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省的主张导致百花齐放_高考论文

分省的主张导致百花齐放_高考论文

分省命题,一纲统领百花争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百花争艳论文,命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语文试卷在2004年全国出现15套试题的基础上,今年又有山东、江西等省加入到分省市命题的行列。2005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由2004年的4套变为3套,分省市命题的试卷共有13套,使得高考语文命题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2004年大部分自主命题的省市,由于是第一年独立命题加之有统一的语文考试大纲的强力限制,所以基本上是克隆了全国卷的指导思想和命题套路。但从2005年开始,高考语文试卷在继承的前提下,出现了不是迈小步而是大踏步的变化。

一纲统领 有序放开

2005年的高考试卷的命制,尽管是分省市且扩大了分省市命题的范围,但大家命题时,头上都悬着一把尚方宝剑,那就是命题必须依据全国统一的语文考试大纲。这本与以往没有什么不同,不同之处在于,2005年的考试大纲作出了较大的调整。调整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取消试卷结构的限定。即第一卷的42分、第二卷的108分的试卷结构模式被取消,在卷一和卷二的题量、赋分、各类题型所占的比例上,试卷出现灵活的变化。考试的内容还是这些,但这个内容放在哪一个区域考,采用什么题型考,各个考题占多少分值,甚至选择哪些内容考,就有了较大的自由操作空间了。

取消原设星号限制。即考试当年明确划定考点范围的优惠不再存在,在考纲允许的范围内,命题的范围不再有什么人为的限制了,如文学常识和文言句式等,考还是不考,不再等待当年的国家分配了。

扩大文体写作范围。将写作中“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的说法改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这意味着高考写作中的文体创新将得到进一步的尊重。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由于“文体不限”,诗歌、戏剧、小说、书信、启事、调查报告等各式文体精彩纷呈,用四文之说来概括高考中业已出现的诸多文体,已是捉襟见肘。这样的改动,更符合高考作文的实际,也表明高考给了考生选择文体的更多自由。

吸纳各地优秀题型。在全国考试大纲所附的题型示例中,收录了2004年部分省市命题中的新题好题,这意味着国家考试命题中心对这些考题的肯定。

考纲为什么要作出这些调整?最直接的原因是扩大分省市命题的自主权。经过一年的平稳过渡,得到了命题自主权的省市希望能命制出有本省市特色、有创新的高考试卷来。可以说,考试大纲的这个变化是顺应了自主命题省市的共同要求。

在一纲多本的框架下,既依据考纲,又不被考纲管死;既有统一的“序”,又有自由的“放”。这样一来,2005年的高考命题就呈现出了这些年来前所未有的崭新变化。

用足权力 各显神通

考纲调整后空间比原来大多了。因此,全国卷也好,各省市卷也好,大家都尽量利用考纲所给予的这个空间和权力,各自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试卷的结构呈现变势。因为2005年的考纲取消了结构限制,试卷的面孔就马上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可喜变化。全国题的三套试卷,全卷的题量减少了,由25道小题变为21道。第一卷的分值由原来的42分变为30分。具体来说,第一大题题量由原来的6个小题减少到4个小题,赋分由18分减少到12分。第二大题小阅读,题量由原来的4个小题变为3个小题,赋分由12分减少到9分。第三大题文言阅读,由原来的4个小题减少到3个小题,赋分由12分减少到9分。第二卷的分值由原来的108分变为120分。第四大题题量未变,但赋分有明显调整,原18分调整为23分。文言翻译由8分增至10分,诗歌鉴赏由6分增至8分,默写由4分增至5分。第五大题大阅读,题量未变,但赋分变了,由18分增至22分。第六大题语言运用题,题量未变,但赋分由12分增至15分。第七大题的写作没有变动。这个变化不可谓不大,至于各省市命题在这方面的变化,更是各尽其能,各显神通。

考题的设置各显特色。如北京题,它不完全以题型来结构试卷,第二卷中也不排斥一定数量的选择题。它秉承2004年的做法,干脆把小阅读移到第二卷,设置两道选择题,两道主观题。如天津题,第一卷的题量和分值虽然没有改变,但它减少了第一大题的两题题量,加到了小阅读上,一共设置了两篇小阅读,共6道题,18分。如福建题,第一卷24分,就是一篇小阅读加一篇文言阅读,完全取消了原来的那6道语文基础题。

考查的内容自由可选。星号取消后,试卷在考查的内容上就有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了。考哪些内容,不考哪些内容,命题时可自主掌控。一套试卷中,考查不强求覆盖面,而是逐年轮换的面更大了。如第一、三套全国题中,就没有考字音,第二套中考了字音但不考字形。全部三套题中,都没有考查标点符号,但在第一套题中,却重点考查了文言被动句式。各省市的命题中,绝大部分省市在命题时,都有自己不尽相同的选择。

看来,在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命制上,大家都很珍视国家所给的权利,大胆探索,变中求新,已成为不可遏制的主流趋势,这也正符合国家放权的初衷。

强化能力 关注“有用”

多数试卷在对待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态度是理智和慎重的,稳定放在第一位(大家都严格依据考试大纲出题),但变化又是必要和可能的。寻求这些变化的动机,他们是根植在三个“有利于”的基础之上的。强化能力考查,“人文”“工具”并举,让高考积极回应新课标,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需求等,是大家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今年的试卷中,有很多这些方面的有益探索。

进一步压缩总题量,为考生的思考作答提供充裕的时间。在高考考场上,由于时间关系,很多考生不能将问题完全回答到位,有时仅一步之遥。而正是这一步之遥,思维水平大不相同的考生在最终得分上有时竟无法区分。总题量减少后,有利于优秀考生将自己的能力完全发挥出来并获得最终认可。全国卷、福建卷的总题量为21个小题、湖南卷为22个小题,江苏卷为23个小题,广东卷为24个小题。

调整考查内容的比重,向能力考查上倾斜。全国卷和多个省市的试卷上,对第一卷客观题的题量和赋分都进行了不约而同的精简。第一卷中,福建卷只有24分,全国卷和北京卷只有30分,广东卷和江苏卷36分,重庆卷39分。相应地,这些分数就被加在阅读鉴赏、文言翻译和语用题等主观题上去了。福建卷完全去掉语言基础题,湖南卷完全去掉语言运用题,更是表现了他们探索的勇气和胆识。

重视利用语文的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到了社会上做一件实用的事,如写一副对联,一个请柬,一条广告词等,往往捉襟见肘,急得抓耳挠腮也写不出来,这跟学了物理、高考还得了高分,但换不了一个电灯泡一样可悲。但他们会说,学校的老师没有教。这可能一点也没有冤枉老师。前几年报纸上“误尽苍生”的大讨论,这一条可是罪状之一。在去年和今年的高考试卷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考查和导向。去年对联、公益广告词、电视台主持人的串词等形式的考查,开了一个好头,反响很好。今年的全国三套试卷中,考到了日常交际中的礼貌用语,为彰显班会主题而写的两句类似对联的标语,写请柬,填表推荐喜欢的课文等实用的内容。浙江、山东、天津、湖北等地的试题中,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了用语文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内容。这类试题正是“大语文观”的体现,它着眼的是应试者终身发展的需求,从人的整体素质来看,这是一种“有用的”语文考查,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2005年的各家试卷中,大胆探索和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新题好题。这些新题好题说明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它是一种导向和趋势,好的东西总会被大家发扬光大,它与2006年的高考命题密切相 关;二是当前的高考命题虽然有点战国争雄的味道,但各家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是客观存在的,去年的创新题写对联、拟公益广告词等,在2005年的几家试卷中都被移植过来。三是提示大家,在今年的高考复习中,对这些题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制定合适复习策略

总结、分析、评价2005年的高考试题,无疑会对2006年的高考复习工作有所帮助。如何增强我们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有效率,我觉得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复习与平时的教学不要混淆。

教学与考试有密切联系。考试时的知识与能力从何而来?它有赖于平时的学习积累,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教学与考试又是有区别的。平时的教学,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完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复习中则应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有重点、有针对性、有条理性地进行系统复习。

复习范围要立足于“全面”。

2005年的考试大纲,取消了星号的限制,取消了试卷考查的各类内容的题量、赋分及各类题型的占分比例的限定等,既是扩大分省市命题自主权的需要,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高考要正确地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得到真正的落实。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复习中就复习什么,不利于学生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

复习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平时所学的知识比较零散、杂乱,高考复习正是进行系统整理的有利时机。为了保证复习的效率,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语文高考内容多年前就与课本脱钩,因此,高考复习中可以考虑不抽用专门时间复习课本,但要利用早读的时间,重新读一遍课内文言文和要背诵的诗文,以巩固课内的积累,复习中仍然要有书声琅琅。复习的进程一般采用两轮复习法。前一时期按知识点复习“步步为营”,后一时期作模拟试题“实战演习”。当然,这两轮只是总体上的划分,实际操作中可以有交叉,但按知识点复习应视为重点。

复习中要选好用好资料。

高考复习并没有统一的权威性的复习资料,大家都是各取所需,各显神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是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选好用好复习资料,与人方便,与己方便。首先是选好资料。老师要从鱼龙混杂的各种复习资料中反复比较选择,尽量挑选出质量最好的资料给我们的学生用。

复习课要讲究方式方法。

复习课要讲究方式方法,不是说复习课就是简单的做题讲题甚至教师单方面灌输。复习知识重要,但告诉学生复习方法更重要;师生一起归纳各个知识点的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更重要。复习教学与平时一样,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笔、动口,得到实际的操练,绝不能搞包办代替,最后的高考是学生去考,而不是老师去考。

复习中要注意搜集信息。

一是要留意官方通过正常渠道发布的各种高考政策和法规;二是多参考一下专家通过多种方式对高考所作的分析评价包括前瞻性意见;三是对今年试卷中的新题好题要给以足够的重视;四是留意报刊上的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新资料。

标签:;  

分省的主张导致百花齐放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