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的调研
□刘 燕
[摘 要] 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是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性别、年龄、结构不合理,能力不胜任,人才流失等共性问题。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社区作为全国社区治理创新试验区,对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开展探索。其措施包括:拓宽选才渠道,多源头选拔优秀人才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定岗、定额、定编配足社区工作者;根据社区工作的性质、内容、标准,将社区工作者细分为主责、全科和邻里社区工作者三大类,更方便及时地解决群众问题;通过常态培训、“靶向”实训、导师带训的方式,开展社区工作者培训,提高其素质能力;同时,加强待遇保障,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发展党员、选拔干部的力度,注重精神激励,激发其工作动力。
[关键词] 社区工作者 职业化 员额管理制度 激励机制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在基层,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也在基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社区工作者(简称社工)是社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区治理的直接参与者,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基层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又对基层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为样本,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当地社区工作者的基本情况、职业状况和职业体系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对全国其他地方可推广的经验,并提出进一步意见建议。
一、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普遍性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点、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和党在城市执政的支撑点[2]。这对社区工作者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新形势下,许多社区工作者已不能完全胜任社区工作,一些共性问题逐渐表现出来,给社区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 R6α传感器与Nano30传感器接收的信号均能很好地表征岩石破裂演化。但是相比较而言,R6α频带窄,但响应快,能尽可能多地接收到信号,更适合分析时序特征;Nano30频带较宽,在频率上能够尽可能保证声发射信号的完整性,更适合分析频域特征。
一是队伍不稳定。当前,大部分地区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缺少竞争力、晋升空间小、工作任务重、社会认同度低[3],不少大学生把社区工作作为个人职业规划的一个跳板,导致社区工作者的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以崇川区为例,2015—2017年,崇川招录社区干部448人,到2017年底流失102人,流失率达22.8%。
二是结构不合理。社工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区治理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很多地方的社区工作者呈现性别失衡、队伍年龄偏大、整体文化程度低、工作方式简单化等特点[4][5][6]。性别结构上,男性社工占比偏低,部分社区以女性社工为主,给工作开展带来诸多不便。年龄结构上,一些社区社工队伍老化严重,新生代社工缺乏,出现年龄断层,导致整个队伍缺少干事创业的朝气和热情。教育结构上,部分社区社工整体学历层次偏低,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偏大,知识面不够宽,也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工作情境。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冲击,同时,冲击的出现也为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在当前小学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情况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环节明显增多,课堂的氛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对当前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有助于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
二、南通市崇川区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的探索
一是常态培训。年龄偏大的社区工作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扎实的群众基础,但文化底子较为薄弱。为此,崇川区全面实施社工增能计划,建立社区书记每年必训、新任社工岗前必训、升岗社工必训的三必训机制,推动社工培训常态长效。突出政治引领,将党性教育作为社工培训的重要内容,整合区级党性教育基地、街社红色庭院党建阵地资源,创设“红色巡讲”“手绘党课”等载体。引入社会机构,每年开展社工职业资格培训,有效提升社工公共服务水平。近两年,开展社工培训近400人次,目前通过全国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人数占比达39.7%。
(一)拓源“选”能,提升整体实力
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拓展源头是关键。崇川区坚持将社区工作者队伍纳入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拓宽渠道、选贤任能,为夯实基层基础提供队伍支撑。
一是多元化配强头雁。社区党组织书记是社工队伍的领头雁,选优配强头雁具有标志性意义。崇川坚持以“双强”为目标,规范选任流程,通过“四个一批”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内提”一批社区优秀党员干部中的能人,“留转”一批邻里支部书记中的优秀年轻党员,“外引”一批社区“大党委”中的优秀兼职委员,选派一批区、街机关优秀中青年干部。建立社区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制度,坚持能上能下、动态调整,激活社区书记队伍“一池活水”,真正实现“选准一个人、带好一班人”。据调查,崇川区106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低于45岁,其中1名为街道班子成员,4名为市聘大学生村官,16名为机关事业编制优秀中青年干部。
二是“靶向”实训。年轻社工有文化优势,但不会群众语言,容易在群众工作中“失语”。崇川区以基层党建、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为实训重点,依托“区域化党建”,整合辖区资源,创设“社区对话”“社企对话”等实训载体,让青年社工在案例分析、现场演练、集中攻坚中浸润式掌握社区工作技巧,有针对性地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塑造一支赋能型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2018年,全区抽调近400名青年社工集中攻坚房屋征收等重点难点项目,组织近100名社工开展一线实习,解决环保整治等疑难问题近500件。
提高各方面待遇保障,进一步提升社工的获得感、成就感是保持社区工作者队伍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崇川区坚持从夯实党在城市执政基础的大局出发,健全薪酬体系、完善激励机制,让社工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表1 社区工作者人员配备
以前居民来办理业务,相应条线的社工如果不在,就只好等着或下次再来。而现在,居民只要找到全科社工,就能一管到底,大大提高了受理和办理公共服务事项的效率。除此之外,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将社区服务下沉一级,建立以志愿者为主体的邻里服务队伍,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据统计,崇川区共有全科社工318名,邻里社工594名,凝聚562名邻里支部书记、7,036名邻里理事、1.6万名楼道长,建成邻里服务处422个,有效形成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骨干队伍,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500米”。
(二)多措“培”育,增强素质能力
社区工作者的能力高低决定着社区治理的成效。崇川区坚持常态培训、靶向实训、导师带训,系统化提升社工整体素质,为有效提高社工能力水平提供保障。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以城市基层党建为统领,狠抓选、培、管等关键环节,努力打造一支系统化、规范化、职业化的社工队伍,被评为全国社区治理创新试验区,其经验如下:
二是突出政治激励。崇川区把社区书记队伍作为基层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发展党员、选拔干部的力度,名额向社区书记“两代表一委员”倾斜。据统计,近年来,崇川区先后有40余名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事业编制,17名社区党组织书记被提拔到科级领导岗位。
二是标准化配足力量。社区工作者是离居民最近的服务主体,是“小巷总理”“马路市长”,党和政府部署的工作,最终都要落在社区工作者身上。崇川区通过建立社区工作者员额管理制度,界定社工内涵、明确专门序列,让社工有身份、有地位。同时,结合社区改革,定岗定额定编配足社区工作者。如表1所示,居民区社区按照“7+N”(主责社工4名+全科社工3名+邻里社工若干名)、单位型社区“2+3”(主责社工2名+全科社工2名和邻里社工1名)标准化配齐“一社区一班子、一邻里一社工”。调研发现,2015—2018年,崇川区累计招聘专职社工500多名,一批批社工活跃在基层一线,成为社区治理的骨干力量。
三是能力不胜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前社会治理体制下,社区呈现“万能社区”、无限责任的现象。一方面,社区工作者既要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又要完成上面下派的各项任务,应接不暇;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开展群众工作“迈不进门、说不上话”,对一些信访棘手问题的办法不多、方法不灵,党员、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度不高。
三是导师带训。依托社区优秀老支书队伍,建立社工成长导师库,实施成长导师、新任社工“1+1”帮带制,设置1个月跟班期,推广“思想交心、社情交底、业务交流,帮助尽快掌握基本政策、尽快熟悉社情民意、进入角色,定制成长计划“三交三快一定”工作法,帮助年轻社工快速成长,让青年社工在社区大舞台中担当作为。据统计,2018年崇川区有近200名青年社工被纳入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重点培养。
(三)真情“管”人,激发工作动力
三是精细化配优队伍。伴随着城市体制的调整,大量城市管理职能层层下放到社区,各项为民服务内容日益拓展,建立一支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精细化的社工队伍越来越有必要。崇川区根据社区工作性质、内容、标准的不同,将社工细分为主责社工、全科社工和邻里社工三大类。一方面,突出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等主责社工的核心引领作用,强化社区政治功能;另一方面,依托全科社工实现群众服务“一窗受理、全程代理、一站办结”。所谓全科社工,实质上就是一个社工要对接社区包括民政、城管、计生等所有条线在内的所有事项,全程代办帮办,给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一是强化待遇保障。出台《崇川区社工管理办法》,实行社工薪资常态化增长机制,将社工薪资与事业单位调资相挂钩并同步动态调整。建立岗位累积机制,落实与工作年限、工作岗位、工作实绩相挂钩的ABCD“四岗十二档”薪酬体系,社工每4年可晋升一档,增发社工师补贴,区财政每年增加4,000多万元提高社工待遇。调查显示,95%以上的社工提高了收入,81%的社工增强了职业信心(参见表2)。
(1)临终关怀事业在中小城市资金来源少。临终关怀事业具有一定公益性,决定了相关产业自身不以盈利为目的发展特点。由于我国中小城市经济实力不强,临终关怀的发展无法得到与其他大城市水平相当的政府资金支持与专项拨款;又因为大众对相关事业的了解程度较低等原因,临终关怀机构在中小城市收到的社会援助较少,令不少开设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资金周转困难,在市场经济背景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是用好关爱激励。提升社工队伍的获得感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体现在精神激励上。崇川区加大关爱力度,落实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挂钩社区联系点制度,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做到人员调整必谈、重要节点必谈、生活困难必谈,既诚心交心、又帮困解困。开展“十佳社工”评选,大力挖掘社工中的先进典型,积极荐优推先。据统计,近几年崇川区社工中近800人次荣获省、市、区各项荣誉,以典型荣誉感召广大社工扎根基层、履职奉献。
在浙江省委负责人说到美院领导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强调政治,结果影响了国画的发展,党外人士(代表就是潘天寿)很有意见时,毛泽东脸色一沉,突然插话:“强调政治就不要国画了吗?政治工作就是要团结更多的人搞国画!把那些人找来,审查他们的党籍,看他们是不是共产党员?国民党可能还好一些,国民党也要国画嘛!不是共产党,又不是国民党,是什么党?我看是第三党。”这导致包括已经调离的江丰在内、一批美院领导与教师在此后成了右派,而其实那都是些左派。
表2 社工“四岗十二档”标准
三、进一步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的思考
在城市演进过程中,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各种挑战越来越大,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职业化社工队伍,不仅是实现政府的社会化职能转移和社区自治的重要依靠,也是加强基层治理、巩固基层政权的必要举措。崇川区在探索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的实践中,狠抓“选、培、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区工作者队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专业技能不精、工作疲于应付、政治通道没彻底打通等瓶颈,制约了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体系建设。对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新世纪课程学习和应用的理念要求注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和使用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力度。
一是靶向集中整治,减轻工作负担。就社区而言,超职能、超权限、超负荷运转是社区工作者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调查显示,80%的社工认为社区工作压力大,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平时疲于应付上级各种考核、检查、报表,没有时间和精力做服务群众的本职工作,工作获得感不强。这就需要结合中央“基层减负年”行动,严格执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度,清晰界定社区职责,理顺社区工作关系。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压缩、减少针对社区的会议、文件、台账和材料报表。同时,对委托给社区办理的有关事项,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的方式,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除此之外,在有条件地方要实行社区工作台账电子化,在日常工作考评、检查验收等方面强化运用,切实减轻社区工作者“朝上”负担,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炸串儿摊子很简陋,一辆三轮车,架着一整块木板,上面放着一个小小的燃气灶,一口油锅,一个调味盘,一个码满了串儿的泡沫箱,旁边挂着一罐液化气,摆着一个钱匣子,两口子一个炸串儿一个收钱,妥妥的小微创业。
二是完善教育培训,提升专业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转型的深入,社区治理对社工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健全社工教育培训机制,拓展进一步学习和成长的平台、途径。例如,通过与对口高校、党校建立固定联系,定向培养和常态培训社区工作者,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逐步引进优胜劣汰机制,加大社区工作者考核力度,检验他们的专业素养,增强他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使社区工作者队伍向高水平、高层次的目标不断迈进[7]。国家相关部委也应尽快制定社区工作者职业规范标准,为培养专业化的社工提供宏观指导意见[8]。省级层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社区工作者规范性管理意见。基层政府则要鼓励社区工作者积极学习并考取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
三是加强制度保障,解决后顾之忧。促进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必须从制度层面加强保障。具体来说,要紧紧围绕工作有标准、选配有制度、从业有资格、发展有空间、管理有指向的“五个有”要求,建立健全涵盖资格认证、教育培训、管理考核、保障激励等方面的职业体系,通过完善的制度解决社工后顾之忧,留住那些能干事并能干成事的社区人才。同时,还要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打通社区工作者晋升的“天花板”。因此,建议中央或者省级层面统一建立社区工作者、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招聘制度。在推选“两代表一委员”、劳动模范等方面向优秀社工倾斜,进一步增强社工队伍服务基层、干事创业的信心。总之,要从多方面提升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保障,增强社区工作者岗位“磁力”,确保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相对稳定。
[参考文献]
[1]金桥.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反思[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7-83.
[2]南通市崇川区委组织部社区专职工作队伍建设调研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J].人才开发,2007(7):17-20.
[3]李学会.城市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同与社区社会工作建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76-83
[4]宋利.社区治理视角下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探索研究:以北京市Y街道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1):93-99.
[5]孙波,杨奎臣,郭西.社区治理体系中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8(14):113-115.
[6]柯有民,陈亢.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的探索与实践:关于福州市鼓楼区打造社区人才“培养链”的调研报告[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2):74-78.
[7]宋耀萌.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问题初探[J].唯实(现代管理),2018(12):20-21.
[8]王莲.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9-20.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ommunity Workers'Profess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Chongchuan District,Nantong City,Jiangsu Province
Liu Yan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mmunity worker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system.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community workers have common problems such as unreasonable gender,age,structure,incompetence and brain drain.Chongchuan District,Nantong City,Jiangsu Province,as a national community governance innovation experimental area,has explore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workers'professionalism.Its measures include:broadening the channels of talent selection,and selecting outstanding talents from multiple sources to serve as secretaries of community party organizations;setting posts,quotas and staffing in the community to provide sufficient community workers;according to the nature,content and standard of community work,community worker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primary responsibility,general practice and neighborhood community workers,so as to solve mass problems in a more convenient and timely manner.Through normal training,“targeted”training and mentoring,community workers are trained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and ability.At the same time,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reatment,increase efforts to recruit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from outstanding community workers,pay attention to spiritual encouragement,and stimulate their working motivation.
[Key words] Community workers Professionalism Post management system Incentiv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 D0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761(2019)09-0014-06
(刘 燕 江苏省南通市委党校讲师)
标签:社区工作者论文; 职业化论文; 员额管理制度论文; 激励机制论文; 江苏省南通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