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践能力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享有对地理教学的“参与性”和课程的“选择性”,注重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个性发展。
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待地理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别,基础与能力良莠不齐。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会看到往往能力强的学生思维敏捷,积极发言,更为自信、乐观、积极进取,更能在地理课堂上展现自我,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做地理课堂上的旁观者,对地理缺乏兴趣,知识面窄、技能较差,难以跟得上整体学习的步伐,发言不积极,学习被动,在教室中表现较为低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应发挥情感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弱势”学生更多的关注,在课堂上经常选一些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让他们解决。如讲述“水资源”一节,可先让学生课前观察、调查并思考:你家乡附近河流的水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何影响?请分析河流水质变化的原因,并为其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学生经过课前观察、调查后用“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浊,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洗不净粪桶盖,九十年代疏通治理,二千年水清堤美”来概括当地河流水质的变化,还通过分析河流水质变化的原因,深刻体会到水污染的严重性,认识到防治水污染的紧迫性;最后学生讨论,为其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并写成了多篇优秀的小论文。这样就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积极与同伴交流与合作。
其次,要注重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关注地理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注重地理成因的阐述与地理名词的解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使地理教学贴近生活实际,要提供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各种能力,使地理从“科学世界”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课程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如讲“农业生产”一节时提出:为什么中国要加入WTO呢?加入WTO后,我国开放农产品市场对农民是打击还是促进?WTO后中国粮食流通将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讨论预测:制约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演变的根本因素还是中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而要提高竞争力,一是要调整结构,改良品种,提高质量;二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应地降低成本。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懂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就是一个大市场,人们需要了解世界,参与竞争,为了适应现实需要,就要多学习和了解入世后需要的有用地理。
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
地理新课程十分重视对学生身边地理问题的探究,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情境中经历、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学生的处理信息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就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如在讲到地球的形状时,书本就有要求:利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模型,要求在乒乓球上画出地球的两极,赤道、经纬网等,并在下一节中的教学中可标出五带的分界线,还可利用其演示地球的运动情况等。在这一地理小制作中,学生如果想顺利完成,就必须掌握相应的地球知识,而这些在课堂上已讲过的知识又肯定会再现于学生的大脑之中,否则就不能做到这点。同时,对那些不能很好完成制作的学生,又必然促进他们去想办法解决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其在以后的课堂上注意听讲。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牢固掌握教师所讲授过的知识。再如,讲有关等高线的知识,如果只在课堂上讲解这种很抽象的知识,学生肯定不容易理解怎样根据等高线去判别地面的高低起伏。所以,可安排配合制作“等高线绘法示意图”的模型。具体过程:尽量考虑到就地取材,不受条件限制,使得人人可以参与,可选择的材料是:包装箱内用于防震的发泡塑料板,要求厚度一样,裁纸刀、几根细铁丝或竹签。制作过程:取5~6层泡沫塑料重叠在一起,用竹签插成一个整体,然后再用裁纸刀切削,塑成山体的形状,并完成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形态。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这一模型,将其层层拆开,再绘到纸上,可得等高线图。在这一制作过程中,学生必须弄懂相关的知识,特别是该节的难点:即根据等高线判别地面高低起伏。
由于要求比较高,这一活动不仅制作过程较难,而且对该模型的应用也较难。因此,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在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全面地观察、精细地观察,注意把握地理对象特征的能力。如把所绘的等高线图和实物模型相对比,区别出山脊、山谷、山顶、鞍、陡崖等形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对比、观察,认识在地图上等高线是如何表现地形的。
教师要经常思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和体验,开展地理探究活动,使其具备探究问题与独立研究的能力。在学生获得研究的结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论证,并在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与见解,深化探究性学习,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三、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学习的平台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当学生围绕某一地理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时,首先应为解释和评价某个地理问题或地理现象去搜集证据,然后运用证据,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解释有关的地理问题。同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要交流对其具体地理问题的解释,相互之间评价和论证其结论。所以,生生研讨、师生研讨就成为新课程标准下课堂合作教学的常见形式。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地理现象的解释也许是不同的,这时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展开交流,比较各自的观点,直至形成正确的认识。
如在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创设一种气氛活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己看图填表,然后小组讨论、练习,最后在全班针对出错较多的练习共同分析错误原因;当班级气氛较为沉闷时,则采取游戏方式,把整个班级当成中国大陆,讲台作为北方和南方的界线,全班分为男女两大组,男生代表北方地区,女生代表南方地区,讨论各自所处的位置应该是什么景观,为什么?又如,在“地球和地球仪”内容中讲到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学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可进行“传手帕”游戏:把教室每一排(代表纬线)和每一列(代表经线)都标明经纬度数,建立经纬网,要求在教师报出一个地理坐标后,学生能在20秒内把手帕传到准确位置,否则就要罚表演一个小节目。“玩中练”、“玩中学”让学生既紧张又兴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加深了对经纬网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这节课使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经纬网的相关知识,教学效果不错。
这种以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研讨和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发新的疑问,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动力,这种课堂学习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
四、训练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强调一种感性的体验,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经历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为了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安排学生对电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水器的售卖、使用及资源耗费量等情况进行对比性调查研究,并写出调查报告和总结。安排活动如下:
1.调查阶段(可上网搜索)
①安排一组调查电热水器售价及售卖情况。
②安排二组调查太阳能热水器售价及售卖情况。
③安排三组考察火力发电厂发电量与燃煤量之间的数值关系。
④安排四组调查家用电热水器月平均耗电量情况。
⑤安排五组调查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在冬季和阴雨天太阳能不足时启用电力系统耗电情况,计算其月平均耗电量。
⑥安排六组调查电热水器购买者文化水平,家庭背景,收入水平等个人基本信息情况。
⑦安排七组调查太阳能热水器购买者文化水平,家庭背景,收入水平等个人基本信息情况。
2.资料汇总及研究阶段
①一二两组资料汇总做出对比研究结果。
②四五两组资料汇总做出两种热水器月均耗电量对比表,再与三组合作绘制出与燃煤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③六七两组资料汇总制作出不同购买群体的背景资料表。
3.成果展示阶段
①每位同学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②将第二阶段研究结果汇总制作出宣传板报。
③印制有关能源可持续发展、太阳能热水器等宣传材料。
④开展“能源可持续发展”宣传周活动,动员学生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开展宣传。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度,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并就学生的参与情况作适度评价。通过这次活动将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