兴建通大屿山的跨海大桥,加上已建成的国际机场,澳门还有条件成为一个地区中心。澳门独具特色的南欧风味、小镇风情、恬静港湾是她最吸引人的地方,如果保护好老区的异国情调,把新区建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综合性的旅游、娱乐、康体、会议中心,可以吸引人来澳门消费,这就是澳门的优势。“形象一点说,假如将来香港成为中国的纽约,澳门可考虑争取成为中国的拉斯维加斯,营造一个安全法治的环境,建设一个文明健康的城市,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消闲服务,再加一个带良好设施和服务的会议中心,只要能正确地与香港配合,紧密依靠珠江三角洲,相信会走出一条长久稳定的发展道路。”(注:叶国华:“谈香港回归的体会”,澳门《华侨报》,1997年11月30日。)叶国华先生对澳门未来发展路向的建议很明确,即突出重点,发展博彩旅游业,把澳门建成东方一座有特色的旅游消费城市。
1997年底,由澳门新建业集团董事长吴立胜等完成的研究报告《平稳与繁荣——澳门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得出了与叶国华先生大体相同的结论,将澳门经济定位为:“保持自由港的制度框架,加强与香港及内地的分工协作,成为国际性的以博彩业为特色的综合旅游中心,并以综合旅游带动整个澳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注:吴立胜、曾国坚主编:《平稳与繁荣——澳门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香港文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版。)此报告对澳门未来经济发展的定位比前面提到的一些报告,更接近澳门实际,给人以启发。
二、定位的依据:澳门的比较优势
笔者认为,一个经济体的定位,首先必须建立在对它的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上。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劳动生产率的相对优势阐明了比较利益原则,俄林(B.Ohlin)模型进一步说明了各个经济体比较优势的差别产生于与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相关的生产要素相对丰度。( 注:B.Ohlin,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68.)从比较优势出发, 选择走一条相对成本不高经济发展道路,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战略选择。不少学者认为,亚洲“四小龙”不同凡响的经济发展绩效在于它们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资源比较优势,成功地采取了利用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澳门在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基本生产要素上相对稀缺,既不可能成为地区性的战略要地,亦难以达至产业中心、高科技中心、金融中心等目标,但每个经济都有自身的比较优势,澳门在区位和产业上的比较优势使其能够选择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澳门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它的独特的区位优势。澳门地处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东南亚地区,背靠得益于改革开放已有近20年超常规发展的华南珠江三角洲,往西北可通过西江水系与大有开发潜力的中国大西南连接,往东隔伶仃洋与香港相望,距离仅约40海里。优越的区域环境为澳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腹地和巨大的空间。
“香港因素”对澳门的发展至关重要。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交通运输、旅游和资讯中心。长期以来,港澳之间形成一种众所周知的自然组合关系,港澳两地有10万人同时持有香港身份证和澳门身份证,澳门市场成为香港市场的延伸和补充。澳门的主要支柱产业博彩旅游业自60年代初以来持续发展,主要得自于香港客源的支撑,1997 年共有700万访澳游客,其中香港游客440万,占63%。 澳门娱乐公司主要股东来自香港。澳门房地产买家中,香港亦占六成。澳门还是不少香港跨国公司的后勤基地。香港的资本、技术、管理、人才、信息在澳门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澳门出口加工业60%的工厂是从香港转移来的,工业产品绝大部分利用香港港口设施转运。澳门的中资和外资银行大多隶属于其香港总部。澳门元与港元挂钩,澳门社会的流通货币中,港元占一半以上。
必须认识到,澳门长期以来作为香港的一个“后勤基地”或辅助城市,澳门经济与香港经济的互利互补关系,正是澳门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澳门回归后,港澳之间原有的这种自然组合大可不必因为香港和澳门同为中央政府下属的两个对等的特别行政区而硬作改变。澳门在经济上完全没有必要模仿香港的模式,更不可以香港作为竞争对手而改变现有的合作关系,去提一些诸如“再造一个香港”、“同香港平起平坐”之类的不切实际的目标。澳门回归后必须继续借助于同香港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从历史上看,澳门的发展与繁荣从未离开过“内地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近20年来,澳门与内地在贸易、旅游、投资、交通、制造业、房地产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增强,内地因素特别是“广东因素”对澳门经济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澳门与内地的贸易总额,由1979年的5.42亿澳门元增长到1997年的58.52亿澳门元。1997 年到澳门的内地游客达52.8万人次。中资已成为澳门的最大外来投资者,中资在澳门开设的企业已达200多家,资本总额超过400亿澳门元。同样,内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受益于澳门在贸易、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带动。如果将来广珠高速公路和铁路延伸至澳门,以及西江航道的整治,澳门现有的优势将进一步增强。
澳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自由港、独立的关税区,也是亚洲地区唯一具有400余年的东西文化交汇历史的城市,与欧盟和葡语、 拉丁语国家之间有着广泛的传统联系。澳门除享有欧盟提供的28类配额纺织品免缴关税和产品出口到欧盟的普遍优惠税外,还同欧盟订有贸易合作协定,合作涉及工业、贸易、科技、能源等多个领域。加之澳门拥有低税、税制简单、融资方便,以及工资、地价、楼价大大低于香港的优势,这些都很有助于拓展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
澳门的比较优势还在于其独具特色的产业,即博彩业。澳门是世界三大赌城之一,被誉为“东方蒙地卡罗”,声名远播。人们通常说澳门有博彩旅游业、出口加工业、地产建筑业和银行金融业四大支柱产业,实际上,在澳门博彩旅游业一柱独大,支撑了澳门经济的半壁江山。特色即优势。澳门的这一独特优势,相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很难有哪个亚洲城市会拥有。
三、澳门经济的动态定位
澳门的比较优势就是澳门经济定位的基本依据。由于比较优势在不同的经济组别间具有转移性和相继性,形成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当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时,政策制定者需要适应变化调整经济结构,制定新的产业规划。但动态的比较优势是当前的比较优势的继续,对动态比较优势的追寻不能距离当前经济中的比较优势过远,应以动态比较优势的真实方向为限。鉴于比较优势的动态性,本文根据澳门比较优势作出的定位也是动态的,分为近中期定位和远期定位。
根据澳门的区位优势和当前产业的比较优势,笔者对近、中期(10—15年)澳门经济作出如下基本定位:继续依靠和加强与香港和内地的紧密联系,力争成为亚太地区一座有特色的、现代化的、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博彩旅游和娱乐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后勤支援基地。
近、中期内,澳门有必要也有条件继续以博彩旅游为龙头,着力提高它的竞争力,并以博彩旅游业的转型为配合,力争成为亚太地区一座有特色的现代化的博彩、旅游和娱乐城市。同时继续扮演作为香港辅助城市的传统角色,并根据近年香港商业机构将后勤支援基地向外迁移的趋势,抓住目前内地外汇管制、资讯管制尚未放开的机遇,充分发挥澳门对比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的优势,果断地发展后勤支援产业,吸纳境外产业的转移,使澳门的后勤支援产业在三、五年内达到一定的规模。如果贻误时机,待到中国内地市场完全开放,澳门在这方面的发展就再无空间。
根据笔者对澳门经济比较优势未来发展的预测,把远期澳门经济大致定位为区域内“国际性的综合旅游和商贸服务城市”。对这一定位可作如下进一步界定:
(1)在当代,旅游类型呈多样化趋势,既有观光旅游, 也有以商务、会议、渡假、文化旅游为主的非观光旅游,还有博彩旅游。澳门长期走的是博彩业推动旅游业并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道路。为了保持和发展澳门旅游业的优势,澳门的旅游业必须继续以博彩旅游为依托,同时全面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非观光旅游。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非观光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的主体,其中渡假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所占的市场份额最大,所创的附加值也很高。澳门旅游业的多元化和全方位发展,与博彩旅游不是矛盾的,反过来可以促进博彩旅游业的发展。
(2)随着未来澳门比较优势的变化, 商贸服务业将可以成为澳门的另一支柱产业。商贸服务业包括离岸金融、转口贸易、商业谘询、电讯服务、空运代理、会计、法律、建筑设计、工程及其它技术顾问、数据处理、广告、市场研究、设备租赁服务等。这些产业在澳门已有一定的发展。1997年底在商贸服务领域的从业人员约占澳门就业人口总数的13%。随着澳门经济结构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教育科技水平的提高、法律和行政制度体系的完备以及同香港和内地经济分工的形成,澳门可以在原有的“后勤支援基地”的基础上建成一个具吸纳性的商贸服务城市。未来澳门将大致形成以旅游博彩业、商贸服务业、出口加工业、金融保险业、地产建筑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3)“国际性”有以下几个含义: 一是市场的范围是国际性的, 无论是旅游业还是服务业都要积极拓展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继续保持澳门同欧盟和拉丁语系国家的传统联系,发挥其中介和桥梁作用;三是软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要具有国际水平。
(4)把澳门定位为区域内国际性的综合旅游和商贸服务城市, 考虑了澳门参与华南经济圈的战略需要,即从形成整体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看,香港需要继续保持其国际金融、贸易、交通运输、旅游和资讯中心的地位,澳门建成区域内国际性综合旅游和商贸服务城市,中国内地则要力争形成科技中心和制造业中心。三地各有侧重,优势互补,从而整合形成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制度创新和借力发展:近期澳门经济发展的两大推动力
为充分发挥澳门的产业比较优势,必须对澳门博彩旅游业进行制度创新,提升博彩业的现代化水平。这是回归后澳门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推动力。对此,笔者已作专文分析。(注:参见拙作:《制度创新与澳门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国际论坛》,1999年第4期。)
进一步利用和发挥澳门的区位优势,积极拓展活动空间,借助外力发展自身经济,是澳门回归后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推动力。澳门经济需借力发展,是由澳门微型经济的特点和边缘城市的性质所决定的,也符合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日益加剧的大环境下,澳门未来的发展走向必须放到中国经济圈的大棋盘上去考虑。
香港是澳门经济借力发展的第一个优先的地区。港澳地理位置邻近,经济制度相同,历史上已形成的唇齿相依的自然组合关系,是两地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有利条件。从目前的实际情形看,由于澳门政府对经济采取无所作为、放任自流的态度,港澳之间在经济上的互补优势发挥得并不充分,特别是缺乏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有效协调,两地之间在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上还有障碍。笔者建议,澳门回归后,设立高层次的官方的“港澳合作协调委员会”,使双方的合作模式由民间自发型向政府主导型转变,由非官方的协调向政府的全方位推动转变。
澳港本身的资源条件对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较强的约束性,要持续发展与繁荣,势必要扩大活动空间,港澳合作融入范围更大的粤港澳合作就是适应了这个要求。澳门回归后,粤港澳三地在旅游合作、科技合作及投资(中资是澳门最大的外来资本)等方面的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
粤港澳三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和协调是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澳门因为缺乏深水港,大部分进出口货物需经香港中转,运输成本昂贵(目前澳门每个标准货柜从澳门运抵香港, 航运装卸费高达10655元,比香港至欧洲的费用还要高出47%), 自由港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商贸中心难以形成;澳门无铁路、高速公路与香港和内地连接,腹地局限珠江三角西部。这些滞后部分对澳门发展的制约已相当明显。如果在珠江口(伶仃洋)构筑一座沟通港澳珠(海)三地的跨海大桥,并结合修建深水港,将使这一难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自1989年香港合和集团胡应湘先生率先提出在伶仃洋兴建大桥的构想以来,粤港澳三方先后提出多个建桥构思和方案,主要有:1991年12月澳门保利达集团委托香港土力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提出的“澳港大桥的初步构思”;1992年珠海市政府提出的“珠海方案”,规划大桥西起珠海市金鼎镇,向东至淇澳岛,越伶仃水道,经内伶仃岛至香港屯门烂角咀;1997年1 月澳门吴福集团和保利达集团联合委托中国交通部中交水运工程设计谘询中心设计的“澳港大桥方案”,规划大桥西起澳门半岛大水库东北、珠海拱北海关以东人工岛,向东偏北跨越珠海九洲港航道至香港大屿山西北之沙螺湾,人工岛通过引桥分别与澳门、珠海贯通;或者西起澳门路环岛,向东经三角岛、牛头岛,越大濠水道后在大屿山西南角之分流着陆,在起点可经路环连接珠海横琴向北直通珠海;1997年9 月香港合和集团提出的“大珠桥方案”,大桥东起香港大屿山大澳,跨大屿海峡(主航道)、伶仃洋、九大洲,至西岸时有两个通道,其一着陆点直通澳门,其二直达珠海九洲港北面。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对上述方案的修正方案,如中山大学郑天祥教授提出的“伶仃洋青牛大桥与伶仃港方案”,规划大桥从大屿山西南角起,经牛头岛、青洲岛至西大排岛,然后分支为二:一到珠海九洲;一到澳门黑沙环。由于牛头岛以西是深海区,且是国际远洋巨轮的锚地,可同时在此建大型深水港。
以上有的方案是走岛屿连线,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在海上建人工岛桥墩的数目,从而节省巨额投资并增加桥梁结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有利于开发这些岛屿的港口、旅游、土地、水产等丰富的资源,达到投资小、收益大的目的。由于上述工程牵涉到粤港澳三方多项重大利益,有关各方意见分歧较大,根据前些年珠澳双方各自建设超标准机场导致不合理竞争的教训,目前不宜单方面采取行动,以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和低效投资,需要三方政府甚至中央政府出面协调。
加强与台湾的合作,是促进未来澳门发展的又一重要力量。澳台拥有各自的经济优势可以互补,澳台之间的地缘、血缘、史缘关系也有利于双方的经贸往来。自1987年两岸关系解冻以来,澳台两地贸易总值从当年的2330万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3.493亿美元; 台商在澳门的旅游、 工业、商贸及房地产的投资超过10亿港元;澳门国际机场澳台航线的开通创造了台湾居民往返内地“一机(票)到底”的“准直航”模式。澳门在台湾与内地之间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澳门回归前,澳台两地关系性质上是澳葡当局与台湾当局的非官方关系。“九九”之后两地关系变成两岸关系的特殊组成部分,既有两岸关系的一般共性,也有其自身特殊性。可以借鉴“九七”后中央政府处理港台关系的成功经验,按照澳门的特点及现有澳台关系的良好势头,来处理澳台关系,发挥澳门的“独特作用”。这既有助于发挥在澳门实施“一国两制”对台湾的示范效应,也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