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成长:符号与实践的共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家论文,符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时提出“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后,温家宝总理先后七次提出“要教育家办学”,特别是将“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呼唤“教育家群”的崛起。那么,什么是教育家?教育家又该怎样成长呢?本文就这个问题略作探讨。
一、教育家的内涵及特征
怎样给教育家界定呢?《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教育家是在教育思想、理论或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这是最为广泛的一种概念。但是,笔者倾向于教育家李吉林的观点。她认为:“从教育家的特质来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对教育、对孩子的执著的爱,是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的那种始终不渝的爱。”“教育家的第二个特质,我以为是要有思想,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定要是自己的,有独特的风格的,独立地创建出来的,又是实践证明的,是有效的、科学的、符合规律的,并且形成广泛影响、能够为教育认可的。”[1]
从李吉林老师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找出教育家这个概念的一些“共同元素”:有教育理想的追求,有教学的智慧,有育人的德性,有求真的学术,有虔诚的教育情怀,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那么,教育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有教育情怀。是否具有教育情怀,是区分教育家与教育工作者、教书匠的重要标志。教育的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所产生的一种心灵状态,达到的一种心灵境界。教育情怀实质上就是教育家的大爱精神。一个教师具有教育情怀,这是成为教育家的基础。一旦具有了教育情怀,教师就会把教育当做事业来做,而不是职业,而且能积极面对教育的现实与困境,能够对教育进行批判和反思,关注教育的未来,把自己的生命融于教育事业中。
第二,有实践探索。教育实践是教育家的最为本质的属性。教育家必须是在实践中成长的,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或教育主张。教育家的价值取向是“形而下”,而不是“形而上”。“坐而论道”不是教育家,“闭门造车”也不是教育家。只有在教育的课堂上,在学校的管理中,才有可能造就出教育家。教育家的生命是与实践探索紧密相连的,离开了教育实践,也就没有教育家。
第三,有理论建树。是否具有理论建树,是教育家与“教书匠”的一个关键性区分点。教育家在实践中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而教书匠则只会传授知识。教育家会把自己的实践反思提升为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他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理性思考投入实践检验、提升,经历“否定之否定”后,最终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教学理论。
第四,有重大影响。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建树上都有成果,而且产生的成果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产生较大影响,对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教育家与一般名师、一般名校长的一个重要区别。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能否产生重大影响,是名师和名校长向教育家跨越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而,教育家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杰出教育工作者,他以实践为基石,以理性为诉求,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教育为事业追求,以奉献为价值取向。
二、教育符号:教育家的价值系统展现
1.什么是教育符号
教育符号是教育家的主要身份标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主张。就像我们一提到“经验”就会想到杜威,一提到“生活教育”就会想到陶行知,一提到“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就会想到蔡元培等。
那么,教育家的教育符号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第一,教育符号是教育家最核心的身份标识。能不能提出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教育符号,是一般教师与教育家的关键性区别。一个教育符号的提出是一名教育家在思想上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专业发展的高峰,更是其教育智慧的结晶。
第二,教育符号是教育家产生社会影响的重要因素。教育家通过教育符号,把自己教育实践的成果向他人及社会展示,让更多的人学习和借鉴,从而影响和改变他人,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第三,教育符号是教育家思想成熟的标志。一个教育符号的提出,经历了教育家的思想萌芽以及不断学习和反复实践的过程,特别是不断修正的过程。因而,教育符号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是一个从思想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第四,教育符号是教育家对教育实践的高度理性概括和提炼。任何一项教育符号的提出,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扎根于教育家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在教育家的教育符号提出前,教育家们都经历了长年累月的、艰辛的教育实践和无数次的反思。教育家们经过不断地归纳总结和提炼,最终形成理性的概括。
第五,教育符号是教育家个性化的充分表达。教育符号是教育家在自己信奉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的一种个性化的理性表达,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化思考的深化与聚焦。虽然教育符号具有教育家个性化的一面,但是,个性化的教育符号往往又具有普适性。
因而,教育符号对于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成为一名教育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2.教育符号从哪里来
既然教育符号对于教育家成长具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教育符号又从何而来呢?我们认为,教育符号主要有下面几个来源:
第一,来自于实践探索。离开了学校和课堂丰富的教育实践,教育家的实践探索就成了“荒凉的沙漠”,也不可能产生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的教育符号。实际上,一名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在班级管理中、在学校管理中、在与孩子们的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捕捉到教育的灵感,收获到教育的成功,体验到教育的幸福,享受到职业的尊严。因而,教育的实践探索是教育家教育符号提出的基础。
第二,来自于学习与反思。教育符号的另一主要来源是学习与反思。在阅读经典中产生教育符号,在与大师对话中产生教育符号,在向同行学习中产生教育符号,在听课、研讨、参加沙龙中产生教育符号,在反思中产生教育符号。
第三,来自于伙伴协作。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伙伴协作或者同伴互助,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很多教师在伙伴的合作中,寻找到了教育灵感,解决了教育困惑,打开了教育思路。
第四,来自于文化导引。一个学校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对教育家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文化环境,促使积极向上的、向善的文化的形成。这样的环境将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有利于教师的改革创新,也有利于教师开展科研。因而,在这样的学校文化的导引下,有利于教师提出自己的教育符号。
第五,来自于职业动力。职业动力对教师成为教育家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职业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动力,即把教育当做事业来做,把教育家作为自身的理想追求;二是外在的动力,即国家政策方针和环境的影响。在教师职业动力的影响下,教师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符号自然就诞生了。
第六,来自于教育研究。教师工作天然就是与研究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具有生命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具有差异性,因而,教师必须带着研究的眼光去工作,去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而研究,也是一名教师从普通教师向名师再到教育家过渡的最有力的“利器”。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微型课题研究、问题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和教育随笔等等,都是产生教育符号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之,教育符号是教育家与普通教师的标志性区别之一。教育符号是教育家的价值系统和行动导向系统。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勇于提出自己个性化的教育符号,反对“盲目照搬别人的教育符号”,反对“偷换概念”或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事实证明:教育家的教育符号一定是具有生命力和实践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概括,具有引领一定区域和时代发展的教育效能。
三、教育实践:教育家的理性行动
教育实践与教育符号是教育家的“两翼”,缺一不可。相对于教育符号而言,教育实践是教育家的根基和动力源。最早提出实践思想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赋予实践一种政治活动中的伦理行动的意义,是理论、理性、科学与价值、伦理道德、情感的合金。马克思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他认为,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而当代著名教育学家霍基金森认为:“实践是指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反思性活动。”[2]因而,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家成长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1.什么是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是教育家自觉自我的教育教学的行为。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家以影响和引领学生发展为目的、人与物体之间通过一定的媒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家的教育符号、教育精神、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育教学成绩的彰显等等,都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和完成的。因而,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家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教育家成长的直接与现实力量,是教育家成长的根本动力。
那么,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第一,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是自身的原始创造性活动。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展示教育智慧和实现教育理想的舞台,它包括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师生交往等等,它是教育家成长的沃土和原野,离开了这片土壤,教育家也就不是教育家了。环顾我们的教育生活,很多教师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名教师后,一般会“教而优则仕”,脱离了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因而,很多名教师止步于“名教师”,没有超越发展为“教育家”。所以说,教育实践是教育家成长和扎根的土壤,没有亲身实践,也就产生不了教育家。
第二,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是其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的体现。教育家的符号、理想和教育精神产生于教育实践活动,又反馈于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样不断的检验,不断的提高,最终形成宝贵的精神财富——教育思想。因而,教育家的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体现着其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家享受教育的过程,是教育家创造智慧的过程。
第三,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和扩展性。由于教育家的实践活动是其改革创新的成果,是其实践智慧和理性智慧相结合的结晶,是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更有成效的方法体系和操作系统,因而,教育家的实践活动模式或话语系统,就成为别人学习、仿效、借鉴的对象。教育家本人也成为学生崇拜、教师尊敬、社会尊重的“名人”。所以,教育家的实践活动具有普适性和社会影响性。
第四,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是融整合性、开放性和反思性于一体的智慧型活动。一个心胸狭窄的、封闭的教师,不可能成长为一名教育家。教育家有开放的胸怀,善于学习、反思和实践,博采众长,能够整合别人的经验和思想,融入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中。
第五,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是尊重人和发展人的人文性活动。教育家都是具有生命主体意识和伦理关怀精神的人。他们尊重学生、关怀学生、发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所以,教育家的实践活动是充满人文性的和谐的实践活动。
2.如何开展教育实践
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是要获得丰富的、个人的实践知识。正如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所说:“实践知识不仅作为力量性知识,而且作为隐性知识发挥作用;实践性知识还是有个性的,是以每个教师的个人经验为基础的。”[3]那么,通过哪些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实践知识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
第一,扎根于教育教学第一线。教育教学第一线是指课堂教学场所、师生活动场所、班级管理场所、学校管理场所等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活动场所。这是教育家区别于教育学者和教育理论家的根本性标志。而且,教育家扎根于教育教学第一线,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历史上的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莫不如此。
第二,反思性的实践学习。国外把“反思性的实践学习”称为“行动研究”。它是一种以“行动”为指向的、以“反思”为手段的、动态的和开放的教育实践形式。这种形式对教育家的要求是: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解决问题,又改变自己。这种形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之外的最重要的一种实践方式。
第三,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教育家保持活力的重要保障。教育家只有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才能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科研任务,实现对问题的深层的理性认识和规律探索,最终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第四,同伴互助。这是一种新的教育实践平台,改变着过去教师以个人为中心的实践方式,而采取合作的、共享的、团队的实践方式,诸如,共读、共写、共研。通过同伴互助,教育家们博采众长,最终改变教育家的行走方式,促进自身的跨越发展。
第五,网络叙事。在当前的“微博时代”,教育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家成长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方式。教育家们围绕课堂生活实践、班级生活实践、教育理论问题以及遇到的困惑等,采用叙事的方式,记载真实的教育场域内发生的鲜活的教育场景,通过网络平台将其传播、共享和交流,以达到学习和提高的目的。
但是,在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注意:有一部分人存在“唯现实论”的观点,即只片面承认实践检验理论,而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如著名学者赵家祥所言:“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理论起决定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不能因此而轻视理论,导致唯实践主义。在我国理论界乃至其他领域,有形无形地、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唯实践主义倾向。”[4]我们正确的取向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实践联系理论”的辩证观点,反对片面化、简单化、庸俗化。
四、符号与实践的契合:教育家原型的应然诉求
教育符号与教育实践的契合,是教育家原型的应有之意和固有价值。那么什么是教育家原型呢?所谓“教育家原型”,指符合教育家原始状态的基本形状,融教育家符号、思想和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型人物形象。教育家原型是教育家成长和成熟的基础。它具有整合性、实践性、思想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从教育家原型的内涵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名教师要成长为一名教育家,必须要做到教育符号与教育实践的契合。因而,可以推演出教育家成长的两条路径:
1.教育家成长路径一:从教育符号到教育实践
在教育家的成长中,一条基本途径就是从符号到实践,然后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符号。最为典型的就是陶行知的成长经历。陶行知在美国留学期间,深受杜威的教育学说的影响,特别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及“儿童中心论”等。陶行知回国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实践杜威的教育思想,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陶行知发现杜威的那一套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不相符。于是,陶行知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改造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符号,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先后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推行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最终创立了具有世界影响的“生活教育学说”。从陶行知的成长经历来看:他先是借用别人的教育符号,积极从事教育实践,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了别人的教育符号存在的问题,在改造别人的教育符号中创立了自己的教育符号,然后再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最终形成自己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
2.教育家成长路径二:从教育实践到教育符号
教育家的另一种成长方式是从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符号,然后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完善、改进并坚持。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20世纪30年代,他从一所工农速成中学毕业,进入一所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学习,然后回家乡担任小学教员。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参加了高等师范教育的函授班学习。在小学任教的这段实践经历,奠定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符号的基础。后经卫国战争的洗礼,从前线受伤的苏霍姆林斯基主动申请回到教育的第一线。1947年,苏霍姆林斯基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虽然做了校长,但是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实践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的教育符号。在他52岁的生命中,苏霍姆林斯基写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童话故事。这些著作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教育符号和他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成长经历中,我们看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符号是基于实践,来源于实践。
教育家的成长,不管是从教育符号到教育实践,还是从教育实践到教育符号,其共同特征就是教育符号必须与教育实践契合。符号与实践的契合,是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名教师、名校长,再跨越到教育家的应然诉求。马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曾写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名言:“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5]这句话用在教育家上,是最恰当不过了。教育家是一群有尊严、有思想、有创造力的群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时代需要当代教育家群体的崛起。因而,愿我们更多的中小学教师(校长)提出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符号,在实践中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成熟的教育思想,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走向,进而推动我国教育走向辉煌。