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心皆有“声”——谈低段儿童数学语言多样化训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皆有论文,语言论文,数学论文,儿童论文,谈低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只有借助语言表述,才能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课堂教学中常出现会做不会说、想说不会说的现象,常常是教师问一句,他答一个字.针对这种现象,教学中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关注“说”的“情感”体验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化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引领下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一个内在的需要.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1.让他们敢说
学生说错了不要采取批评、斥责等愚昧做法,学生说对了要及时表扬;同时还注意防止有些学生彼此之间的嘲笑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嘲笑别人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明白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是难免有错的.因此,在指名发言时,常用鼓励性语言,如“慢慢说,不要急”,“请听听别人说的和你说的有什么不同,好吗”,这样使学生感到教师态度亲切,消除了“羞怯”的心理.还及时表扬说得好的同学,如“××同学说得既响亮又流利”等.给学生敢说的胆量.
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发现“说”、“争”、“辩”活动中有新意、有创见、高水平的发言,进行讲评、引导、激励.鼓励“争辩”的双方,鼓励创新的见解,这样既激励了学生,又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练习□÷□=6的时候,先让学生观察,再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全班进行交流,这时我提问:“怎样进行有序的思考?从哪一个□的数想起?”这样高难度的题目让学生的思维层次上升,同时说的过程也是学生大胆创新的过程.这正如教育家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让学生敢说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学生语言中的一些创新类合理性说法.如在教学“9加几”时,课本上的语言是“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但是学生自己的语言是“把3分1剩2,10加2得12”,教师进行纠正,但是学生却对前一种说法比较喜欢,教师发现这是因为前面教学“圈10后剩几就是十几”的思维方法,这不是很好吗?于是进行试一试,让学生说一下8加5得多少.学生说“5分出2剩3得13.”说得又简洁,又把凑十的方法运用得更好.这样的说法得到了全班学生的喜欢.
2.让他们想说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教学时,要抓住儿童好胜的特点,在组织评论时,经常加上鼓动性的语言,如“看谁回答得最好”、“看谁说得更完整”等,使学生为了想得快、说得好而积极思维,并且积极举手发言.
3.给他们空间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教师要放弃话语的霸权,把课堂时间与话语权尽可能地留给学生,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1)给学生自说的时间
在组织学生回答问题前,先给他们自己说话的时间,让他们先组织好语言.例如:教学(
)×6<30时,问:“括号里最大能填几,为什么?”我先让学生自己轻声说一说,然后请优秀学生示范说一遍,让大家听一听,对照自己,想一想自己说得对不对,再把自己的想法整理一下,自言自语说一遍,最后才举手发言进行交流.这样的自言自语可以缩小学生间的差距,鼓励说话的勇气,增强回答问题的信心.
(2)给学生互说的机会
通过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提高表达水平,激发说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时,让同桌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人摆小棒,一人看着说.遇到问题和困难可以互相商量,互相帮助,使每位同学都能按要求摆一摆、说一说.这样的交头接耳,不仅使每个学生有了讨论交流的机会,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形成了团结协作的风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二、进行“说”的“常规”训练
1.基础性的语言训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上来就对他们要求语言的科学性是不合理的,所以语言训练要呈阶梯状,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盲目地急于求成.首先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训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口述插图图意
一年级教材的特点是图多,大量的彩色插图为我们进行直观教学、创设语言情境提供了良好的材料,教学中结合简单的插图让学生口述图意,逐渐地从说一句话发展到说多句话.如教学加法和减法时先请学生看图,请学生仔细阅读,通过阅读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请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相关数学问题?”
(2)口述教具演示、学具操作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教具演示,学生要进行操作活动,这时指导学生口述过程,基础性的口述教具演示、学具操作过程,不要求学生进行更深一层的抽象概括.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中教具、学具操作过程等,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演示过程,并让学生口述,加深对算理、算法的理解,使知识内化.如在教学一年级“同样多、多些、少些”时,首先让学生摆一摆,即先摆出2个圆形,在摆出和圆形同样多的三角形.许多学生都能很快摆出两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想一想,即启发学生想刚才摆的过程:你为什么要摆2个三角形?学生借助刚才动手操作的演示,组织自己较简单的语言;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一个对一个地摆就是同样多”,“同样多是一样多”,“圆形摆2个,三角形摆2个”,等等.这样,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达到抽象化,能借助较简单的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既理解了“同样多”的含义,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口述题目意思
教材中在实践应用常有一些图文类的题,要让学生从图中找出信息.如下图,先让学生口述一下还有什么信息要通过从图中数出来,再和题目的其他信息连在一起完整地说出来.左图:有8只兔子,每个笼子里放4只兔,需要几个笼子?右图:有12个桃子,小猴2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几个?
2.交流性的语言训练
教学交流即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将自己的数学思想用动作的、直观的形式或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数学交流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促进思维发展.
(1)教给学生一些常用句式
教师根据学生语言发展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让学生明确知道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如,说解题思路时,可以说:“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所以……”,“我先算……后算……”,“要求……也就是求……”,等等.
(2)采用多种说的形式
数学语言是严密的,但又是枯燥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经常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采取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如:个人独立说,说话游戏,小组轮流说,同桌互相说,个人小结,说话比赛等等.
小组轮流说就是在课前,按照座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选出小组长,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
说话游戏有“开火车”、打电话,同学之间将正确的解答互相反馈,也可将板书题目的答案抢答反馈给教师.数学儿歌,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根据数字特点编成儿歌.
学生小结,反思小结,能让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再思考、再审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让学生学会反思,在对学习过程的追溯中,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不论是对学习结果还是对数学语言,都是一个有价值的提升.我们说,低年级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认识钟表”之后,课堂反思时,我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反思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学生也很积极.如:“我学会了看整时.”“我知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我会看时间了!”……虽然有些学生说得很简单,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提升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注重“说”的“多维”转换
1.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例如:我的身高是1米26,数学语言是“我的身高是1米26厘米”;这条线长6厘米,应该说成“这条线段长6厘米”;在50后面加上一个0,应该说成“在50后面添上一个0”.再如:在教学“30个同学做纸花,平均分成5组,每组有几个同学?”说解题思路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要求每组有几名同学,就是把30个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几名同学.
2.数学逆向思维进行语言转换
(1)将题图信息置换着说
如:“比多比少”的教学,8比5多3也就是5比8少3,也就8和5相差别.平时一些单位间的换算,也是如此:1米=100厘米,要再转换说100厘米=1米.
(2)将题图信息简缩着说
如:全国13家调查机构于1999年底对北京、大连、长春等14个城市进行了居民生活情况调查.调查显示,这14个城市家庭人均月收入是821元,这14个城市1999年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多少元?这题的数量关系非常简单,对学生来说只是一步的问题,但因加入的情境太多,有些学生在思维上有些乱,造成解题错误.因此把题目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简化分析出来,是解题的有效策略.如上题简缩为“人均月收入为821元,人均年收入?元”,这样简缩后学生一目了然.
在题目简化时,要注意从低年级起就让学生对条件和问题进行重点标注,形成一些算式形式的数量关系.如:一(1)班做了红花28朵,一(2)班做了30朵,两班一共做了红花多少朵?
28朵+30朵=一共?朵
通过这样的简化方法长期练习后,学生对解决问题首先会产生根据问题找重点条件的思想,并形成分析数量关系的意识.
总之,通过以上多种形式不断地锻炼学生去“说”.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数学教材特点,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由简单的一个概念到一句话再到一段话的说话训练,循序渐进,既训练了学生运用表达的能力,也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进而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